第895節 風起南國(2)

劉閼此時的自我感覺是非常好的。

他在江都爲王四年有餘,雖然本身能力可能不突出。

但是,前後輔佐和幫助他的,卻都是當世有數的長者!

先由馮唐、張釋之,後有衛綰、袁絲。

除此之外,作爲當今最親的手足,江都所獲得的政策和優待也是最多的。

時至今日,江都國已然成爲這東南之地,最富庶的王國。

民間甚至有民謠傳唱:小邑猶有萬家藏,稻米流脂粟米白……

士林輿論也對他這個大王大爲稱頌,認爲他是‘賢王’。

在這一片歌功頌德之聲中,劉閼當然是難免膨脹起來。

畢竟,他今年尚且不過二十歲。

那裡經得起這樣的鼓吹。

聽着袁盎的奉承,劉閼更是得意不已。

只是,想起自己的皇帝大兄,他微微一縮脖子。

他膽子向來不大,甚至是諸兄弟裡面最小的。

更何況,不久前,濟南王劉闢光的下場嚇死了幾乎所有漢室諸侯王。

沒看到,連廬江王劉勃都老實了嗎?

只是……

邯鄲的誘、惑,讓他難以自抑。

他很不喜歡江都,尤其不喜歡廣陵。

這裡的飲食習慣和風土人情以及氣候,讓他有些難受。

他的心,一直在往北邊飛。

倘若趙王人選早已確定,他大概早就死心了。

但偏偏,邯鄲王宮。長久無主。

這讓他如何能按捺得住內心深處蠢蠢欲動的思鄉之情?

他將身子微微前傾,看着自己身前的袁盎。

“太傅……”劉閼緩緩開口。試探着問道:“以公之見,趙國社稷。當誰主之?”

雖是試探,但言語之中,卻有着捨我其誰的氣勢。

劉閼也確實覺得,諸兄弟之中,除了他,沒有人有資格再能爲今上坐鎮邯鄲,監視趙國,居高臨下,鞭策齊魯了。

他將視線移向車簾之外。

道路兩側。渠道交錯,流水潺潺。

有些地方,甚至還有水車矗立。

遙遠的地平線上,炊煙裊裊,有雞犬之聲相聞。

雖是冬日,但這舊吳之地,卻依舊生機勃勃。

數不清的百姓,跋涉在江水之中,行走在田野之間。或忙着清理河道淤泥,整修渠道,道路、橋樑,或是在拖拽船舶。牽引巨木。

而在視線所及之外的江都國各個城市,繁榮昌盛,秩序井然。

甚至。連一個乞丐也沒有了!

江都,成爲了關中之外。當今天下第二個在全境之內消滅了乞丐的福地。

這是以前吳王劉濞也辦不到的事情!

現在,卻在他手裡辦成了!

雖然。這些事情,其實他什麼力氣也沒出。

都是馮唐和張釋之在的時候制定和規劃的,甚至,乾脆就是中央下來的官吏在督辦。

他這個大王,所要做的事情,不過是點頭同意而已。

甚至……

連反對的意見,也不許提!

但這並不妨礙劉閼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袁盎當然聽得出劉閼話語中的意思,也能明白,這位大王的想法。

在袁盎看來,這位漢家的江都王,其實就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

他被自己的兄長遠放到這東南之地。

倘若那位兄長不聞不問,甚至哪怕冷淡一些,或許他都會認命。

但偏偏,當今那位,對自己的這個弟弟,簡直是好的有些過了頭了。

一年四季,從長安來往江都的使者絡繹不絕。

他們將皇帝哥哥的關懷與賞賜,帶來東南邊陲。

甚至每年都會詔回江都王,慰留長安往往半個月,甚至月餘時間,直到大臣們都看不下去了,開始上書,請求江都之國。

當年太宗對待淮南厲王,先帝恩遇樑王,也不及此。

這難免會讓江都心裡產生些不該有的期待和不該有的奢望。

講道理的話,假如是過去的袁盎,他大抵會極力勸諫,陳述厲害關係,打消自己君王的企圖和念頭。

但是……

現在,袁盎自己也想回到長安,回到權力中心。

他還想與晁錯,繼續再戰三十年。

爲了能夠回到長安,袁盎不惜一切。

而眼前這位大王,就是他回到長安的最好階梯。

“以僕臣所見,當今天下,最合適入祀趙國社稷,啓一世代之新者,非大王莫屬!”袁盎長身拜道:“當今,淮南冷漠,常山驕躁,中山有疾,唯大王仁德恭孝,爲天下敬仰……”

劉閼聽也是高興不已。

雖然以往他也聽過了許多類似的議論。

畢竟,與他的兄弟們相比,他這個老三,可謂是樣樣都佔盡優勢。

淮南王劉榮,雖是先帝長子,國家宗長,但素來跋扈,而且不服今上,常常私下議論說:吾乃長子,先帝本當立我……

又偷偷的找了一堆謀士,日夜謀劃,散播了許多‘謠言’。

這些‘謠言’裡甚至有些內容讓人連想都不敢想……

譬如,先母妃粟氏之亡……

譬如,今上不追封生母,僅以太妃之禮而待之。

譬如,對粟氏外戚的冷漠和抗拒與對薄氏的恩寵和拉攏。

就差沒直接說:當今之所以得立,蓋無恥媚之以薄氏而已!

甚至潛臺詞之中,也未嘗沒有暗指當今對生母不孝的指責。

只是可惜……

這些事情,連劉閼都聽說了。

別說長安天子了!

只能說,老劉家天生就不合適低調搞謀反。

自高祖至今,每一個謀反或者詆譭、攻擊中央的諸侯王。都是大大咧咧,生怕天下人不知道。他要謀反or搞陰謀了。

至於常山王劉非。

好吧……

他就是當初淮南厲王的翻版。

劉閼在廣陵城,常常聽到諸如此類有關自己的這個弟弟的傳聞:老五今天舉起了一個四百斤的大鼎……老五又獵殺了一頭猛虎……老五又舉起了一個六百斤的大鼎……

這那裡是什麼諸侯王?

分明就是一個大力士!

至於中山王劉餘……

他天生口吃。而且一點也不喜歡政務,當了中山王以來,就愛着鬥雞走狗,根本不足爲慮。

剩下的劉端、劉勝、劉彭祖等兄弟。

不是年紀太小,就是性情暴虐,不足爲慮!

講道理的話,他這個江都王確實是最適合當趙王的人選。

只是……

不知爲何,皇帝哥哥就是不答應……

這讓劉閼愁白了頭髮。

袁盎觀察着劉閼的表情,他來到這江都國時間雖短。但是,卻早已經知道了這位大王與他的兄長完全就是兩個人。

當今是喜怒不形於外,而且極擅長掩飾自己的喜怒。

最喜歡讓下面的臣子去猜謎。

但這位卻是喜怒都流於外表。

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沒有城府,而且天真可愛的大王。

這樣的君王,當然是大臣最好伺候和最好控制的。

袁盎就聽說,從前張釋之爲江都丞相時,乾脆就把這位大王當成了泥塑的雕像。

甚至就連當初江都國風災之後救災諸事,也只是讓大王每日在廣陵城裡露一面。然後就可以回宮去了。

剩下的事情,張釋之與馮唐是一手包辦的。

江都國能有今日的情況,也是張釋之與馮唐打下的根基。

如今,張釋之已死。而馮唐老朽,獨力難支。

天子委派來接任張釋之地位的建陵候衛綰是出了名的老好人,素來不愛管事情。

這江都權柄。實際上落在了他袁盎手裡。

而袁盎是什麼人?

當今天下最善於揣摩人心的大臣。

當年太宗皇帝的心事都屢屢被他看破。

劉閼這樣的毛頭小子,當然是被他玩弄於鼓掌而不自知。

袁盎只是細細一看。就知道,江都在擔憂什麼。

袁盎於是笑道:“大王有何憂慮?不妨對臣直言。臣雖愚鈍,或可爲大王參謀一二……”

劉閼正愁自己沒有傾訴的對象,聞言,嘆道:“太傅有所不知,寡人曾幾次三番,上書陛下,懇請換國,奈何陛下長久不許,只是道:吾有重任,託之於王,王當勉勵!”

“但這重任,不過是造船、曬鹽,捕魚而已……”劉閼低着頭,對自己所承擔的所謂重任頗爲不滿:“寡人,先帝血脈,當今手足,豈只是造船之匠人?曬鹽之莽夫?捕魚之漁民?”

聽着劉閼的話,袁盎也有些感同身受。

當今天子,比他的父祖,在治理天下的理念上,更加激進。

假如太宗、仁宗兩代天子,只是不喜文學,更愛酷吏。

那麼,今上就是赤裸裸的告訴天下人——文章無用!

太宗、仁宗之時,寫的一手好文章的,不愁出路。

只要刷好名望,自有郡守或者九卿舉薦之。

但當今卻是一邊開了考舉,將大批大批的讀書人,讀書種子,直接塞到地方鄉亭,與農夫爲伍,還洋洋自得的說:天下英雄盡入吾甕中也。

這簡直就是斯文掃地。

但更可怕的事情,卻並非如此。

而是由此而來的鄉亭洗牌。

從關中開始,一個個的縣鄉基層政權,被考舉士子們佔據。

這些來自諸子百家的士子,甚至野路子出身的庶民,一朝權在手,就把令來使。

儒家的士子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想,來建立儒家的秩序。

法家的士子,也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來打造自己的理想國。

黃老派當然也是如此。

而每個人對自己所學的知識的解讀方向又有所不同。

於是,從關中開始,一個奇怪的東西,漸漸浮出水面。

當袁盎們開始注意到它的時候,卻發現,已經無法阻止了。

一個又一個低階的亭長、遊徼甚至里正,他們如同蜘蛛網一樣,在漢室的基層編織出一張雖然各不統屬,但卻相互呼應和團結的巨大網絡。

在這張網絡下,舊有的士紳和地主節節敗退。

大量原本被士紳和地主佔據的利益,落到了他們手裡。

然後,這些年輕人,靠着從地主和士紳甚至貴族嘴裡搶來的肉,開始施展自己的抱負,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改造自己的地方。

別看這些士子,分屬不同派系,有着不同的理念分歧,有些時候,甚至能相互互噴,打出狗腦子。

但在面對外界時,卻出奇的團結。

曾經關中就發生了某縣某鄉遊徼因爲改革太過激進,觸怒了當地的士紳,被聯合抵制和驅逐。

結果,第二天,此人一紙訴狀遞到廷尉衙門。

這樣的事情,過去常常發生。

諸如遊徼這樣的官員,得罪了地方的士紳,被聯合驅逐。

上面也不敢動作,甚至只能責罰那個遊徼——誰叫你亂來搞事?

但在那一次,情況卻發生了逆轉。

在此人遞交了訴狀後,足足三百位考舉士子,爲其聲援。

三百人聯名上書,震驚了關中。

最後,丞相下令徹查。

以內史、廷尉和郎中令組成的調查團深入當地,查明瞭事實真相。

然後,就是當地的那些紳士倒了大黴。

他們被認定非法抗拒朝廷官員,統統被判處有罪,甚至有人還因此掉了腦袋。

此事,讓袁盎很久都沒有想清楚。

直到他被貶到江都國,纔算想明白。

那些考舉士子們,雖然分屬不同派系,有着不同理念。

但他們卻系出一源。

大家都是從考舉而出,走的考舉途徑爲官的。

假如,今天,某某有事,大家不聲援。

明天自己有事,誰會幫忙?

更重要的是,他們都知道,而且明白,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就要去地方的士紳嘴裡搶食吃。

無論是儒家想要實現自己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上上下下,士農工商,各安其職的理想國,還是法家想要‘盡地力之教’,仰或者黃老派想要‘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烏托邦,都需要錢,都需要資源。

上面撥款就這麼多。

而他們要乾的事情,卻有很多。

況且,無論諸子百家的士子,一到地方,面對的情況都是一樣的。

不存在儒家可以光講道理,而法家只管編戶齊民,黃老派則撒手不管的事情。

這又逼着他們,想要做出成績,就要去跟士紳、地主搶東西吃。

更麻煩的是,這些考舉士子,壓根就是不是本地人。

與本土的鄉紳毫無關聯。

想要收買和拉攏他們,成本和難度急劇上升。

這使得,舊有的社會秩序崩潰,新的秩序建立。

而像袁盎這樣的舊式官僚和士大夫,在新形勢面前,卻有些手足無措,甚至不知該如何應對的尷尬。(。)

第56節 燕飲(下)第1093節 天單于(1)第950節 公羊學的野望(1)第1076節 一漢當五胡(2)第479節 來自印度第1580節 情報第1205節 撕逼!(1)第1181節 講道理(2)第353節 太子之怒(2)第816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4)第645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1)第381節 殖民(1)第829節 十面埋伏(3)第80節 不作死就不會死第1206節 撕逼!(2)第943節 微行第1191節 權勢、學術、錢(2)第96節 進擊的文青(2)第294節 悲劇之劉戊(1)第1329節 長安的重新規劃第523節 金山第1144節 經濟(1)第1371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1)第758節 帝國的轉折(1)第1297節 帝國的毀滅(6)第745節 趙佗入朝(2)第827節 十面埋伏(1)第1513節 戰略(1)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804節 馬邑之戰(1)第747節 國葬(1)快去搶紅包第85節 匈奴的消息第1546節 工程師治國第925節 授田第139節 負荊請罪第1221節 崩潰的士大夫(2)第197節 垂釣汾脽邊第201節 奇人異士(2)第230節 劉濞的對策第1341節 接觸戰第1261節 居庸關第1407節 裁決(1)第705節 淘金浪潮(3)第537節 洗腦(2)第975節 陌刀威武(3)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2)第1424節 使團(1)第938節 鮮卑也是諸夏第747節 國葬(1)第137節 替罪羔羊第1518節 囂張的劉榮第611節 匈奴體系(1)第1290節 崩潰的開始(1)第1522節 劉榮之死(1)第1328節 李廣出擊(2)第1362節 三個世界(1)第581節 爲難第1131節 洗腦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322節 研究第145節 文明之光第425節 冬小麥(2)第1025節 恐怖的安東(2)第1182節 講道理(3)第1507節 遊說(2)第574節 來自羅馬第553節 繡衣衛改革(1)第1365節 瓜分第1549節 富貴君子與貧賤小人第106節 黑箱操作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2)第152節 滅蝗策第1514節 戰略(2)第439節 收買(4)第1541節 最後的林胡王(2)第912節 樓船的腦洞(3)第945節 自取滅亡第426節 換皮第727節 進擊的二世祖(3)第1349節 決戰(1)第1283節 山寨(1)第1117節 腦洞(1)第13節 橄欖枝第930節 雁過拔毛(1)第867節 相同的抉擇第1517節 煩擾第884節 和親確定(1)第594節 忠臣第513節 鼓譟第598節 軍臣的決斷第1215節 對墨家的疑慮第623節 立法精神第96節 趙胡第701節 移民政策第1332節 攘外必先安內第513節 鼓譟第1365節 瓜分第1123節 赦與罰(1)第302節 亂起!
第56節 燕飲(下)第1093節 天單于(1)第950節 公羊學的野望(1)第1076節 一漢當五胡(2)第479節 來自印度第1580節 情報第1205節 撕逼!(1)第1181節 講道理(2)第353節 太子之怒(2)第816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4)第645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1)第381節 殖民(1)第829節 十面埋伏(3)第80節 不作死就不會死第1206節 撕逼!(2)第943節 微行第1191節 權勢、學術、錢(2)第96節 進擊的文青(2)第294節 悲劇之劉戊(1)第1329節 長安的重新規劃第523節 金山第1144節 經濟(1)第1371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1)第758節 帝國的轉折(1)第1297節 帝國的毀滅(6)第745節 趙佗入朝(2)第827節 十面埋伏(1)第1513節 戰略(1)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804節 馬邑之戰(1)第747節 國葬(1)快去搶紅包第85節 匈奴的消息第1546節 工程師治國第925節 授田第139節 負荊請罪第1221節 崩潰的士大夫(2)第197節 垂釣汾脽邊第201節 奇人異士(2)第230節 劉濞的對策第1341節 接觸戰第1261節 居庸關第1407節 裁決(1)第705節 淘金浪潮(3)第537節 洗腦(2)第975節 陌刀威武(3)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2)第1424節 使團(1)第938節 鮮卑也是諸夏第747節 國葬(1)第137節 替罪羔羊第1518節 囂張的劉榮第611節 匈奴體系(1)第1290節 崩潰的開始(1)第1522節 劉榮之死(1)第1328節 李廣出擊(2)第1362節 三個世界(1)第581節 爲難第1131節 洗腦第1599節 變遷與海疆第322節 研究第145節 文明之光第425節 冬小麥(2)第1025節 恐怖的安東(2)第1182節 講道理(3)第1507節 遊說(2)第574節 來自羅馬第553節 繡衣衛改革(1)第1365節 瓜分第1549節 富貴君子與貧賤小人第106節 黑箱操作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2)第152節 滅蝗策第1514節 戰略(2)第439節 收買(4)第1541節 最後的林胡王(2)第912節 樓船的腦洞(3)第945節 自取滅亡第426節 換皮第727節 進擊的二世祖(3)第1349節 決戰(1)第1283節 山寨(1)第1117節 腦洞(1)第13節 橄欖枝第930節 雁過拔毛(1)第867節 相同的抉擇第1517節 煩擾第884節 和親確定(1)第594節 忠臣第513節 鼓譟第598節 軍臣的決斷第1215節 對墨家的疑慮第623節 立法精神第96節 趙胡第701節 移民政策第1332節 攘外必先安內第513節 鼓譟第1365節 瓜分第1123節 赦與罰(1)第302節 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