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4節 衆智(2)

平壤學苑,安東境內的巨無霸,當之無愧的第一學派!

經過漫長的五年耕耘與經營,發展到今天,整個平壤學苑佔地超過了一萬畝!

建立了包括圖書館、習武場、學舍等大量建築在內的一個超級學苑區。

有着教授、學生數千人。

如此龐大的一個學苑,開銷自然是超乎想象的。

爲了維持平壤學苑的正常運作,學苑從元德五年開始,每年的預算都是數以千萬!且逐年遞增!

譬如今年,纔不過六月,平壤學苑的開銷就已經超過了三千萬錢!

沒辦法,教育是最耗費資源的事情。

特別是平壤學苑,是以培養精英爲目的的一個學苑。

學生不僅僅被要求,掌握雜家的理論和知識,同時還被要求具備騎馬、射箭、使用各類主流武器的技能。

這還不止,其中最傑出的那一批人,還將被送入護濊軍,接受軍事訓練。

然後,他們還得學習包括數學、幾何、農稷在內的諸多雜學。

雜家嘛,本就是要博採儒法,兼黃墨,並百家之學,加諸己身。

對於雜家來說,貫通百家之學,只是一個開始。

就像打好地基,才能建房一般。

是以,其培養弟子,自然是耗資巨大。

好在,平壤學苑支出雖多,但進項也不少。

依照先帝時期頒佈天下的《嘉學詔》規定,各地學苑,經過官府備案,可以得到國家的財政補貼。

其補貼量,按照師生來計算。

這筆錢雖然不多,不過一年每人五十五錢。

但平壤學苑體量大啊,所以從這個上面,一年可以拿到數十萬。

此外,當今天子即位後,在元德三年,曾經制書給少府,命令少府將各地學苑師生繳納的算賦返還至學苑,以此鼓勵地方鄉賢和名士辦學。

雖然說,各大學派一般都認爲,用不着這麼麻煩,直接下詔免除讀書人的算賦,豈不是美滋滋?

但奈何天子不許,還爲此將幾個說了類似的話的博士捻起來臭罵了一頓。

沒辦法,誰叫人家是天子?

再說,有得返還,比沒得返還要強!

而具體到平壤學苑頭上,這就是每歲數百萬的算賦返還了。

而除了國家層面的補貼,地方上也會對當地的學苑進行各種補助。

以平壤學苑來說,安東都護府每年都會補貼三百萬左右的助學錢,這筆錢不是直接交給平壤學苑來使用,而是由都護府派員監督使用,用於給學生購置各類書籍、筆墨。

而朝鮮君、韓王、真番王、扶余王等藩國諸侯,每歲也都會自其王宮收益之中,撥一部分錢給平壤學苑,作爲獎學金。

這筆錢不多,一年加起來不過三百萬。

但,用來做爲補貼貧寒學生,獎勵優秀老師已經足夠了。

因而,每年,平壤學苑從各個官方渠道,就可以獲得超過一千萬錢以上的各項資金。

這些錢,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且是固定的進項。

但,很顯然,平壤學苑靠這筆錢,是根本無法維持正常運作。

所以,其實,這個學苑收入的大頭,還是與其他學苑一般,基本來自地方名士、貴族和豪商的捐獻。

與內陸的稷下學宮、廣川學苑、邯鄲學苑等知名學苑一般,平壤學苑也實行捐獻推舉制。

簡單的來說,就是誰給的錢多,誰的子侄就可以更快入學,並得到更好的師資教育。

這些年來,隨着安東大開發和淘金潮,造就了一大批的新興富豪與中產階級。

暴發戶們比比皆是。

像遊俠、行商以及捕鯨業從業者,他們在發達了以後,有了錢以後,自然不願意自己的子嗣跟自己一樣去過刀頭舔血,提着腦袋搏命的日子。

兼之,平壤學苑的口號與理論,特別貼合這些人的訴求和目標。

所以,各地的豪商、大賈、貴族,紛紛慨慷解囊。

僅僅是西北都尉陳嬌、西部都尉陳須兄弟,每年都會捐獻數以百萬的錢財和價值差不多的物資。

朝鮮君劉明,深受其輔佐大臣韓安國的影響,也是雜家思想的擁泵。

所以,不僅僅給錢給人給政策,還給地!

最初,平壤學苑只是一個在平壤城外的一個山崗上建立的寒酸學苑。

但如今,學苑佔地超過一萬畝,名下擁有的學田超過數萬畝。

而這些土地都是朝鮮君歷年所賜。

有時候,朝鮮君一年甚至會十幾次賜地。

打着的名目也是花樣繁多。

什麼天子千秋啊太后千秋啊太皇太后千秋啊,樑王千秋啊,樑王后千秋啊。

總之,逮着名目就送田送地送錢。

剩下的韓王、真番王之類的藩國君王,自然也不敢怠慢,逢年過節,都得做做樣子,捐獻財貨。

靠着捐獻,平壤學苑一歲可以入賬超過三千萬!

也正是因爲有着如此龐大的捐獻來源,使得平壤學苑的各位巨頭,能夠大量吸收來自民間的平民子弟甚至赤貧家族中的人才。

今天平壤學苑,號稱有弟子三千,門徒五千,賢者八百!

在師生的數量上,傲視諸子百家,幾可與風頭最勁的公羊學派廣川學苑爭鋒。

不過,與其他所有學派一般。

林子大了,紛爭自然也就多了。

當年,伍被、左吳、晉昌三人帶着門徒弟子、家臣隨從三十五人,乘着四輛破舊的馬車,以及許九贈送和天子賞賜的三十萬錢來到平壤。

他們自己動手,開闢荒山,挖掘壕溝,伐木建校,立起了平壤學苑的牌坊。

那個時候,衆人團結如一人,有着共同的理想、抱負和追求。

但現在……

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了。

雜家一統安東,影響力向着遼東、遼西輻射。

甚至跨越山海,打進了儒家的大本營齊魯吳楚。

在安東地區,雜家的影響力,無可置疑!

隨着門徒弟子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大,參與雜家的貴族、商賈越來越多。

不可避免的,幾位創始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出現。

當然,因爲左吳、伍被、晉昌三人,曾經同甘共苦,經歷過磨難,所以,這個分歧還沒有變成裂痕。

各方還可以坐下來,一起討論。

哪怕相互都不認同,也可以本着求同存異的原則,予以包容。

然而,在第二代和第三代之中,分歧卻已經變成了矛盾。

左吳、伍被、晉昌,三人的徒子徒孫以及各自的擁泵,現在已經明顯的化成了三個不同的派系。

目前的平壤學苑之內,已經隱隱分作了兩個看似相同,實質上截然不同的不同的派系。

左吳和晉昌及其支持者,是一派,伍被以及其支持者則是另外一派。

兩個派系之間,都發生過爭辯甚至是激烈的衝突。

沒辦法,思想道路的爭辯,是關乎真理的辯證問題。

是正道與旁門左道之間的紛爭,是正統與異端之間的競爭。

每一派都想踩死另外一派,但因爲左吳、晉昌以及伍被之間的關係以及感情,所以這兩個派系,暫時來說還沒有撕破臉皮。

此刻,這三位平壤學苑的巨頭,聚首在一起,商討着誰去新化城與許九會面。

“許公相邀,晉兄去走這一趟吧?”伍被提議道:“昔年,晉兄與許公最爲親密,以晉兄去,最爲合適……”

晉昌卻是將頭搖的跟撥浪鼓一般,嚴詞拒絕,道:“不妥!吾若去了新化,恐怕會讓儒法諸派警覺,畢竟,昔年吾曾做過許公的家令……”

伍被聞言,呵呵一笑,他自然知道,晉昌在顧慮些什麼?

還不是擔心,晉昌自己走後,左吳在這平壤學苑之中獨力難支?

對於老朋友的擔心,伍被心知肚明,但伍被同樣清楚,現在的雜家,還遠遠沒有資本內訌。

左吳、晉昌倡導的東西,與他追求的方向,其實只是道路不同,但各自的追求和追求的目標依舊相同。

還是主張‘衆智’,還是以‘民富’爲目的,依然是嚮往着‘天下爲公’的理念。

所以,伍被就順勢說道:“既然左兄這樣說,那吾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別看伍被只是一個人,但他的派系的力量,卻是最強大的,而且名聲也是最高的。

甚至,除了安東之外,天下其他地方的人,都只聽說過他伍被的大名,而不曾聞左吳、晉昌之名。

這是有道理的。

因爲伍被的支持者,是清一色的貴族、官僚、豪強子弟。

伍被主張‘集衆賢之智,開萬世之太平’,與左吳、晉昌追求的‘集天下之智而舉聖賢之行’,已經漸漸漸行漸遠。

在他們三人之中還好,還可以有說有笑。

但弟子門徒之間,許多人現在已經是勢同水火,兩不相容。

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例子也發生過許多次了。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

他們甚至明知道會導致學派分裂,卻也不得不如此。

原因很簡單,他們要做的事情,是前人所不曾做過的事情,他們要走的道路,是一條充滿荊棘和坎坷的道路。

爲了尋找這條道路,這些年來,他們嘗試過種種努力。

伍被甚至親身進入蠻荒,與夷狄野人生番爲伍,又借真番之地,做了驗證。

最終,現實讓他頭破血流。

爲了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自己理想實現的曙光,他們就只能冒險進行分裂。

主動的分割彼此的道路。

伍被開始主動倡導‘集衆賢之智,開萬世之太平’,由此創立了一整套嚴密的系統和理論。

而左吳和晉昌,則與之相反,追求‘集天下之智而舉聖賢之行’。

這兩條道路,一條通向貴族、豪強和士大夫之中的精英治國,另外一條通向天下事天下人共同決定,與《呂氏春秋》的貴公思想遙相呼應。

毫無疑問,現在看來,伍被這一派,得到的關注和讚譽更多。

貴族士大夫官僚們紛紛點贊,說‘伍子博覽古今,懷天下志,而行先賢之道,可謂賢達也!’

直接給伍被按上了一個伍子的名頭,更不遺餘力的爲伍被鼓譟聲浪和製造名聲。

而左吳、晉昌這一派,則被打壓和限制。

最初,伍被、左吳、晉昌三人主動分割道路,分頭探索的理想,在如今卻已經在現實面前變色了。

畢竟,哪怕是陳餘張耳這樣有着刎頸之交,可以互託生死的人,不也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在現實之中,最終變成了相互恨不得對方馬上去死,甚至爲了讓對方去死,不惜投靠自己本來的對頭!

伍被與左吳、晉昌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弟子門徒之間的互相鬥爭,彼此道路的差異和分歧,讓他們在實際上已經漸行漸遠。

伍被覺得左吳與晉昌是典型的榆木腦袋,不知變通,而左吳與晉昌則以爲伍被過於高傲,忘記了當年的初心與初衷而淪爲士大夫權貴的走狗。

尤其是近來,伍被門下弟子們在鼓譟着‘家訾十萬以下非民論’,讓左吳與晉昌火冒三丈。

按照伍被的弟子門徒的說法,家訾十萬以下的人,不當出來唧唧歪歪,也不該享有什麼決策權。

國家大事和政策,由他們這些‘精英、賢達’安排好就可以了。

泥腿子什麼的,乖乖聽命,服從就好了。

你想上來發言?

好!

家訾達到十萬,你就擁有發言權。

不然思想有多遠,給我滾多遠!

當然,左吳與晉昌也知道,伍被的門徒,其實也並非故意看不起平民,歧視平民。

平壤學苑,本就是一個實踐的學派。

伍被的門徒之中,也有許多人曾經深入地方基層,主持過具體工作。

他們也曾經抱着滿腔熱血,希望能引領百姓,走上幸福生活的大道。

但現實給了他們當頭一棒。

很多時候,百姓們的意見,其實與這些精英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甚至不可理喻。

深重的挫折,讓他們開始轉變觀念,開始生出了‘百姓愚昧,不可爲憑,若欲致太平,必先集衆賢之智而導百姓,教而化之’的念頭。

就連這個家訾十萬的標準,也是基由這個想法衍生而來。

因爲,在他們眼裡,只有擁有一定財產的人,纔有可能去讀書,去理解世界的變化,去思考爲什麼要這樣做?爲什麼不能這樣做?

但,左吳和晉昌卻知道。

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

百姓雖然愚昧,但可以通過教育和引導,讓他們知道和理解政策。

況且,有錢就能決定賢愚嗎?

雜家的立派之本,立學精神,從一開始就是:信欺在性,不在親疏;賢愚在心,不在貴賤啊!

以十萬家訾這樣粗暴的標準來劃分賢愚,就是對雜家先賢和雜家自己的背叛!

第707節 淘金浪潮(5)第1231節 調、教儒家(2)第709節 思慮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683節 壓力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913節 不虧第1352節 決戰(4)第490節 競賽第1164節 雄心(2)第910節 樓船的腦洞(1)第631節 全新博士體系第1470節 在安東(2)第25節 一文錢難道英雄漢第462節 大朝儀(2)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836節 軍臣的悔意與恨意第906節 洗牌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770節 返航漢越一體化計劃2第616節 投石問路第1050節 郅都的應對第918節 竇後退政第12節 忽悠第830節 十面埋伏(4)第550節 無題第1586節 兵家復興第1403節 繼任者第189節 佈置第925節 授田第342節 背鍋俠(1)第429節 廟算(1)第240節 劉嫖的秘密第882節 富裕的大宛第958節 河套戰略(2)第1368節 幕南無王庭第1538節 恐怖的軍隊第979節 準備戰爭(2)第1082節 匈奴的覺醒第824節 影響第1070節 血戰(1)第3節 薄皇后第1347節 毀滅第341節 監國太子第1422節 作死小能手第1118節 腦洞(2)第283節 五銖錢!(1)第1552節 官制改革(1)第142節 野望第1530節 刷經驗(2)第323節 疑慮第13節 橄欖枝第236節 條件與答應第641節 廟算(3)第1187節 鼓舞第897節 租船(2)第890節 任命第584節 軍國主義第1510節 黑暗森林第427節 看望第993節 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第290節 忽悠匈奴人(1)第359節 微服(2)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485節 假象第1450節 爲民做主(2)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第235節 倉公的重要性第657節 南巡(2)第301節 張蒼的託付第527節 匈奴的抉擇(2)第407節 考舉開始第1088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2)第365節 新的時代(1)第329節 安排第1238節 敢有再議者族!第972節 材官不死第210節 貨幣戰爭第1008節 假民牛馬第736節 王者歸來——墨家(1)第811節 王牌對王牌(2)第155節 收買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634節 新學派(3)第1075節 一漢當五胡(1)第725節 進擊的二世祖(1)第1433節 殖民時代(1)第621 節 錯誤第1423節 兒單于的設想第739節 賣隊友的羅馬人第621 節 錯誤第1204節 鬆散的聯盟第1372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2)第845節 善後(2)第865節 條件第948節 整頓(2)第691節 文治(2)第1435節 行動力爆表的商賈(1)第899節 封禪博弈(1)
第707節 淘金浪潮(5)第1231節 調、教儒家(2)第709節 思慮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683節 壓力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913節 不虧第1352節 決戰(4)第490節 競賽第1164節 雄心(2)第910節 樓船的腦洞(1)第631節 全新博士體系第1470節 在安東(2)第25節 一文錢難道英雄漢第462節 大朝儀(2)第1333節 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第836節 軍臣的悔意與恨意第906節 洗牌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770節 返航漢越一體化計劃2第616節 投石問路第1050節 郅都的應對第918節 竇後退政第12節 忽悠第830節 十面埋伏(4)第550節 無題第1586節 兵家復興第1403節 繼任者第189節 佈置第925節 授田第342節 背鍋俠(1)第429節 廟算(1)第240節 劉嫖的秘密第882節 富裕的大宛第958節 河套戰略(2)第1368節 幕南無王庭第1538節 恐怖的軍隊第979節 準備戰爭(2)第1082節 匈奴的覺醒第824節 影響第1070節 血戰(1)第3節 薄皇后第1347節 毀滅第341節 監國太子第1422節 作死小能手第1118節 腦洞(2)第283節 五銖錢!(1)第1552節 官制改革(1)第142節 野望第1530節 刷經驗(2)第323節 疑慮第13節 橄欖枝第236節 條件與答應第641節 廟算(3)第1187節 鼓舞第897節 租船(2)第890節 任命第584節 軍國主義第1510節 黑暗森林第427節 看望第993節 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第290節 忽悠匈奴人(1)第359節 微服(2)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485節 假象第1450節 爲民做主(2)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第235節 倉公的重要性第657節 南巡(2)第301節 張蒼的託付第527節 匈奴的抉擇(2)第407節 考舉開始第1088節 漢朝人太可怕了(2)第365節 新的時代(1)第329節 安排第1238節 敢有再議者族!第972節 材官不死第210節 貨幣戰爭第1008節 假民牛馬第736節 王者歸來——墨家(1)第811節 王牌對王牌(2)第155節 收買第380節 欲先取之,必先與之第634節 新學派(3)第1075節 一漢當五胡(1)第725節 進擊的二世祖(1)第1433節 殖民時代(1)第621 節 錯誤第1423節 兒單于的設想第739節 賣隊友的羅馬人第621 節 錯誤第1204節 鬆散的聯盟第1372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2)第845節 善後(2)第865節 條件第948節 整頓(2)第691節 文治(2)第1435節 行動力爆表的商賈(1)第899節 封禪博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