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節 影響

當夜,未央宮燈火通明,張燈結綵。

無數大臣勳貴,滿臉笑容的聚集在一起,哪怕是宮中的宦官侍女,都是一副喜氣洋洋的樣子。

空前的大勝,如同春雨,滋潤着每一個人的心靈。

東宮兩位太后更是高興的合不攏嘴。

這場大勝的到來,深刻的改變和影響了整個朝堂的每一個角落。

在現實主義爲用的中國,成王敗寇的價值觀,在此刻體現的淋漓盡致。

打贏了,自然是一切都好說了。

即使那些過去堅決主張不開戰的人,在勝利面前,也變成了戰爭販子。

而丞相周亞夫,則成爲了宴會的焦點。

不知道多少人,羨慕嫉妒恨的看着這個百官之首。

“周亞夫好眼光啊!”許多列侯私底下悄悄議論說:“又是恩師,還是丈人,這老周家未來六十年無憂也!”

驃騎將軍義縱出身微寒,甚至已經不能微寒來形容了。

這個過去呼嘯河東的盜匪團伙的一員,短短數年之間,就完成了其他人幾輩子都無法實現的飛躍。

從一個微不足道,甚至一個官吏就能結果性命的‘綠林好漢’,變成了如今的漢家柱石,驃騎將軍。

一戰而沒匈奴王牌折蘭部族,生擒折蘭王,陣斬數千!

這樣的功績,足以使其立刻就成爲天下武人的偶像與焦點。

就如同當年周亞夫拉起細柳營那樣。

未來二三十年內,都很可能是他的黃金時代。

所有與他同時代的武將,都可能只會是拱衛太陰星的星辰,襯托紅花的綠葉。

而周亞夫慧眼識英才,提前下注,不僅僅將之收爲入室弟子,作爲衣鉢傳人,全力栽培,更早早的把自己女兒嫁了過去。

如今,這投資立刻得到回報。

老周家的子孫。只要不作死,有着這顆大樹罩着,就可以愉快的混吃等死幾十年了。

就如同當初,安國武侯王陵。栽培了北平文侯張蒼,等安國武侯故世,北平文侯給老王家當了二十年保護傘。

但更多的有心人的心裡,卻有着另外的算盤。

“嘿嘿……老周家算什麼?”無數的人表面上一邊跟人讚歎着丞相的好買賣,一副悔不當初的模樣。但另一邊卻在心裡面悄悄的打起了小算盤。

“如今長秋宮(皇后的代稱)年幼,將來能否誕下嫡子,也還是未知之數……”

“即使是生下嫡皇子,想要被立爲太子,恐怕也非易事!”擅長投機的列侯們想到這裡,就不由得雙眼散發着綠光。

自古以來,帝王家的押注,都是這個世界上回報率最高的事情。

押寶押對了,等於受用終生。

當然,押錯了的話。也可能禍及子孫。

然而,此刻,很多人都覺得,形勢已經漸漸明朗。

如今,天子大權在握,東宮兩位太后哪怕聯手,也無法再從其手裡奪走半分權柄。

從未央宮,直到萬里之外的邊塞。

漢家軍民,已是隻知天子,而不知太后。

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立儲何人,已是當今一言而決的事情。

當今皇長子病已,背靠驃騎這麼一個強大的舅舅。

他的機會。顯然已經大於其他所有未來將會出生的皇子。

雖然,最終的決定權,還在天子手裡,但是,這樣的形勢,已經足夠讓人押寶了。

畢竟。真要等到塵埃落定,再舔着臉去跪舔。

人家怎麼會鳥你?

到那個時候,排着隊願意給太子做事的人,能從未央宮北闕,一直排到函谷關。

當然,義氏外戚,也不是全無缺陷和問題。

義氏外戚最大的問題和缺陷就在於,人丁單薄。

整個義氏外戚,就義縱一個男丁。

義縱要出意外,整個義氏外戚也就將徹底消散。

但這既是缺陷,同時也是優勢!

只要投靠過去的,馬上就會成爲義氏外戚集團的骨幹和核心。

很多人想到這裡,頓時就心如小鹿,撞個不停。

………………

劉徹端坐於龍榻之上,看着坐在自己身旁的兩位太后和還沒弄清楚情況的陳阿嬌。

他環視着自己的大臣和列侯們,手指輕輕的敲擊着扶手。

“此戰之後,可以適當的淘汰一些沒用的米蟲了……”劉徹看着列侯勳貴們的方向在心裡想着。

勳貴功臣列侯,自劉邦以來,就既是劉氏天子團結的對象,同時也是打擊的對象。

團結他們,這是爲了統治天下,打擊他們,同樣是爲了統治天下,兩者並不矛盾。

但,當時間走到現在。

劉徹已經越發的察覺了舊有的勳貴列侯集團,已經越來越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了。

除了少數有上進心,願意努力的人外。

其他人都是混吃等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中人之姿。

甚至,還有大批大批的米蟲和紈絝廢物充斥其中。

這些人佔用了大量的資源和特權,阻礙了新生利益集團和新興軍功貴族的上進道路。

而且,他們的存在,很容易,在新生的貴族們面前樹立一個壞榜樣。

歷史上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貧微之時,努力上進,而富貴之後,紙醉金迷,忘記初心,以至於墮落腐朽的例子。

所以,想要保持漢室政權和統治階級的活力和健康。

就有必要給新生的貴族,上一堂教育課。

“或許可以玩玩末位淘汰……”劉徹在心裡尋思着。

每隔一段時間,就清理掉幾個或者十幾個混吃等死的功臣勳貴,將他們打回原形。

這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這樣想着,他嘴角就露出一個譏諷的笑容。

“諸位愛卿!”劉徹舉着酒樽,站起身來,對着全場的大臣們說道:“今日,朕與諸卿,歡聚一堂,共慶驃騎大勝!藉此機會。朕再與諸卿,分享一個剛剛從前線傳來的捷報……”

劉徹故意拖長了聲調,吊足了胃口,然後才道:“奉命自代國長城出塞繞後奇襲匈奴輜重的細柳營都尉。前將軍衛馳方纔發來奏報:前將軍所率之細柳營大軍,已成功襲佔匈奴右賢王駐謁之地——南池!”

“萬歲!”整個大殿瞬間沸騰了!

假如說,先前驃騎大軍大勝,讓整個漢家君臣都揚眉吐氣,將自平城之戰以來的所有晦氣一掃而光的話。

那麼。細柳營成功佔領匈奴右賢王的駐地南池這個消息,則等於在烈火中丟下一鍋熱油,讓它的氣焰和溫度,瞬間膨脹無數倍。

而軍方的將軍們更是激動的難以自抑!

寇可往,我亦可往!

將戰火燒到侵略者的老巢,讓戰爭在匈奴人的腹地燃燒。

讓他們也嚐嚐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戰爭痛苦滋味。

是漢家數十年來的夢想!

但受限於騎兵規模,在過去,這只是一個夢!

太宗皇帝曾經三次召集全國將帥,商討出塞作戰的事宜。但最終全部不了了之。

已故的丞相,故安文候申屠嘉臨終之前,教訓自己的子孫後輩:他日王師出塞,北擊匈奴,家祭之日,勿忘告乃翁!

申屠嘉的這個故事,再被人幾經演繹後,哄傳天下,成爲了無數文人騷客筆下的忠臣模板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老臣設定。更是一個巨大的催淚彈,不知道多少文青,在聽到這個故事後,淚流滿面。長太息以掩涕。

如今,細柳營出塞,端了匈奴右賢王的老巢。

戰果多少,繳獲多少,都在其次。

此事的關鍵就在於,明確的告知了天下士民:是的。從今以後,寇可來,我亦可往!

大漢王朝,已經具備了能夠將戰火燒到侵略者家裡,讓他也嚐嚐戰爭的滋味,知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痛楚的能力!

大漢,中國,諸夏,再也不是那個只能被動挨打,而不能還擊的國家!

因而,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整個未央宮都幾乎陷入了歡樂的海洋。

戰略進攻,出塞作戰。

平城之戰後五十六年,中國終於獲得了這個失去已久的技能,點亮了這個天賦樹。

從今以後,匈奴人再想隨意入寇,就要掂量掂量,他們能否承擔,自己老巢被漢軍端掉的後果了!

劉徹揮手壓了壓,示意衆人肅靜,然後才接着道:“此戰,細柳營斬首四百餘,陣斬匈奴大當戶一人,生得北虜兩千餘……”

劉徹清了清嗓子,然後提高了聲調,興奮的道:“最重要的是——繳獲匈奴白羊、折蘭、樓煩及右賢王本部的全部牲畜戰馬,總計牛羊百五十萬頭!戰馬挽馬十五萬餘匹!”

“嗡……”無數人頓時嘴巴張的大大的,幾乎不敢相信這個事實。

牛羊一百五十萬頭?戰馬挽馬十五萬餘匹?

這意味着什麼?

哪怕是傻子都知道,單單是這個繳獲的戰利品,最少也相當於漢室兩三年的田稅收入了!

更恐怖的是——現在是秋天。

這意味着,這些牲畜,都已經長好了體剽,存儲了足夠多過冬的脂肪。

這意味着,只要弄回長城之內,細心照料。

到明年這個時候,這些牲畜就會產下幼崽。

有人忍不住吞了吞口水,掰着手指頭,算了算。

然後,他就發現,好像,似乎,這次漢軍出征,哪怕是扣除一切軍費開支和賞賜犒賞。

也賺了……盈利了……

雖然這麼說,可能有些誇張。

但,假如從經濟角度計算的話,事實確實如此。

打仗還能賺錢?

無數人面面相覷,感覺不可思議。

歷來,就只有窮兵黷武的說法,從未有聽說過,那個人打仗,不僅沒虧本,還賺的盤滿鉢滿的。

但仔細想想,大家發現,貌似今上即位以來,對外擴張,就沒虧本過。

滅朝鮮,軍費支出數以萬萬。

但撈回了一個朝鮮王國,得到了一個安東都護府。

光是土地,就相當於一兩個中原了。

更別說,懷化郡裡的黃金,新化城旁邊的黑水河裡,幾乎撈不完的魚羣。

這兩三年下來,懷化郡那邊,差不多已經能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了。

無數人一拍大腿,一個個心裡面都是:我了個草,或者:我去年買了個表!

然後,他們就擡起頭,兩眼冒着金星,一臉崇拜的看着那個站在御階之上的天子。

尤其是年輕人們,此刻統統變成腦殘粉了。

法家的博士和官員們,則矜持的挺了挺胸膛,紛紛感覺,自己所學的思想,果真是天地間的真理啊。

這天下,還是得要‘盡地力之教’用商君的耕戰之策,才能富國強兵,最終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

而黃老派跟儒家的博士和官員們,則感覺有些三觀破滅的意思。

打仗都能賺錢了。

那他們還有什麼理由拒絕戰爭?

對諸子百家而言,他們的出現和誕生,最初的目標,都只是爲了解決春秋戰國以來,天下的劇變和因此誕生的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

從本質上來說,儒法黃老墨,各個大派系,他們的出發點和最終的理想都是相同的。

都是要給人民帶來小康生活,爲天下帶來和平,最終實現天下大同,人人幸福安康的理想國。

從這個角度來說,只要是有利於天下大同,爲世界帶來光明的事情,他們都會支持,都會遵循。

黃老派跟所有的老大一樣,都有着反應遲鈍和不夠靈活的毛病。

但,現在還是個小弟,在法家和黃老派的赫赫聲威下蟄伏的儒家,就沒有什麼顧慮了。

“管仲卻夷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仲尼盛讚之,詩之南仲,更是聖人之行啊……”許多的儒家巨頭,都默默的在心裡思索着,然後,不知不覺,彷彿隨意的將自己的***和思維方式,向右稍稍偏移了一下。

假如說,在今天以前,儒家在整體上還屬於混亂中立陣營。

他們雖然支持對匈奴復仇,但卻不太想真的跟匈奴人打一場大戰,很多人都覺得,應該將戰爭的規模和頻率進行限制。

只有公羊派是堅決主戰和狂熱的戰爭販子。

那今天之後,整個儒家的立場,實際上已經全體偏移。

他們成爲了守序戰爭陣營。

而最激進的公羊派,則再一次走在所有人前面。

他們的口號和思想,將在未來,慢慢演化成一個鼓吹戰爭和擴張的派系。

他們走的甚至比法家還激進。

成爲諸子百家裡,鷹派中的鷹派!(。

第1034節 大戰之前(1)第688節 吊打文青(1)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15節 目標第1590節 博弈(2)第1503節 接班(1)第618節 羣魔亂舞(1)第1579節 最後一戰將至第648節 殺放囚(2)第321節 馬耕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589節 博弈(1)第37節 收心第538節 無題第209節 調查(3)第835節 軍臣的想法第1374節 破而後立(2)第1508節 學術腐敗第1479節 安東之患(1)第1286節 匈奴‘神騎’(2)第789節 馬邑會戰(3)第100節 網第1198節 程序(1)第1164節 雄心(2)第302節 亂起!第1211節 儒家的反擊(1)第280節 戰鬥力爆表的御史們(2)第43節 貓膩第931節 雁過拔毛(2)第56節 燕飲(下)第1137節 朝覲者第1373節 破而後立(1)第353節 太子之怒(2)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2)第1311節 忠勇軍的理想第1495節 積極的大鴻臚第699節 目的(1)第1552節 官制改革(1)第724節 統一戰略第1541節 最後的林胡王(3)第489節 移民(2)第1330節 秩序與交通第1182節 講道理(3)第475節 中央集權(3)第1564節 以夷制夷第1604節 說服(1)第808節 誰是世界第一強軍(2)第1460節 怎麼對付文人第1536節 居延(1)第1305節 問題第722節 猶豫的趙胡第1587節 當家做主的人第464節 大朝儀(4)第653節 伊稚斜的計劃第1179節 直臣第709節 思慮第1410節 河套的開發(1)第958節 河套戰略(2)第1095節 天單于(3)第103節 政治第1307節 嬰兒潮第428節 戰爭!第684節 這波不虧第881節 設計(2)第1309節 宅地法案第414節 匈奴公主(1)第475節 中央集權(3)第486節 政體第411節 考舉(4)第233節 寧成的覺悟第1265節 戰略(1)第409節 考舉(2)第1465節 人事調整(1)第135節 天威難測第1097節 可怕的少府第661節 背景第594節 忠臣第1054節 不如草芥第96節 趙胡第1445節 歸一(2)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840節 英雄故事第1363節 三個世界(2)第220節 三個條件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342節 背鍋俠(1)第607節 定策(1)第55節 燕飲(上)第636節 新學派?(5)第1537節 居延(2)第979節 準備戰爭(2)第1127節 波瀾(1)第122節 過繼(3)第895節 風起南國(2)第1331節 匈奴劇變第54節 袁盎的勸告第1189節 明主(2)第1486節 儒法分道之因第258節 各方的反應
第1034節 大戰之前(1)第688節 吊打文青(1)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15節 目標第1590節 博弈(2)第1503節 接班(1)第618節 羣魔亂舞(1)第1579節 最後一戰將至第648節 殺放囚(2)第321節 馬耕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589節 博弈(1)第37節 收心第538節 無題第209節 調查(3)第835節 軍臣的想法第1374節 破而後立(2)第1508節 學術腐敗第1479節 安東之患(1)第1286節 匈奴‘神騎’(2)第789節 馬邑會戰(3)第100節 網第1198節 程序(1)第1164節 雄心(2)第302節 亂起!第1211節 儒家的反擊(1)第280節 戰鬥力爆表的御史們(2)第43節 貓膩第931節 雁過拔毛(2)第56節 燕飲(下)第1137節 朝覲者第1373節 破而後立(1)第353節 太子之怒(2)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2)第1311節 忠勇軍的理想第1495節 積極的大鴻臚第699節 目的(1)第1552節 官制改革(1)第724節 統一戰略第1541節 最後的林胡王(3)第489節 移民(2)第1330節 秩序與交通第1182節 講道理(3)第475節 中央集權(3)第1564節 以夷制夷第1604節 說服(1)第808節 誰是世界第一強軍(2)第1460節 怎麼對付文人第1536節 居延(1)第1305節 問題第722節 猶豫的趙胡第1587節 當家做主的人第464節 大朝儀(4)第653節 伊稚斜的計劃第1179節 直臣第709節 思慮第1410節 河套的開發(1)第958節 河套戰略(2)第1095節 天單于(3)第103節 政治第1307節 嬰兒潮第428節 戰爭!第684節 這波不虧第881節 設計(2)第1309節 宅地法案第414節 匈奴公主(1)第475節 中央集權(3)第486節 政體第411節 考舉(4)第233節 寧成的覺悟第1265節 戰略(1)第409節 考舉(2)第1465節 人事調整(1)第135節 天威難測第1097節 可怕的少府第661節 背景第594節 忠臣第1054節 不如草芥第96節 趙胡第1445節 歸一(2)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840節 英雄故事第1363節 三個世界(2)第220節 三個條件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342節 背鍋俠(1)第607節 定策(1)第55節 燕飲(上)第636節 新學派?(5)第1537節 居延(2)第979節 準備戰爭(2)第1127節 波瀾(1)第122節 過繼(3)第895節 風起南國(2)第1331節 匈奴劇變第54節 袁盎的勸告第1189節 明主(2)第1486節 儒法分道之因第258節 各方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