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

“臣等拜見家上……”劉徹端坐御榻之下,臨襟正坐,接受朝臣的跪拜。

皇帝老爹則坐於劉徹身後的屏風後面,以屏風相隔,聽聞政事。

這其實,算是多此一舉了。

但政治就是如此,掩耳盜鈴,就是政治的常態。

現在,既然是太子監國,天子就不會跳到前臺來。

劉徹拿着一封剛剛被一個宦官送來的帛書,將之攤開來看了一眼,然後,就照着上面的要求,對諸臣開口,道:“昨夜長星出西方,天火播雒陽東宮正殿,孤甚愧疚,是孤不德,無以取悅上帝,是故,上帝乃降罪於孤,獲罪於天,無可禱也!孤當素服以避正殿,於高廟面壁三日,自省其罪,此孤之罪,與父皇、羣臣無關!”

一上來,劉徹並未先按照帛書上的要求說話,而是自作主張,先把罪責統統攬到自己身上。

看似很蠢,但實際上,卻是一個聰明的策略。

反正,現在誰都知道,這彗星與雷暴與太子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上蒼在示警,是漢有賊臣的預兆。

因此,劉徹這麼說,只是一個姿態,一個要把那個賊臣,也就是背鍋俠,往死裡整!

可惜,大臣和天子都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劉徹玩出來的花樣。

大臣們一個個都是立刻就紛紛拜道:“家上言重了!此事與家上無關,純屬賊臣作祟,是故上帝示警,神明自顯!”

至於屏風後面的天子,卻是暗暗點頭,覺得這個兒子,還真是孝順,竟然爲了不讓他這個君父的聲名受損,不惜自己背鍋。有擔當,而且很孝順。

再想着前些日,他昏厥那日的所聞,天子劉啓心裡就更滿意了。

劉徹站起身來,踱了一步,這才按照帛書上的文字,道:“諸卿皆爲長者。多聞博識,必知賊臣何人,請以教孤,以明忠奸!”

丞相張歐立即出列拜道:“家上,臣歐,有奏:昔者濟北王興居謀逆。先帝將兵誅之,興居賊臣,四散而逃,多有潛逃吳逆之國者,亦有部分賊子,投奔趙王,收留逆賊。非人臣所爲,趙王嫌疑頗大,臣請有司詔趙王至京師問詢此事!”

劉徹聽了,嘴角有些抽搐。

這張歐,真是個豬隊友!

他要不是腦子被驢踢了,就肯定是收了劉遂的錢,這是要給劉遂開脫呢!

誰不知道,當年劉興居叛亂被平定後。先帝特別下詔,赦免了所有追隨劉興居叛亂的官員和士紳,還特意強調,一律不再追究。

不然,劉遂哪裡還敢繼續朝長安。

當然,這也勉強算是個由頭吧?

但,這事情。肯定不可能成爲劉遂的罪狀。

劉氏天子,斷然不可能去打先帝太宗孝文皇帝的臉,對於那位曾經的在世聖人,所說的話。下過的詔書,在漢室,基本等於金科玉律,不容任何置喙!

很明顯的,劉徹甚至都聽到了屏風後面,皇帝老爹不滿的咳嗽聲。

這是一個很嚴厲的信號。

亦是一個催命的象徵!

天子劉啓在屏風後面,此刻,真是肺都氣炸了!

對於張歐,他現在是怎麼看,怎麼都不滿意了!

堂堂一個丞相,凡事都是唯唯諾諾,在往日,或許,這樣的丞相是符合他心意的,可以被操縱的木偶。

但,在這樣的時刻,一個這樣不識大體,不明大局,還有些糊塗甚至可以稱得上無能的丞相,卻非良相人選!

這時候,天子劉啓有些懷念前丞相申屠嘉了。

申屠嘉雖然脾氣臭了一點,性格犟了一點,思想古板了一些。

但最起碼,有立場有原則有能力,而且,絕對不會犯下如此嚴重的政治錯誤!

劉啓與張歐,當了十幾年君臣,自然清楚,張歐不大可能是收了劉遂的錢,更大的可能,估計還是老毛病又犯了,怕說錯話,做錯事情,滿心只想着和稀泥。

這樣想着,天子劉啓就微微嘆了口氣:“朕怎麼就選了這麼一個丞相?”

只是,換相不過四個月,貿然再動,那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了。

事關天子尊嚴,劉啓一時半會,也下不了決心,推動換相之事。

“朕得想個辦法,讓張歐自行請辭……”劉啓心裡想着。

既然不能罷相,那自然只能暗示丞相自己辭職了。

在漢室,皇帝有許多種暗示性的策略和方法,來告訴他的丞相,是時候退位讓賢了。

一般,這些方法與暗示,都隱藏在冠名堂皇的勉勵和嘉獎之中。

譬如,先帝時就玩了一個漂亮的傳接球,將手握大權的丞相周勃趕回老家種田,一舉掃平了阻礙其掌握大權的元老重臣勢力。

只是,這些辦法都已經被人所熟悉了,太過露骨,劉啓擔心假如再用,可能張歐會受不了刺激,萬一鬧出一個丞相自殺的鬧劇,對他的名聲,怕是有所傷害。

這麼想着,劉啓就有些猶豫了。

而御史大夫晁錯,卻像是吃了槍藥,立刻就跳了出來,奏道:“臣晁錯啓奏家上:臣以爲,丞相未免太過避重就輕了罷!趙王劉遂之罪,豈止在於收容濟北王興居之賊臣?去歲,臣就查處了趙王遂的諸般罪責,罰削了其河間郡,本以爲,劉遂當知錯能改,豈料……”

晁錯不愧是漢家第一大炮,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直接捅開來道:“家上,可知,過去一年,臣已經收到了趙國內史、丞相所報的趙王遂罪行,十數條,其中就包括了私與吳逆串聯,陰通匈奴,違背太宗孝文皇帝禁令,與蠻夷通商,更於去歲,驕慢家上,目無尊卑,誠可謂賊臣也!”

晁錯大刺刺的跪下來,道:“臣請家上。奏報陛下,立即派遣使者,持節,緝拿趙王遂,至京師詢問!”

這就等於是給劉遂腦袋上貼上了一個‘賊臣’的標籤,要把劉遂往死裡整了。

但是,漢室的政治遊戲規則。相對後世來說,更講一個仁恕,通常,都會給那些諸侯王以及兩千石以上大臣留些面子。

像晁錯的建議,並不具備可操縱性。

因爲這會激怒那些剩下的諸侯王,使他們產生兔死狐悲的感覺。

更會撕裂漢室一直以來標榜的以孝治天下。劉氏宗藩手足骨肉相連的宣傳。

是以,晁錯話音剛落,屏風後面就傳來了天子的聲音:“趙王宗藩手足,朕不忍致法於王,其下兩千石再議之!”

看上去是給趙王劉遂脫罪了,但實際上,在背後卻隱含着要窮治到底的命令。

漢室有將相不辱的傳統。具體至諸侯王,更是無論其犯下多大的罪責,只要是俘獲或者自首了,都會令其不流血而死。

以呂后之威權,尚且不敢明目張膽的治罪趙王劉如意,只能鳩殺,趙幽王劉友,也是如此。能餓死,而不能加以刀槍劍斧。

即使是月前的吳王劉濞,倘若其落到漢軍手中,甚至可能活命!

政治大背景如此,諸侯王們無論怎樣,都可以保留名譽的不流血而死的最後尊嚴。

是以,要治趙王劉遂。就首先要放低姿態,表明,朝廷還是很愛護諸侯王們的。

這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可不僅僅是天朝的傳統。

更是劉氏標榜的價值觀之一。

是以,羣臣一聽天子發話,立刻就心領神會了。

許多原本將目標對準其他諸侯王的,這時候,也立刻知趣的調轉槍口,直接指向趙王劉遂。

這下子,劉遂的那些陳年爛芝麻爛穀子的事情,都被翻出來了。

什麼,當年河間孝文王劉闢彊常常被其侮辱和輕慢,不顧兄弟手足之情,不肯致哀河間孝文王啦。

什麼故意坐視河間哀王劉福絕嗣,併吞並河間國拉。

反正,衆口一詞,把劉遂描述成這個世界最大的壞蛋,冷血無情,沒有半分君臣尊卑,狂妄自大,倒行逆施,早在十幾年前就處心積慮,意圖謀反的賊子。

就連劉徹聽了,都覺得有些誇張了。

平心而論,劉遂確實不是個什麼東西。

屬於典型的白眼狼!

當年先帝在世時,對其可謂恩重如山,賞賜衆多,甚至,在其弟弟河間孝文王劉闢彊一脈絕嗣後,還特意准許河間國併入趙國。

但,這貨就沒有一天消停過。

不但與匈奴人眉來眼去,打着狹夷自重的主意,更處心積慮的建立了許多條與匈奴的溝通渠道。更與吳王劉濞往來密切,多次說過對朝廷不敬甚至想要造反的話語。

這些事情,幾乎是人人皆知的秘密。

但,若真說這貨壞到了腳底流膿,渾身生瘡的地步,那就誇大了。

最起碼,劉遂還是幹過一些值得稱道的事情的。

譬如,他對趙國百姓,多有施恩,體恤孤寡,施恩農民,多次減免甚至免除趙國百姓的負擔。

最起碼在趙國,劉遂的人望還是很高的。

前世吳楚七國之亂,趙王最後才被平定,不是沒有原因的。

然而,正是如此,劉遂才變得罪大惡極!

尚書中說: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闢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身爲藩王,就該老老實實的去花天酒地。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什麼時候輪到一個諸侯王來行使本該是皇帝的權力了?

更何況,這劉遂三觀不正,與匈奴人往從甚密,等於是一顆定時炸彈。

若不趁着這吳楚已滅,而匈奴袖手旁觀的大好時機剪除掉,劉徹覺得,自己以後就是做了皇帝,恐怕也得頭疼,怎麼對付這位趙王了!

於是,劉徹果斷的選擇了補刀。

他站出來,擺擺手道:“趙王倒也不至於如此不堪罷,孤曾聽說,趙王曾多次命令,免收百姓田稅,更出府庫財資,爲百姓孤寡置辦酒肉,慰問……諸卿是否言過其實了?”

咳咳,這一刀真是補得又狠又準!

直接戳到了天子劉啓的心坎上。

本來,劉啓還是很猶豫的。

畢竟,趙國與匈奴距離太近了,駐紮河南的匈奴大軍,旦夕可以越過長城,馳援趙國。

在河南之地(河套地區),匈奴置有婁煩、休屠、白羊等數個大部落,擁有不下五萬可戰之兵,加上右賢王所轄的其他部落,三五日內,得到消息的匈奴人足可調出十萬大軍馳援趙國,扣關長城。

而且,剛弄死了淮南王劉安和吳王劉濞,再動劉遂,也有些犯忌諱。

本來劉啓只打算敲打敲打諸侯王們,找這個藉口,削弱諸侯王的權柄,將各王的兵權、財權和人事權,統統收歸中央。

但這時候,劉啓聽了劉徹的話後,立刻就像一頭暴怒的獅子,怒不可謁的道:“吾不用也!”

“傳令大將軍,持節徵趙王入京,旦有反抗,即刻發兵擒拿!”想了想,可能是考慮到邯鄲城高牆厚,防禦堅固,素爲天下堅城,又或者劉啓腦子有些清醒了,他補充一句道:“再傳令趙王相建德與內史,一同來京述職!”

這本是題中應有之意,因爲漢室制度,諸侯王入朝,丞相、太傅、內史必然陪同左右。

這時候特意強調,其實是給趙王劉遂一個臺階下,倘若他乖乖來朝,自然最多,將之削爲徹侯什麼的,榮養起來,甚至可能只會將之換個地方去當諸侯王。

畢竟,這劉家的牌坊,還是要保住的。

本來,天子就已經有這麼一個想法了,將各地的諸侯王們,用有功、有德等各種藉口,在三五年內,將大部分諸侯王換個地方。

譬如,代王將去清河郡爲王,而濟北王劉志則去代國,在這次平亂戰爭中表現的不錯的衡山王劉勃則可以榮升濟北王。

中山王劉榮遷爲淮南王,常山王劉非可能兼併中山也可能去吳地爲王。

趙王則可能會與臨淄王互換封國。

除了燕王等少數諸侯,大部分封王都會被重新調整。

劉徹鬧出來的那個‘漢有賊臣’的託夢之語以及如今顯現的長星出西方,天火播雒陽等,更多的只是一個加快和使得這些政策實行更順利的藉口。

反正,賊臣是誰,到底有沒有,最終的決定權,不是在長安天子手裡嗎?

天子說有,那肯定有,天子要說沒有,也可以打個哈哈,敷衍過去,甚至可能成爲一段佳話。

然而,劉徹那一刀補得太狠了!

直接戳中了劉啓的痛處,這時候,天子劉啓對劉遂,可謂新仇舊恨,一同涌上心頭,哪裡還管什麼大策?

若非他素來理智,此刻,恐怕心中,只會剩下一個念頭——弄死他丫的!

皇權這玩意,連兒子,太子都不可以沒有皇帝許可就碰觸,一個遠房的諸侯王,劣跡斑斑,吃裡扒外的貨,也敢染指?

真是,死有餘辜!

PS:今天掛了一天點滴,嗯,打氨基酸,足足五瓶鹽水,掛了一天啊啊啊啊啊,手都打腫了,求安慰~我這身體呀,還是打一點氨基酸比較好~

第327節 選秀(2)第11節 包裹着蜜糖的陷阱第384節 官僚第1575節 流血的單于庭(3)第990節 交易第1010節 內閣(2)第89節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第583節 漢越一體化計劃(1)第579節 夢兆(2)第522節 滄海君的迷茫第60節 微服(2)第1390節 權貴下場第319節 投機第1215節 對墨家的疑慮第761節 團結大多數第57節 證據第199節 要走正路啊第590節 新世界(6)第579節 視察(1)第1258節 匈奴的計劃(2)第162節 內王外霸第1227節 明道第404節 無題第1031節 河陰與宜樑第921節 齊魯第1221節 崩潰的士大夫(2)第876節 戰俘的問題第1371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1)第1598節 獎懲第321節 馬耕第1028節 狂歡(2)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242節 選擇第358節 微服(1)第297節 學習與孝心第1226節 安排第60節 微服(2)第1536節 居延(1)第382節 殖民(2)第122節 過繼(3)第1022節 替死鬼(1)第513節 鼓譟第579節 夢兆(2)第436節 收買(1)第619節 羣魔亂舞(2)第1556節 匈奴的大一統(1)第1358節 自作孽第246節 太子劉德(2)第1516節 緣由第864節 回扣第492節 燕王的重禮!第576節 決定第1324節 抉擇(2)第1226節 安排第182節 狗咬狗第1276節 可憐的燕王第679節 儒法合流?第506節 陷阱第1268節 大戰開幕第1317節 分裂的匈奴第271節 反應第1096節 戰勝帶來改變第46節 舉薦來的汲黯第1007節 小麥的推廣問題第20節 我想當太子!第838節 軍臣的條件(2)第181節 無法拒絕的好處第637節 壁虎斷尾第1190節 權勢、學術、錢(1)第1201節 變革之大世!(2)第1158節 合縱(4)第404節 無題第134節 天子的提議第65節 前世仇第659節 南巡(3)第194節 麻煩第215節 漢鼎!第1429節 在大夏(3)第1397節 立規矩第83節 考驗第105節 天子的決斷第883節 賣國者與愛國者第161節 對海洋的野望第1101節 絕望的匈奴人第91節 舊恩第258節 各方的反應第410節 考舉(3)第643節 木偶第967節 新生命與新機械第1026節 恐怖的安東(3)第1102節 墨家的秘密第998節 晁錯遇到了對手了第321節 馬耕第186節 麻煩第836節 軍臣的悔意與恨意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501節 驚喜第892節 改造石家(2)第282節 終結第600節 民族融合
第327節 選秀(2)第11節 包裹着蜜糖的陷阱第384節 官僚第1575節 流血的單于庭(3)第990節 交易第1010節 內閣(2)第89節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第583節 漢越一體化計劃(1)第579節 夢兆(2)第522節 滄海君的迷茫第60節 微服(2)第1390節 權貴下場第319節 投機第1215節 對墨家的疑慮第761節 團結大多數第57節 證據第199節 要走正路啊第590節 新世界(6)第579節 視察(1)第1258節 匈奴的計劃(2)第162節 內王外霸第1227節 明道第404節 無題第1031節 河陰與宜樑第921節 齊魯第1221節 崩潰的士大夫(2)第876節 戰俘的問題第1371節 那恐怖的三首怪物(1)第1598節 獎懲第321節 馬耕第1028節 狂歡(2)第263節 不教而誅是爲罪(1)第242節 選擇第358節 微服(1)第297節 學習與孝心第1226節 安排第60節 微服(2)第1536節 居延(1)第382節 殖民(2)第122節 過繼(3)第1022節 替死鬼(1)第513節 鼓譟第579節 夢兆(2)第436節 收買(1)第619節 羣魔亂舞(2)第1556節 匈奴的大一統(1)第1358節 自作孽第246節 太子劉德(2)第1516節 緣由第864節 回扣第492節 燕王的重禮!第576節 決定第1324節 抉擇(2)第1226節 安排第182節 狗咬狗第1276節 可憐的燕王第679節 儒法合流?第506節 陷阱第1268節 大戰開幕第1317節 分裂的匈奴第271節 反應第1096節 戰勝帶來改變第46節 舉薦來的汲黯第1007節 小麥的推廣問題第20節 我想當太子!第838節 軍臣的條件(2)第181節 無法拒絕的好處第637節 壁虎斷尾第1190節 權勢、學術、錢(1)第1201節 變革之大世!(2)第1158節 合縱(4)第404節 無題第134節 天子的提議第65節 前世仇第659節 南巡(3)第194節 麻煩第215節 漢鼎!第1429節 在大夏(3)第1397節 立規矩第83節 考驗第105節 天子的決斷第883節 賣國者與愛國者第161節 對海洋的野望第1101節 絕望的匈奴人第91節 舊恩第258節 各方的反應第410節 考舉(3)第643節 木偶第967節 新生命與新機械第1026節 恐怖的安東(3)第1102節 墨家的秘密第998節 晁錯遇到了對手了第321節 馬耕第186節 麻煩第836節 軍臣的悔意與恨意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501節 驚喜第892節 改造石家(2)第282節 終結第600節 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