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節 王牌對王牌(2)

義縱騎着馬,遠遠的看着自己遠方的敵人。

眼睛更是一刻也沒離開過那面大纛。

“折蘭部族啊……”義縱撫摸着腰間的佩劍。

在雲中郡這些時間,他對這個部族的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

折蘭部族的單于之鞭的名號,更是耳熟能詳。

義縱的臉上,無比嚴肅。

“折蘭人最擅長白刃戰!”義縱對着自己身邊的漢軍將校說道:“他們是匈奴人的脊樑骨!”

“我們若能將他們打斷,那麼,從今以後,我大漢就能讓整個匈奴畏懼和害怕!”

虎賁衛和羽林衛出身的軍官,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甚至有司馬說道:“君候,請放心,吾等必將戰勝!”

但來自雲中的軍官,則都面露凝重。

沒有跟折蘭人交手的人,永遠不會知道,這個看上去粗狂瘋狂的匈奴部族,究竟有多麼可怕。

這可是一個哪怕落入重圍,即使被人挑落下馬,骨頭都斷了,也會瘋狂的抱上任何靠近的人,一起在地上滾打和撕咬的可怕部族。

折蘭人的武器,不僅僅是弓箭和鋌、錘。

更有牙齒、拳頭和雙腳。

一個這樣的人,不可怕。

但一萬個這樣的人,卻是來自地獄的惡魔軍團,而當他們有了組織和紀律後,這樣的軍隊的可怕和恐怖,足以讓任何與他們交手的人都膽戰心驚,後怕不已。

“傳令全軍,檢查手弩!”義縱果斷的在距離匈奴人還有十里的時候,通過中軍下令。

命令被一層層傳遞到單個士卒面前。

除了虎賁衛和羽林衛的胸甲騎兵外。

其他的漢軍騎兵,紛紛開始檢查自己隨身攜帶的手弩。

這種手弩,是墨苑與少府合作後的成果。

它相較於舊有的手弩。更加輕便和精密。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一個弩匣,一次上弦。可以連發三箭。

這對騎兵來說,至關重要。

當然。缺點也有。

那就是威力跟射程,全部大大縮水,有效殺傷距離,只有三十步,最佳射程,更是隻有不過十步。

不過,對騎兵來說,這樣的缺點。無關緊要。

漢軍從不缺乏遠程火力投射的打擊力度。

這種手弩的出現,有力的加強了漢軍的近戰格鬥優勢。

而且,馬鐙馬鞍和馬蹄鐵的普及,更使得漢軍的騎兵,能夠解放自己的雙手,去做更多的事情。

譬如……

南軍的許多騎兵,在檢查完自己的手弩後,默默的將一柄柄的環首大劍,拿在了手上。

這種大劍,用鐵鑄成。劍刃部分,鋒利無比,在曾經的實驗時。能輕鬆的斬斷敵人的青銅武器,更能簡單的劈開敵人身上的皮甲,將他的骨頭砍斷。

而在大軍身後,上百輛的戰車,緊緊跟隨着。

這些本因被淘汰出戰場的舊時代的戰爭王者,在這個全新的時代,已經從漢軍的主戰力量中退出。

它們現在,成爲了跟隨大軍行進,負責運輸物資和在防禦時。作爲障礙物使用的簡易工事。

現在,這些戰車上就滿載着漢軍的裝備。

尤其是那些胸甲與騎槍。

“將軍。全軍手弩檢查完畢!”在距離匈奴軍陣還有八里左右時,一個軍官稟報。

與此同時。對面的匈奴軍陣,也開始前進。

義縱,將自己的注意力,完全的集中在了對面的匈奴騎兵的運動和前行的陣列身上。

聞言,他只是點點頭,道:“命令:以南北兩軍爲左右候,以胸甲騎兵爲中軍!”

令旗揮動,漢軍的陣列,也開始調整,從原先的鬆散隊形,變成了更加緊密的作戰隊形。

當兩軍相距距離,達到三裡時,義縱下令:“全軍聽令,停止前進!”

於是,在匈奴人停下自己的腳步時,漢軍也幾乎在同時停下腳步。

義縱先是觀察了一下對面的匈奴騎兵的陣列,然後,感嘆道:“果然是一個強敵!”

匈奴的騎兵陣列,在義縱的眼裡,嚴密而有富有攻擊性。

橢圓形的大陣,表明對手,極有可能隨時發起衝鋒。

而不過三裡的距離,對騎兵來說,可能僅僅只需要彈指一揮。

甚至,極有可能,己方都不能做出反應。

但這樣的陣型,在防禦上來說,也很完美。

匈奴人列出來的這個陣型,讓義縱學到了許多許多。

“我軍在組織和默契方面,還是不如匈奴……”看着對方那些根本不需要號令和協調,就已經列好了陣列,擺開了架勢的匈奴人,義縱在心裡感慨一聲。

然後,他就開始下令。

“虎賁衛!羽林衛,各司馬校尉,聽令!”義縱策馬向前,拔出自己腰間的佩劍:“全軍着甲!”

“諾!”

於是,在漢軍中央,一副副的鐵甲,被一輛輛的戰車,推到了中軍大纛附近。

羽林衛與虎賁衛的兩千騎兵,開始在後勤人員的幫助下,將胸甲穿戴整齊,繫上釦子,戴上一頂頂高高挺立的頭盔,接過一柄柄的騎槍,然後,他們放下面罩,僅僅露出眼睛在外。

然後,他們就組成一個密集的騎兵陣列。

這個陣列是如此的嚴密,以至於遠遠的看上去,他們就如同一堵堅實的牆壁。

虎賁衛的程不識,曾經寫了一本《胸甲紀用》的小冊子,義縱自己也根據這本小冊子,寫了一本叫做《戰陣實錄》的練兵手冊。

這兩本小冊子裡,都有一條原理。

既——衝陣之道,在於敵我之比,而非我軍之多寡。

甚至,在虎賁衛內部,還有着一條被數位軍官總結出來的公式。

根據這條公式。大家發現,在戰場上,尤其是衝陣的時候。進攻方在理論上的最大戰損率,僅與當面之敵的數量形成正比。

而不在於我軍有多少人。敵人有多少人。

在單一單位面積內,在近距離的格鬥中,這個公式更是神一樣的真理。

過去的所有演練,都證明了這個公式可靠性。

因爲,它的發明者是以程不識爲首的虎賁衛將官,因此,在羽林衛和虎賁衛內部,被稱爲‘虎賁定理’或者又稱爲‘程氏定理’。

這是漢軍第一次。從數學計算與原理中,找到了提振自己戰鬥力的方式。

從此以後,羽林衛和虎賁衛內部,就掀起了用數學爲軍事服務的高潮。

程不識甚至寫了一本作爲弓弩兵教科書的《強弩紀用》,在那本冊子裡,程不識在天子的支持下,借用了包括太史署在內的漢室數學機構,計算出了從五百到五千人,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下,弓弩兵的火力投射打擊效率。

那本《強弩紀用》因此成爲了武苑的教材。

如今。在虎賁衛和羽林衛內部,想升官?

不懂數學,那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司馬以上的軍官。甚至人人都有一個數學家的老師了。

作爲羽林衛的都尉,義縱的數學成績,也因此不斷提高——不提高不行,萬一下面的軍官,比自己還強,這都尉的臉,往哪裡放?

要知道,漢軍中,從來都是看能力而非身份來決定地位的。

此刻。義縱的腦海中,其實是無數的數字在翻滾。

他左右兩側的十幾個軍官。也拿着一個小算盤,在不斷的撥動和計算。

然後。一張張的白紙,遞到了義縱面前。

義縱一邊看,一邊將這些結果在心裡與自己計算的結果對照。

這是羽林衛和虎賁衛如今的典型風格。

在天子的提倡和鼓勵下,羽林與虎賁兩衛,上上下下,都盛行打仗之前,先算賬,列陣之前,先算敵我對比,甚至就是衝鋒,也要先算我軍與敵軍的距離和速度。

這樣做的好處,非常明顯,而且實用。

所以,久而久之,到了現在,哪怕天子不監督,大家也都自覺的維持着這個習慣。

“我軍與敵軍數量大約在一比一左右……”此刻義縱心裡在反覆的對比着敵我的人數、敵軍陣列的長度與寬度:“敵軍陣長五里左右,厚約兩裡……”

低頭看着那些白紙上的計算結果,義縱心裡,自然而然的就出現了許多副不同的畫面。

那是匈奴人在各種不同條件下,所能對漢軍造成的最大打擊和火力投射面積的情況。

然後,義縱擡起頭來,舉起自己的手,開始對其他軍隊下令:“南軍甲部,向前三百步!”

“北軍乙屯,後撤五十步……”

“雲中郡甲曲,前移一百步……”

一個個的命令被下達下去,然後通過令旗,傳達到了相應的部隊。

漢軍的陣列,開始發生了複雜的變化。

“戰車前移五百步……”義縱將最後一條命令下達。

於是,出現在匈奴人眼前的漢軍陣列,就開始變得奇怪而扎眼。

這是一個類錐形的軍陣。

在左右兩翼的是漢軍的輕騎兵和弓騎兵,他們被分成大小十幾個戰團,彼此之間的距離,被統一在一百五十步。

每一個騎兵之間的寬度是三步左右。

遠遠的看上去,他們彷彿是懸在平原上的一些散兵遊勇。

但實際上,任何稍微有經驗都知道,這樣的陣型,非常的科學。

每一個戰團之間的距離,敲到好處,每一個騎兵之間的距離,也剛剛好。

這使得他們能將自身的火力和速度,發揮到極致。

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配合,將更加契合,哪怕出現意外,也不會出現彼此衝撞和相互干擾的問題。

至於在中軍,兩千胸甲騎兵,緊密的結成了一個厚實的堅固陣列。

這些騎兵是如此的顯眼和如此的讓人注意。

以至於哪怕是相隔三裡,所有的匈奴人的注意力,也都在他們的身上。

“擂鼓!”義縱策馬下令。

在漢軍後方,由五輛戰車運載的戰鼓,在數十位大漢的敲擊下,隆隆響起。

鼓聲非常有節奏。

踩着鼓點,羽林衛和虎賁衛的胸甲騎兵緩緩前行。

“舉槍!”一個又一個的什長聲嘶力竭的大吼。

長長的騎槍開始平舉起來,鋒利的槍頭,一排排,在陽光下寒光閃爍。

一步一步,這些胸甲騎兵開始緩緩前進,經過訓練的戰馬,很懂自己主人的意思。

它們不緊不慢的一步一步的前進。

“右候聽令!”義縱此刻卻來到了右側的大陣,他拔劍前指:“南軍左司馬!北軍右屯!出陣衝鋒,遊至匈奴陣前百步,以弓弩投射之!”

“甲部、丙部,居後策應!”

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

南北兩軍,更是將這一天職,深深的嵌入了自己的骨髓之中。

此時,這兩支拱衛長安的漢軍主力,還不是元成之時,那些嬌貴的老爺兵和少爺兵。

此時,漢軍上下,也都知道,一個真理——軍中自有顏如玉,軍中自有黃金屋。

少年,想發財致富,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甚至封侯拜相嗎?

那就去衝鋒吧!

你想要的一切,都可以通過你的武器和血汗得到。

於是,命令一下,整個右翼的漢軍隊列之中,就衝出兩千騎。

頓時,戰馬嘶鳴,馬蹄飛奔,捲起陣陣塵土。(。)

第150節 劉德的提議第1511節 毀滅與征服(1)第1424節 使團(1)第96節 進擊的文青(2)第439節 收買(4)第595節 抉擇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第1524節 流放第1339節 官僚的戰爭第1258節 匈奴的計劃(2)第1237節 開萬世之太平(2)第92節 密謀第44節 財源第1150節 絕望的匈奴人(2)第1120節 高闕陷落(2)第155節 收買第1086節 安東的狂歡(2)第1200節 變革之大世!(1)第472節 鹽鐵官營(3)第677節 《新農書》完成第569節 人心(1)第330節 第二次考舉(1)第1273節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1493節 手中的牌第1422節 作死小能手第756節 命名第247節 太子劉德(3)第697節 天坑裡的人們(1)第859節 季心的盤算第41節 科舉的土壤第241節 新丞相的人選第1320節 爲難第1364節 可怕的漢室列侯集團第1046節 戰河陰之強敵(1)第439節 收買(4)第374節 兩條毒蛇第1483節 爲政績論(2)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408節 考舉(1)第1286節 匈奴‘神騎’(2)第849節 武夫當國(2)第331節 第二次考舉(2)第145節 文明之光第862節 新時代的序幕第911節 樓船的腦洞(2)第1167節 藝術(1)第1593節 統治(3)第1099節 軍臣回師第302節 亂起!第773節 匈奴的試探(2)第1215節 對墨家的疑慮第1509節 單純的竇嬰第1260節 動員(2)第455節 坑第661節 背景第773節 匈奴的試探(2)第125節 難題第1295節 帝國的毀滅(4)第49節 厚顏無恥第14節 表演第352節 太子之怒!(1)第703節 淘金浪潮(1)第554節 繡衣衛改革(2)第783節 捕鯨業奠基第1063節 屠殺(2)第757節 抵達(1)第29節 彌補疏漏第1226節 安排第1117節 腦洞(1)第1233節 威權第1211節 儒家的反擊(1)第1474節 衆智(2)第686節 平律(1)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112節 父親第401節 法統(1)第1284節 這界貴族不行第787節 馬邑會戰(1)第638節 轉折第1137節 朝覲者第130節 榜下捉婿第384節 官僚第1076節 一漢當五胡(2)第468節 家宴(2)第1205節 撕逼!(1)第1112節 屈射第1414節 相親(2)第1147節 漢。歸義單于!第197節 垂釣汾脽邊第191節 造假第856節 撫卹(1)第62節 奏疏與汲黯第1497節 委派第1564節 以夷制夷第869節 鮮卑歸附(2)第1580節 情報第1378節 儒者,可用而不可信第93節 尷尬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105節 天子的決斷
第150節 劉德的提議第1511節 毀滅與征服(1)第1424節 使團(1)第96節 進擊的文青(2)第439節 收買(4)第595節 抉擇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第1524節 流放第1339節 官僚的戰爭第1258節 匈奴的計劃(2)第1237節 開萬世之太平(2)第92節 密謀第44節 財源第1150節 絕望的匈奴人(2)第1120節 高闕陷落(2)第155節 收買第1086節 安東的狂歡(2)第1200節 變革之大世!(1)第472節 鹽鐵官營(3)第677節 《新農書》完成第569節 人心(1)第330節 第二次考舉(1)第1273節 但使龍城飛將在第1493節 手中的牌第1422節 作死小能手第756節 命名第247節 太子劉德(3)第697節 天坑裡的人們(1)第859節 季心的盤算第41節 科舉的土壤第241節 新丞相的人選第1320節 爲難第1364節 可怕的漢室列侯集團第1046節 戰河陰之強敵(1)第439節 收買(4)第374節 兩條毒蛇第1483節 爲政績論(2)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408節 考舉(1)第1286節 匈奴‘神騎’(2)第849節 武夫當國(2)第331節 第二次考舉(2)第145節 文明之光第862節 新時代的序幕第911節 樓船的腦洞(2)第1167節 藝術(1)第1593節 統治(3)第1099節 軍臣回師第302節 亂起!第773節 匈奴的試探(2)第1215節 對墨家的疑慮第1509節 單純的竇嬰第1260節 動員(2)第455節 坑第661節 背景第773節 匈奴的試探(2)第125節 難題第1295節 帝國的毀滅(4)第49節 厚顏無恥第14節 表演第352節 太子之怒!(1)第703節 淘金浪潮(1)第554節 繡衣衛改革(2)第783節 捕鯨業奠基第1063節 屠殺(2)第757節 抵達(1)第29節 彌補疏漏第1226節 安排第1117節 腦洞(1)第1233節 威權第1211節 儒家的反擊(1)第1474節 衆智(2)第686節 平律(1)第300節 調校手下第112節 父親第401節 法統(1)第1284節 這界貴族不行第787節 馬邑會戰(1)第638節 轉折第1137節 朝覲者第130節 榜下捉婿第384節 官僚第1076節 一漢當五胡(2)第468節 家宴(2)第1205節 撕逼!(1)第1112節 屈射第1414節 相親(2)第1147節 漢。歸義單于!第197節 垂釣汾脽邊第191節 造假第856節 撫卹(1)第62節 奏疏與汲黯第1497節 委派第1564節 以夷制夷第869節 鮮卑歸附(2)第1580節 情報第1378節 儒者,可用而不可信第93節 尷尬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105節 天子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