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7節 作戰方案(2)

“陛下,臣等以爲,昌武侯身在前線,知道和掌握的情報肯定比臣等遠離前線的臣子要清楚得多,昌武侯能做出這三個方案,想必也是有着自己與諸將佐的分析在其中……”三位參謀尚書商議了之後,對劉徹說道:“且單就昌武侯所給出來的隻言片語,臣等也無從判斷……”

劉徹聽着點點頭,郅都這次送回來的是用信鴿傳遞的奏疏。而信鴿傳遞信息,自然就限制了奏疏的內容,只能儘量簡短。

真正的詳細作戰計劃,現在應該還在路上,恐怕等到郅都出兵,都未必能夠抵達長安。

但,現在劉徹必須在僅有的這些信息和情報下,做出判斷。

應該批准哪一個計劃?或者交由郅都自己臨場判斷?

劉徹想了想,對那三人道:“卿等就目前掌握的情報和信息,爲朕分析一下,郅都的這三個方案,哪一個更好一些?或者說,卿等有些自己的看法?不妨都說出來!朕一直就提倡,參謀官要多說話,大膽預測,小心假設,認真推演,不要怕擔責任,參謀的任務就是提出自己的意見!”

自馬邑之戰後,劉徹和漢室就嚐到了參謀軍官的甜頭,不斷的加強了參謀軍官的建設力度。

各大野戰軍,都已經在校尉這一級別的部隊裡普及了參謀官。

此時的漢家參謀軍官團的建設,在劉徹看來,至少達到了拿破崙時期的普魯士。

總參謀部的體制,已經在萌芽了。

未來,漢家出現一個與太尉平行的總參謀官,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

三位參謀尚書相互看了看,然後一人拜道:“陛下,臣覺得,昌武侯可能忘記或者說遺漏了一個問題……”

“嗯?”劉徹看着此人,他認得,這是他三個月前剛剛任命的戰史尚書尹不害,此人祖上是城父嚴候尹恢,不過,現在的城父候國早在元德三年就不小心被劉徹的aoe波及而被廢黜。當代的城父候被廷尉直接拿了送去修長城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但這尹不害,與尹家的關係卻早就已經很疏遠了。

從他祖父開始,就已經與城父尹家分家了。

當然了,對於任何一箇中國人來說,光耀門楣,或者說重振家聲,就是他們人生奮鬥的目標和方向。

尹不害也不例外,他現在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就是復家。

重新恢復先祖的光榮,接續斷絕的香火,重新建立起一個尹氏侯國。

所以,他的表現欲很強。

早在武苑受訓的時候,他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最終被推薦給劉徹。

劉徹在看過他履歷後,就丟給他一個戰史尚書的官職。

讓他去負責管理、整理和編輯漢軍所有有記錄的軍隊檔案和作戰歷史。

你可以將這個看做是一種磨礪,但也可以將之看成一種打壓。

因爲,劉徹見過太多像尹不害這樣充滿了表現欲的人了。

古有趙括,未來有馬謖,現在殿中就有一個……顏異……

年輕,不經磨礪沒有遇到過挫折的得意之人,最終必定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尹尚書請試言之……”

尹不害卻是小心的擡起頭,精心的選擇着措辭,雙眼之中滿是炙熱的火花,他知道,這是自己難得的能夠在軍國大事上在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時刻,他必須把握住!

“陛下,臣奉命爲戰史尚書,檢點各部戰史記錄和各司馬以上將佐之戰場筆錄……”尹不害叩首道:“臣發現,諸司馬校尉將軍,以及各被俘之匈奴貴族、大將,都曾經共同提到過,引弓之民,逐水草而居,其以邑落爲家,合則如鳥之集,敗則如雲之散……”

“嗯……是有這樣的記載……”劉徹點點頭,看着尹不害:“愛卿想說什麼?”

“但……臣深研之後發現,匈奴或者說所有的引弓之民的結構,並非我漢家所設想的那樣!”尹不害深深的拜道:“我中國之士,向來以爲,匈奴所謂邑落即是我中國之戶也,匈奴所謂氏族,或是我中國之宗族也,匈奴所謂部族,或爲中國之郡縣也……”

“但實則不然……”

“匈奴之邑落,非我中國之戶,匈奴之氏族也非我中國之宗族,匈奴之部族更非我中國之郡縣!”

劉徹聽着,似乎明白了點什麼,點了點頭。

中國人確實有一個喜歡將自己代入別人的角色去思考的壞習慣。

總覺得我們是怎麼想的,別人也應該是怎麼想,我們是如何生活的,別人也應該會這樣生活,我們的追求是怎樣,其他人的追求也應該如此。

而這是大錯特錯的。

尹不害見此情況大喜,信心也更加足了,他接着道:“經過臣翻查了無數檔案和記錄,還專門詢問了各歸義列侯,臣以爲,匈奴之邑落,與其說是家庭,不若是一個捆綁在一起的禽獸之家,其非以德孝,乃以強弱定上下……”

這都不需要去舉證。

匈奴人,包括了其他所有這個時代的遊牧民族,都不會養老。

更別提什麼敬老了。

一個人若是老了,沒有勞動力了,就只能自生自滅。

不會有人去照顧和贍養他,因爲其他人連自己都難以養活!

而引弓之民奇葩的收繼婚制度和匈奴人流行的宗種制度,更是給了中國士大夫們一萬個理由來抨擊他們是禽獸。

“至於其氏族,就更與我中國之宗族毫無關係,同一氏族之中,至少有大半是根本沒有血緣關係的它部甚至是敵寇的後代!”

劉徹聽到這裡,終於感覺有點意思了。

這尹不害說的沒錯,遊牧部族,從來就不是一個以血緣爲紐帶的民族。

或許他們的高層貴族是這樣的,但是下面的成員來源,就五花八門了。

可能是搶來的,也可能是自己主動投奔來的。

這都很正常。

歷史上匈奴人只用了十幾年就成長爲整個草原的霸主,拳打漢室,腳踢月氏,壓扁東胡。

而在匈奴人發跡前,他們的部族的人數甚至可能已經只有數萬。

短短十幾年,就膨脹成爲了一個控弦四十萬,鎮壓世界的巨無霸。

在這個過程之中,匈奴人吸納的月氏、東胡甚至是漢人流民,恐怕超過了他自身的數倍。

而且,很奇妙的是,當一個草原帝國消亡時,他那些戰敗的人民,通常都會毫不猶豫的投靠勝利者。

譬如根據漢書記載,歷史上烏恆和鮮卑的先後崛起,都是建立在吃匈奴的基礎上。

尤以鮮卑人最厲害,他們曾經一次吃下了超過數十萬的匈奴部衆。

這意味着什麼呢?

劉徹興奮的站了起來,對尹不害道:“卿很好!很好!”

他走到地圖前,內心充滿了無窮信心,他第一次有了徹底解決幕南問題的完全信心。

因爲……

遊牧民的民族特性決定了他們不會是一羣忠貞不屈,誓死追隨自己的主子的人。

恰恰相反,遊牧民是生存的高手。

甚至可以說,每一個活着的人,都是生存贏家。

既然是生存贏家,那什麼自尊啊自傲啊驕傲啊這些東西,就都可以丟掉了(當然不排除有人有這樣的想法但至少多數人是這樣的)

一個人爲了求生,能做出什麼事情呢?

劉徹曾在後世的新聞上見過,地震/海難或者颶風倖存者,靠吃蟲子喝尿液甚至是吃人肉活下來的例子。

後世人尚且如此,那麼現在這個西元前的世界之中,一羣生存高手,在面臨生死攸關的困境時,他們會做什麼選擇?

這還需要考慮嗎?

不是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難道還會是去大喊着我是引弓之民,死也不跟你們這些冠帶之民做朋友?

這不現實!

在排除了無數種不可能的假設後,剩下來的唯一解釋就是——幕南各部東撤和北撤,其實根本不是在要挾漢室,而是這些渣渣心虛了,他們害怕漢軍一來,自己的部衆就會四散而逃,爲了自保,也爲了維繫自己的地位,他們選擇了逃。

這就解釋得通,爲什麼各部都在撤,但撤離方向不一的問題!

這也解釋得通,爲何向來一盤散沙,甚至曾經大打出手的幕南各部同時選擇了跑。

尹不害得了表揚,心裡面高興萬分,但嘴上還是謙虛的道:“這是臣的本職工作,陛下命臣整理戰史,臣就留了個心眼,專門關注了匈奴各部的組成和結構方式……”

劉徹拍拍對方的肩膀道:“朕希望愛卿再接再厲,爭取早日將戰史的編輯工作完成!”

戰史是軍隊的歷史,也是承載一支部隊的靈魂。

自馬邑之戰後,羽林衛和虎賁衛率先搞了自己的戰史記錄制度,每一個校尉部,每一個司馬部,甚至每一個隊率,都有着自己的獨特番號、標誌和歷史。

這些歷史和榮譽,將激勵每一個後來者,讓他們明白,他們加入的是一支怎樣光榮的軍隊!

但,其他部隊的戰史建立就相對複雜了,畢竟,很多老牌部隊,甚至都已經經歷了數次重建了。

所以,劉徹纔要設立這個戰史參謀官,來協助各部建立自己的戰史。

而在另外一方面,熟悉了戰史,也就熟悉了軍隊的組織和基本結構,更讀通了一部名爲《怎麼作戰》的名著。

歷史上,普魯士最傑出的總參謀長老毛奇,就是從戰史處走出來的天才。

得到天子勉勵後,尹不害連忙拜道:“既蒙陛下不棄,受臣以重託,臣必殫精竭慮,爲陛下鷹犬走狗……”

戰史的建立和整理,這本身就是莫大的榮譽。

最初尹不害接受此職時,差點睡不着覺。

“愛卿好像還有話要說?”劉徹笑着道:“那就快說吧……”

“聖明無過陛下……”尹不害拜道:“臣剛剛的話還沒有說完……”

“嗯,那卿接着說……”劉徹一摸頭,笑道。

“陛下,臣以爲,幕南各部,此刻或許根本沒有形成任何的聯盟或者同盟……”尹不害道:“臣以爲,幕南諸部,或許大部族,會以爲我中國爲虎狼,然其中小部族,就未必了……”

“陛下不妨命昌武侯誘之以利,示之以恩,以千金買馬骨之姿,而封一二忠心部族之主爲候,如此,幕南各部將不攻自亂!”

劉徹聽完尹不害的話,手指在手背上點了點,覺得挺有道理的。

對於中國來說,幕南這個地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問題是,其實就算是改土歸流,編戶齊民了,漢家也沒有這麼多的基層行政官員,特別是能夠在草原上立足的基層官員來設置郡縣。

在戰略上來,對漢家而言,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實現對幕南的全面有效控制和管理。

至於這漢化和同化,那就需要時間來慢慢完善。

本來,其實,郅都就算蕩平了一切反抗,鎮壓了所有不服,最後,劉徹還是會選擇用引弓之民制引弓之民的方案來過渡。

最多不過是從樓煩軍、忠勇軍之中安排大批士兵卸甲歸牧,轉爲地方官。

但,這些人最多隻能控制核心和重要區域。

邊邊角角的犄角疙瘩裡,必然存在許多陽光之下的陰暗角落。

在未來數十年的時間裡,這些地方都可能是一個羈絆的狀態,不過再沒有人能挑戰漢室的統治而已。

所以呢,尹不害所言,確實可行。

丟幾個所謂的列侯之職位,再弄幾個侯國給幾個忠心的狗腿子,來給其他人當模板看。

將那些與漢室敵意不高,還可以搶救的部族與那些鐵桿反漢的部族區分開來。

“誰是朕的敵人?誰是朕的朋友?”劉徹在心裡想着,心情一下子就放鬆了,他叫來顏異,下令:“尚書丞,制詔吧,就按尹尚書的意思擬詔,然後馬上以飛鴿傳給郅都,讓郅都依計而行,另外,再給朕放話:倘能迷途知返,臣服大漢,接受護匈奴將軍安排者,皆既往不咎,能率人來歸者,朕更當嘉勉之,其以所率歸降之人數爲計,百人以下,賜田宅金錢,百人以上,爲遊徼,千人爲縣令,萬人可爲郡守,封關內侯!”

劉徹就不信了,草原上的苦哈哈們,還能忍得了這個誘惑?

尤其是那些中下層的貴族們!

他們又不姓孿鞮,也不是主子的繼承人,憑什麼不帶人來歸?

當然了,這只是政治和心理攻勢,只是一種鼓動手段,真正要解決問題,恐怕還是需要軍隊一戰定音!

第1485節 法家的短板第957節 河套戰略(1)第324節 佈置第148節 蝗蟲要來了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第839節 突圍第1152節 安排第1376節 黑科技第185節 暴走的劉德第603節 魚海!魚海!(3)第297節 學習與孝心第419 長安諜影第1331節 匈奴劇變第1138節 紈絝子的蛻變第322節 研究第473節 中央集 權(1)第1131節 洗腦第344節 背鍋俠(4)第238節 喪母第21節 招攬人才第911節 樓船的腦洞(2)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1602節 僵持(1)第1296節 帝國的毀滅(5)第765節 諸王圍攻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105節 天子的決斷第1355節 最後的白狼騎(1)第1211節 儒家的反擊(1)第249節 從今天起做太子第894節 改造石家(3)第1487節 加強法家第363節 劇變(1)第1219節 墨家的忽悠策略(2)第86節 傳播第381節 殖民(1)第745節 趙佗入朝(2)第777節 悲慘的烏孫人(2)第736節 王者歸來——墨家(1)第187節 郅都歸心第338節 天子的安排第733節 西南攻略第1495節 積極的大鴻臚第401節 法統(1)第1159節 連橫(1)第528節 三越攻略第1521節 悲劇的劉榮(2)第1461節 睜大眼睛第174節 最兇殘的敵人是叛徒第182節 狗咬狗第317節 對未來的準備!第454節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1492節 深海(2)第624節 隔閡第150節 劉德的提議第780節 烏孫入甕第994節 戰俘換時間第1461節 睜大眼睛第854節 封賞(1)第96節 各家有各家的難處第8節 家宴(上)第123節 蒼鷹第1111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817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5)第824節 影響第1550節 昭昭天命第1153節 會議的構想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870節 歸來的英雄們(1)第117節 李廣難封(2)第383節 詔諭第585節 新世界(1)第1591節 統治(1)第117節 李廣難封(2)第690節 文治(1)第1370節 流血的撤退(2)第880節 設計(1)第1319節 普羅米修斯第1186節 轉折點第731節 國情諮文(2)第409節 考舉(2)第778節 鮮卑人的野望第508節 怪獸出籠第262節 賞賜與福利第614節 烏孫的災難(2)第68節 早朝(1)第402節 法統(2)第602節 魚海!魚海!(2)第738節 王者歸來-墨家(3)第618節 羣魔亂舞(1)第695節 學閥們的狂歡第1146節 使命第1445節 歸一(2)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171節 投名狀第473節 中央集 權(1)第2節 雪中送炭第67節 安排第1357節 乞和第1172節 膽戰心驚
第1485節 法家的短板第957節 河套戰略(1)第324節 佈置第148節 蝗蟲要來了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第839節 突圍第1152節 安排第1376節 黑科技第185節 暴走的劉德第603節 魚海!魚海!(3)第297節 學習與孝心第419 長安諜影第1331節 匈奴劇變第1138節 紈絝子的蛻變第322節 研究第473節 中央集 權(1)第1131節 洗腦第344節 背鍋俠(4)第238節 喪母第21節 招攬人才第911節 樓船的腦洞(2)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1602節 僵持(1)第1296節 帝國的毀滅(5)第765節 諸王圍攻第815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3)第105節 天子的決斷第1355節 最後的白狼騎(1)第1211節 儒家的反擊(1)第249節 從今天起做太子第894節 改造石家(3)第1487節 加強法家第363節 劇變(1)第1219節 墨家的忽悠策略(2)第86節 傳播第381節 殖民(1)第745節 趙佗入朝(2)第777節 悲慘的烏孫人(2)第736節 王者歸來——墨家(1)第187節 郅都歸心第338節 天子的安排第733節 西南攻略第1495節 積極的大鴻臚第401節 法統(1)第1159節 連橫(1)第528節 三越攻略第1521節 悲劇的劉榮(2)第1461節 睜大眼睛第174節 最兇殘的敵人是叛徒第182節 狗咬狗第317節 對未來的準備!第454節 城頭變幻大王旗第1492節 深海(2)第624節 隔閡第150節 劉德的提議第780節 烏孫入甕第994節 戰俘換時間第1461節 睜大眼睛第854節 封賞(1)第96節 各家有各家的難處第8節 家宴(上)第123節 蒼鷹第1111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817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5)第824節 影響第1550節 昭昭天命第1153節 會議的構想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870節 歸來的英雄們(1)第117節 李廣難封(2)第383節 詔諭第585節 新世界(1)第1591節 統治(1)第117節 李廣難封(2)第690節 文治(1)第1370節 流血的撤退(2)第880節 設計(1)第1319節 普羅米修斯第1186節 轉折點第731節 國情諮文(2)第409節 考舉(2)第778節 鮮卑人的野望第508節 怪獸出籠第262節 賞賜與福利第614節 烏孫的災難(2)第68節 早朝(1)第402節 法統(2)第602節 魚海!魚海!(2)第738節 王者歸來-墨家(3)第618節 羣魔亂舞(1)第695節 學閥們的狂歡第1146節 使命第1445節 歸一(2)第764節 我注經典與經典注我第171節 投名狀第473節 中央集 權(1)第2節 雪中送炭第67節 安排第1357節 乞和第1172節 膽戰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