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節 蝗蟲要來了

“到哪裡了?”天子劉啓坐在攆車裡,忽然問道。

“陛下,已經到弋陽縣境內了!”一直小跑着跟在天子御攆旁邊的一個宦官答道。

“弋陽啊……”天子劉啓掀開車簾,朝外看去,只見阡陌連野,流水潺潺。

對於弋陽,天子劉啓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

這裡,就是他親自選定的陵寢所在,自去年秋天開始,少府的刑徒與工匠就已經日以繼夜的在此營建帝陵。

漢家制度,天子在位多久,帝陵的規模就有多大。

從即位開始到駕崩,帝陵的工程從不會間斷。

即使是先帝,也只是減少了陪葬品,其陵寢工程卻是浩大無比。

這時候,遠處的馳道之上傳來了嘈雜的聲音,本來爲天子車駕開路的儀仗衛隊紛紛的避到兩旁,噠噠噠的馬蹄聲,連天子劉啓也聽到了。

“什麼事情?”天子劉啓立即就警覺了起來問道。

服侍他的宦官連忙道:“奴婢去看看……”

但已經不需要了!

“滎陽八百里加急急報天子!”背上插着象徵着無比重要,萬分緊急的三面小旗的騎士一邊策馬狂奔,一邊嘴裡不停的喊着,飛快的朝着天子攆車而來。

天子劉啓臉上終於露出了慎重的神色。

滎陽,是漢室在關東最大的軍事重鎮,常年駐有重兵,用以威懾和震懾關東諸侯。

任何來自滎陽的消息。對於漢家來說,都是無比重要的。更何況是這種八百里加急?

“陛下,滎陽急報!”那騎士狂奔到天子攆車之前,立即下馬,跪下來舉着一個密封在竹筒之中的密奏,呈在手上。

天子劉啓接過那竹筒,拆開,露出了藏在裡面的一張帛書。

劉啓將帛書攤開來一看,頓時臉上寒霜陣陣。額頭青筋暴露。

“傳令!”天子劉啓對着左右命令道:“直接回轉長安,派人去通知太后,勿要等朕了,再令:丞相申屠嘉、內史晁錯、中尉周亞夫、太中大夫竇嬰、將軍驪寄、將軍欒布,皆入宮!”

帛書之上的內容,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吳王反意已決!

吳國一動,就是整個南國全部都要牽連。

當年英布反叛。幾乎席捲了整個江淮,把整個南國打的殘破。

而如今劉濞佈局四十二年,一旦起事,那影響該有多大。

但不知爲何,天子劉啓心中卻是有些暗爽。

“朕正等着你反呢!”天子劉啓在心中道:“朕忍你很久了呢!”

吳國,對於劉啓來說。等於是一個長在他身上的惡疾,其以三郡之地,卻吸納着天下半數以上的財富,偏偏還一個錢的稅收都不交。

沒有那個皇帝能容忍這種事情!

天子劉啓想了想,再道:“另外。去把劉德也給朕叫到宮中旁聽!”

“諾!”

…………

劉德抱着陳阿嬌,坐在竇太后的鑾車之中。有一句沒一句的聊着。

“皇帝怎麼還沒到?”竇太后等了許久,也有些疑慮了,照道理,這會皇帝確實應該到了!

“再等等吧……”館陶長公主劉嫖笑嘻嘻的給竇太后剝了一個橘子,道:“可能路上遇到什麼事情耽擱了也說不準……”

她話音未落,鑾車之外,就有一個宦官稟報道:“太后,陛下派人前來了……”

“讓他過來……”竇太后放下橘子,將車簾掀開。

不多時,一個宦官就來到了竇太后的鑾車之旁,跪下來拜道:“啓稟太后,陛下命奴婢前來傳話,陛下忽遇大事,已經先回未央了,讓奴婢來轉告您不要再等了!”

“連在渡口停留的時間都沒有了?”竇太后聞言,心裡也是吃了一驚,她馬上就知道,肯定發生大事了,而且必然是社稷大事,否則,皇帝不可能連轉一圈的時間都沒有,直接走了馳道回長安。

“到底發生了何事?”竇太后問道。

“回稟太后,是滎陽八百里急報天子!”那宦官跪着答道。

“滎陽!”聽到這個地名,竇太后就放下車簾,對劉德道:“出大事了,劉德你先行回去,到皇帝那裡去,等哀家回宮,你再來稟報哀家,到底出了什麼事情!”

滎陽,竇太后當然知道這是個什麼地方。

毫不誇張的說,漢室在關中的重心是長安,而在關東的重心則在滎陽。

漢室所掌握的兵力,一半佈置在長安、關中,長城,另外一半則是圍繞着滎陽佈防。

在最高峰之時,滎陽曾經駐紮着二十多萬大軍。

當年,諸侯大臣共滅諸呂,也是在掌握了滎陽這個重鎮後,才順利的凝聚起人心。

竇太后雖然不通軍事,但政治厲害啊,她只稍微一想就立刻知道是關東出了大問題。

“諾!”劉德點點頭。

其實,劉德知道發生了什麼。

有着前世記憶的他知道,吳楚之亂不是一朝一夕,某個傢伙一拍腦袋就決定起兵舉事的叛亂。

反叛朝廷的七國,也是各自糾結來糾結去,糾結了大半年,最後纔在雒陽東宮大殿失火之後才下定決心,共同順應天意起兵的。

一個很淺顯的例子就是膠西王劉卬在叛亂與不叛亂之間搖擺了好幾次。

一會,劉卬對吳王濞聯絡他的使者說:承一帝,至樂也,意思是自己打算做忠臣。

一會,劉卬又寫信給他的兄弟們說:“城陽景王有義……事定分之耳……”

就連劉濞的鐵桿小弟楚王劉戊,也是個猶豫不決的貨色,不單如此,楚王劉戊還沒起兵,他的內部就先分裂了,親漢派跟反漢派先掐了一架。

不然後來的楚王劉禮哪來的?

劉禮就是劉戊的堂侄……

劉禮憑什麼能做楚王?

他老爹立場堅定,忠貞不屈的對抗劉戊的謀逆事業,纔是他之所以能成爲楚王的原因。

帶着這麼幫豬隊友,吳王劉濞要是能成事,那纔是滑天下之大稽!

至於如今,劉德記得,前世也是在這個時候傳出了吳王劉濞跟他的將軍們密謀反叛朝廷的事情,後來,拖了幾天,本來殺氣騰騰,磨刀霍霍的想要對付劉濞的天子自己先軟了……

爲何?

劉德下了鑾車,擡頭看着頭頂的驕陽,他輕聲道:“蝗災要來了……”

而且不是一次蝗災,而是一次又一次。

整個六月到八月,蝗蟲就像游擊隊,這邊吃吃那邊吃吃,甚至連關中都有地方報告發現了蝗蟲。

只是規模比較小而已!

在這個時代,蝗蟲跟彗星一樣都是老天爺對君主的警告……

ps:額今天就這2章了,我先去睡覺,養好精神,明天奮戰~

關於書評區我最近真是沒什麼空管~嗯,大家有中肯的意見的話,就來羣裡交流吧~另外招個副版主~

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第1387節 聯盟(1)第224節 你行的!第1571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1)第991節 君權與臣權第906節 洗牌第1390節 權貴下場第1116節 培育第785節 洗腦(1)第411節 考舉(4)第1507節 遊說(2)第650節 嘗試(2)第1302節 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第44節 財源第297節 學習與孝心第392節 忐忑第1002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291節 忽悠匈奴人(2)第804節 馬邑之戰(1)第808節 誰是世界第一強軍(2)第62節 奏疏與汲黯第740節 中亞與印度(1)第424節 冬小麥(1)第1198節 老將第95節 進擊的文青(1)第891節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1005節 殺雞第440節 設計第1189節 明主(2)第246節 太子劉德(2)第395節 無題第606節 決斷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67節 安排第986節 動員(1)第1160節 連橫(2)第23節 燙手的山芋第25節 一文錢難道英雄漢第1178節 衛青的消息第1106節 救亡圖存的匈奴人第1396節 悲哀的商人第755節 鯨川海第1369節 流血的撤退(1)第986節 動員(1)第793節 廟算(2)第1465節 人事調整(1)第1569節 攪局者第352節 太子之怒!(1)第663節 強按牛頭喝水第878節 世仇第1131節 洗腦第1196節 大幕拉開第1078節 城彼朔方!(2)第1035節 大戰之前(2)第276節 得意忘形第106節 爲政之道第1317節 分裂的匈奴第431節 廟算(3)第606節 決斷第293節 挖坑(2)第952節 公羊學的野望(3)第1455節 掀桌子(1)第746節 趙佗入朝(3)第1041節 河陰之戰(2)第115節 高廟事變(2)第1179節 直臣第1111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1237節 開萬世之太平(2)第1334節 戰場第406節 詔書與三老第849節 武夫當國(2)第526節 匈奴的抉擇(1)第273節 新思維(2)第1552節 官制改革(1)第357節 宣達司第690節 文治(1)第579節 夢兆(2)第531節 帝國主義(2)第641節 廟算(3)第122節 過繼(3)第736節 王者歸來——墨家(1)第411節 考舉(4)第850節 武夫當國(3)第1460節 怎麼對付文人第1258節 匈奴的計劃(2)第1146節 使命第597節 爾虞我詐第21節 招攬人才第1018節 戰前準備(4)第1125節 南越內附(1)第192節 寶鼎真僞第6節 推恩(中)第1425節 使團(2)第96節 進擊的文青(2)第229節 爭鋒相對第235節 倉公的重要性第1067節 作繭自縛(1)第1096節 戰勝帶來改變第215節 漢鼎!第918節 竇後退政
第三四十三節 背鍋俠3第1387節 聯盟(1)第224節 你行的!第1571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1)第991節 君權與臣權第906節 洗牌第1390節 權貴下場第1116節 培育第785節 洗腦(1)第411節 考舉(4)第1507節 遊說(2)第650節 嘗試(2)第1302節 我死以後,哪管洪水滔天第44節 財源第297節 學習與孝心第392節 忐忑第1002節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291節 忽悠匈奴人(2)第804節 馬邑之戰(1)第808節 誰是世界第一強軍(2)第62節 奏疏與汲黯第740節 中亞與印度(1)第424節 冬小麥(1)第1198節 老將第95節 進擊的文青(1)第891節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1005節 殺雞第440節 設計第1189節 明主(2)第246節 太子劉德(2)第395節 無題第606節 決斷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67節 安排第986節 動員(1)第1160節 連橫(2)第23節 燙手的山芋第25節 一文錢難道英雄漢第1178節 衛青的消息第1106節 救亡圖存的匈奴人第1396節 悲哀的商人第755節 鯨川海第1369節 流血的撤退(1)第986節 動員(1)第793節 廟算(2)第1465節 人事調整(1)第1569節 攪局者第352節 太子之怒!(1)第663節 強按牛頭喝水第878節 世仇第1131節 洗腦第1196節 大幕拉開第1078節 城彼朔方!(2)第1035節 大戰之前(2)第276節 得意忘形第106節 爲政之道第1317節 分裂的匈奴第431節 廟算(3)第606節 決斷第293節 挖坑(2)第952節 公羊學的野望(3)第1455節 掀桌子(1)第746節 趙佗入朝(3)第1041節 河陰之戰(2)第115節 高廟事變(2)第1179節 直臣第1111節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1237節 開萬世之太平(2)第1334節 戰場第406節 詔書與三老第849節 武夫當國(2)第526節 匈奴的抉擇(1)第273節 新思維(2)第1552節 官制改革(1)第357節 宣達司第690節 文治(1)第579節 夢兆(2)第531節 帝國主義(2)第641節 廟算(3)第122節 過繼(3)第736節 王者歸來——墨家(1)第411節 考舉(4)第850節 武夫當國(3)第1460節 怎麼對付文人第1258節 匈奴的計劃(2)第1146節 使命第597節 爾虞我詐第21節 招攬人才第1018節 戰前準備(4)第1125節 南越內附(1)第192節 寶鼎真僞第6節 推恩(中)第1425節 使團(2)第96節 進擊的文青(2)第229節 爭鋒相對第235節 倉公的重要性第1067節 作繭自縛(1)第1096節 戰勝帶來改變第215節 漢鼎!第918節 竇後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