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節 兄弟們(2)

劉徹看着一臉老大不願意的劉閼,也只是笑笑,並不與其再做解釋。

天家向來如此,縱使是兄弟,感情甚篤,也不會真個掏心掏肺。

相反,越是親密兄弟,越會保持距離,甚至故意冷落。

這是鮮血總結出來的經驗!

劉徹帶着劉閼越過殿前的臺階,進了一條走廊。

這是一個比較僻靜的地方,向來,沒有什麼奴婢宦官往來,這時候,更是冷冷清清,別無外人。

劉徹揮揮手,讓王道帶着宦官們在門口等着,他則領着劉閼走了進去。

劉閼自也知道,這是太子兄長,有些不便公開說的悄悄話,要跟他說,要與他交底。於是,急忙跟上去。

進了走廊,走在空曠的通道上,劉徹眺望了一眼未央宮的方向,自言自語的道:“皇弟可曾記得去歲皇祖母駕崩時的場景?”

劉閼連忙低頭道:“自是記得!”

劉徹看了他一眼,見劉閼雖然低頭故作沉思狀,可實際上,卻目光渙散,顯然只是在敷衍他而已。

將近十個月之前的事情,劉閼恐怕,早已經淡忘了。

劉徹長嘆一聲,他卻怎麼不敢忘記,那時候發生的一切。

一路走來,爲了爬到如今的位置,他的付出和努力,知道的人,恐怕也不多!

將自己的情緒從回憶和感慨中掙脫出來,劉徹灑然一笑,道:“皇弟既然記得,那可還曾記得,當初,孤與汝伏跪於地上,卻無人問津,無人關注的時候?”

劉徹看着劉閼,問道:“當時,誰知道孤是誰?誰又關心,汝是誰?”

劉閼目光閃爍,垂下頭來,顯然也被勾起了回憶。

劉閼當然不傻。

他至今依然記得,去年分封諸王時,一開始,他被宗正分到的封國是臨江。

錯非劉徹從中轉旋,恐怕,他現在就是臨江王,而不是河間王。

臨江與河間,雖然封國大小差不多,但環境、風土與人口,卻是兩個世界!

尤其是這次回京,劉閼見到了臨江王,聽着臨江王轉述的臨江歲月如何艱難,臨江如何窮困,他的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他更清楚,假如眼前這位太子兄長不是一意愛護他,恐怕這時候,他別說野望趙都邯鄲了,便是如今的河間,怕也是別人碗裡的東西!

此番回京,諸王一同拜謁東宮太后時,他更明顯感覺到了,沒有劉徹這個太子兄長,他在長安,什麼都不是!

沒有人會關心他,更沒有人會關注他!

便是皇父天子,見了他,居然也只是微微頷首,沒有跟其他兄弟一般,噓寒問暖,更別提像劉勝、劉餘一樣,執手而行了。

這麼想着,劉閼心頭一驚。

他終於明白,自己的角色了。

“寡人一切皆來自於兄長,太子兄長叫我往西,寡人絕不該朝東!”劉閼在心中想着,嘴上立刻就道:“臣弟受教!”

劉閼當然知道,這個時候該說什麼話,於是,他親熱的對劉徹道:“多謝兄長教誨!”

劉徹看了劉閼一眼,他最喜歡劉閼的,就是他的這個性子了。

劉閼雖然笨了點,而且腦子有時候也不太靈光,但,在皇室,這卻是最大的優點!

尤其是,劉徹深知,劉閼對自己依賴心理非常重,是最容易控制操縱的代理人人選了!

見到劉閼順服親熱的樣子,劉徹也開心的道:“你我骨肉兄弟,許多話,你心裡有數就好了,不必說出來!”

劉徹的話也開始變得溫柔和體貼起來,他看着劉閼,誠懇的道:“諸王兄弟中,你是孤最看重的……”劉徹說着就扶着劉閼的肩膀,就像民間的兄長對自己的弟弟一般,柔聲道:“你要記住,無論如何,孤都不會害你,前次,孤也在給你的信中說過了,此番運作江都王一事,干係重大,甚至牽扯社稷國運!”

“其他人,孤不放心,只有皇弟,與孤最親,血脈相連,一母同胞,這等大事,只有皇弟方可託付!”

劉徹這一席話,擺道理,講感情,又給出許諾和美好未來的前景,頓時,就將劉閼對廣陵的恐懼和疑惑打消了。

劉閼立即俯首道:“臣弟願爲兄長效犬馬之勞!”

擺平了劉閼,消除了劉閼的疑懼,劉徹頓時感覺全身都輕鬆了不少。

將劉閼放在江都,既是爲了日後發展大航海做準備和開拓,亦是,劉徹對未來的戰略佈局。

打開地圖就能看到。

吳國肢解以後,其廣陵郡與周圍地區將會劃割爲江都國,豫章與會稽將成爲郡縣。

而江都國將與會稽、豫章直面三越割據勢力。

對於一箇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統一全國,更有吸引力!

三越,本就是中國國土,只因秦末戰亂後,種種原因和環境,才形成了如今的割據局面。

對於三越,劉徹一直認爲,三越問題,屬於政治問題,而非軍事問題。

說句老實話,像前世小豬,爲了掃平三越,興師動衆,勞師遠征,耗費無數人力物力打的戰爭,劉徹並不喜歡。

倒不是武統什麼的劉徹不喜歡。

實際上,人人都知道,拳頭打下來的地盤,總是會比嘴巴子上談下來的地盤更穩固,凝聚力也更強。

但……

假如可以用和平的手段,解決三越,何必打仗?

三越的藩國,又不是後世的彎彎!

就是趙佗,這隻老狐狸,也是承認自己是中國臣民,而非化外蠻夷。

將劉閼運作到江都爲王,劉徹就可以通過劉閼的江都國,來分化收買三越的內部貴族,培養帶路黨。

若是一切順利,可能十幾年內,三越就可以和平的通過內附的方式,迴歸中國中央王朝治下。

倘若能以和平手段解決三越問題,那麼,西南夷也同樣可以採取相同模式解決。

不必勞師動衆,兵不血刃解決這兩個問題後,漢室的力量就可以集中起來應付來自北方的匈奴了。

而在前世,小豬犯得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開闢的戰場太多了,三越、朝鮮、西南夷、西域諸國、匈奴,根本沒有一個固定的戰略,基本上都是誰惹哥,哥揍誰!

這樣看上去,是爽了!

但是,因此耗費的國力和軍力,數不勝數,白白給了匈奴人喘息之機!

不然,漠北決戰以後,憑藉當時的戰略態勢和軍力優勢,匈奴人哪裡還可能緩過氣來?

直接會被絞死在漠北的沙漠裡!

第378節 喜事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562節 教育列侯第86節 傳播第260節 思賢苑與改革第543節 酷吏(3)第1127節 波瀾(1)第264節 西漢袁隆平第1130節 刷新第180節 袁盎來了第1360節 新的利益集團第1204節 鬆散的聯盟第1047節 戰河陰之強敵(2)第645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1)第782節 魔鬼交易(2)第1317節 運動戰(1)第1288節 上谷之戰(2)第737節 王者歸來——墨家(2)第1206節 撕逼!(2)第20節 我想當太子!第1468節 在安東(1)第1475節 見聞(1)第173節 千萬不要做豪強第342節 背鍋俠(1)第1305節 問題第184節 蠢貨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370節 各人的遭遇第612節 匈奴體系(2)第672節 打造作死禍害二人組(1)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1)第382節 殖民(2)第971節 戰爭的腳步(2)第1480節 安東之患(2)第607節 定策(1)第231節 天子的考驗第579節 視察(1)第96節 趙胡第379節 關門,放司馬第560節 加稅?第1366節 第三世界第489節 移民(2)第1049節 匈奴人的陰謀第531節 帝國主義(2)第1405節 太學的變化第1290節 崩潰的開始(1)第1173節 真正目的第622節 恐嚇第915節 哭廟第110節 收編與收買第716節 龍城大會(3)第582節 東甌內附第1179節 直臣第150節 劉德的提議第486節 政體第1296節 帝國的毀滅(5)第855節 封賞(2)第227節 自以爲是的劉安第108節 衆生百態第46節 舉薦來的汲黯第658節 南巡(3)第287節 新的開始第6節 推恩(中)第945節 自取滅亡第147節 陽弋第1359節 轉移視線第209節 調查(3)第422節 狗腿子(2)第1517節 煩擾第1311節 忠勇軍的理想第622節 恐嚇第979節 準備戰爭(2)第342節 背鍋俠(2)第1555節 周亞夫致仕(1)第927節 封王第779節 烏恆的算盤第110節 收編與收買第813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1)第1569節 攪局者第1035節 大戰之前(2)第915節 哭廟第1463節 裁決第795節 動員(2)第892節 少府的成果(1)第103節 張湯的明悟第133節 志向第1556節 周亞夫致仕(2)第1084節 匈奴最後的指望第1208節 新法家(1)第1149節 絕望的匈奴人(1)第1341節 接觸戰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第1035節 大戰之前(2)第192節 寶鼎真僞第997節 徐福後人第1157節 合縱(3)第101節 挑撥第1130節 刷新第650節 嘗試(2)第297節 學習與孝心
第378節 喜事第1573節 流血的單于庭(1)第562節 教育列侯第86節 傳播第260節 思賢苑與改革第543節 酷吏(3)第1127節 波瀾(1)第264節 西漢袁隆平第1130節 刷新第180節 袁盎來了第1360節 新的利益集團第1204節 鬆散的聯盟第1047節 戰河陰之強敵(2)第645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1)第782節 魔鬼交易(2)第1317節 運動戰(1)第1288節 上谷之戰(2)第737節 王者歸來——墨家(2)第1206節 撕逼!(2)第20節 我想當太子!第1468節 在安東(1)第1475節 見聞(1)第173節 千萬不要做豪強第342節 背鍋俠(1)第1305節 問題第184節 蠢貨第741節 中亞與印度(2)第370節 各人的遭遇第612節 匈奴體系(2)第672節 打造作死禍害二人組(1)第1539節 驚慌的世界(1)第382節 殖民(2)第971節 戰爭的腳步(2)第1480節 安東之患(2)第607節 定策(1)第231節 天子的考驗第579節 視察(1)第96節 趙胡第379節 關門,放司馬第560節 加稅?第1366節 第三世界第489節 移民(2)第1049節 匈奴人的陰謀第531節 帝國主義(2)第1405節 太學的變化第1290節 崩潰的開始(1)第1173節 真正目的第622節 恐嚇第915節 哭廟第110節 收編與收買第716節 龍城大會(3)第582節 東甌內附第1179節 直臣第150節 劉德的提議第486節 政體第1296節 帝國的毀滅(5)第855節 封賞(2)第227節 自以爲是的劉安第108節 衆生百態第46節 舉薦來的汲黯第658節 南巡(3)第287節 新的開始第6節 推恩(中)第945節 自取滅亡第147節 陽弋第1359節 轉移視線第209節 調查(3)第422節 狗腿子(2)第1517節 煩擾第1311節 忠勇軍的理想第622節 恐嚇第979節 準備戰爭(2)第342節 背鍋俠(2)第1555節 周亞夫致仕(1)第927節 封王第779節 烏恆的算盤第110節 收編與收買第813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1)第1569節 攪局者第1035節 大戰之前(2)第915節 哭廟第1463節 裁決第795節 動員(2)第892節 少府的成果(1)第103節 張湯的明悟第133節 志向第1556節 周亞夫致仕(2)第1084節 匈奴最後的指望第1208節 新法家(1)第1149節 絕望的匈奴人(1)第1341節 接觸戰第1446節 正確的道路第1035節 大戰之前(2)第192節 寶鼎真僞第997節 徐福後人第1157節 合縱(3)第101節 挑撥第1130節 刷新第650節 嘗試(2)第297節 學習與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