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節 殺雞

之所以要派出使團,只是因爲漢匈大戰馬上就要開打了。

所以,不管是希臘裔的巴克特里亞帶着自己的大月氏和塞人主人,一起回來反攻大宛,來一次西元前的十字軍也好。

還是大月氏爲了自保,帶着小弟們,組織一場多國聯軍抵抗匈奴的戲碼也罷。

甚至,他們一個兵也不出,在後方看戲都得。

對劉徹來說,對漢室而言。

哪怕只是讓匈奴人多分散一分力量,在這漢匈爭霸的戰爭中,也是有用的。

原因很簡單。

少府前不久報告劉徹,以目前的漢室國力和積蓄以及財政收入情況來看。

在不加征戰爭稅賦的情況下,漢家最多能支撐三年的外線作戰。

倘若戰爭規模擴大化,還很可能支撐不了。

大臣們也對漫長的戰爭,心有餘悸。

將近二十年前的漢匈大戰,給漢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場戰爭,漢匈在長城附近拉鋸時間超過兩年。

整個北地郡和上郡的百姓都是疲憊不堪。

國家的府庫積蓄,流水般的消失在戰爭的無底洞之中。

那還是在內線作戰,依託長城,漢軍的損耗降到了最低。

所以,即使現在大漢財政收入遠超太宗時期,但臣子們還是對一個可能持續三年以上的大戰,心有餘悸。

好在,現在,漢室有了新化的魚乾。

牧場裡也多的是牛羊。

不然,光是一個肉食來源,就可能會逼得大農和少府的有司想自殺。

即便如此,這場大戰的財政支出,也可能是嚇死人的數字。

至少會打光劉徹小金庫的最後一個五銖錢!

這讓劉徹感覺很沒有安全感!

沒有錢的皇帝會有多慘?

不要看別人,萬曆跟崇禎就是極好的例子。

毫不誇張的說,皇帝要是沒錢,恐怕連個卒子都指使不動。

爲了賺錢,避免自己落入崇禎或者萬曆的杯具境地。

劉徹一方面給主爵都尉衙門的各級組織都下了任務。

要求他們完成一定數額的商稅任務。

反正,按照現在的律法,只有家產五十萬以上的商人,才能被徵稅。

所以換句話說,只要他們有本事,收到稅款。

那麼,劉徹纔不管他們用什麼手段呢!

而另一方面,劉徹則在鹽鐵衙門,用出了殺手鐗——瓷器!

其實,瓷器的燒製技術,兩三年前就被突破了。

這又不難!

特別是在如今煤炭大量被用來作爲燃料的今天,有着高溫的優質煤炭,瓷器技術突破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現在的瓷器,不可能跟元明時期,能燒出美輪美奐的青花瓷。

劉徹暫時也不需要青花瓷這種高精黑科技。

他弄出來的,是基於原始的青瓷技術上發展而來的青釉瓷。

技術含量很低,也不需要特意的去培訓工匠,完全可以進行大規模的生產製造。

這兩年之所以沒有弄出來,大肆宣揚,是因爲燒製的溫度和時間還沒有掌握好,產品很容易碎裂或者質量堪憂。

但現在,國庫都快沒錢了。

劉徹也就等不得它完善了。

先拿出來,圈一波錢再說。

下個月開始,瓷器就將開始小規模的出現在各個鹽鐵衙門的貨架上。

先賺狗大戶的錢。

一個瓷碗,就賣一百錢!

大的瓷瓶,直接標上一金的天價!

這樣,大概能每年多賺個幾千萬。

持續賺個三五年,等到青瓷技術被人山寨了,劉徹再推出更先進的白瓷和彩瓷。

這又可以圈一波錢。

日後,還可以成爲中國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去羅馬啊埃及啊波斯啊圈錢。

但很顯然,僅僅是這樣,還是不夠的。

軍隊的丘八大爺們,你要短了他們的賞錢和軍餉,那輕則士氣跌落,重則兵變!

所以,沒辦法。

劉徹再次丟掉節草。

讓少府準備在茂陵邑,再建一片學區宅。

然後,又督促着少府,加快長安的賽馬場和其周邊的市坊建設。

保守估計,這樣大概能勉強滿足軍費開支。

但,問題又來了。

現在,國家鑄造的五銖錢,總流通量,加起來也才三十萬萬的規模。

而,這場戰爭,光是軍費開支,保守估計就是百萬萬的級別。

哪怕少府使出吃奶的勁鑄錢,一年撐死了也就鑄造個十萬萬的樣子。

這還得是原料充足的情況下。

而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此——中國缺銅。

自古皆然。

不然銅錢也不會成爲人民羣衆都接受和認可的貨幣了。

中國的銅礦,開採困難,而且大都深埋地下。

想挖銅?

可以,但要拿人命去填!

會稽郡的銅山,從吳王劉濞,甚至從春秋開始,每年,礦井下面埋着的屍體,都是數以百計。

累死和被石頭砸死或者遇到山體滑坡等等自然災害而死的,更是不計其數。

而會稽郡的那個銅礦,還是露天的。

由此可以想見,那些埋在地下的銅礦的開採難度了。

這迫使劉徹和漢室,不得不轉向用黃金作爲流通貨幣。

所以,在馬邑之戰,拿着金幣試探了一番後。

這幾年,少府一直在小規模的鑄造金幣,然後,慢慢的將它們放到市場上去流通。

只是可惜,效果不是太好。

這些金幣,一直都是跟之前的黃金一樣,只在列侯圈子,撐死了富商圈子裡流動。

普通老百姓,不敢收,也不敢用。

畢竟,你兜裡揣幾個銅錢,遊俠等英雄豪傑,可能還不會起壞心思。

但你兜裡要是有黃橙橙的小可愛?

呵呵,那麼,就算是在鬧市。

也不會安全!

金本位的試探,在社會環境和現實面前,遇到了第一個障礙——很少有平民百姓,願意使用金幣。

即使拿到了金幣,他們也會第一時間,將之藏起來,或者換成銅錢。

藏起來的,打的是自己死後,讓兒子將這些金幣融化了,鑄成冥器,陪着自己去地下的主意。

而兌換的,則是手頭緊,亟需用錢。

而這兩種情況,都阻止了金幣的流通。

這讓劉徹真是捶胸頓足,卻又無可奈何。

難道,他還能出臺一條法律敢劫金幣者斬不成?

而假如金幣無法大範圍流通,那金本位也就失去了力量。

畢竟,金本位是爲了加大國家貨幣儲量和流通量,減少對銅錢的依賴而設計的。

但百姓都不用金幣。

皇帝除了瞪眼之外,還能怎麼樣?

倒是大宗商品交易,現在逐漸開始以金幣爲貨幣,讓劉徹多多少少,感到了一絲絲欣慰。

可惜,這欣慰也沒有持續多久。

因爲,繡衣衛報告:那幫天殺的商人,拿着金幣交易完了,然後,就跟以往一樣,將它們藏在自己家的地窖裡面了。

他們只進不出!

他們寧肯拿着銅錢去換金幣,也不願意拿着金幣去交易和流通!

只有少數人,纔會在實在週轉不開時,拿出自己的積蓄來支付。

當時,劉徹心裡就日了x了。

照他們這麼玩下去,劉徹就算把霓虹的金山都挖了,估計也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這些守財奴了!

劉徹有心想用一條鞭法,教這些渣渣做人。

但卻又害怕,教他們做人沒教成,反倒逼反了農民。

於是,這個事情,就這麼懸着了。

只能慢慢想辦法,讓這幫傢伙腦子聰明點,思想先進點。

讓他們知道,把黃金藏在自己的地窖裡,其實,只是方便了皇帝抄家……

而很快,就將迎來這麼一次感人的教育機會。

將‘三藏法師’與‘沙悟淨’送走後,劉徹立刻就傳召了繡衣衛都督周左車。

周左車並不是一個人進宮的。

他帶着幾乎所有在京的繡衣衛校尉。

在繡衣衛的構架裡,一個校尉,就是負責一個郡,甚至一個王國的高級官員。

目前繡衣衛有二十一位校尉,其中十九人分散在天下郡國之中。

留守長安的,現在只有三人。

但,周左車此次入宮卻帶了六人。

換句話說,有三個負責一郡甚至一國的特務頭子,已經回京了。

他們當然不是空着手回來的。

“陛下,這是鉅鹿及邯鄲郡,陰與匈奴相通,走私違禁品的商賈名單!”王溫舒跪地奏道,並將一封長長的名單,呈遞到劉徹跟前。

劉徹擡眼,看了看這個史書上著名的酷吏。

數年前的任氏一案,王溫舒搞砸了。

或者說,他太年輕了。

以至於幾乎讓劉徹下不來臺,所以,他被冷藏了許久。

但,劉徹不是那種因爲別人犯一次錯誤,就不用的人。

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嘛。

更何況,當初王溫舒雖然做錯了不少事情。

但有一件事情他做對了——對豪強,毫不留情的堅決下手和殘酷打擊。

所以,劉徹給了他機會。

讓他去趙國重新開始。

從一個基層的探子和細作開始。

不得不說,王溫舒膽子大,但心細,而且,在吃過虧後,他也謹慎了許多,改掉了許多毛病。

這讓他在趙國,逐漸的爬上了當地最高級別的繡衣衛校尉一職。

劉徹接過王溫舒的報告,看了一眼。

好傢伙!

這人數還真是不少,密密麻麻,其中甚至不乏有列侯家的子侄或者親戚,甚至還有封君親自下場的。

不過想想也能夠理解。

雖然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

當地的民風,就是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一諾許千金,一誓託性命。

這在燕趙是日常。

但,劉徹更清楚,燕趙尤其是趙人,骨子裡深處的現實思維。

他好歹也是當過十幾年河間王。

太明白趙人的想法了。

對趙人來說,只要有好處的事情,沒有他們不敢做的。

太史公說:民俗緩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錐剽,休則掘冢作巧奸治,多美物,爲倡優。女子則鼓鳴瑟,沾履,遊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

這固然有些地圖炮,也有些以偏概全。

但,多少也描繪了一些趙地民風和趙人的精神面貌。

趙地自古地薄而多災,更是四戰之地。

自春秋戰國以來,趙地就成爲天下交戰的中心。

無論是以前的諸夏混戰還是近代以來的漢匈交戰,趙都是前線,都是焦點。

趙人迫於生計,只能選擇現實。

因爲不現實就活不下去!

所以,當初,趙王劉遂,身爲劉氏諸侯王,卻整天想着借匈奴兵入關……

所以,出現如此衆多的跟匈奴勾勾搭搭的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只是……

這人數也未免太多了!

密密麻麻,幾近三四百人!

劉徹略略思考片刻,就已經決定,將這名單上的大部分人劃掉。

打擊面,不能太廣。

況且,這只是殺雞駭猴。

不是真的要大開殺戒。

一般的與匈奴私底下交易,賣賣青銅或者糧食的,可以放過。

但是,大量走私鐵器,甚至武器裝備,乃至於……那些向匈奴走私書籍的,劉徹是一個都不準備放過!

是的!

繡衣衛在半年前就發現了,匈奴人在高價向漢朝商人收購書籍。

爲了錢,連爹媽都能賣的商人,怎麼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於是,很多漢家的書籍,都流入了匈奴。

甚至,還有人將原本只能給官員閱讀的《新農書》以及邸報也想賣一套給匈奴人。

還好王溫舒盯得緊,纔沒有讓這個漢家的不傳之秘,流入匈奴。

但,其他書籍,尤其是那些管控不嚴格的書籍,就不知道有多少被匈奴人得到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畢竟,劉徹不是神仙,不能施法,讓一切出入中國邊境的人,都不能攜帶紙張出境。

唯一的好消息是:匈奴人不可能也沒辦法接觸到墨苑裡的那些書籍和手記,甚至不可能接近墨苑的水力鍛錘作坊。

就算接近了,他們估計也搞不明白這水力鍛錘的原理和製造流程。

但,這些膽敢將中國的文化典籍以及技術,出賣給匈奴人的渣渣。

劉徹是一個都不打算放過。

在王溫舒之後,其他兩位校尉,也都各自提供了一份名單。

劉徹在審閱過後,當即下令:“立刻緝捕所有曾經出售鐵器超過五十件以上,或者兵器、書籍之商人,朕會命令廷尉負責接收一切人犯,同時各郡監軍御史,將配合諸卿的行動!”(。)

第962節 官員倒逼戰爭第18節 王娡的黑材料第212節 高興的天子第1317節 運動戰(1)第1118節 腦洞(2)第683節 壓力第223節 將軍們,請寫書吧第601節 魚海!魚海!(1)第1009節 內閣(1)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1383節 高漲的輿論第1524節 流放第891節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925節 授田第21節 招攬人才第733節 西南攻略第668節 瘋子?雄主?第903節 少府的成果(2)第780節 烏孫入甕第1227節 明道第1445節 歸一(2)第1000節 法家也要順應時代第566節 風暴(2)第841節 殲滅第1432節 死間第627節 溫言在口(2)第1267節 悲劇的樓煩貴族第1571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1)第1606節 河西!河西!(1)第573節 戰和(2)第1420節 作死的劉榮第294節 悲劇之劉戊(1)第1056節 糾纏(2)第1029節 狂歡(3)第548節 猶豫第139節 負荊請罪第1066節 屠殺(完)第479節 來自印度第936節 刺史之制(2)第813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1)第1444節 歸一(1)第619節 羣魔亂舞(2)第1083節 撤退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445節 博弈(1)第894節 改造石家(3)第866節 達成協議第849節 武夫當國(2)第613節 烏孫的災難(1)第649節 嘗試(1)第609節 定策(3)第797節 戰前(1)第1144節 經濟(1)第101節 挑撥第414節 匈奴公主(1)第1533節 敲打第948節 整頓(2)第1296節 帝國的毀滅(5)第1357節 乞和第713節 安東都護府第975節 陌刀威武(3)第740節 中亞與印度(1)第1559節 匈奴西遷(2)第1229節 儒生的問題第90節 田叔來了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425節 冬小麥(2)第453節 朝鮮之戰(2)第272節 新思維(1)第887節 醫學的未來(1)第1408節 裁決(2)第1116節 培育第1208節 諷刺第426節 換皮第1466節 人事調整(2)第148節 蝗蟲要來了第379節 關門,放司馬第913節 不虧第1277節 戰前(1)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785節 洗腦(1)第768節 軟弱的官僚(2)第771節 匈奴的試探(1)第819節 尹稚斜的決斷第448節 孤兒軍第1587節 當家做主的人第647節 殺放囚(1)第611節 匈奴體系(1)第190節 皇帝的新衣第694節 制度(3)第1494節 權衡利弊第534節 帝國主義第936節 刺史之制(2)第230節 劉濞的對策第1304節 張湯回京第218節 認可第729節 圈錢第1506節 遊說(1)第1239節 破裂的聯盟第875節 安北都護府
第962節 官員倒逼戰爭第18節 王娡的黑材料第212節 高興的天子第1317節 運動戰(1)第1118節 腦洞(2)第683節 壓力第223節 將軍們,請寫書吧第601節 魚海!魚海!(1)第1009節 內閣(1)第265節 百家興衰第1383節 高漲的輿論第1524節 流放第891節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925節 授田第21節 招攬人才第733節 西南攻略第668節 瘋子?雄主?第903節 少府的成果(2)第780節 烏孫入甕第1227節 明道第1445節 歸一(2)第1000節 法家也要順應時代第566節 風暴(2)第841節 殲滅第1432節 死間第627節 溫言在口(2)第1267節 悲劇的樓煩貴族第1571節 匈奴的第三條道路(1)第1606節 河西!河西!(1)第573節 戰和(2)第1420節 作死的劉榮第294節 悲劇之劉戊(1)第1056節 糾纏(2)第1029節 狂歡(3)第548節 猶豫第139節 負荊請罪第1066節 屠殺(完)第479節 來自印度第936節 刺史之制(2)第813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1)第1444節 歸一(1)第619節 羣魔亂舞(2)第1083節 撤退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445節 博弈(1)第894節 改造石家(3)第866節 達成協議第849節 武夫當國(2)第613節 烏孫的災難(1)第649節 嘗試(1)第609節 定策(3)第797節 戰前(1)第1144節 經濟(1)第101節 挑撥第414節 匈奴公主(1)第1533節 敲打第948節 整頓(2)第1296節 帝國的毀滅(5)第1357節 乞和第713節 安東都護府第975節 陌刀威武(3)第740節 中亞與印度(1)第1559節 匈奴西遷(2)第1229節 儒生的問題第90節 田叔來了第1285節 匈奴‘神騎’(1)第425節 冬小麥(2)第453節 朝鮮之戰(2)第272節 新思維(1)第887節 醫學的未來(1)第1408節 裁決(2)第1116節 培育第1208節 諷刺第426節 換皮第1466節 人事調整(2)第148節 蝗蟲要來了第379節 關門,放司馬第913節 不虧第1277節 戰前(1)第1024節 恐怖的安東(1)第785節 洗腦(1)第768節 軟弱的官僚(2)第771節 匈奴的試探(1)第819節 尹稚斜的決斷第448節 孤兒軍第1587節 當家做主的人第647節 殺放囚(1)第611節 匈奴體系(1)第190節 皇帝的新衣第694節 制度(3)第1494節 權衡利弊第534節 帝國主義第936節 刺史之制(2)第230節 劉濞的對策第1304節 張湯回京第218節 認可第729節 圈錢第1506節 遊說(1)第1239節 破裂的聯盟第875節 安北都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