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怪物知道那珠子一旦落在身上,便是灰飛煙滅之禍,值此性命有關的時候,再也顧不得隱瞞真相,驀地一聲尖嘯,口中放出一道金光,現出豺豹之身,哀求道:“弟子實乃龍之九子睚眥,求大仙看在龍種的面上,千萬手下留情。”
李仙遊心道:“原來是龍族,難怪會說人語。”見它現了真身,心中不免踟躕:“龍族之事非凡人能管,我方纔出手已是冒失,若再傷了它性命,勢必引來龍族的抱負。也罷,待我用幾句大話嚇嚇它,希望它能改過自新。”忽見睚眥天靈蓋上串出一道靈氣,李仙遊掐指一算,暗道:“原來竟有段緣分在內,嘿嘿,今日我便放過你,他日你多行不義,自有人來收拾你!”臉上裝作有幾分顧慮,道:“也罷,看在你是龍族的份上,本座暫且饒你一次,但你須得依我一件事。”
睚眥見有活命的希望,忙不迭的應承道:“大仙請吩咐,莫說一件事,就是十件百件事,小龍也無有不允。”李仙遊道:“答應的到快,就怕你做不到。”睚眥道:“大仙說笑了,大仙的吩咐,小龍豈敢不遵?”
李仙遊道:“那你聽好,即刻回你的洞府面壁思過,沒有十年不許出來。”睚眥道:“是。”李仙遊道:“若你不聽話,偷偷的跑出來,被本座撞見,可知道後果?”睚眥道:“小龍豈敢?請大仙放心,小龍一定銘記吩咐,十年之內好生修煉,不負大仙期望。”李仙遊道:“識趣便好,免得本座動手,傷了與龍族的情面。”
睚眥道:“謝大仙恩典。”心裡盤算一會兒,小心翼翼的問道:“小龍冒昧問一句,大仙剛纔所用寶物,可是昔年商周之戰時截教大弟子趙公明用過的‘定海珠’?”
李仙遊道:“是便怎樣?”
睚眥“啪”的朝頭部打了一下,道:“早知大仙有‘定海珠’在手,縱是給小龍天大的膽子,小龍也不敢冒犯您,天幸大仙有一顆仁慈之心,饒過小龍這回,不然小龍就永無翻身之日了。”
李仙遊道:“馬匹少拍,厲害記住!”
睚眥道:“是是是,大仙教訓的是。”
李仙遊念動法訣,道:“寶貝,請回來。”五色毫光驟然縮入“定海珠”內,飛離了千水湖上空。李仙遊左手一伸,將“定海珠”收入寶囊中。
澎!
“定海珠”收了吸力,一湖的水落回地面,激起千萬朵浪花,打在湖岸邊上,噼啪作響。
睚眥道:“大仙,聽說此珠有二十四顆,攢成一串,後來興於釋門,化爲二十四諸天,不知是真是假?”
李仙遊道:“混沌者,虛無也,此處即彼處,今時即明時,無色無相,粘稠而已,偶有虛空彌沫,爲異物,飄蕩其中。混沌初分,開天闢地間,清氣升,而衍周天星辰,濁氣沉,而成厚土幽冥,惟一週山立天地間。盤古身化山川萬物,致四海洪涌澎湃、激盪不息,地仙界難以平靜,鴻鈞取混沌中二十四虛空彌沫,成二十四顆定海珠,五色毫光朦重,鎮懾四海,平息地仙界……”忽地醒悟過來,喝道:“覬覦‘定海珠’乃是妄想,快滾吧,休要惹得我改變主意!”
睚眥見他識破自己,心中忐忑,不敢再有絲毫停留,連忙鑽入千水湖裡去了。
那書生見識了李仙遊的神通,認定他就是自己父子尋找多年的仙人,見那怪物已被驅走,就拉着小余走過去,跪在李仙遊面前,一起給他磕頭。
李仙遊念頭一轉,隱約猜中了那書生的意思,將二人扶將起來,問道:“兄臺攜公子行此大禮,可是遇到了什麼困難,需要在下援手麼?”
那書生道:“大仙洞若明鏡,一眼就看穿了小人的心思。”
李仙遊呵呵一笑,道:“兄臺莫要着急,天暫時還塌不下來,咱們坐下來慢慢說,若是有在下力所能及的,自當竭盡全力相助。”
那書生道:“是。”選了個乾淨地方,先服侍李仙遊坐下,然後是小余,自己最後落座,說道:“小人喚作林疏,這是犬子小余,敢問大仙高姓大名?”李仙遊道:“在下李仙遊,乃大孤山煉氣士,因爲喜好梅花,好友們都喚我‘梅花先生’。”林疏道:“原來是大孤山的李大仙,平時多聞道上朋友講道大仙風采,今日得賭真顏,真乃三生有幸也。”李仙遊道:“林兄說笑了,李某多年未出大孤山,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勝舊人’,就算舊日李某有些名聲,時至今日恐怕也被忘得一乾二淨了吧。”林疏耳根一紅,赧然道:“在下謬論,請不要在意。”
李仙遊和林疏閒聊了幾句,看向其子小余,道:“令公子天庭飽滿,五官俊秀,他日必成人中之龍。”
林疏見他提及小余,不由唉聲嘆氣起來,表情十分悲觀。李仙遊道:“怎麼?”林疏道:“不瞞大仙,小人的難題,便是出自犬子身上。”李仙遊道:“噢?林兄請細細講來。”
林疏道:“此子自出生起便體質孱弱,八年來更是命途多舛,尚在襁褓之中就沒了母親,三歲時又得了一場怪病,從此口不能言,行走若是超過一個時辰,便會咳嗽不止。爲了醫治小余的怪病,我傾家蕩產,將方圓百里的郎中請了個遍,可就是沒一人能瞧出點端倪來。小余是我唯一的骨肉,我不願意放棄,就帶着他外出就醫。幾年下來,我父子倆翻山越嶺,涉河過江,走遍了無數名川名山,卻一直未能一如心願。好在天可憐見,日子雖然顛簸流離,毫無着落,小余竟平安挺了過來,身體也強壯了不少,只是仍不能開口說話……”
李仙遊道:“可憐的孩子。”看着八歲的小余,透過那雙晶瑩剔透的眸子,心中忽然涌起女兒李碧的影子,不禁起了惻隱之心,叫道:“小余,你過來,讓叔叔看看。”
注:1,睚眥:傳說中龍的九子之一,相貌似豺,好腥殺。
相關傳說:
睚眥者,龍之七子,雖爲龍種,然身似豺豹。其父嗔,欲棄之,幸而母親哀求,得以苟全性命。
十年成人,拜別家門,投天涯而去。於天地而立,但見海闊天空,不可丈量;風起雲涌,縱深無限。不禁感慨萬千:“吾雖身形非龍,然志氣是龍。雖無龍族呼風喚雨、騰雲駕霧之能,卻也傲氣沖天,志在四方。父以貌取人,吾實不敢言,夫有志者,能屈能伸,今自立門戶,誓成大事,以正龍子睚眥之名!”言畢,浪跡天涯,以尋成事之機。
姬昌者,周之文王也。屈於商紂帳下。紂王棄臣而貪色,酒色亂性,荒淫無道。文王諫之,紂不喜,乃先殺其長子,後害文王。所幸文王命不該絕,落荒而逃,歷盡艱辛,乃回都城西歧。紂大怒,詔書各諸侯,欲興兵滅周,以除後患。
文王歸周以來,夜不能寢,晝不能眠。周危在旦夕,文王度日如年。一日做夢,見龍神將至,欲請之,夢醒。文王善卜卦,乃擇一良日卜之,曰:“西歧之東,有能人相助。”乃往。
行不過數裡,於河畔一巨石旁尋見一奇人,此人身形怪異,但見其面如豺,身如豹,身負銀刀,爛袍金甲;威風凜凜,似有吞月之勢,氣宇軒昂,如有攬日之力。此人乃龍子睚眥也。文王壯膽而問之:“壯士何許人氏?身形何以如此怪異?”答曰:“龍子睚眥!”文王大驚,疑有神助,乃言:“吾名姬昌,周之文王也。”睚眥亦驚,只見這老者氣宇非凡,卻不曾想是周文王。睚眥心中喜道,今事可成矣。乃行禮:“文王安好?”文王還禮道:“身有疾,是以寢食難安,如坐針墊。”睚眥大笑,文王不解,乃問何故。睚眥笑言:“文王之疾患之久矣,乃紂王伐周耳!”文王驚詫不已,隨即神色黯然:“紂王詔書各路諸侯,以叛亂之名欲伐吾周,周危矣!”“王以何迎之?”文王對曰:“紂王者,虎也。今紂王欲攜天下之兵而伐周,四面皆敵,寡不敵衆,周如砧上之肉而四面皆虎,衆虎競食,徒之奈何?若以兵拒之,必玉石俱焚,若不拒之,則坐以待斃。悲哉!痛哉!”睚眥道:“文王安能坐以待斃焉?”文王躊躇片刻乃道:“爲子之道,其孝爲先,爲臣之道,以忠爲本。紂王無道,天自譴之,姬昌若因此而違紂王意,乃不忠。姬昌不忠,紂必怒而伐周,若因此而丟祖上基業,乃不孝。固姬昌當以頸上人頭請罪,以退紂王之兵,而不至名節遭損。”睚眥冷笑數聲:“人言周文王乃仁義之君,今見之,不過迂腐之老叟耳!”文王怒言:“姬昌以禮相待,汝何出此言?”欲走。睚眥復笑。文王曰:“話不投機,有何可笑?”睚眥乃正色道:“今紂欲興兵於周,不戰而屈人之兵,乃王無志;先祖基業創建不易,今盡毀王手,乃王不孝;紂王興兵,已箭上弦,刀出鞘,焉能因王之頭而罷休?王一相情願,如婦人之見,乃王無智;爲君者,當恩澤蒼生,若因王而遭至滅頂之災,乃王不仁;紂王無道,哀聲起伏,若有一支義軍擊之,必羣雄四起而援之,紂之軍,必如土崩瓦解,王不興兵,乃王無謀。固而方纔笑之!”文王大悟,面帶慚色道:“姬昌迂腐,愧不敢當,險誤大事,壯士之言如雷鳴驚夢。然祖上基業已如風中殘燭,當以何迎之?”睚眥拔出銀刀,就巨石上畫出一方地圖,以刀爲筆指點江山,其言:“商紂地廣數千裡,權及天下,實乃外強中乾。紂之兵權散落於各諸侯,直接聽命於紂者,不過朝歌一帶。因此文王必先與各諸侯聯盟方爲上策。可速譴能言之使說之。可囑使言‘紂王暴政,人皆不敢言,周與各諸侯乃脣齒之勢,脣亡而齒寒,因此而不可助紂爲謔。今紂興兵,人聲皆哀,國將有殤,周可占人和;朝歌距西歧千里有餘,非朝夕可至,周可佔地利;紂貪色棄臣乃逆天而行,周可佔天時。昔日商湯廢禪讓而立世襲,取夏而商代之,今商紂逆天無道,亦當羣雄取而代之。因此周與各諸侯歃血爲盟,乃興兵而伐商耳!’如此這般,諸侯焉有不結盟之理?”文王喜,乃言:“姬昌即日譴能言之使往四周諸侯說之,可以立歃血爲盟之誓。”睚眥言:“極善。”文王又言:“紂當興兵,當怎生以迎?”睚眥刀指地圖對言:“今觀天下之勢,周於西,商於東,相隔千里。紂軍慢則一年,快則數月,非朝夕可至。其間,文王可勵精圖治,廣積糧多囤兵,則可拒彼軍。彼千里而來,必人困馬乏,可坐而迎之,以逸待勞;彼遠來,必急攻,可避之,久攻不下,彼必噪,兵者忌噪也,可使一計而反擊之,彼軍必如土崩瓦解,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至朝歌,則天下定矣!”文王大喜,乃拜睚眥而道:“夫大志者,高瞻遠矚,雄才韜略,必有包藏宇宙之機,壯士真乃有志者,姬昌不如!姬昌現求賢若渴,若有壯士相助,則事可成矣,切莫推辭。”睚眥乃拜文王道:“睚眥雖爲龍子,然相貌醜陋,亦無呼風喚雨之能,爲父所不認,因此實乃山野村夫耳。承蒙文王看重,睚眥不才,當盡力而輔之,以正吾龍子之名。睚眥乃一介武夫,引兵殺敵尚可,若論治理國家則弱。今文王可沿河畔而去,可見一垂釣老者,其名姜尚,號子牙,雖年過花甲,實乃賢者,有經天緯地之才,王可速請之,若得姜子牙,則天下可定矣。”言畢,文王乃攜睚眥沿河畔尋姜子牙而去。
其後,如睚眥所言,衆諸侯與周結盟,皆派兵援之。文王得道多助,有志者,皆投之。一年後,文王駕崩,其子姬發即位,號武王。不日,紂軍而至。姜子牙與睚眥以兵迎之。紂軍大敗而歸,武王親統軍而追擊之。於牧野一戰擊潰紂軍,商紂亡,周武王乃統天下。衆諸侯無有不從者,皆進都朝賀。
其後,武王封姜子牙爲侯,號“齊”;而天下歸周之日,睚眥不辭而別,武王噫嘻不已,乃親自命工匠鑄睚眥像於刀劍龍吞口,世代相傳,以謝龍子睚眥輔周之恩。
2,《靈寶鑑——二十四顆定海珠》:封神一戰,趙公明榜上有名,合該身殞,二十四顆定海珠爲落寶金錢所落。燃燈道人得定海珠,有言:今日方見此奇珠,吾道成矣。 二十四顆定海珠與佛門有緣,燃燈道人爲求大道,投身佛門,爲過去七佛之一,燃燈上古佛,二十四顆定海珠衍二十四諸天,大興於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