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說的是後話,還是讓我們回到原來的話題上來吧!
三個人吃完麪條之後,朝七裡街389號走去。
整條街上,一共有三家金銀首飾店。一家在389號的斜對面,門牌號是386號,店名叫“通達首飾店”;一家在七裡街的街口,門牌號是351號,店名叫“開誠首飾店”。
三個人走進“開誠首飾店”。
一個六十歲左右的工匠鼻樑上架着一副老花鏡,他正在加工一個翡翠掛件。在他的前面,有一個玻璃罩,玻璃罩裡面有一站臺燈,其實,玻璃罩是一個操作檯,在操作檯上,有條不紊地擺放着一些金屬盒子,金屬盒子裡面放着一些工具。
見有人進門,老人起身迎了上來:“請——請進。”
卞一鳴從櫃檯的這頭走到那一頭。櫃檯裡面擺放着一些首飾盒,首飾盒是打開的,裡面放着一些首飾,這些首飾,有金首飾,有銀首飾,有珍珠,有玉石,有翡翠,有瑪瑙。戒指,手鐲,耳環,項鍊,簪子,應有盡有。
卞一鳴走進351號店鋪的目的是想了解一下關景榮的情況,既然都是做首飾生意的,同行之間應該是瞭解的。在和關景榮接觸之前,做一些必要的準備,無疑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老人家,請問您貴姓啊?”
“免貴姓聞。”聞老闆躬身道,他大概是看清了三個人身上的制服。
“聞老闆,在這一帶,經營首飾生意的有幾家?”
“你們是不是想打聽什麼事情?”到底是做生意的人嗅覺比一般人要靈敏許多。
“聞老闆好眼力勁,我們剛進門,您就看出來了。”
“不知道你們想問什麼?”
“389號,關景榮,您認識嗎?”
“怎麼不認識,他在咱們這一帶,首飾生意做得最大——也最好。”
“聞老闆在這裡做了多少年?”
“解放前,我就在這裡做了。”
“關景榮是什麼時候開始做收拾生意的呢?”
“一九七零年前後,有五年了吧!”
此時,有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從店鋪的後面走了進來。
“阿勇,你過來一下。”
“爹,什麼事情啊?”
“關景榮是什麼時候接手彭家生意的呢?”
“爹,您忘了,是一九七零年的夏天,大熱天的,您不是還往彭家跑了幾趟,想盤下彭家的鋪子嗎?”
“我想起來了,還是年輕人的腦子好使,不錯,是一九七零年的夏天,當時,紅衛兵鬧得正凶,要不然,我就把彭家的店鋪拿下來了。”
一九七零的夏天,正是姚家四口出事和關景儒遇害之後。關景榮在這時候買下彭家的首飾店,這也太巧了。
父子倆的對話中,這裡面好像有那麼一點故事。
“莫非彭家不想再做首飾生意——要麼就是彭家遇上了什麼事情?”
“彭家被人坑了。”
“被人坑了?聞老闆,請您跟我們說說,好嗎?”
“阿勇,你去倒茶,來,我們坐下說。”聞老闆和兒子從櫃檯裡面拿出三個鼓形雕花木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