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獻美議和

?相持了數日,袁紹也收到了馬騰、劉表與趙信開戰的消息,復又得知公孫瓚收兵退回幽州,對袁紹來說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以爲趙信三面受敵,必會分兵去救,那鄴城就可保無虞了,說不定到時還能給趙信狠狠一擊呢!沮授等人聽到這個消息,也認定趙信肯定得退兵了.誰知等了數日,城外的趙軍卻絲毫沒有退去的跡象.袁紹等人不由疑惑萬分,難道趙信任由後院起火,非得拿下鄴城不可麼!這樣一來,大不了拼個魚死網破,兩敗俱傷而已,對趙信又有什麼好處可言,袁紹等人百思不得其解.?

又有袁譚、高幹兩處兵馬來救,袁紹更是吃了定心丸一般,等鞠義兵馬南下,鄴城就更加穩如泰山了,任趙信手眼通天,在這等情況下恐怕也是束手無策吧!?

不數日,人報袁譚、高幹兩路兵馬將至.趙信可根本沒將此二人放在心上,即使還有一個袁術,也根本不在話下.趙信便遣趙雲領兵去敵袁譚,張郃領兵去敵高幹.?

袁術跟袁譚一起發兵來救鄴城,一路上袁術可謂百般小心,只因其在趙信手中吃的苦頭也夠了,生怕中了埋伏,這樣一來,兩人比高幹先發兵,卻晚一步趕到.?

高幹引兵往鄴城而來,離鄴城只一兩日路程,聞得前面張郃領兵攔住去路.高幹不敢大意,當路下寨,以待張郃兵馬.張郃聞知高幹裹步不前,便率兵馬繼續前行一段,離高幹營寨七八里處下寨.兵馬稍歇,張郃便親率兵馬往攻高幹.高幹根本不知張郃之能,聞得張郃領兵到來,便點起兵馬出寨迎戰.?

兩軍對陣于山前,張郃親自綽槍出陣,驟馬高叫道:"張郃在此,誰敢來戰!"?

高幹見了,便親自來戰張郃.兩馬相交,交鋒不數合,張郃一槍刺其於馬下.高幹兵馬見主將身死,頓時亂成一團.張郃把槍往前一指,揮兵衝上.高幹兵馬無心應戰,望風而逃.張郃縱兵大殺一陣,高幹兵馬早已潰不成軍.張郃遣部將率兵追殺逃逸袁兵,自收攏兵馬趕回鄴城.?

趙雲領兵在東面卻失了袁譚兵馬消息,原來袁術生怕被趙軍於路劫殺,便和袁譚商量繞路從鄴城背後趕去,故此趙雲自然等不到二人了.袁譚二人改道而行,自然瞞不過趙信探子,趙信一邊與郭嘉等人籌劃對付袁譚兵馬,一邊遣人使趙雲回軍.?

依趙信在鄴城外的兵力,四面圍困是不明智的,故此在北門外基本上就沒有趙軍,而且兵法有云圍城缺一,空出北門也是深合兵法的.趙信欲待安排兵馬埋伏在北門外以待袁譚,可萬一到時城中兵馬衝出接應,那可不是玩的,或者城中趁勢從其他任何一門衝出,也會有大麻煩的.張郃、趙雲領兵去後,趙信身邊就只有不到十餘萬兵馬,分兵伏擊袁譚兵馬,人少了不中用,人多了,其餘各門就比較薄弱.撤出一兩面倒是好辦法,可這樣一來,勢難瞞過沮授等人,如今又不能阻隔袁譚與袁紹之間消息,袁譚也就不會輕易中計.可也不能容袁譚衝進城去和袁紹合兵一處,這樣一來,鄴城必然遷延難下.趙信再三考慮,和郭嘉、龍充反覆商議,還是決定遣許褚領鐵甲連環馬和呂布率三萬兵馬前往北門外阻截袁譚兵馬.?

袁術、袁譚叔侄二人領兵往鄴城而來,距鄴城半日路程,袁術便提議就地下寨,派人前往城中約定接應之事,再徐圖進兵不遲.袁譚雖然認爲袁術此舉純粹多此一舉,奈何袁術身爲長輩,說的話還是要聽的,況且又沒什麼壞處,而且離鄴城只在咫尺之間,鄴城如今還牢牢掌握在袁紹手中,袁譚自然也不急着進兵.?

派往鄴城的人還沒回來,探子來報有數萬趙軍正朝此趕來.袁術聞此,內心甚是掙扎,戰還是退,兩個念頭交錯在心頭,戰恐不能勝,退恐鄴城不保,鄴城有失,袁紹的家底恐怕也就敗得差不多了,這樣一來,往後根本無法與趙信抗爭.趙信的種種對袁譚來說,只不過都是傳言而已,根本沒有親身經歷過趙信的厲害,若非袁術將趙信說的這般這般厲害,袁譚還不將趙信放在眼中呢.?

離鄴城只有舉步之勞,袁譚這時是不可能不戰而退的,袁術深知這一點,但是心中對趙軍的恐懼又是難以遏止,無法之下,便和紀靈領兵押後.?

兩軍會於鄴城西北.只因此番又要用上鐵甲連環馬,故許褚、呂布二人選了空曠之地列陣以待袁譚兵馬.否則換了崎嶇不平之地,鐵甲連環馬可就派不上用場了.?

許褚有了上次率鐵甲連環馬衝殺的經歷之後,對鐵甲連環馬的認識更深入了一層,兩軍剛剛相逢,鐵甲連環馬一列好隊形,許褚便領着鐵甲連環馬衝了過去.呂布見許褚如此心急,生怕被許褚搶了頭功,當即便指揮兵馬緊隨許褚之後衝了過去.?

袁譚這邊正欲遣將出馬挑戰呢,哪知敵方根本不來這一套,上來就揮兵衝殺.袁譚暗暗吃了一驚,令旗一揮,大軍衝上迎戰.袁譚帶來的這些兵馬根本不知鐵甲連環馬的厲害,袁術後軍的那些人當中倒是有人知道鐵甲連環馬的厲害,可惜袁術有如驚弓之鳥,只懂得躲在後面,戰事稍一不利,恐怕袁術就會立刻調頭就跑.?

兩軍剛一接上,擋在鐵甲連環馬身前的袁兵便被衝的七零八落,被撞翻、撞飛的無數,被鐵蹄踏死、塌殘的無數,只見一片狼藉,東倒西歪,袁兵狼奔鼠竄,鬼哭神嚎,悽慘不已.袁譚不知其父袁紹愛將顏良就是死於鐵甲連環馬鐵蹄之下,見鐵甲連環馬這等威力,一時間毫無應對之策,眼睜睜的看着麾下兵馬在敵軍鐵蹄下喪身隕命.眼見鐵甲連環馬威勢無比,鋒芒驚天衝來,袁譚連忙命部下避開其鋒芒.這倒是對付鐵甲連環馬最好的辦法,可這樣一來,袁譚兵馬的隊形就更見凌亂了.袁譚驚魂稍定,正欲收攏兵馬,呂布已率兵殺到.?

呂布赤兔馬雖快,可卻不敢趕到鐵甲連環馬前面去,到時一個不小心,恐怕會被自家鐵甲連環馬衝動,豈不是令人笑掉大牙,便只勒住兵馬緊隨鐵甲連環馬之後,朝袁軍衝去.?

這時見袁譚指揮兵馬避過鐵甲連環馬鋒芒,呂布便即揮軍趁勢衝殺過去.呂布一馬當先,畫戟高挺,直奔袁譚而來.袁譚見了,自恃勇力,便欲親自提刀來戰呂布.旁邊數將早已團團圍住呂布,廝殺在一起.袁譚便勒馬稍退,在一旁觀戰.只見呂布手起戟落,刺死一將,倒轉畫戟,拍落一人,斜引長臂,生生提過一將,將其甩出,活活摔死.餘人大驚,四散而退.呂布也不追趕,畫戟遙指袁譚,飛奔而來.袁譚大驚失色,撥馬便退.?

呂布見追趕袁譚不上,便領兵在後猛烈的追殺一氣.?

後隊袁術見事不妙,和紀靈領着兵馬便退,根本不管袁譚死活.一路狂奔,直跑出數裡開外,見趙軍沒有追來,這才稍安.不敢停留,繼續前行.袁譚隨後趕來,袁術接着,備述呂布如何英勇無敵,袁術在一旁大點其頭.其實不過在掩飾自己的無能罷了,盡多誇大之辭,不過呂布倒也當得起.?

叔侄二人一商議,決定退回青州,不管袁紹了.兩人的理由卻是冠冕堂皇,兩人已經收到劉表、馬騰出兵的消息,言道趙信遲早會退兵的,不必在此浪費兵力,退回青州爲上.?

城中袁紹見到袁譚派去的人,可謂喜上眉梢,正與沮授等人商議怎生妥善安排人馬接應袁譚兵馬入城呢,北門外傳來震天吶喊聲,便知道袁譚恐怕已經與趙軍交上手了.便商議遣人領兵出城接應,哪知這邊兵馬纔剛點起,就有探子飛馬來報袁譚已經被擊退了.沒想到袁譚、袁術二人竟然如此不中用,氣得袁紹吹鬍子瞪眼的.真是乘興而起,敗興而落.?

雖然袁譚被擊退,袁紹還不是很擔心,料定趙信此時自顧不暇,恐怕已經手忙腳亂了,哪裡還有心思在此纏戰.?

呂布等得勝回營,趙信自安排宴席與衆人慶功,重賞出戰將士不提.?

沒兩日,張郃殺敗高幹兵馬而回,接着趙雲也領兵趕回.張郃提回高幹首級,趙信重賞之.復又遣兵馬三面圍住鄴城.?

一日,于禁分糧畢,來報趙信.趙信細細聽取了分糧細節,以及百姓們的狀況.于禁辦事老到周密,趙信聽了,大爲讚賞.?

于禁去後,趙信坐在帳中閉目養神,突地靈機一動,思得一計,便遣人請來郭嘉、龍充二人議事.趙信把想法一說,郭嘉二人眼中頓時光芒大盛,郭嘉是讚賞兼佩服,龍充眼中神色卻複雜多了,有感嘆,有吃驚,道之不盡.?

城中袁紹的日子卻越來越不好過了,初是袁譚兵馬被擊退,不兩日,又傳來高幹兵敗身死的消息,城外趙軍又絲毫沒有退兵的跡象,鞠義的兵馬還得過幾日才能趕到,一時間,所有的事交纏在一起,袁紹心情被弄得一塌糊塗,心亂如麻,只盼劉表、馬騰兩家能將趙信引去.?

這日,袁紹正煩悶間,沮授與郭圖、逢紀三人相約來見.沮授道:"大王,按理說劉表、馬騰兩家聯手襲趙信之後,趙信應早就回軍去救纔是,可如今趙信卻依然按兵不動,圍我鄴城不放,真不知道趙信究竟想要怎樣,要是趙信真的不顧一切,全力來攻,恐怕到時只會落得個兩敗俱傷的局面,這對我們卻是大大不妙."?

袁紹煩躁的道:"誰知趙信心裡怎麼想的,他只是不退,如之奈何?"?

沮授等早已相互通了氣,這時逢紀道:"大王,依我看來,趙信也不是不想退兵,劉、馬兩家聯手襲其後,豈有不急的,只因趙信爲人太過自傲,怕是一時間難以接受這等局面,故非要與大王一決高下不可,大王只要給他個臺階下,估計趙信即刻便會退兵."?

劉表、馬騰兩家分兵三路去襲趙信,趙信卻依然悠哉遊哉的圍定鄴城,根本不管後院起火.沮授等人百思不得其解,想來想去,最後的結論就是趙信太過自傲,不能接受這個事實,非要逼袁紹低頭,方肯退兵.其他的原因,根本就說不通.沮授等人只好把趙信久留此間的原因歸結於趙信個人自身的原因.?

任何人都會認定趙信在這等情勢下必定會手忙腳亂,顧此失彼,誰能想到趙信已經安排好對策了,料定三路都不會有事,故此才欲徹底解決袁紹,平定河北.?

袁紹聞言道:"你的意思是……"?

郭圖適時道:"大王,如今的情勢,不妨遣使與趙信講和,許與財帛錢糧,趙信得了面子,必會領兵退去."?

袁紹道:"倘若趙信執意不肯退呢?"?

逢紀道:"大王放心,趙信其人雖然心意難測,也不是愚頑之人,他徒自耗費兵馬與大王在此糾纏,身後卻有喪城失地之虞,於他何益,大王只要忍讓一步,趙信必會退兵."?

見沮授三人都這麼說,袁紹不信也得信,何況想想也有一定道理,趙信死纏不放,恐怕真的像他們三人說的一樣,只是面子放不下.雖然對袁紹來說求和即是服軟,可要是這樣能使趙信退兵,對袁紹來說自是最好不過,即使不成,也沒什麼.袁紹稍一思量,便道:"既如此,就派人試上一試."?

沮授三人同時道:"大王英明!"?

袁紹以爲事情已經結束了,擺擺衣袖,便要下堂去.沮授攔住道:"大王,既要與趙信講和,恐怕得拿出點誠意來才行,給足了趙信面子,趙信纔會退得更快."?

袁紹哦了一聲,道:"那又如何,準備一份豐厚的禮物送去就是了?"?

郭圖上前道:"大王試想以趙信如今的地位,有什麼東西能讓他看得上眼的,金銀財寶恐怕絕難使趙信動心."?

袁紹一想也是,不用說趙信了,他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便道:"此事你們斟酌着去辦吧,務必讓趙信滿意,使其儘快退兵,我軍也好儘快修生養息,以待來年再與趙信決一死戰."袁紹倒也不糊塗,知道趙信就是要退,也只不過是一時的,久後還會來犯的.?

郭圖道:"大王,俗話說女子財貨最容易動人心,對趙信來說兩者卻都是唾手可得,要想使趙信滿意,又談何容易!"?

逢紀道:"那倒不然,只要能求得一二絕色女子或者天材地寶,趙信焉能不動心."?

逢紀他們繞來繞去,弄得袁紹煩躁起來道:"叫孤王一時間上哪去找令趙信滿意的絕色女子或者天材地寶去!"?

逢紀道:"大王要是真有此意,眼下城中倒是有這樣一名女子."?

袁紹焦躁的道:"那你們去找來送與趙信就是了."?

逢紀道:"此女乃是大王舊人之後,故我等不敢擅專."?

袁紹問道:"其父何人?"?

逢紀答道:"乃是甄逸."此時甄逸已死,袁紹又是天性涼薄之人,即使甄逸在世,爲了一己之私,恐怕也會毫不猶豫的將其女獻出去,何況甄逸已死.且甄逸在世時與袁紹交情也不過一般而已,便對逢紀道:"既然你認爲此女堪入趙信之眼,將其送去就是,不用顧忌其他."?

逢紀道:"甄氏乃是此間大族,此事還得大王下一道令諭才成."?

袁紹聞言,隨手寫了一道令諭交給逢紀,自顧自去了.?

第64章 絕世美人第52章 一破曹軍第114章 名花傾國(上)第129章 防不勝防(上)第109章 江夏之失(上)第137章 稱王建制第135章 喜得麟兒(下)第143章 虛實相間第35章 長安之叛第136章 擰成一股(上)第13章 大戰虎牢第81章 無功而返第115章 直指臨淄(上)第181章 大勢所趨第64章 絕世美人第160章 猛虎下山第90章 相約夾擊投胎機會第122章 一網打盡(上)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175章 又折一股第82章 東山再起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158章 掘與不掘第102章 以人換馬第127章 救與不救(上)第117章 叔侄反目(上)第15章 欲取何人第78章 一場鬧劇第45章 兵發九江第122章 一網打盡(上)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59章 若即若離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133章 海軍之議(下)第85章 斬草除根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41章 驚險異常第28章 閒來遇事第21章 智放文聘第110章 大戰黃忠(下)第28章 閒來遇事第71章 兵發兗州第131章 戰亂之後(上)第47章 詐敗取城第45章 兵發九江第86章 平越之策第177章 矛頭南指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31章 誅殺董卓第49章 周瑜相投草船借箭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31章 誅殺董卓第68章 狡詐小人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67章 趙信之變第162章 名正言順第111章 劉磐之死(下)第86章 平越之策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75章 收服呂布第96章 南陽鏖兵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165章 山雨欲來第7章 得見才女第131章 戰亂之後(上)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150章 奇詭難測第178章 江陵城破第140章 三家盟成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草船借箭第160章 猛虎下山第44章 追殺孫策第37章 出巡各地第154章 畫角吹斷第103章 獻美議和第158章 掘與不掘第149章 猛將如雲第123章 殺人之法(上)第64章 絕世美人第20章 荊州出兵第139章 難平之事第6章 名震洛陽第185章 坐困愁城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123章 殺人之法(上)第137章 稱王建制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84章 敵酋喪膽第144章 或守或攻第25章 求才大計第54章 子龍之威第81章 無功而返第20章 荊州出兵第16章 喜得二城第140章 三家盟成
第64章 絕世美人第52章 一破曹軍第114章 名花傾國(上)第129章 防不勝防(上)第109章 江夏之失(上)第137章 稱王建制第135章 喜得麟兒(下)第143章 虛實相間第35章 長安之叛第136章 擰成一股(上)第13章 大戰虎牢第81章 無功而返第115章 直指臨淄(上)第181章 大勢所趨第64章 絕世美人第160章 猛虎下山第90章 相約夾擊投胎機會第122章 一網打盡(上)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175章 又折一股第82章 東山再起第107章 自作聰明(下)第158章 掘與不掘第102章 以人換馬第127章 救與不救(上)第117章 叔侄反目(上)第15章 欲取何人第78章 一場鬧劇第45章 兵發九江第122章 一網打盡(上)第130章 其樂融融(下)第59章 若即若離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133章 海軍之議(下)第85章 斬草除根第110章 大戰黃忠(上)第41章 驚險異常第28章 閒來遇事第21章 智放文聘第110章 大戰黃忠(下)第28章 閒來遇事第71章 兵發兗州第131章 戰亂之後(上)第47章 詐敗取城第45章 兵發九江第86章 平越之策第177章 矛頭南指第24章 幕後黑手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31章 誅殺董卓第49章 周瑜相投草船借箭第166章 引火自焚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31章 誅殺董卓第68章 狡詐小人第113章 疑鬼暗生(下)第67章 趙信之變第162章 名正言順第111章 劉磐之死(下)第86章 平越之策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75章 收服呂布第96章 南陽鏖兵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165章 山雨欲來第7章 得見才女第131章 戰亂之後(上)第164章 開門見山第150章 奇詭難測第178章 江陵城破第140章 三家盟成第120章 蜀中有事(上)草船借箭第160章 猛虎下山第44章 追殺孫策第37章 出巡各地第154章 畫角吹斷第103章 獻美議和第158章 掘與不掘第149章 猛將如雲第123章 殺人之法(上)第64章 絕世美人第20章 荊州出兵第139章 難平之事第6章 名震洛陽第185章 坐困愁城第120章 蜀中有事(下)第123章 殺人之法(上)第137章 稱王建制第142章 兩軍對壘第84章 敵酋喪膽第144章 或守或攻第25章 求才大計第54章 子龍之威第81章 無功而返第20章 荊州出兵第16章 喜得二城第140章 三家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