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

“贊傑俊,選賢良,舉孝悌。行爵出祿,佐天長養。繼修增高,無有隳壞。”————————【淮南子·時則訓】

兩人現在都是平尚書事,可以當面直接草擬詔書,事後只需轉付尚書檯潤色加印即可。

這個權力對於荀攸來說自然是有利無弊,反倒讓他的地位水漲船高,權勢比以往更加熾手可熱。而對於楊琦來說,卻是有些喜憂參半了。

尚書檯有自家人僕射楊瓚坐鎮,外朝有盟友、錄尚書事的司空黃琬替楊氏領頭,皇帝身邊還有個帝師桓典與楊氏同氣連枝。單是這些就足以讓人敬畏,何況這還沒有算上光祿勳楊彪、五官中郎將楊衆、護羌校尉楊儒、太學祭酒楊懿以及秘書郎楊修等一干楊氏親族。

楊氏根本就不缺‘平尚書事’的這點權勢,恰恰相反,楊琦巴不得沒有這個加銜。

因爲這對荀攸來說是恩賞,對他來說,卻是捧殺。

這半年以來,楊氏用的手段與皇帝如出一轍,都是在朝堂尋找代言人或是利益攸關的同盟者,正如皇帝有董承,楊氏也有黃琬。雙方都是在背後用利益,驅使這些棋子,替他們站臺、打擂。

之所以遲遲沒有推舉出一個領頭人站在臺前,不是因爲沒有這個重量級的人物,而是楊氏不願意太過招搖,想與皇帝留下緩和的餘地。而且像現在這樣低調處事,照樣能手掌大權,又何必如馬日磾那般親身上陣?

尤其是馬日磾如今被皇帝不斷敲打的現狀,更是讓楊氏不敢出頭露面。

可這一次皇帝毫無預兆的給楊琦加‘平尚書事’的職權,顯然是皇帝主動要把楊琦從幕後推出來,使其成爲楊氏的領頭人。從棋手轉變爲棋子,中間的差別可就大了。

故而楊琦在此之後,比以往更加小心謹慎了。

荀攸倒是沒有楊氏這般憂讒畏譏的顧慮,他忽然開口說道:“自鮑信死後,濟北相一直空懸至今。臣以爲,朝廷得遣派國相,赴任濟北。”

皇帝擡眼看向荀攸,他本來是打算藉此機會將田芬罷免,直接讓曹操上位兗州。這樣一來能解決濟北國當下的苦難,彰顯朝廷的魄力,二來也能用名位籠絡曹操,讓他與袁紹產生隔閡。

可現在看濟北國上下對曹操感恩戴德的態度,倒是不能讓對方因此與濟北王室走得太近,雖說不一定會發生那種事,但以防萬一還是好的。

可是既要籠絡曹操,又不想曹操與王室走太近,到底該如何把握這個度,讓皇帝一時犯了難。

他順着荀攸的話往下說道:“荀君有什麼看法?”

荀攸欠身說道:“臣以爲,黃門侍郎丁衝足堪此任。”

“丁衝?”皇帝皺眉說道,疑惑不解的看向荀攸。

一邊的楊琦同樣對荀攸抱有驚疑不定的神色,丁衝與曹操交情匪淺,其家族亦與同郡的曹氏互爲姻親。不僅是曹操的母親,就連他自己的正室都是出自丁氏。

讓這樣一個曹氏嫡系赴濟北,豈不是要將兗州又一個郡國交到對方手上麼?

如今兗州八郡國,其中東郡、陳留、任城國、東平國等地都以曹操馬首是瞻,再加上一個濟北國,曹操可以說是在兗州權同州牧,徹底將田芬架空了。

“羈留該國太子,本就是爲了提防濟北,濟北相亦當是如此,理應代朝廷執糾察之權。”楊琦緊盯着荀攸,緩緩說道:“讓丁幼陽去濟北,恐怕難有成效。”

皇帝沉思一會,說道:“你似乎還有別的話?”

“唯。”荀攸正襟危坐,一拱手從容說道:“陛下其實無需多慮,從曹操這次未曾親自出面援助濟北、反倒暗使州從事出面援助來看,可見其並不想與此等宗親扯上關係。當初無論是王芬、還是袁紹,在意圖謀立之前,都曾私邀過曹操,皆爲其嚴拒。可見曹操對朝廷、對陛下的確是忠心一片。”

“王芬與袁紹私下游說曹操,應屬私密,敢問荀君又是從何得知?”楊琦狀若無意的探詢道。

荀攸雖然地出關東,卻曾被馬日磾徵辟爲太尉掾屬,彼此有過一段‘君臣’名分,而且他本人也對朝中派系之爭敬而遠之、置身事外,所以並不像鍾繇那般與黃琬等人契交。

對楊琦的發問,荀攸毫不避諱的交代了他與荀彧的聯繫:“家叔正在曹操幕下,有信使隨兗州從事王必入京,以此相告。”

楊琦‘喔’了一聲,點了點頭,不再搭話。

荀攸復又說道:“曹操勤於王事,當年討董,便數他與孫堅表現最爲赤誠。此外,陛下也曾說曹操是個聰明人,既然是聰明人,就當知道趨利避害。”

皇帝低眸仔細聽着,並在心裡咀嚼着荀攸的話,良久以後,方纔笑着說道:“是這個道理不假,但現在給了‘利’,又如何讓他知道‘害’呢?”

荀攸答道:“東平相非朝廷所授,乃袁紹私置,理當策免。而曹操既有討董之功,又有剿賊之績,可拜爲將軍。如此一賞一黜,皆由上意,是爲示之以‘害’。”

意思是讓曹操有刺史之實,而無刺史之名?這樣的確便於朝廷掌握,也不至於讓他滋生野心、或是擁有足夠的名位去接近宗室。

皇帝沉吟道:“拜曹操爲平東將軍,督兗州軍事。”

荀攸剛想答諾,只聽皇帝接着說道:“曹操手下別部司馬荀彧,改任東平相。”

他霍然擡頭,正好迎上皇帝清澈的目光,荀攸心裡一顫,不由將頭又低了下去,短促的應道:“臣謹諾!”

皇帝相信荀彧對漢室的忠貞,他也相信有荀彧在曹操身邊,能對曹操進行很大程度上的規勸。所以與其強求荀彧入朝,倒不如讓他留在曹操身邊,一來可時時對曹操進行矯枉,二來也能借由他與荀攸的關係,打造一條皇帝與曹操之間的溝通渠道。

想到這裡,皇帝又回到了先前的話題,他看了眼楊琦,復又說道:“若說才幹,陽都侯與東海王次子、還有濟北王室的旁支劉廣倒是可堪驅使。劉邈曾爲九江太守,這回乾脆拜爲太原太守,隨劉公一同赴幷州。而東海王次子劉琬,暫且收爲黃門侍郎,以待他用。劉廣年紀尚輕,命其入太學治劇科,先讀幾年書再說。”

皇帝一一說完任命,荀攸與楊琦紛紛應下,這時只見皇帝繼續往下說道:“至於最底下那些宗親出身的上計吏、孝廉,不若先試守縣令……”

一直唯唯稱是的楊琦這時候突然有了異議:“陛下,愚臣淺見,彼等既是宗親,亦爲朝廷之臣。陛下既先有詔旨在先,命此次入朝的孝廉、士子入太學‘吏治’科,便當一以視之,不宜有厚薄之分。”

那批隨趙岐等人而來、被徵辟舉薦的士人大都是關東籍,一旦入朝,便能立即成爲黃琬等人的生力軍,會給朝局帶來極大的變數。皇帝爲了降低影響、加以篩選,同時也是爲了進一步改革太學的職能,拿出了‘吏治’科這樣的進修班來當做門檻。

‘吏治’科的提出,在朝廷裡獲得了馬日磾的部分贊同,他甚至還提議把董承在河東、上黨等地徵辟的士子也放入‘吏治’科裡,以表示一視同仁。

與此利益攸關的董承與黃琬等人則表示反對,深受影響的士子更是大爲不滿,他們尚不清楚情勢,毫不剋制的大肆評論‘吏治’科的弊端。雖然皇帝眼下還沒有特意爲此召開內朝集會,正式討論此事,但外間的輿論已經開始往反對此政的方向傾斜了。

此時聽楊琦這麼說,皇帝嘴邊露出一絲得逞的笑意,他說道:“雖然建‘吏治’科的詔書早已下發,但我記得黃司空並不贊成這項決議,他想沿襲三公對薦舉士子進行策試,以能選官的舊例。”

楊琦神色平靜,直截了當的說道:“那是司空黃公的意思,陛下何故將臣與黃公之論,併爲一談?”

皇帝臉上的笑意更盛了,他拊掌稱許道:“善,劉放等人雖爲宗室,但到底還是朝臣,我理當一視同仁。且讓他們隨此次趙公等人薦舉的士子一同入‘吏治’科,待來年開春,再行拔舉任官。”

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
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十三章 重蹈覆轍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九十五章 鶴鳴在陰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五十六章 快馬一鞭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二百零五章 爾虞我詐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三百九十章 料度彼己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一百一十八章 公私圖便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