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六祖慧能

天地人身心靈合一會所觀影會近期觀看了影片《六祖慧能傳》,這部電影讓所有的會員在觀看的過程中熱淚盈眶!

慧能(638-713)是中國佛教禪宗第六代祖師,其禪學思想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偉大革命,他所開創的南宗禪後來成爲中國禪宗的代名詞,禪宗也成爲中國佛教宗派中的主流。慧能是廣東新興人,青少年時代家境貧寒。一天,他去集市賣柴,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忽有所悟,便問誦經人:“此經從何處得來?”誦經人答:“蘄州黃梅弘忍禪師處。” 於是決定去參禮五祖。

慧能來到湖北黃梅,在寺院裡做擔水、舂米等雜務。數月後,弘忍物色繼承人,讓弟子各寫一偈。慧能的偈得到弘忍的讚賞,並得到了其衣鉢傳授。後來慧能回到南方隱跡,“混農商於勞侶”。大約十六年後,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當時印宗法師正在講(《涅檠經 ,清風吹動旗幡,聽衆中二僧爭論,一說風動,一說幡動。慧能則說,既非風動,也非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印宗法師聽言,即把慧能延至上席談論佛法。見慧能出語不凡,契理契機,不禁問道:“早聽說黃梅衣法南來,莫非就是你嗎?”慧能出示弘忍所傳法衣,公開了自己的嫡傳身份。於是慧能在法性寺正式剃髮出家。兩個月後開始升座講法。

後來,慧能移住曹溪寶林寺。在那裡教授徒弟,宣講禪法,盛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主張,一時信徒雲集,影響愈大。武則天、唐中宗曾先後召其入京,均被婉拒。慧能本人無著作,弟子法海將其在大梵寺的講法內容記錄整理成(《壇經 。慧能禪學思想的主要特點是“識心見性”和“頓悟成佛”。前

者是心性本體論,說明“心”、“性”是衆生成佛的依據;後者是宗教修行方法論。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則和方法。

首先,慧能認爲,人的“心”、“性”即爲佛性,因此“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說人的本性是清淨無染的。“人性本淨”;“但能離相,性體清淨”;“自性常清淨”;“佛性常清淨”。他所謂的清淨,是指那種除去了煩惱、癡迷染污而達至的純真、清潔、寂靜的狀態。人的本性、本心本來就沒有煩惱、迷妄,可以說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性。

其次,慧能雖然強調衆生自性清淨,本自具足。但這是從本性、成佛的可能性上來說的。現實的人與佛還是有區別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自性迷,佛即衆生;自性覺,衆生即佛”。衆生雖然本性是佛。但由於心迷不能自悟,所以捨本逐末,遺失本來,這就是爲什麼衆生只能是現實的衆生而不是現實的佛。要脫離苦海、解脫成佛,還必須依法修行,以求去迷轉悟,返本歸真。既然慧能在心性論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那麼在修行方法論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說:“善知識,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須自修”。要覺悟解脫,應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體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遺其內而執其外。

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慧能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一是無念爲宗。他說:“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 “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無念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所謂“無念”就是去除人們的執着,使心靈達到自由自在、通達無礙的解脫境界,而並非要人停止任何意念活動。二是定慧等學。他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提倡一種活潑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禪法。三是頓悟成佛。就是“識心見性”。“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若悟,即衆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強調只要一念覺悟,即可頓入佛地。

爲了讓衆會員從本部影片中獲得更多的領悟,觀影會還在觀看完影片後給會員們專門提供了電影中的精彩對白:

1.慧能六祖聞《金剛經》而開悟,決定出家的句子是:“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活菩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2.五祖問:你做這些粗活苦不苦啊?慧能答道:弟子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所以不覺得辛苦。

3.慧能問:師父,何謂“無生法忍之究竟”?

五祖弘忍答:“無生法忍,無法忍,破除了我執、法執;歸向中道,不退轉境界,非善、非惡,無念、無無念。你能提出這個問題,證明你已經參透出關、重關兩個關口;如果你能體悟不生不滅的境界,那就衝過了第三關牢關了,也就大徹大悟了。”

4.五祖招集衆弟子說:世人從來看不破生死一事,榮生哀死,自古皆然。你們在這裡跟着我學法,說是要求自己的福田,可是沒有人能脫離生死的苦海。自性被迷住了,還有什麼福德可以救你們呢?你們大家各自反省一下,看看你們自己的智慧,用你們真正的本性觀照,作一道偈語拿來給我看看。看看誰真的悟透,我就把祖師的心法跟衣鉢傳授給誰,做爲第六代祖。這一道偈語,要儘快的作來;切記:一切禪的真髓,不在枯木寒巖,槁木死灰;一定要運用思想,才能發揮智慧。

5.大弟子神秀作的偈語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評價說:偈頌的本意很好,可是你還是沒有能夠見到真如本性;也就是說,你還沒有能夠真正的入門。這樣的見知。恐怕很難達到你修尋無上菩提的境界。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也就是說,你還沒有能夠真正的完全瞭解自性。神秀,瞭解別人是聰明,看清自己纔是智者。

6.慧能要求別人幫他朝牆上書寫偈頌,而被譏笑拒絕時說:佛門弟子想學無上正覺,先要做到不可輕視初學。須知世上的事並非一定,往往下下等的人,卻有上上等的智慧。同樣,上上等的人。也有埋沒他智慧的時候。如果學佛者任意輕視他人。因輕慢故。就種下廣大無邊的罪過。

7.慧能所作流芳千古且明心見性的偈語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8.五祖搖櫓送六祖過江時,師徒精彩的對話:

六祖:“師父。還是我來搖櫓吧!”

五祖:“不,現在是我渡你,該我搖櫓。”

六祖:“不!迷時師渡,悟時自渡,現在我已經開悟了,我還是自渡吧!”

五祖:“對,你不但要渡你自己,還要廣渡有情。今後弘揚佛法的擔子,就由你一個人挑了。”

9.五祖臨別六祖時送給六祖的偈語: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10.五祖弟子慧明想要奪六祖的衣鉢時,五祖示現而道: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慧明,佛法隨緣,不可強求。

11.六祖說服慧明所說的話:心中只要排除一切塵緣妄念,不思一切善,不思一切惡,先能控制自己的心念,因爲萬法原本就是在自性裡。

慧明又問:那麼祖師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密語密意又怎麼解說?

六祖說:任何的密語密意,就是求瞭解自性的本心;等你瞭解自性本心,心中佛性彰顯,你就是佛,佛就是你,這個是沒有分別的。

12.當翠翠姑娘勸告六祖,不要甘受熊飛的欺負,要象個男子漢跟他公平的對抗之時,六祖答曰:“對抗並不能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變得更加仇恨。”

翠翠又說:難道你還看不出來,在我們這裡只有強者才能生存?

六祖回曰:我知道。但是,我心目中的強者跟你不一樣,只有平凡才是真正的強者……浪花雖巨,但瞬間消逝;山洪雖猛,但片刻無蹤。豈能奈何大海、羣山毫髮呢?

13.有一天,熊飛強迫六祖吃肉,六祖實在迫於無奈,便拿起一塊肉放在嘴邊當作吃肉的樣子。熊飛不滿,說並未吃肉,六祖解釋說已經吃了,並且接着解釋:“當你們期待我吃肉的時候,每個人的心裡都看到我吃肉的樣子;人看到的一切,都是心靈的景象。當你們要我吃肉的時候,我拿起肉來,你們已經在想我吃肉的樣子了;這樣一來,我不是已經吃給你們看過了嗎?”

14.有一天翠翠打敗熊飛,並且要殺死他時,六祖出來勸阻,對翠翠說:爲了不讓你受到傷害,我才現身攔阻他們的,如果救了你,而你又去傷害他,豈不是辜負了我原來的本意嗎?再說,打打殺殺能夠了決怨恨嗎?

15.六祖被熊飛推到流沙裡後,五祖顯現救助,並對六祖說: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去吧。

16.翠翠看到六祖沒有說出是熊飛迫害了他,便說他不算男人,六祖勸說:只有從心裡化解開誤會,纔是上策。……熊飛的心並不壞,只是被世俗的利益所矇蔽,只要能替他拂去這層塵霧,他會是好人,是個好朋友的。

17.六祖因放走獵物而被獵人隊處罰,倒吊在樹上三天天夜時,五祖示現,並對六祖說:不識自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18.兩個和尚在爭是風動還是幡動時,六祖告訴他們:這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兩位的心在動。……心淨自明,萬衆印染於心,所見風吹幡動,自然是心動。

19.大師給六祖剃度時說:

第一刀斷除一切煩惱,

第二刀誓修一切善法,

第三刀願度一切衆生。

出家之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唸佛如是,禮佛常請。

而今專情,拜辭國王、父母養育之恩。後不拜也。

金刀剃下娘生髮。除卻塵勞不淨身;

圓頂方袍僧相見。法王座下又添孫。

20.六祖對大衆開示:智慧,本來是人人具有的,只是各人的心都被各種的慾念所迷住了,不能夠自覺自悟。也就不能夠自見自性。

21.昔年,梁武帝見達摩大師之時曾經問過:朕建造廟宇、抄寫佛經、廣設齋會,更供養了許多比丘和比丘尼,究竟有多大功德呢?

達摩大師答曰:任何功德都沒有!

梁武帝疑惑:何致於全無一點功德?

達摩大師答曰:聖上執著有爲,心存邪見,不識真正法性。建廟、佈施、供養,名爲求福,但不肯將這福報當做功德。

梁武帝又問:什麼纔是真功德呢?

六祖慧能的解答是:所謂功德,是要自己淨其智慧。空其實體,不着功德之想,然後纔可以得功德。人由於貪、嗔、癡、慢等的作祟,掩沒了般若大智;在付出的時候,常盤算着要有多少回報。然而。施財助人、造橋鋪路,只是修福德,與功德是完全不同的。連修佛多年的梁武帝都不免爲慾念所癡迷,況且我們凡俗之人呢?所以,我們更應該注意自己心性的調理,行爲的磨練而修養心性。

22.二祖慧可爲向初祖達摩大師求法,曾在雪地跪了三天三夜,

達摩問:你究竟求什麼呢?

二祖說:我的心,已經茫無所尋,請師父幫我安心。

達摩說:你把心帶來,讓我爲你安心。

二祖說:即使求心,我也得不到。

達摩說:既然是無心可取,又怎麼說心緒擾亂你了。(稍停示語)我已將你心安好了。

二祖恍然大悟說:謝謝師父開示,阿彌陀佛!

23.片中美妙的歌詞:

繽紛世界,像那彩虹,

美麗燦爛,令人追尋;

即貪且嗔,又加癡心,

竟認事事,一切皆真;

執此執彼,愚昧大成,

何時高人,指引津迷?

24.武皇帝派大臣薛簡請六祖入宮,六祖誠意相辭,大臣問六祖:那我要如何回宮覆命呢?

六祖一笑。大臣問:大師爲何笑而不答?

六祖答:你要我如何回答?修佛見性的道理,並非一問一答之間能夠悟明。

大臣問:那要如何才能修佛見性?

六祖答:我只能告訴你,心法的要旨:對一切善惡都不去思量,自然會悟入清淨心體,澄明常寂,妙用無量。

大臣明白心意:多謝大師指點!

大臣又說:我知道大師不會貪圖名利奉養,但是身爲國師,不是更能弘揚佛法嗎?

六祖答:弘法利生,是要因緣和合才行;有所爲而爲,就成爲落俗的妄想了。

大臣又問:爲什麼不能指點聖上呢?

六祖答曰:指點,只是給你一個方向而已,路仍然是你自己要走的。當年五祖傳我心法,見悟非悟,知悟如修;但若非在獵人隊中磨練,又怎能得知“不在困中,豈能脫困;未曾有迷,豈能有悟”的道理?只有自己體會,才能自悟明道。

25.武皇帝沒有請到六祖慧能,但最終還是明白六祖的用意而歡喜,說:不來即來,無法即法,朕受教了!

26.六祖向衆弟子永別,衆弟子難過,六祖說:你們難過什麼,修行這麼多年,難道還不懂“譭譽不動、哀樂不生”的道理嗎?

27.有弟子問六祖:您的心法呢?

六祖曰:只要照着經文行事,處處都是心法。你們只要記住:如果能了悟自己的心性,衆生就是佛;自己的心性如果迷失,佛就是衆生。

28.片尾精美歌頌:

風雨吹散情慾美夢,理想未達終辭凡塵;

佛法猶如菩提明鏡,一旦領悟顯自在身;

精勤修持成道根本,隱約之間光明來臨。

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23章 我心深處第2章 可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第75章 心靈環保2第81章 愛是內在的花開第58章 內在的豐盛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29章 狗屠夫第47章 孝親第14章 渡7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54章 成長空洞第6章 對生與死的思考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49章 理想國第29章 參禪開悟2第95章 不生不滅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75章 心靈環保2第19章 擺脫受害者身份第5章 佛陀5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30章 參禪開悟3第59章 陰陽八卦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5章 活在當下2第21章 輪迴5第31章 天力回國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21章 輪迴5第85章 四梵行4第6章 福報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96章 靜待花開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29章 被接納的喜悅第50章 “定家神針”第30章 看清你的婚姻模式第16章 渡9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28章 菩提果第29章 財由心收3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6章 福報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19章 靜心打開喜樂之門第52章 生命的解藥第22章 神念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68章 慈悲喜捨(1)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55章 附體現象探秘1第22章 讓孩子學會覺察內在的感受第19章 靜心打開喜樂之門第84章 發現內在的力量第5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3)第10章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學會愛第34章 布財陣1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85章 四梵行4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第28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2第21章 療愈故事第85章 四梵行4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23章 癔症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91章 進入當下有意識的覺知第81章 愛是內在的花開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8章 後臺朋友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18章 空椅子第15章 渡8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5章 牌坊林的秘密1第58章 氣場第24章 擁抱陰影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28章 如法求財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45章 培養靈性孩子第28章 財由心收2
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25章 處理情緒之痛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23章 我心深處第2章 可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第75章 心靈環保2第81章 愛是內在的花開第58章 內在的豐盛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29章 狗屠夫第47章 孝親第14章 渡7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54章 成長空洞第6章 對生與死的思考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49章 理想國第29章 參禪開悟2第95章 不生不滅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75章 心靈環保2第19章 擺脫受害者身份第5章 佛陀5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30章 參禪開悟3第59章 陰陽八卦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5章 活在當下2第21章 輪迴5第31章 天力回國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21章 輪迴5第85章 四梵行4第6章 福報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96章 靜待花開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29章 被接納的喜悅第50章 “定家神針”第30章 看清你的婚姻模式第16章 渡9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28章 菩提果第29章 財由心收3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6章 福報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19章 靜心打開喜樂之門第52章 生命的解藥第22章 神念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68章 慈悲喜捨(1)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55章 附體現象探秘1第22章 讓孩子學會覺察內在的感受第19章 靜心打開喜樂之門第84章 發現內在的力量第5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3)第10章 教育就是解放心靈學會愛第34章 布財陣1第117章 愛的控制1第12章 天力講《易經》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85章 四梵行4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第28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2第21章 療愈故事第85章 四梵行4第61章 煩惱即菩提第23章 癔症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91章 進入當下有意識的覺知第81章 愛是內在的花開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8章 後臺朋友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18章 空椅子第15章 渡8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5章 牌坊林的秘密1第58章 氣場第24章 擁抱陰影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16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28章 如法求財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45章 培養靈性孩子第28章 財由心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