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出於愛去做事1

如果你觀察大自然的工作,你會發現它很省力。草並沒有刻意地去生長,它只是生長而已;魚兒並沒有刻意地去遊,它們只是遊而已;花兒並沒有刻意要開,它們開了;鳥兒並沒有刻意要飛,它們飛了。這是它們的固有天性。地球並沒有刻意要繞着自己的軸心轉,卻以令人頭暈目眩的速度自轉並且在天空中飛也似地公轉,這也是其本性使然。孩子整天樂呵呵的,那是他們的天性。太陽熠熠生輝是太陽的本性,星星閃閃發光是星星的本性。不費吹灰之力,輕而易舉地把我們的夢想變成活生生的現實,這是人類的稟性。

大自然的智慧是在不做任何努力,沒有任何磨擦的情況下自發做功的。它是非線性的,憑本能的,全面而富於營養的。當你與大自然和諧和默契,確實瞭解了你真正的“自我”時,你就能利用最省輕法則了。

出於愛而去做的事情最省力,因爲大自然是靠愛的能量聚集起來的。當你謀求權力和企圖控制別人時,你就是在浪費能量。爲了“自己”的一已之利而謀取金錢和權力,無異於將自己的精力耗費在不享受此刻的幸福而去追逐幸福的幻影上。純粹爲了個人的利益而去謀取金錢,等於切斷了你的能量來源,而且妨礙了大自然智慧的表現。但是,當你的行爲是因爲愛心使然時,就不存在能量的浪費了。行爲由愛心驅動時,你的能量就會增加並不斷地得到累積。

最省勁法則包含三個成分:

第一是:順受。就是說,你要做出這樣一個承諾:“今天,無論碰上什麼樣的人、情況、處境和事件,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我都將順受。”這就意味着,你要明白此刻本來就該是這樣,因爲整個宇宙就是它該是的樣子。此刻---你正在經歷的這一刻---是你過去所經歷過的所有時刻的頂點。存在就是合理,此刻就是它實際上的樣子。因爲整個宇宙就是它實際上的樣子。

第二是:責任。責任意味着不因爲你現在的情況----包括你自已----而怨天尤人。順受了這個處境、這個事件、這個問題之後,責任則意味着對目前這樣一個情況的創造性的應對能力。所有問題裡都蘊涵着機遇的種子,而這樣的意識容許你接受此刻並把它變成一個更有利的情況,或者更好的事情。

第三是:不做辯護。意思是說你的意識是建立在不做辯護之上的。擯除說服或者勸說別人相信你的觀點的慾望。觀察一下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他們把99%的時間都用在了爲自己的觀點做辯護上。如果你擯除了爲自已的觀點辯護的慾望,那麼在這個擯除慾望的過程中,你就會將以前浪費掉的大量精力找回來。

保證毫無牴觸地,毫無對抗地沿着這條道路走下去,這是一條大自然自發地,毫無摩擦地,毫不費力地展現其智慧的道路。

當你把順受,責任和不做辯護完美地結合起來時。你就會感受到生命之河毫不費力地潺潺流淌了。

狄巴克?喬不拉?在印度出生成長,1984年引介印度草醫學到美國,開啓身心醫學和全方位愈療的風潮。曾擔任諸多雜誌的編輯顧問,1992年被選爲國家健康研究院特別委員,經常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講座授課。寫過二十五本書。作品已被譯成三十五種文字。同時,他也創作了一百部以上的錄音及錄像帶系列作品。

一九九九年,《時代》雜誌選爲二十世紀頂尖的一百位偶像與英雄之一,封爲“心靈帝王”,形容他爲“另類醫學詩人-先知”。目前他是加州拉荷亞的喬布拉幸福中心之創辦人及總裁,歷任塔夫次大學和波士頓大學藥學系教職。暢銷作品包括《不老的身心》及《成功的七項靈性法則(生命的七大精神法則)》、《歡喜活力》、《做自己的心靈帝王》等書。

先付出,再收穫。這是人生的“商業模式”。佛教講,佈施什麼,就得到什麼。爲什麼會這樣?爲什麼舍即是得?

要想看清這一點,需要把眼光拉開,看到宏觀全景。

如果站在衛星高度看地球,你就能看到雲圖變幻。如果把時間的尺度拉開。那除了雲圖,還能看到各種物質的循環流通。

與此同理,你若站得足夠高,時間跨度足夠大,同樣。能看到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不能直觀看見的東西在流通,比如情緒的傳染、觀念的傳播、文化的傳承,還有更玄一些的說法:能量的變化。你也能看到,愛、善意、利益、錢等等,也是在流動。

如果我們有某種精密儀器,我們能觀測記錄下能量、愛、金錢的蹤跡,那麼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奇妙的“萬物的雲圖”!金錢雲圖、幸福指數雲圖、垃圾雲圖、資源雲圖……這是一個大數據時代!

那麼,金錢和愛在怎樣地流通?是個怎樣的循環路徑?老子有個簡潔的回答——“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萬物都如同水一樣。循環、均衡,是大規律。“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爲什麼?因爲“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爲和”,這正如前面所說“舍即是得”,舍與得,是同一物的兩面,合而爲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局部的陰陽盈缺,從全景看,就是整體的流通循環,是損有餘而補不足。

我們應該怎樣做?我們的任務就是不要讓這個循環在你這裡停止住,你要順應、並且促進它們流通,促進的方法就是主動付出,讓你這裡空掉一些,這樣動力就產生了,就推動了循環。這就是順應天道,才更好地與世界相融,接近所謂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是——循道!

你永遠不是擁有者。你只是個通道。現在的社會,之所以“善無能”“善萎”很普遍,是因爲人們眼光險隘,沒有擺脫動物的特點。被訓練得過於關注利益得失,在進化過程中,身體是人,部分大腦是動物。只能看到眼前在爭搶的這些食物,看不到遠處。看清了這個雲圖,你就會更加明白——你所擁有的這一切,都不是你的,你只是暫時借用而已。明白了這些,也許你會少一些執着。無論對於利益還是善意,你要做的就是感謝、然後把它們付出給更多人。去推動這個龐大雲圖的循環。你永遠不是擁有者,你只是個通道。這些都是浮雲,在你這飄過!你要讓它們飄到氣壓更低的地方去。

如果你固執於這些擁有,你就造成凝滯堵塞,就妨礙這個循環。這時,這個龐大的雲圖就會給你安排一個更大的事情幫你推動,(這並不是因爲雲圖是高智慧靈性生物,這只是它本身規律所爲,它蘊含了巨大推動力,好比水往低處流)——當然,通常這個幫你的事情都是你不喜歡的。俗話說。貪小便宜吃大虧。

成功,本不是要去追求的東西,只是你順應了大循環的自然結果

愛的流通比較好接受,把金錢和利益的流通也放在一起說,爲什麼?過去的我們可能視金錢如工具,現在應該又有了新的認識。看到金錢的神聖性。錢似水,近道。英語裡就常用水來形容錢——cash-flow?、y。

金錢的神聖性、靈性體現在,從大的尺度來看,錢是跟着愛和善意在流通,兩者有依附關係。所謂厚德載物。?《大學》中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它們是本末關係,是一個樹上的樹枝與樹梢的關係。

成功是有效的善意服務的積累。你提供的服務,很好地幫到了別人,給別人帶來了好處,這樣你就成功了。善意服務,即是愛。服務得好,你就成功,你促進了愛的流通,金錢和利益的流通自然也就隨之而來。

我們常說一句話:但行善事莫問前程。善事是因;前程是果。按佛教的說法,你若帶着善念幫助了別人,積累了善業,就可供未來享用。未來怎麼享用,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孔子說:“敬其事而後其食。”?老子說:“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金錢利益,本不是你所擁有,所以不必關注過多。立竿見影,你只管立杆,不必總操心影子。

現年71歲的德國人海德瑪麗﹒施維爾默沒房沒車,甚至連錢包都沒有。?1996年辭職,退掉租房,所有財產送人,開始不用金錢的生活,幫人做園藝、清潔換取食物和棲息之所。她把經歷著成書《福從天降的試驗》,並一夜成名,獲得豐厚稿酬。這是什麼生活哲學?生活方式?

感謝先行者海德瑪麗,爲人類從金錢奴役、恐懼匱乏中解脫出來做了非常有益的嘗試、啓發和指引!

海德瑪麗是一個奇特的人。她既沒有住房,也沒有醫療保險和汽車,別說是帳戶,她甚至連一個錢包都沒有。那麼她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失業者?在德國,即便是失業者每個月也有300多歐元的社會救濟金,外加國家提供的住房和醫療保險,更何況海德瑪麗曾經是享有政府官員待遇的小學老師,同時還當過收入頗豐的心理醫生,那麼她按理能夠拿到一些社會福利吧?可是她卻什麼也沒有。

她一無所有的原因倒不是她失去了工作能力,或拿不到國家提供的福利金,而是她決心要過這樣一種沒錢的生活,而且一過就是整整10年。在全德國都在討論社會救濟金過低,德國是否已經出現貧窮階層的時候,身無分文的海德瑪麗卻認爲她自己非常富有。

1942年,東普魯士一個富有的咖啡廠廠主家迎來了第三個孩子,她就是一頭金髮的海德瑪麗。海德瑪麗在保姆的照料和兩個哥哥的陪伴下長到兩歲時,二戰的戰火燒到了她的家鄉。在一片慌亂中,海德瑪麗的媽媽拉扯着幾個孩子踏上了逃亡的路。這時,海德瑪麗的爸爸早已經被徵召入伍,上了戰場。

施維爾默一家人逃到了北德的海濱小城艾克福爾德市時,他們早已是一身破爛,一無所有。幼小的海德瑪麗經歷了一生中第一次突然從富有跌入貧窮的人生波浪。兒童時代。她一直無法理解,爲什麼失去了財產和金錢,他們一家人在周圍人的眼中就突然變得那麼一錢不值了。莫非錢是衡量人的價值的唯一標準?

畢業後,海德瑪麗當上了老師。老師在德國是終生職業。而她卻在當了15年的老師之後,主動放棄了這個鐵飯碗,改行做了心理醫生。而一個偶然的機遇改變了她的一生。

一天她在廣播中聽到,加拿大鄉村的一個公司突然倒閉後,當地的人都失去了工作。爲了自助,這裡的人組成了服務互換圈,也就是你幫我修車,我幫你做飯、打掃衛生。這個看似原始的做法,啓發了海德瑪麗,讓她看到了建立一個不受金錢左右的微型社會圈。來體現人的原始價值的可能性。

受到這條新聞的啓發,海德瑪麗自己也在她工作的多特蒙德市,建立起了這樣一個服務互換圈。她每天忙於收集地址,記錄每個圈友能提供的服務。

4年之後,海德瑪麗離開了她自己建立的這個互換圈。向她的下一個目標邁進。她決心親身做一個嘗試,那就是過一個真正沒有錢的生活。那時她的一兒一女已經長大成人,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她和丈夫也早已分居。海德瑪麗毅然決然的退掉了租的房子,把傢俱和其他所有用不着的東西都送給了別人,只留了一些衣物存放在朋友的家中。

她嘗試着建立一個純私人的服務互換圈。這個互換圈的範圍剛開始還只侷限在多特蒙德,但是很快就發展到整個德國。

她爲別人提供法語輔導課。換取一個手機卡;爲商店打掃衛生,換取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幫眼鏡店的老闆照看家裡的貓,換一隻眼鏡,還時常在圈友出去度假時,幫他們看家和照看家中的寵物,這樣她就可以住在圈友的家裡。有幾個星期的時間不用爲住處發愁。有時,她也會重操舊業,爲圈友做心理諮詢。不過,她始終如一的原則是:絕不接受金錢。

海德瑪麗原來只想過上一年沒有錢的生活,體驗一下在現代社會沒有錢能否活得下來。然後再恢復以前的正常生活。她事先並沒想到自己會越來越適應這種看起來並不容易的生活。?5年前,一家出版社發現了她,爲她出了一本自傳,取名爲:《福從天降的試驗》。

沒想到這本書的出版,使得海德瑪麗一夜成名。西班牙、荷蘭、韓國和日本的出版商紛紛和她聯繫,要出版她的作品。榮譽和金錢就像是童話中描述的那樣從天而降。海德瑪麗成了電視座談節目的常客,頻繁地被邀請到各地演講。不過她依然堅持不接受金錢報酬的原則,但唯獨收下了出版社的稿費。

回憶起當時的情況,她笑着說:“我兜裡經常揣着1,000塊錢一張的大票,我走在街上,就把錢送給不認識的人。後來,我就換成了100歐元面值的鈔票,送給一些單身母親,直到把錢送光。”

海德瑪麗甚至想過,是不是應該多掙點錢,好拿去送人,把錢送給需要的人也是一件快樂的事。不過,經過仔細的考慮,她放棄了這個想法:“我想明白了。這沒有用,不過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社會上的問題。而且,人也永遠不會滿足。與其那樣,我還不如在體制結構上下功夫。”

海德瑪麗渴望尋找到一個不受金錢左右的價值系統,她說:“我的願望是改變社會。”自傳的出版爲海德瑪麗實現自己的理想帶來了機緣,她頻頻收到各類組織的邀請,請她去參加讀書會,與讀者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

“我告訴大家,這10年的經歷告訴我:這一切是可行的,我們真的有條件這樣生活,而且活得很好。”海德瑪麗說。她認爲10年沒有錢的生活讓她變得格外富有,她不僅不用爲怎麼存錢、花錢而耗費精力,從而贏得了時間,也結識了無數重視金錢以外價值的朋友,同時有機會時時刻刻面對自己的內心,這使她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

“人在生活中總是被恐懼心束縛,我把恐懼心看作是我身體裡一個活的生命。”她有趣地發現,當她不認爲自己和恐懼心是一體的時候,恐懼心就開始離她遠去。與此同時,她也學會了調動自身抵禦疾病的能力。

幾年前,她騎車時摔倒在地,撞到了尾骨,疼得她擡不起身子。但是,她堅持不讓路人去叫救護,而是裝着好多了的樣子,給一個朋友打了電話。這個朋友把她送到了她正在幫別人看着的一個家裡。回憶起當時的情況,海德瑪麗說:“我在牀上躺了3個星期。一點兒也不緊張。現在想起來,還挺驕傲的。我學會了耐心等待,等着疼痛慢慢過去。什麼止痛藥也沒吃。”

在牀上躺了3個星期之後,海德瑪麗沒有經過醫生治療就完全恢復了健康。這使得她更加堅信,生活中沒有一定要用錢才能解決的問題。目前,她的第二本書也已經截稿。

她驕傲地說:“我知道,有一股神的力量在引導着我。我一點也不用害怕。我只需要用心去體會人生存的目的,一切都會過得很好。錢也許在哪一天就會徹底消失,人又何必成爲錢的奴隸。”

第19章 擺脫受害者身份第1章 佛陀(1)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8章 來到這個世界是我的選擇第30章 財由心收4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28章 菩提果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29章 讓現實與內在邂逅的契機三例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13章 渡6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第11章 幸福之旅2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8章 後臺朋友第81章 愛是內在的花開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11章 幸福之旅2第6章 佛陀6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119章 改命,從孝養父母開始第39章 用減法生活第4章 佛陀4第23章 接納疼痛第2章 職業倦怠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26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17章 滋養自己第26章 擁抱陰影2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4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2)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9章 渡2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27章 神秘電話第35章 你所尋求的一切皆在你自己身上第18章 幸福之旅9第1章 文戰精靈女兒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90章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寶貝第28章 菩提果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111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3)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6章 活在當下3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4章 活在當下第6章 對生與死的思考第17章 滋養自己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57章 學會全然地信任第11章 謙卑的修行第3章 他爲何總是**第21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21章 天力講法第18章 幸福之旅9第35章 布財陣2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8章 終歸大海作波濤第60章 多維度覺察自己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36章 淨土情懷2第93章 皇家舞者第10章 世間所有相遇 都是久別重逢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72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2第110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2)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6章 尊重一份獨立的生命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19章 輪迴3第96章 靜待花開第8章 終歸大海作波濤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22章 神念第10章 渡3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94章 你的身體要告訴你什麼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20章 愛的教育第34章 愛的法則第2章 成爲心理諮詢師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8章 終歸大海作波濤第63章 做禪意父母
第19章 擺脫受害者身份第1章 佛陀(1)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8章 來到這個世界是我的選擇第30章 財由心收4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28章 菩提果第23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3第29章 讓現實與內在邂逅的契機三例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13章 渡6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第11章 幸福之旅2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8章 後臺朋友第81章 愛是內在的花開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11章 幸福之旅2第6章 佛陀6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119章 改命,從孝養父母開始第39章 用減法生活第4章 佛陀4第23章 接納疼痛第2章 職業倦怠第77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1第26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17章 滋養自己第26章 擁抱陰影2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4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2)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9章 渡2第15章 短暫的美容顧問生涯第27章 神秘電話第35章 你所尋求的一切皆在你自己身上第18章 幸福之旅9第1章 文戰精靈女兒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90章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寶貝第28章 菩提果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111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3)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6章 活在當下3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4章 活在當下第6章 對生與死的思考第17章 滋養自己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34章 美好生活可以這樣來過第57章 學會全然地信任第11章 謙卑的修行第3章 他爲何總是**第21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21章 天力講法第18章 幸福之旅9第35章 布財陣2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8章 終歸大海作波濤第60章 多維度覺察自己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36章 淨土情懷2第93章 皇家舞者第10章 世間所有相遇 都是久別重逢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72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2第110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2)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6章 尊重一份獨立的生命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25章 換個角度看問題第19章 輪迴3第96章 靜待花開第8章 終歸大海作波濤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22章 神念第10章 渡3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94章 你的身體要告訴你什麼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20章 愛的教育第34章 愛的法則第2章 成爲心理諮詢師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8章 終歸大海作波濤第63章 做禪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