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多維度覺察自己

天力靈示:修行中很多時候,我們會缺乏覺察者的存在,而究竟如何通過覺察,深入自己的潛意識,去看清楚自己更多的模式,這是今天開示的主題。

覺察並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平面,它是存在於三度空間之內的。第一度空間是它的寬廣度,第二度空間是它的深度,第三度空間則是它的時間。

覺察的寬度:注意那些我們平常避開、逃避、不願意看到的。學習覺察首先要看我們是不是覺察到所有的寬廣面,有沒有將自己的覺察擴散到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我們在這個單元裡談到每一個覺察,都包括洞察與覺醒。覺察像是一個探照燈,你照到哪裡,它就會在那個地方覺察到更多的東西。

尤其覺察是有選擇的,我們經常選擇去覺察自己想要覺察的東西,這樣的方式也在我們的生命裡,我們稱之爲“強化”。覺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覺察那些我們平常避開、逃避的、不願意看的。當然在那種覺察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痛苦,但是沒有一朵美麗的花不是開在痛苦的深淵裡,覺察需要極大的勇氣,尤其是我們要去覺察平常所避開、不願意承認及面對的。

覺察的深度:行爲→思維模式→感覺→情緒→傷害→恐懼→渴望→價值體系。覺察的第二度空間是深度。潛意識就像一座冰山,是無限寬廣而且無限的深。冰山所露出來的一角,僅僅是表面上我們看得到的一個行爲—當然也有很多人連自己的行爲模式都沒有覺察到。所以覺察要往深處去探索:首先你有沒有覺察到自己的行爲,然後再看看自己的行爲之下還有什麼樣的思維模式,造成你的行爲;在思想的下面還有所謂的感覺,比感覺更深的地方有情緒,比情緒更深的地方有所謂的傷害,比傷害更深的地方有害怕、恐懼,而比恐懼更深的地方有渴望、欲求的失落與滿足,而在其下還有我們的價值體系。

覺察的時間:日常生活中。爲自己的生命故事保留一隻眼睛、一分能力。覺察第三度空間是時間,也就是說當你和外緣接觸時,是否留一隻眼睛看自己生命裡的發生?我們稱這種覺察爲無間的覺察。

當看到一個讓你不舒服的人,你是否在當下就能停下來看一看:“我這個不舒服到底是什麼感覺?他的哪一部分、什麼特質讓我不舒服?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想要我做些什麼?我對這種感覺是不是一直都很熟悉?”就像這樣。在平常的生活裡,碰到每一個發生、每一個外緣的刺激時,都能保留一分能力及一隻眼睛來看看自己,而不是就此武斷地認定對方是一個討厭的人,以爲自己看到的是一個事實。真正的事實是:它只是自己生命裡的一個投射,它可能與你生命裡的某一段經歷有所關係。不論在吃飯、走路、睡覺、吵架時,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時間,能隨時與自己的內在發生在一起,就是無間的覺察。所以覺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覺察有寬廣度、深度和間性。

如果你開始往生命潛能覺察的領域裡走。請試着不斷開拓自己的寬廣度,勇敢地去接觸過去所避開、所沒覺察到的部分,經歷更深的地方,去覺察更深層、更深處的內在,從行爲進入自己的思想、感覺、情緒、傷害、害怕與渴望需求的失落。直到更深的價值體系,把握住生命的每一時刻、每一個機會,去做無間的覺察。覺察是無法速成的,唯有下越多功夫,才能覺察的更廣、更深的無間。覺察之後,可以做出更多不同的選擇,我們不會再像過去那般。被自動化的反應所控制着。換句話說,我們將逐漸成爲自己的主人。能夠捆綁你的,就是你的思想和情緒。雖然你有自己的預想,但在這些預想中,有可能會有關於失敗的預想,或某種焦慮和擔心的因素在其中。這些都會影響你的進展。遇到問題是自然的,它在提醒我們要反觀自己的內在,要調整好自己的內在秩序。實際上,事情的成敗跟你的狀態有關,而狀態又跟你之前的準備和對情緒的調整有關。情緒對狀態的影響很大。只有調整好了它,你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展示出來,而事情也容易順利進行。 要釋放內在的阻力,首先要允許它存在,然後就是看着它。你能覺察到什麼,你就是在釋放它。如果你覺察到了自己的壞情緒,你就是在釋放它;如果你覺察到了自己的好情緒,你也是在釋放它。就是說,儘量不被情緒的好壞所掌控,那麼你的心態就容易平穩,而且很踏實。在這之後的做事中,你就容易坦然的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

太多時候,我們對某些東西執著到可怕的份上,即使覺察到,也絕對不想改變,因爲這些東西對自己而言不是一個簡單的東西,而是“我”,需要被抱持、被容納的那部分!

媽媽的覺察:抱持嬰兒的焦慮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嬰兒最初具有全能控制感,認爲母親和世界與自己混然一體(這是成人的解釋,嬰兒其實並不理解有母親和世界的存在),如果母親足夠好,嬰兒的全能控制感便得到滿足,並通過母親的及時反應而建立起基本的存在感。然而,如果母親的照料有太多不及時的時候,這時候嬰兒就把“不及時來哺乳”的乳房視爲壞客體,並把自己內心的焦慮(嬰兒的焦慮,尚未有確定的理論解釋從何而來,經常稱之爲死本能)通過擊打、撕咬等攻擊性行爲投射給壞客體。這時候,一個足夠好的母親會抱持住嬰兒的焦慮,將其化解。或者,至少是化解一部分,譬如嬰兒投射給母親的焦慮是10分,這也喚起了母親的不滿,但母親因自己內心是充盈着愛的,這樣的內心令她部分化解了這焦慮,等她再將自己的感受反彈給嬰兒時,其焦慮已降到了2-3分。更理想的情形是。嬰兒投射的是焦慮,但母親經過自己的內心加工後,還給嬰兒的是愛與包容,那麼嬰兒的內心就被轉換了。

如果母親沒有抱持住這份焦慮。甚至反而攻擊嬰兒,嬰兒就會感覺好像被撕裂成碎片,存在感支離破碎。例如,嬰兒投射給媽媽的焦慮是10分,但媽媽自己的內心也是極度焦慮的,結果她的焦慮成了一個放大器,將這份焦慮放大到了50分,然後再反彈給嬰兒。一個簡單的例子如,嬰兒在吃奶的時候咬了媽媽乳頭一下,媽媽暴跳如雷。她扇了嬰兒一耳光,甚至將嬰兒重重地摔在地上。如此一來,嬰兒自己的焦慮沒有被抱持,反而可能面臨着更大的焦慮。爲了應對這種痛苦,他會形成“假自我”。所謂“假自我”。是嬰兒在應對媽媽投射過來的痛苦時形成的東西。

現在,糟糕的情形發生了,嬰兒的本有感覺要埋藏起來,他還要花費巨大的努力去面對媽媽投射過來的痛苦,而圍繞着媽媽的感受所建立起來的東西,即是假自我。簡而言之,真自我是以嬰兒自己爲中心的。而假自我是以媽媽爲中心的。

可以說,假自我是一種妥協,實際上是對真自我的防禦。

爲了逃避這種破碎的不存在感,假自我會有種種一大堆向外抓的執著行爲。因當自我與外界接觸,即向外投射時,有一個清晰的“我”。比如吃飯的我、看電影的我、寫文章的我、購物的我等,這一連串的“我”組成一個看起來相對完整的“假自我”。

太多時候,我們對某些東西執著到可怕的份上,絕對不想改變,因爲這些東西對自己而言不是一個簡單的東西。而是“我”。

譬如,一個小學生非要穿名牌,因爲“穿名牌的我”這個假自我看起來相當不錯。也有很多時候,假自我並不怎麼優越,但我們也會無比執著。因爲這些不怎麼優越的東西也是我,如果沒有了它們我就得面對破碎的不存在感,所以我們一樣會對其執著。

成年人的需要很難被抱持,特別是痛苦的時候,投射就有了一個重要的功能。內在有一個痛苦產生,將其投射給別人,自己的痛苦就變成關係裡中的痛苦,此時的我,是一個清晰的“衝突而痛苦的我”。尤其是幻想這個人應該抱持自己時(這個人經常是親密伴侶或者某個權威人物),投射會越加激烈,發展成各種攻擊行爲。

極端的例子是電影《蝙蝠俠?暗黑騎士》中的小丑,不斷升級對蝙蝠俠的攻擊,他這樣做的深層動力是幻想蝙蝠俠能抱持他,但蝙蝠俠並非佛陀,無法抱持小丑的行爲,相反對小丑心生仇恨。

嬰兒可以渴望母親抱持自己的攻擊,而且經常會實現。但力量強大的成年人渴求別人抱持自己的攻擊,這就是一種幻想,則經常造成人際關係的災難。

覺察親密關係中的抱持。在親密關係裡,童年沒有得到抱持的痛苦,幾乎勢必會推動自己把對愛的渴求通過“否定、攻擊對方”的形式展現。戀愛初期對方尚可接受,最後被攻擊者真的感覺自己毫無價值、糟糕透頂,於是關係結束,但關係結束一定是攻擊者最不願接受的,就好像再一次遭受母親的拋棄。

倒置的親子關係中,父母也會通過攻擊孩子,渴望得到抱持。一位心理諮詢師的媽媽曾經在電話裡告訴她,說她媽媽每次打電話向她抱怨,都覺得她可能會否定她,結果是每次都沒有否定她,只是中立地聽她講講,有時候鼓勵一下。她感受到從所未有的包容,非常感動。這種包容讓這位心理諮詢師的媽媽有底氣,有勇氣去逐步面對人生的真相。她始終堅定地告訴她媽媽,攻擊不是愛, 她和她的媽媽是獨立的個體,她不能爲媽媽的感受負責任,但她是媽媽的女兒,她承認自己愛她的媽媽,所以會盡量抱持媽媽的攻擊與痛苦的情緒。

把痛苦向外投射,是在迴避“不存在(或者被撕裂)”的根本性恐懼。當我們有責怪某個人或者外界環境還不夠好的念頭時,尚且有個“痛苦的假自我”存在。當嘗試停止投射,單純的向內看,這種感受是一生中最可怕的。漫無邊際的不存在感,完全觸碰不到自己,好像掉入無底深淵,此時很想去責怪愛人某某地方做得不夠好,將痛苦投射出去,如同救命稻草會把我們從地獄中撈起。但事實是,一切向外的投射皆虛幻,我們無能爲力,只能這樣停駐,抱持這根本的痛苦,哪怕多一秒鐘,就是進步。

根本的痛苦需要內在的抱持,是面對自己,也會產生最初的力量。痛苦時,不向外索取,單純的向內看,面對自我,世界,頓時會清晰很多。

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83章 四梵行2第8章 終歸大海作波濤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43章 六祖慧能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27章 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第94章 你的身體要告訴你什麼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74章 性與金錢第1章 我得了和姥姥一樣的瘋病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5章 活在當下2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50章 我們到底從哪裡來第11章 與宇宙的連結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10章 星雲第23章 我心深處第28章 背影漸行漸遠的修行第8章 終歸大海作波濤第23章 癔症第4章 活在當下第71章 慈悲喜捨(4)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53章 與身體講和第12章 幸福之旅3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35章 布財陣2第89章 食以知心地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28章 參禪開悟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52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18章 空椅子第57章 明心見性第33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18章 空椅子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29章 財由心收3第30章 財由心收4第5章 佛陀5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21章 療愈故事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29章 財由心收3第31章 天力回國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97章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第1章 愛的語言第1章 愛的語言第121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2第85章 四梵行4第30章 人間好時節第20章 世界就在我們心中第38章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第33章 沒有觀察者的觀察第46章 父母是禍害?第93章 皇家舞者第66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1第28章 參禪開悟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3章 夢魘1第4章 夢魘2第66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1第5章 什麼遮住了太陽與藍天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3章 佛陀3第25章 除夕第7章 渡第3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第115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3第75章 心靈環保2第114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2第14章 佛經與外星人2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25章 除夕第19章 是什麼阻礙了我的財富之路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17章 絕不能讓枯燥進入課堂第21章 好大一棵樹---系統排列第10章 星雲第32章 家有網癮孩子第21章 天力講法第9章 迴歸自性之旅2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89章 食以知心地
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83章 四梵行2第8章 終歸大海作波濤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43章 六祖慧能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27章 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第94章 你的身體要告訴你什麼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74章 性與金錢第1章 我得了和姥姥一樣的瘋病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5章 活在當下2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50章 我們到底從哪裡來第11章 與宇宙的連結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10章 星雲第23章 我心深處第28章 背影漸行漸遠的修行第8章 終歸大海作波濤第23章 癔症第4章 活在當下第71章 慈悲喜捨(4)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99章 當下,即爲美好第53章 與身體講和第12章 幸福之旅3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35章 布財陣2第89章 食以知心地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28章 參禪開悟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52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15章 蘇格拉底之死第18章 空椅子第57章 明心見性第33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18章 空椅子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29章 財由心收3第30章 財由心收4第5章 佛陀5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21章 療愈故事第13章 靈心療法2第29章 財由心收3第31章 天力回國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97章 按照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第1章 愛的語言第1章 愛的語言第121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2第85章 四梵行4第30章 人間好時節第20章 世界就在我們心中第38章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第33章 沒有觀察者的觀察第46章 父母是禍害?第93章 皇家舞者第66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1第28章 參禪開悟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3章 夢魘1第4章 夢魘2第66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1第5章 什麼遮住了太陽與藍天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3章 佛陀3第25章 除夕第7章 渡第3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第115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3第75章 心靈環保2第114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2第14章 佛經與外星人2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25章 除夕第19章 是什麼阻礙了我的財富之路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17章 絕不能讓枯燥進入課堂第21章 好大一棵樹---系統排列第10章 星雲第32章 家有網癮孩子第21章 天力講法第9章 迴歸自性之旅2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89章 食以知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