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四梵行3

悲心是慈愛最佳的出發點。如果喚醒了自我對他人的真情、深刻體會他人遭遇的困難情形,設想可能會發生的情況,那麼,就不再會覺得事不關己,而能夠對他人產生慈愛。

不過再次強調的是,我們無須去區分人們與其所遭遇的事情之間的差異。通常我們只會對與自己較爲親近的人產生悲心,他們可能與我們是屬於相同的團體、宗教、國家、鄰里或相同的俱樂部,無論是什麼相同,反正就是我們所感興趣的。有些事我們稱呼爲“我的事情”,這就是造成“分別心”的原因。分別心區隔了我們彼此,無論走到哪裡,這種分別心都一直存在,這也造成了人世間所有的爭執。

有恐懼就不會有悲心。人們彼此之間的區隔,是基於我執。這個“我”,就是我們一直不斷保護以及防衛的“我”。“我”會感受到威脅,但是,對於這個人們所不甚瞭解的“我”,竟然會時常感受到威脅。人們根本不知道真正的“我”是誰,所知道的只是伴隨着恐懼、對於“我”的威脅。而有恐懼就不會有悲心,因爲恐懼是建立在憎恨上。我們只會對不喜愛的事物產生恐懼,對喜愛的事物是不會有恐懼的。心中的恐懼越多,悲心就越少。恐懼也總是建立在自我的觀念上。阿羅漢就是完全沒有了恐懼,悟道者心中是不會存在恐懼的。對悟道者而言,體悟到萬法本身無有實際,因而無所得也無所失,就無所謂恐懼了。越多的自我,就有越多的恐懼,恐懼黑暗、恐懼小偷、恐懼惡劣天氣、恐懼未來等等種種的恐懼。恐懼總是建立在保護這屬於幻想的“我”之上,我們越想要保護這個“我”,就越不能擁有悲心。

當然,悲心可能只是口惠而實不至。我們能假裝有悲心——大部分人非常擅長假裝。有一次,一位馴象師的兒子,名爲裴撒(pessa),來拜訪佛陀說:“於大象。我了無疑惑,我瞭解大象想做什麼,就真的會去實行,大象們的意圖我能瞭解,只要掌握了意圖,它們就會聽從我的指揮。但是對於人,我有許多疑惑,人們總是說一套做一套。”佛陀回答說:“你說得沒錯,因爲象羣居住在世間的叢林,但是人們卻身處在內心的叢林裡。”人們說是一回事。想的和做的卻又是另外一回事,最糟糕的是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總是認爲事情應該怎麼做,會認爲這是民俗、習慣或傳統,但是我們卻不徹底地檢視我們的思想、說法或行爲。

只有當我們一絲不苟地檢視自己,或許我們就能夠了解佛陀教導的內容。對於我們每一位的問題。佛陀都有相當深入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我們都有不同的外貌,而且好像也是有不同的觀念和想法。表面上在人們之間似乎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但是根本上,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出生,而且我們都是追尋着相同的事物,想要達到相同的目標。我們都武斷地認爲,在人們之間有所差異,這全部都是建立在“自我”的觀念之上。

每位懂得思考的人。都會惋惜在國際間沒有真正和平的事實。每個人都想要世界和平,然而這顯然從未發生過,在這個世紀內,各地始終都存在着戰爭。每個國家都耗費龐大的精力、金錢和人力來建構巨大防衛系統。只要人們稍有不友善的舉動,或是稍有侵犯領空海域的時候,防衛系統就會搖身一變而成爲攻擊系統。這種行爲常被合理化評論爲:“我們爲了保衛所有的國民、必須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裁軍僅僅只是一種希望和祈禱。不能成爲事實。這是爲什麼呢?因爲裁軍要從每個人的內心開始,否則真正的裁軍將無法實現。

大體而言,防衛和攻擊的戲碼,常常在我們身上上演,我們常常爲了自我的假象而防護。如果有人斜眼瞪我們。對我們不夠重視、不夠珍愛,甚至於責備我們的時候,防衛系統就搖身一變而成爲攻擊系統。合理的說法是我們必須防護這個自我,“國家”就是“我”,所要保護的國民就是“自我”。幾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會自我防護,所有的國家當然也就如此防衛。除非每個人從自己開始改變,否則不能期望這個世界會有所改變。因此我們必須從自己內心做起,爲世界和平盡一分心力。只要我們將自我去除,和平纔可能實現,而自我的去除,必須要一絲不苟地審斷我們內心的世界。

解脫不是知識,而是感受。給念頭一個稱呼,也是達成此目標的方法之一。藉此人們終會發現,自己將心思浪費在何種廢物上。如此,則對於有關個人本身,以及理想才華的宏偉抱負就會減少。

坦然面對自己的另一面,就是承認自己無法處理負面的情緒。承認自己總是在追尋滿足感官的欲樂,纔有可能稍微地去除少許的自我。唯有如此,悲心纔有可能生起——真實的悲心,不只是字面上而已。嘴巴說說是輕而易舉的事,每個人都可以朗朗上口,連六歲以上的小朋友都能夠背誦〈慈悲經〉。這些話聽起來都很美好,但如果只是說說而已,能有什麼作用呢?就算一直重複讀誦,這些文字也不可能帶給我們一絲感覺。因爲,感覺就在我們生活的周遭,這就是了解自己的感覺爲何如此重要的原因了。我們相信自己依着思想而活,事實卻不然。雖然先有感覺,不過反應隨後就到;接着思考的過程爲反應辯護。

因此,瞭解我們的感覺,是極度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如果我們不去感受,又如何能知道慈愛或悲心的真義呢?如果我們不去感受,或許我們能夠大致上知道一點點,但是如何能夠化爲實際行動呢?“解脫”不是“知識”,而是“感覺”。每個人都感覺到有“我”,都知道自己的名字,而且,每個人更是感覺到,名字是專屬於這特別的“我”。人能感覺到有“我”。因此,爲了要成就“無我”,也必須要感受“無我”。

悲心是內心的一種感覺,他不需要特別的理由或條件。悲心可以是完全無條件的。悲心的生起,不必等待特別場合的出現,譬如有人心情陷入悲劇般的情節,或者是身體病痛帶來劇苦。如果我們必須等待某些場合才能喚醒內心的悲心,那麼悲心就如同是一個開關,而且可能關的時候遠比開的時候多,這樣就不算是擁有悲心。真正的悲心——如同慈愛的心——因爲體會出衆生都在受苦,所以無時無刻都感受到悲心。悲心隱含於佛陀所教導四聖諦的苦諦之中。無人能夠倖免於苦,因爲生活——存在——本身就是苦。這並非意味着悲劇,而是表示世間上所有發生的事情。都包含着衝突、刺激和無止境的欲求更多、欲求保有或欲求轉變。除了阿羅漢之外,絕大多數人都放不下一切貪慾。因此,悲心是要隨時保持,而不是隻有當悲劇降臨在人們身上的時候才喚醒的。

這種爲求利益衆生的感覺,是達成去除“自我”的唯一可能。人們普遍存有的自私。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因爲每個人都一樣地自私,沒有人能夠真正地爲他人着想。如果真有能夠爲他人着想的人,必定會成爲了不起的人物而受到擁戴。因爲由內心流露出的慈愛和悲心,能夠爲衆生與樂拔苦,化解人世間的憂愁和荒謬。然而,絕大多數人們都缺乏慈愛和悲心,因此在他們心中。真正的快樂也就幾乎不存在。心中的慈愛和悲心,是所有真實快樂的根源,因爲二者能夠去除“自我”。任何人只要還有一點點自私就無法擁有快樂,因爲自我的貪慾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我們永遠無法了結所有的問題,總是會有新的問題出現。但是,當我們抱持着隨緣的心態。就能引導着自己的心念,去戰勝所有的慾望。此時,每位衆生都是主角,不但能夠認清普遍性的苦,也能瞭解屬於自己的苦楚並沒有特別之處。此二者只是全體存在的一部分。因此,就會生起爲自己也爲衆生的無量悲心,而決定得到度脫一切苦厄的力量。

何謂隨喜心?有這樣一個故事——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師傅,草地沒草了好難看哪!我們什麼時候撒點草種子吧?”小和尚向師傅建議。

師父揮揮手說:“隨時!”

有一天,師父上街買了一包草籽回來,吩咐小和尚去禪院的草地播種。

播種的時候秋風窄起,草籽邊撒邊飄,小和尚着急了:“師傅,不好了,好多種子被風吹飛了”。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剛撒完種子,跟着就飛來幾隻小鳥在草地上開始啄食。小和尚一看急得跳腳,趕緊跑去報告師傅:“ 不得了了,種子被小鳥吃了!”

“沒關係,小鳥餓了就讓它們吃吧,不過,小鳥消化不了種子,種子只要落地在別處也一樣可以發芽”師父說: “ 隨處! ”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沖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光禿的庭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嫩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了點頭說了兩個字:“隨喜!”

隨時,隨性,隨處,隨緣,隨喜,講的是一種狀態,不刻意,不強求,順其自然。而隨喜心則是一種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急,不燥,本着一顆平常心。自己看不慣別人只能說明自己修養不夠,所以還需慢慢修煉,等什麼時候完完全全擁有一顆隨喜心了,纔會活出一種超我的境界來。

第34章 布財陣1第二 卷大隱隱於市前言第93章 皇家舞者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18章 改變是毫不費力的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10章 幸福之旅1第77章 心理陷阱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1章 佛陀(1)第115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3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3章 農村奇異的野丫頭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10章 星雲第118章 愛的控制2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6章 天力給我的靈示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19章 一切問題本不存在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73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3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8章 後臺朋友第3章 靈性修行週期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5章 佛陀5第30章 財由心收4第81章 愛是內在的花開第41章 培養陽光寶貝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24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第36章 淨土情懷2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95章 不生不滅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91章 進入當下有意識的覺知第61章 以愛的名義第55章 附體現象探秘1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23章 五奶奶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24章 哲學天才尼采第22章 神念第31章 天力回國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39章 用減法生活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24章 撞客第16章 天力靈示2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41章 培養陽光寶貝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28章 如法求財第123章 成熟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26章 擁抱陰影2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25章 自性本空第6章 佛陀6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69章 慈悲喜捨(2)第24章 撞客第2章 職業倦怠第71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20章 世界就在我們心中第23章 接納疼痛第124章 智慧母親的修煉第73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3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60章 星光體第19章 靜心打開喜樂之門第90章 慈愛冥想第23章 幸福無需外求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
第34章 布財陣1第二 卷大隱隱於市前言第93章 皇家舞者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18章 改變是毫不費力的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經驗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10章 幸福之旅1第77章 心理陷阱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1章 佛陀(1)第115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3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3章 農村奇異的野丫頭第5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1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2章 何處不是水雲間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10章 星雲第118章 愛的控制2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6章 天力給我的靈示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19章 一切問題本不存在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73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3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8章 後臺朋友第3章 靈性修行週期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5章 佛陀5第30章 財由心收4第81章 愛是內在的花開第41章 培養陽光寶貝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24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第36章 淨土情懷2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95章 不生不滅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91章 進入當下有意識的覺知第61章 以愛的名義第55章 附體現象探秘1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31章 起跑線上的輸贏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第23章 五奶奶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24章 哲學天才尼采第22章 神念第31章 天力回國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39章 用減法生活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27章 財由心收1第24章 撞客第16章 天力靈示2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41章 培養陽光寶貝第35章 淨土情懷1第28章 如法求財第123章 成熟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26章 擁抱陰影2第12章 催眠“大人物”第25章 自性本空第6章 佛陀6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第92章 允許孩子適當表達憤怒第69章 慈悲喜捨(2)第24章 撞客第2章 職業倦怠第71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20章 世界就在我們心中第23章 接納疼痛第124章 智慧母親的修煉第73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3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60章 星光體第19章 靜心打開喜樂之門第90章 慈愛冥想第23章 幸福無需外求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