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以愛的名義

任何一個時代,都分爲勇者、智者、普通人、小人、壞人等等,我們不能要求大家都一樣,只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做自己認爲對的事情就夠了。心理諮詢師的職業理念就是能夠包容一切,理解一切,尊重一切。換句話說,要想做好心理諮詢工作,你就要有佛一樣的胸懷,很多時候少說多示範,用行動去影響和感化他人。

釋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隻飢餓的老鷹追捕一隻可憐的鴿子。鴿子對老鷹說:“你放過我吧!你現在是在捕食,錯過我還有下一個;我現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只有一條啊!”老鷹說:“我何嘗不知道你說的道理呢?但我現在餓壞了,不吃了你我沒法活。這個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逼到絕路上我也不會緊追不捨的。”釋尊聽了慈悲心起,就把鴿子伸手握住,藏在懷裡。老鷹怒火沖天,只好跟釋尊理論說:“釋尊你大慈大悲,救了這鴿子一命,難到就忍心我老鷹餓死嗎?”釋尊說:“我不忍心你傷害這無辜的鴿子,也不想你白白的餓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於是釋尊就取出一個天平,一邊放鴿子,另一邊放上從自己身上割下的肉。這鴿子看上去雖小,但無論釋尊怎麼割,割多少肉似乎都無法托起它的重量。當釋尊割下最後一片肉的時候,天平終於平衡了!天地風雲爲之變色,真正的佛祖誕生了。

這個世界,有和老鷹一樣的人。有和鴿子一樣的人,也會有太多的如同老鷹和鴿子一樣發生的各種衝突,比如夫妻矛盾,我們如何去做呢?作爲心理諮詢師。我們不去評判誰對誰錯,誰是誰非,我們應該做的而且是能夠做的,不是去考慮如何解決衝突,因爲解決衝突的結果一定是會有損某一方的利益,怎麼辦?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擱置衝突。轉移矛盾,通過其他的渠道來化解雙方的矛盾關係,關係改善後,原先的矛盾也會隨之減輕。

佛祖採取割肉喂鷹的方法是一種擱置矛盾的方法,當然這種方法犧牲了佛祖,成全了老鷹和鴿子,這個是極端的例子。

有一個女人被丈夫遺棄,不得不向心理醫生求助。她哭訴丈夫虐待成性,丈夫從不關心她,在外面有很多女人。他把購買食物的錢。統統在賭場上輸光。他常常深更半夜纔回家,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後就咒罵她、毒打她。就在聖誕節前夕,他還置妻子和孩子不顧,獨自離開家門。對於這位女士的遭遇,心理醫生頗感同情。不過經進一步瞭解,同情心就會被強烈的不解所替代:這位女士經受虐待長達20年,跟丈夫兩度離婚,又兩度破鏡重圓,中間經過無數次分手與和好。醫生用了兩個月時間,幫助她擺脫被丈夫遺棄的痛苦。有一天早晨,她一走進醫生辦公室,就興高采烈地宣佈:“我的丈夫回來了!昨晚他打電話給我,說是要見見我。我們剛剛見面,他就哀求我允許他回家。我看到他想悔改。而且就像變了一個人,所以就允許他回來了。”醫生提醒她,這種情形發生過不止一次,難道她要讓悲劇一再上演嗎?更何況在這段時間裡,她不是也過得很好嗎?病人卻回答說:“可是我愛他呀。有誰能拒絕愛呢?”假如醫生想同她進一步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愛”,那位女士就會大爲光火,甚至決定中斷治療。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醫生努力回憶治療的所有細節。他想起病人描述多年遭受丈夫虐待的情況時,似乎從虐待中享受到了某種快感。醫生不禁想到:這個女人無怨無悔地忍受虐待,甚至心甘情願,極有可能是她本就喜歡這種情形。這樣做是基於什麼動機呢?她樂於忍受虐待,是否因爲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種道德的優越感呢?換句話說,儘管處境艱難,她卻體驗到一種優越感。離家出走的丈夫回過頭,請求她的原諒時,她便由被虐待者轉變成虐待者,享受到虐待的快感。丈夫的乞憐讓她備感優越,她感受的是報復者的喜悅。通常,這樣的女性在童年時,就遭受過屈辱。爲使痛苦得到補償,她們自認爲道德上高人一等,並從他人的愧疚和道歉中,享受到報復的快感。她們遭受的恥辱與虐待越多,自感優越的心態就越強烈,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養”。她們不需要獲得更多的善待,因爲那樣就失去了報復的前提。爲使報復的動機更爲合理,她們必須體驗遭受傷害的感覺,使特殊的心理需求得以延續。受虐待狂者把忍受虐待視爲真正的愛,只是他們尋求報復快感的前提,忍受虐待的動機,是來自恨而不是愛。

受虐待狂者還有一種錯誤觀念:他們一廂情願,把自我犧牲當成是真正的愛。其實,他們的潛意識蘊藏着更多的恨,並渴望得到發泄和補償。我們前面提到那位牧師,他願意爲家人犧牲一切,認爲自己的動機完全是爲家人着想。他的真正目的,卻是爲了維繫自我的美好形象。有時我們自稱爲別人着想,可能只是爲了逃避責任,滿足一己的願望。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出自個人意願,核心動機卻是滿足自我需求,不管爲別人做什麼事,也許都是爲贏得私利。譬如,有時候,父母告訴孩子:“你應該感激我們爲你所做的一切。”此時,可以肯定地說,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缺少真正的愛。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是兩回事,我們卻常常混爲一談。我們真心去愛某個人,是因爲我們需要去愛別人;我們生兒育女,是因我們自己想要孩子;我們愛自己的孩子,在於我們渴望成爲充滿愛心的父母。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充。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真正的愛,能使自我更爲完善。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的追求則是自我完善。當然。自私與否,不是判定愛的標準,惟一的判斷標準是:愛———永遠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愛。

不合理的給予以及破壞性的滋養,都有一個共同特徵:給予者以“愛”做幌子。只是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卻從不把對方心智的成熟當一回事。有一位牧師,他的妻子患有慢性抑鬱症,兩個兒子大學輟學,整天無所事事。牧師不得不帶全家人接受心理治療。家人全都成了患者,牧師的苦惱可想而知,但他不認爲家人的病情與自己有關,他憤憤地說:“我盡一切力量去照顧他們,幫他們解決各種問題。我每天剛剛醒來,就要爲他們的事操心。我做得還不夠嗎?”的確,爲了滿足妻子和兒子的要求,牧師可謂殫精竭慮。子女本該學會自立,他卻一手包辦:替他們買新車,還替他們支付保險費。他和家人住在郊區,他本人討厭進城。也不喜歡聽歌劇,可是每個週末,他都會陪妻子進城去聽歌劇或看電影———儘管他一坐在影劇院裡就會打瞌睡。他的工作負擔沉重,然而只要回到家裡,就會成爲好丈夫和好父親。比如,他堅持爲妻子和兒子收拾房間,因爲他們從不打掃衛生,牧師像家人的保姆一樣兢兢業業。我問這位牧師:“你整天爲了他們操勞,不覺得辛苦嗎?”他說:“當然辛苦,可我還有別的選擇嗎?我愛他們。不可能不管他們。他們有什麼需要,我都儘可能滿足他們。我不能讓他們失望。也許我這麼做不夠聰明,可是作爲丈夫和父親,我有理由給他們更多的愛和關懷。”

這位牧師的父親,當年是小有名氣的學者。其品性卻讓人不敢恭維:經常酗酒,還拈花惹草,完全不顧家人的感受。牧師對父親的行徑深惡痛絕,從小就發誓要做個和父親不同的人,對家人時刻充滿愛心。爲了鞏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他不允許自己有任何不檢點、不道德的行爲。投身牧師行業,也是基於這種考慮。付出如此多的努力,到頭來卻使家人脆弱而無助,這和當初的設想大相徑庭,自然讓他無法理解。過去,他總是叫妻子“我的小貓咪”,叫兩個已成年的兒子“我的小寶貝”。物極必反,他對家人的愛已超過理性範圍。他卻困惑地說:“即便我對家人的愛,是來源於對父親的蔑視和反抗,那又有什麼不對的呢?難道我要像他那樣不負責任嗎?”他應該認識到:愛,是一種極爲複雜的行爲,不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腦。牧師堅決避免成爲父親那樣的人,這種意念以及由此導致的極端行爲,使他喪失了愛的彈性。愛得過分,還莫如不愛;該拒絕時卻一味給予,不是仁慈,而是傷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顧有能力照顧自己的人,只會使對方產生更大的依賴性,這就是對愛的濫用。牧師應該意識到,要讓家人獲得健康,就必須容許他們自尊自愛,學會自我照顧。還要擺正角色,不能對家人唯命是從,要適當表達憤怒、不滿和期望,這對於家人的健康有好處。愛,絕不是無原則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衝突、果斷的拒絕、嚴厲的批評。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牧師不再亦步亦趨,替妻子和兒子收拾家務、打掃衛生。兒子對日常雜務袖手旁觀,也會讓他大發脾氣。他不再替他們支付汽車保險費,而是讓他們自行負擔。有時候,他不再陪妻子到城裡去看歌劇,而是讓她獨自駕車前往。他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起“壞丈夫”、“壞父親”的角色,而不是有求必應。他昔日的行爲,固然以自我滿足爲出發點,但從未失去愛的能力,這也成爲他自我改變的原動力。對於他的變化,妻子和兒子起初大爲不滿,但不久後情況就有了變化:一個兒子回到大學就讀,另一個兒子找到了工作,還在外面獨自租了公寓。妻子也感受到獨立的好處,心靈由此獲得了成長。牧師本人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感受到了人生真正的快樂。

第1章 佛陀(1)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17章 滋養自己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23章 幸福無需外求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4章 選擇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27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第14章 靈魂伴侶2第75章 世間八法(2)第73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3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19章 是什麼阻礙了我的財富之路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21章 輪迴5第11章 與宇宙的連結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22章 讓孩子學會覺察內在的感受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4章 選擇第88章 切換自卑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4章 選擇第27章 處理情緒之痛3第11章 渡4第22章 神念第11章 與宇宙的連結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4章 夢魘2第24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第18章 幸福之旅9第3章 佛陀3第7章 出於愛去做事1第13章 靈魂伴侶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95章 不生不滅第19章 一切問題本不存在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6章 福報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90章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寶貝第20章 輪迴4第110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2)第4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2)第34章 愛的法則第23章 我心深處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22章 我是誰第1章 愛的語言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46章 父母是禍害?第57章 明心見性第84章 四梵行3第29章 狗屠夫第19章 輪迴3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26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96章 與父母和解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6章 天力給我的靈示第40章 合一第67章 體重過重來自於心事太重第25章 不再評判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26章 夢靈解讀吸引力法則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15章 幸福之旅6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52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第36章 布財陣3第77章 心理陷阱第97章 與孩子一起創造共同的幸福時光第30章 克里希那穆提第98章 允許孩子愛你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36章 布財陣3第35章 布財陣2第29章 參禪開悟2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2章 悟後纔是真修第35章 讀書會1第119章 改命,從孝養父母開始第26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6章 福報第32章 理智與情感
第1章 佛陀(1)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17章 滋養自己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23章 幸福無需外求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4章 選擇第29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3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27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第14章 靈魂伴侶2第75章 世間八法(2)第73章 療愈自己的貴人3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19章 是什麼阻礙了我的財富之路第9章 亞斯伯格綜合症第21章 輪迴5第11章 與宇宙的連結第34章 合一 創造性的能量的來源第32章 這個世界已然不一樣了第22章 讓孩子學會覺察內在的感受第26章 看春晚“吐槽”第4章 選擇第88章 切換自卑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4章 選擇第27章 處理情緒之痛3第11章 渡4第22章 神念第11章 與宇宙的連結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第49章 低成本做女人第4章 夢魘2第24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第18章 幸福之旅9第3章 佛陀3第7章 出於愛去做事1第13章 靈魂伴侶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95章 不生不滅第19章 一切問題本不存在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6章 福報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90章 廢物是放錯地方的寶貝第20章 輪迴4第110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2)第4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2)第34章 愛的法則第23章 我心深處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22章 我是誰第1章 愛的語言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46章 父母是禍害?第57章 明心見性第84章 四梵行3第29章 狗屠夫第19章 輪迴3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26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第7章 月淡煙深聽牧笛第96章 與父母和解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6章 天力給我的靈示第40章 合一第67章 體重過重來自於心事太重第25章 不再評判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26章 夢靈解讀吸引力法則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15章 幸福之旅6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52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第36章 布財陣3第77章 心理陷阱第97章 與孩子一起創造共同的幸福時光第30章 克里希那穆提第98章 允許孩子愛你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7章 得與失的修煉第36章 布財陣3第35章 布財陣2第29章 參禪開悟2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2章 悟後纔是真修第35章 讀書會1第119章 改命,從孝養父母開始第26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3第13章 佛經與外星人1第三卷二十二章 輪迴6第6章 福報第32章 理智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