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不生不滅

一行禪師:在我法國的隱居處,有一叢山茶花,屬於日本榲桲類植物。【本書由】它開花的時節通常在春天,某一年的冬季氣候特別和暖,所以花開得早。深夜裡一股冷風來襲,還夾帶着霜凍。第二天行禪時,我發現那叢山茶上的幼蕾都死了。看着這幅景象,我心裡想着,“今年我們佈置佛壇的花可能不夠了。”

幾星期之後,天氣轉暖了。我在花園裡漫步,看見那叢山茶又生出了新一代的花蕾。我問它們:“你們和那些在霜凍裡死亡的花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花兒們答道:“我們既不相同,也不相左。條件如果足夠,我們就展露出來;條件不足,我們就藏起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這便是佛陀的教法之一。當條件充足時,事物自然顯現出來。條件如果不夠,事物就會隱退。它們靜待着適合它們顯現的時刻。

在生我之前,母親曾懷過另一個孩子,後來流產,所以那個人未曾降生。年少時我經常有一個疑問:那個想示現[1]於人間的,是哥哥還是我?母親失去了一個兒子,這意味着他示現出來的條件不夠充分,於是他決定隱退,靜待更好的因緣。“我還是退回去吧,最親愛的母親,不久我就會回來的。”我們必須尊重他或她的意願。能夠以這樣的見地來看待世界,你就不會那麼痛苦了。母親失去的真的是我哥哥嗎?或許當初想出生的是我,不過後來我說“時候未到”,於是我又縮回去了。

害怕死亡時一切將化爲烏有

我們最怕死亡來臨時一切將化爲烏有。許多人都相信我們的整個生命只有一世:誕生的那一刻是開始,死亡的那一刻便是結尾。我們認爲自己是無中生有的,而死亡來臨時我們也將化爲烏有。因此我們對滅絕充滿了畏怖。

佛陀對我們的存在卻有着截然不同的體認。他認爲生與死都只是一種概念,它們並不是真實的。就因爲我們當真了,所以才製造出強而有力的幻覺,進而導致了我們的苦難。佛陀的真理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無同,無異;無永恆不滅的自我,亦無自我的滅絕。滅絕只是我們的一種概念罷了。一旦體認到自己是無法被摧毀的。我們就從恐懼之中解脫了。那是一份巨大的解放感。我們終於能煥然一新地享受和欣賞人生了。

突然領悟到,喪母只是一種概念罷了

失去任何一個心愛的人,也是同樣的情況。如果維持生命的條件不合,他們就會隱退。母親過世的時候,我非常痛苦。一個七八歲的孩子是很難想象有一天會失去母親的。成年之後我們都會面臨喪母這件事,但是如果你懂得修行,別離的日子來臨時,你就不會那麼痛苦了。你很快會體認到,母親是永遠活在你體內的。

母親過世的那一天,我在日記裡寫道:“一件非常不幸的事已經來到我的生命裡。”母親過世之後。我痛苦了一年多,但是某一天的深夜我夢見了她。當時我睡在越南高地上的一間小茅屋裡,那是我隱居的地方。夢裡我看見自己和母親坐在一塊兒,我們談得很開心。她看起來既年輕,又漂亮。長髮是垂下來的。坐在她身邊和她說話是多麼快活的一件事,就像她從未亡故一般。醒來時約莫凌晨兩點,我強烈地感覺到我從未失去過母親。母親仍然與我同在,這份感覺十分清晰。我突然領悟到,喪母只是我的一種概念罷了。那一刻我才明白,母親是永遠活在我體內的。

我推開門走到屋外,整片山坡都沐浴在月光裡。這片山坡種滿了茶樹。我的小茅屋就在寺廟後方的半山腰。在一排排的茶樹間漫步,我發現母親仍然與我同在。她便是撫慰着我的那一抹月光,如同以往那般溫柔和藹……真是奇妙啊!每當我的腳接觸大地時,我便深刻地感知母親仍然與我同在。我發現這副身體不是我一個人的,它也是我母親、我父親、我的祖父母、我的曾祖父母以及列祖列宗的延續。我看見屬於“我”的這雙腳,其實是“我們”的腳。我和母親在這片溼地上共同留下了足印。

打從那一刻起。喪母的想法就不再生起了。我只需要看看自己的手掌,感覺一下拂面的輕風以及腳下的大地,便能憶起母親是永遠與我同在的,任何時刻我都能感覺到她。

一旦失去心愛的人,你一定會痛苦。但如果懂得深觀,你就會體認到,她或他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現象會生起,現象也會熄滅,爲的是讓另一個現象能夠生起。你必須十分敏銳、十分警覺,纔會發現一個人的新貌。只要精進地修持,你就能辦得到。

因此,和某位懂得如此修持的人手攜着手一同行禪。留意每一片葉子、每一朵小花、每一隻鳥兒和露珠。若是能靜止下來,深觀萬物,你會發現心愛的人不斷地以各種形式變現出新貌,那時你就會再度感受到活着的喜悅了。

沒有任何事物被創生,沒有任何事物被毀滅

一位名叫拉瓦錫(lvoisir)[2]的法國科學家曾經聲明:“沒有任何事物被創造出來,沒有任何事物被毀滅。”(nsprd.)雖然他並不是佛教修行人而是一位科學家,他發現的真理與佛陀發現的真理卻是相通的。

我們真正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只有洞察到我們真正的本性,才能轉化對不存在和滅絕的恐懼。

佛陀說,當條件充足時,事物就會示現出來,於是我們就說它是存在的。依照佛陀的看法,判定某個東西存在不存在,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想法。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東西是完全存在或完全不存在的。

觀察一下電視機和收音機。我們很容易就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也許正在一個沒有電視機或收音機的房間裡,待在這個房間裡,我們很可能會認爲電視節目或廣播節目都不存在。但是我們要知道,房間裡其實充滿着各種訊號。那些節目的訊號充滿了整個大氣。我們只要再多一個條件,譬如一臺收音機或電視機,那麼各式各樣的影像、色彩及聲響就會出現。如果沒有一臺可以收訊和顯像的電視機或收音機,便說這些訊號不存在,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它們看起來好像不存在,是因爲讓電視節目顯現出來的條件不足,所以我們待在那個房間裡的那段時間,纔會說它們是不存在的。若是未覺知到某個事物,就說它不存在,這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只有一件事會真的令我們產生困惑迷茫。那就是對存在與不存在下論斷。對存在與不存在下論斷,會使我們深信某個東西是存在的,或者某個東西不存在。對存在與不存在的論斷,完全無法適用於實相。

佛陀說過一個和概念有關的寓言故事。一位年輕的商人從遠方返家,發現自己的房子不但被土匪洗劫一空。而且被燒燬了。在房子的斷垣殘壁之外,有一小具屍體,他以爲那就是他小兒子的殘骸。他不知道自己的兒子仍然活着,他不知道燒了房子之後,那些土匪把他的兒子擄走了。在慌亂無比的情況之下,這位商人深信自己看見的那一小具屍體就是他兒子。他捶胸痛哭,不斷地拔着自己的頭髮。不久他就開始進行火化的儀式。

這位商人是如此深愛他的小兒子。他的兒子便是他活在世上的理由。他實在太想念這個男孩了,甚至一刻都不能離開孩子的骨灰。他用絲絨做了一個布袋,將骨灰放在裡面,日夜都抱着這個布袋,無論是工作還是休息,他絕不跟這袋骨灰分離一分一秒。某一天夜裡。他的孩子從土匪那兒逃了出來。他來到了父親新造好的房子面前。凌晨兩點,他興奮無比地敲着門。他的父親仍然抱着那一袋骨灰,一邊流淚,一邊應門道:“是誰啊?”“是我啊!你的兒子!”男孩在門外喊着。“你這個頑皮的小鬼,你纔不是我的兒子呢。我的孩子三個月前已經死了。他的骨灰現在就在我懷裡。”男孩拍打着房門,不停地哭喊着。他一遍又一遍地哀求父親讓他進門,父親卻不斷地拒絕他。這位男士堅信他的兒子已經死了,而門外這個小孩只是一個前來折磨他的無情之人。男孩只好黯然地離去,父親則從此失去了兒子。

佛陀說過,你若是受制於某種概念,並且信以爲“真”的話,你就喪失了一個認識真理的機會。縱使真理化成人來敲你的門,你都會拒絕打開心扉。因此,如果你正受制於某個攸關真理的概念,如可以使自己快樂的一些條件,那麼你就要留意了。正念(ss)修持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概念之中解脫出來:

留意由狂熱主義和偏狹觀點所製造的苦難。我們要下定決心不去崇拜偶像或執著於教條、理論、意識形態,即便是佛法也一樣。佛法是幫助我們來深觀以及發展智慧和慈悲的指導工具,而不是用來戰鬥、殺戮或犧牲性命的教條。

佛法是一種能促使我們解脫武斷傾向的修持。我們的世界因武斷的態度而受盡了痛苦。第一種的正念修持可以幫助我們做個自由人,而最高的自由便是從自己的概念和觀念之中解脫出來。如果受制於自己的概念和觀念,我們不但會受苦,別人也會因此而痛苦。

我們不從任何一處來,也不會去往任何一方

對許多人而言,我們最大的痛苦都源自於來與去的觀念。我們以爲自己心愛的人是從某個地方來的,而現在已經離開,到另一個地方去了。然而我們真正的本質是無來無去的,我們不是從任何一處來的,也不會去往任何一方。當條件具足時,我們就示現出來;條件如果不夠,我們就不再示現,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不存在了。如同一臺沒有聲波的收音機,我們只是不再顯相罷了。

不僅來與去的觀念無法闡明實相。存在與不存在的概念也一樣無法說明實相。我們在《心經》裡聽聞到下面這些話語:“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裡所提到的“空”,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最首要的意義,就是獨立自我的“空”:沒有任何東西具有一個獨立的自我,沒有任何事物能獨立存在。仔細檢視一下我們會發現,所有的現象,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都是由因緣條件組合而成的。我們是由不同的部位組合成的。我們是由我們的父母、祖父母、身體、感受、認知、思維作意、大地、太陽以及無數非我的元素所構成的。這所有的元素都必須仰賴因緣條件。我們看見一切已存的、現存的、將要存在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共榮共生的。凡是能示現出來被我們看見的東西,都是另一個東西的局部,或是能夠讓它示現的其他條件的局部。諸法本是不生不滅的。但是它們永遠在流轉變遷着。

我們也許有足夠的智力去理解這則真理,然而頭腦的理解是不夠的,真正對它有了體悟,才能從恐懼之中解放出來。那纔是徹底的解脫,也就是活在與衆生相依相生的境界裡。我們必須如此這般地深觀。並且在日常之中滋養我們對不生不滅的清明見地,這樣我們就會發現自己那無懼的天賦才能了。

只是在嘴上說說“依他起性”的理論,是沒多大幫助的。我們應該問的是:“紙啊!你是從哪兒來的?你是誰?你來這兒要做什麼?你要到什麼地方去?”我們也可以問一問火焰:“火焰啊!你從哪裡來,要到何處去?”仔細傾聽它的答案你就會發現,火焰、紙張都在藉着它們的形貌回答你的問題。我們只需要深觀,就能聽見它們的答案。火焰的回答很可能是:“我不是從任何一個地方來的。”

這也可能是那朵山茶花的答案。它們既不相同,也不相左。它們不從任何一處來。也不往任何一方去。若是失去了一個孩子,我們不該如此悲傷,因爲那是沒有足夠的因緣條件讓他降生。他會回來的。

哀傷,源自於無明

偉大的觀世音是佛陀的弟子。某一天,他攝心內證甚深時,突然發現事物並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性。體悟了這一點。他就克服了所有的無明,這意味着他已經超越了一切苦厄。

深觀之下,我們也能看見事物是不生,不滅;無來,無去;無存在。無不存在;無同,無異的。

如果不去學習這樣的修持方法,真是太浪費生命了。有許多的修持方法都能減輕我們的哀傷和痛苦,不過解脫智慧的精髓就在洞悉不生不滅的實相。一旦有了這份洞識,我們就不再有任何恐懼了,那時我們才能享受由祖先留傳下來的寶貴遺產。在日常生活裡,我們要隨時進行這奇妙的深觀。

我們的身體是未來世世代代人類的源頭

以一個禪者的雙眼去看待你的友人,你將會在他或她的身上看見他們的歷代祖先。你會敬重他們的身體,也會敬重自己的身體,因爲你看見他們的身體和你自己的身體都是我們祖先的聖家。

同時你也發現,我們的身體正是未來世世代代人類的源頭。我們不會再損傷自己的身體,因爲那不是一種善待子孫的方式。我們不會再服用迷幻藥,也不再吃喝有損健康或有害的東西。這份對身體的洞識,將會幫助我們活得健康,活得清明,懂得爲自己負責。內與外的觀念也是同樣的情況。我們時常說佛在我們心中,父母在我們心中,或者父母在我們心外,佛在我們心外——這些內與外的觀念都不恰當。我們一直是受制於觀念的,尤其是來與去、存在與不存在。只有去除這所有的觀念,涅槃的實相纔會顯露出來。當是與非的觀念完全熄滅時,實相就會自然呈顯出來。

我們可以拿橘子或榴蓮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從未吃過橘子或榴蓮,那麼不論你怎麼比喻或形容,都無法使他了解這些水果的真相。你只能做一件事:讓他直接體驗一下。你不能說:“嗯,榴蓮的味道有點像菠蘿蜜,也有點像木瓜。”因爲吃榴蓮的經驗是無法用任何語言描述的。榴蓮超越了所有的概念和觀念。橘子也是一樣。如果你從未吃過橘子,那麼別人無論多麼愛你,或多麼想幫助你瞭解橘子的味道,他們還是說不清楚。橘子的真相超越了所有的概念。涅槃也是一樣,它是超越所有概念的一種實相。就因爲我們對涅槃有了既定的概念,所以我們感到痛苦。直接體驗纔是唯一的道路。

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6章 佛陀6第1章 文戰精靈女兒第70章 找回自我第19章 擺脫受害者身份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83章 四梵行2第95章 不生不滅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52章 生命的解藥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12章 靈心療法第40章 虛與實第52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6章 天力給我的靈示第2章 愛的語言2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20章 真相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9章 神性的使者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18章 輪迴(2)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74章 性與金錢第25章 自性本空第61章 以愛的名義第19章 是什麼阻礙了我的財富之路第12章 渡5第21章 天力講法第50章 我們到底從哪裡來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35章 讀書會1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96章 靜待花開第9章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第69章 慈悲喜捨(2)第63章 做禪意父母第5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3)第82 章 四梵行1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33章 沒有觀察者的觀察第17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2第25章 自性本空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47章 微笑 感恩和遊戲第60章 多維度覺察自己第24章 學會愛自己 贊同自己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7章 渡第69章 慈悲喜捨(2)第9章 渡2第30章 參禪開悟3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1章 文戰精靈女兒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104章 當你感覺被人控制的時候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96章 與父母和解第23章 我心深處第10章 這一世的人生劇本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10章 星雲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14章 渡7第7章 我的指導靈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8章 來到這個世界是我的選擇第26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118章 愛的控制2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111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3)第2章 佛陀2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
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6章 佛陀6第1章 文戰精靈女兒第70章 找回自我第19章 擺脫受害者身份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83章 四梵行2第95章 不生不滅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52章 生命的解藥第21章 懂得放過自己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12章 靈心療法第40章 虛與實第52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6章 天力給我的靈示第2章 愛的語言2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41章 內心強大的孩子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20章 真相第28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2)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93章 給孩子安全穩定的關愛第78章 內在財富與外在財富2第79章 心淨國土淨1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34章 爲自己的生活負起全部的責任第9章 神性的使者第51章 女孩,請好好愛自己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18章 輪迴(2)第13章 操縱也可以這麼美3第74章 性與金錢第25章 自性本空第61章 以愛的名義第19章 是什麼阻礙了我的財富之路第12章 渡5第21章 天力講法第50章 我們到底從哪裡來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2章 孩子也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第35章 讀書會1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62章 敵對共生的夫妻關係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86章 平行宇宙1第96章 靜待花開第9章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第69章 慈悲喜捨(2)第63章 做禪意父母第5章 活着到底爲了什麼(3)第82 章 四梵行1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33章 沒有觀察者的觀察第17章 領受自然的恩典2第25章 自性本空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47章 微笑 感恩和遊戲第60章 多維度覺察自己第24章 學會愛自己 贊同自己第16章 越長越美的松樹第7章 渡第69章 慈悲喜捨(2)第9章 渡2第30章 參禪開悟3第23章 靈動的孩子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1章 文戰精靈女兒第30章 靈性覺察力第104章 當你感覺被人控制的時候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96章 與父母和解第23章 我心深處第10章 這一世的人生劇本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19章 幸福之旅10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10章 星雲第42章 當依戀型人格遇上孤獨型人格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14章 渡7第7章 我的指導靈第26章 處理情緒之痛2第8章 來到這個世界是我的選擇第26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118章 愛的控制2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111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3)第2章 佛陀2第81章 做有愛的能力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