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兒子不想要獎勵

翻開目錄,在《正能量》這本書中看到“獎勵是一種負能量”這句話的時候,覺得有點驚訝,這也是促使我把這本書買下來的原因之一。

獎勵是一種負能量,這個觀點似乎和我們平時的想法和做法極爲矛盾。作爲一名長年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我一直把獎勵當做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正能量,而且不僅是我,我知道很多教師都會用獎勵這一招,怎麼就成負能量了呢?

說實話,獎勵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是用得比較廣泛也是讓我非常糾結的一個問題,我習慣性地獎勵那些成績較優秀,或是進步比較大的學生,對其它大部分沒有獲獎的學生來說,非但沒有讓他們產生追趕的慾望,相反還是一種打擊;對那些獲獎的學生來說似乎是理所當然,而且,如果他們由於重視外在的獎勵勝過內在動力的話,一旦獎勵撤銷,還不如之前不獎勵

。(這裡說的獎勵特指物質上的獎勵)。

書中引用了多個心理實驗來論述“獎勵是一種負能量”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其中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馬克?萊珀及其同事做的實驗讓我印象最爲深刻:他們來到一些學校,讓學生們畫畫。在拿到畫筆和畫紙之前,萊珀告訴一組學生,如果他們畫畫的話,他們就會得到一枚“好孩子”獎章;而另一組學生則沒有得到相應的許諾。幾周後,萊珀及其團隊回到這所學校,又向孩子們分發了繪畫的原料,並且仔細觀察孩子們是如何利用他們繪畫的。結果發現幾周前得到獎章的孩子比起其他人畫畫時間明顯短得多。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書中根據“表現”原理對這個實驗進行了解釋:那些得到獎章的孩子會下意識地認爲:“只有當大人們想讓我做我不喜歡做的事情時,他們纔會給我獎勵;畫畫會得到獎章,所以我肯定不會喜歡畫畫的。”同樣,另一組孩子會想:“當大人們想讓我做什麼事情的時,他們會給我獎勵;我畫畫,他們沒有給我任何獎勵,那麼我就肯定會喜歡畫畫的”。因此就會出現幾周後那些得到過獎章的孩子反而沒那麼喜歡畫畫。

據說,從前有一個明智的老人,生活在一個環境惡劣的社區。有一天,一羣粗暴的十幾歲的孩子決定要讓他的日子不好過。因此,他們每天都會經過老人的門前,並且對他大聲叫罵。如果是其他老人的話,他們估計會大聲回罵這些小孩,或者報警,或者指望着這羣孩子最終會有一天厭倦他們自己的這種不良行爲。但是,這位明智的老人沒有那麼做。他深諳人的心理,因此想出了一個完全不同、但是更加狡猾的主意。他坐在門外,等着那羣孩子的到來。等他們出現了,老人馬上給他們每人一張五鎊紙幣,並跟他們說,他很願意付他們錢、聽他們罵他。孩子們很困惑地接過錢,像往常一樣罵罵咧咧地走了。老人如此做了一整週。第二週,情況有點不同了。當孩子們過來時,老人對他們說,自己上週沒賺到多少錢,所以只能給他們每人一鎊錢了。孩子們並未受此影響,繼續接過錢,幼稚地罵罵咧咧。第三週,情況又發生了變化。當孩子們到來時,老人向他們解釋,自己上週依舊沒賺到什麼錢,因此只能給他們每人付二十便士了。這次,孩子們嫌錢太少了,拒絕繼續叫罵。

這個故事肯定是假的,但是它告訴我們,人們究竟爲什麼會做出某種行爲。故事中的老人正式利用了“獎勵是一種負能量”這個道理組織了小孩們的叫罵,小孩們也是因爲獎勵越來越少而不想叫罵。這個道理就和我們平時獎勵給學生一樣。如果我們決定運用獎勵的方法,又想獎勵的方法能長久一點,我們就只能不斷地把獎勵加大,否則學生只會越來越不感興趣。學生哪怕年紀很小也會計較這些。

書中大量的實驗都說明了一個道理:通過獎勵的方法,實驗人員其實是在鼓勵人們表現得彷彿自己並不喜歡做某事。結果,如果不再有獎勵的話,人們往往會不再做那些之前獲得過獎勵的行爲,因此獎勵甚至會起到反作用。所以說獎勵是一種負能量。但無可否認,短期看來,獎勵機制是有效的。但是,長期看來,你不得不持續提供特別的獎勵措施;一旦獎勵沒了,人們的動力也會煙消雲散。

長久以來,心理學家們試圖揭開人類動機之謎。爲何有些人非常有自控力以及內在動力,而另一些人卻發現連早上起牀都很困難?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實驗人員就此進行了多項實驗。他們將鴿子關在特製的籠子中,然後仔細觀察它們的行動。籠中安裝有一個開關以及一個電燈

。實驗人員訓練鴿子,讓它們每當電燈亮起時就啄開關。他們做了大量的實驗,結果顯示當實驗人員以食物作獎勵時,鴿子們學習快得多。實驗人員就此認爲,人們就像是大型的沒有羽毛的鴿子,因此,可以用同樣的獎勵措施鼓勵人們做出某種行動。這一觀點很快被全球各個國家各個組織接受。因此,監獄中的罪犯如果表現良好就可以享受到一定的特殊待遇;學生如果書讀得好就會得到一些糖果;員工如果表現突出就能拿到獎金。

不幸的是,人們很快發現,從鴿子實驗中得到的結果並不能直接推廣應用到現實世界的人類身上。這些獎勵系統或者沒有長效,或者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阻礙人們做出值得鼓勵的行爲。

阿爾菲?科恩在其《獎勵的懲罰》一書中,通過大量的證據,分類說明了獎勵的負面作用,認爲它甚至阻擋了正面能量流向我們。比如說,在一項研究中,實驗人員追蹤了一千名想要戒菸的人。他們將這一千名菸民隨機分爲兩組,讓他們參與一個爲期八週的戒菸課程。其中一組實驗參與者在戒菸運動中得到了多種獎勵,包括免費的陶瓷杯以及免費遊夏威夷的機會;另一組的實驗參與者則作爲實驗對照標準,並沒有得到任何的獎勵。一開始,獎勵措施非常有用,那些獲得了陶瓷杯、做着夏威夷陽光海岸之夢的實驗參與者們對於戒菸這一活動顯現出了非同尋常的熱情。然而,當實驗人員在實驗開始後三個月對他們進行回訪時,發現這兩組實驗參與者中成功戒菸的人數比例相當;而一年後,獲得獎勵的那一組的實驗參與者中,重新開始抽菸的人數相比更多。

在另一項研究中,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家埃?斯科特?蓋勒回顧研究了政府鼓勵民衆系安全帶的二十八項做法。六年間,在仔細研究過二十五萬人次的數據後,他得出了一個結論:要鼓勵人們養成長期系安全帶的習慣,以現金或禮物作獎勵這種方式效果最差。同樣,也有人研究了獎勵在校學生讀書的項目,發現其並沒有對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產生長期的積極影響。

我邊讀書邊決定把這個觀點在我四歲的兒子昊身上驗證一下。我讀書的時候,兒子就在用我的電腦打遊戲----奧特曼打怪獸的小遊戲。在《兒子喜歡奧特曼》這一章節中我介紹過兒子喜歡奧特曼的情形。

其實我不想再讓兒子繼續打遊戲了,我知道他需要休息一下。但我沒有直接說讓他休息的話,因爲這會讓他反感,更加想多玩一會。我是這樣跟他說的“兒子,你打遊戲打得真棒!小怪獸都被你打得哇哇叫。這樣吧,你這麼棒,我得獎勵你一下。你想要什麼呀?”

兒子說,“媽媽,我要棒棒糖。”

“那不行,家裡沒有棒棒糖啊。外面正下雪呢,也不好出去買。我獎勵你錢好了。”

“那好吧。”兒子有點勉強地答應了。

我獎勵他第二次的時候,對他說,“兒子,你得繼續打,不能停,一直打一直打,累了也不許休息哦。這樣我纔給你獎勵。”

兒子不幹了,嘟着小嘴說,“不行,我不要獎勵了,我就是不打了。”

實驗成功!

本來,棒棒糖纔是兒子想要的獎勵目標,但我沒有滿足他,反而給他對他來說有跟沒有一樣的錢作爲獎勵,本身就沒有多少激勵作用,再加上我一再要求說他累了也不許停,立刻讓他意識到了累的感覺,讓他起了逆反之心。所以他寧願不要獎勵,也不想再打遊戲了。

第44章 破除受害者模式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27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第19章 一切問題本不存在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14章 幸福之旅5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10章 世間所有相遇 都是久別重逢第60章 星光體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5章 萬物本爲一體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20章 接納父母第105章 分清三件事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11章 渡4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81章 愛是內在的花開第65章 詞語聯想推開潛意識之門第12章 靈心療法第11章 謙卑的修行第56章 附體現象探秘2第6章 福報第16章 天力靈示2第30章 財由心收4第24章 擁抱陰影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64章 內外整合法則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第99章 接納孩子的叛逆第19章 輪迴3第二 卷大隱隱於市前言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4章 夢魘2第88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2第14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第5章 活在當下2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25章 自性本空第16章 天力靈示2第123章 成熟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123章 成熟第25章 自性本空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54章 成長空洞第31章 天真的心第15章 渡8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20章 愛的教育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24章 哲學天才尼采第80章 對生命保持覺知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4章 佛陀4第11章 神奇的催眠術第98章 給孩子靈性滋養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22章 神念第22章 我是誰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25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2第11章 神奇的催眠術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72章 念力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38章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12章 與天力的連結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77章 心理陷阱第27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第76章 非言語治療與後現代心理學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6章 尊重一份獨立的生命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17章 滋養自己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6章 福報第14章 靈魂伴侶2第98章 允許孩子愛你第9章 渡2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
第44章 破除受害者模式第1章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第53章 化解前世的恩怨情仇2第27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第19章 一切問題本不存在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14章 幸福之旅5第48章 負責與允許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10章 世間所有相遇 都是久別重逢第60章 星光體第32章 理智與情感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5章 萬物本爲一體第55章 過度教育等同於掠奪第20章 接納父母第105章 分清三件事第48章 做覺醒父母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11章 渡4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81章 愛是內在的花開第65章 詞語聯想推開潛意識之門第12章 靈心療法第11章 謙卑的修行第56章 附體現象探秘2第6章 福報第16章 天力靈示2第30章 財由心收4第24章 擁抱陰影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64章 內外整合法則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第99章 接納孩子的叛逆第19章 輪迴3第二 卷大隱隱於市前言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4章 夢魘2第88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2第14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第5章 活在當下2第62章 童年創傷療愈第25章 自性本空第16章 天力靈示2第123章 成熟第28章 財由心收2第123章 成熟第25章 自性本空第6章 林松解讀《西遊記》2第16章 誰該負起拯救靈魂之責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54章 成長空洞第31章 天真的心第15章 渡8第1章 成長一個教師,幸福千萬個家庭和孩子!第20章 用自性之光照亮自己第20章 愛的教育第15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2第78章 轉世輪迴的實證第24章 哲學天才尼采第80章 對生命保持覺知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三 卷前言空靈第4章 佛陀4第11章 神奇的催眠術第98章 給孩子靈性滋養第87章 平行宇宙2第92章 簡快心理療法第22章 神念第22章 我是誰第74章 世間八法1第25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2第11章 神奇的催眠術第24章 進入平和的心境第67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2第72章 念力第89章 休學是孩子重塑自我的重生第38章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12章 與天力的連結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77章 心理陷阱第27章 與生命的本意連接第76章 非言語治療與後現代心理學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120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1第6章 尊重一份獨立的生命第95章 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恐懼開出的花第17章 滋養自己第13章 一位求助者的難言之隱第11章 真正的快樂第31章 佛家治病的幾個案例第6章 福報第14章 靈魂伴侶2第98章 允許孩子愛你第9章 渡2第87章 把關係中的傷害減少到最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