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容後再議

第182章 容後再議

男主外,女主內,這是這個時代的準則。

孫尚香雖然是江東小公主,但從她嫁人的那一刻起,她就需要承擔起夫君一家的府內事務。

不論她管不管好,但起碼你得把這份信任交給她。

現在孫尚香雖然也發愁,但該承擔的責任還是會好好的承擔起來。

而張溪呢,只要做好在外工作掙錢的事兒就可以了。

而這會兒的張溪卻是也忙着呢。

劉備到了江夏,不僅僅是爲了兩場婚禮來的,還是爲了秋收。

在這個時代,春種和秋收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秋收後事關賦稅徵收,更是馬虎不得。

打仗的錢糧可都得從這裡面來。

兩湖地區,一直到明代才徹底發展成熟,擁有兩個產糧區,一個是漢江平原,一個是洞庭湖平原,因此纔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

在漢代,漢江平原的產糧區倒是發展的日益完善,可洞庭湖平原,則是剛剛開始開發。

畢竟雲夢澤這個地方,要開發起來,真不是那麼容易的。

漢江平原的主要產糧區是在南郡和江夏西部,而洞庭湖平原,現在的耕種區域基本集中在江東的勢力範圍,只有一部分待開發區域是在長沙郡和武陵郡內。

這也是爲什麼江東非要往長沙郡和武陵郡滲透的原因。

劉備現在雖然掌控着五個郡,但重點產糧區沒有一個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的。

荊南多山,本身耕地面積就少,武陵郡和長沙郡內又跟江東勢力犬牙交錯,現在是同盟期間,又不好翻臉,所以荊南大多隻能做到自給自足,很難擴大生產規模。

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江夏西部的一部分江漢平原的糧食,能夠給劉備的發展提供足夠的錢糧。

但根據漢末文獻記載,江夏郡境內也多山地,可耕種面積只佔全郡面積的三成,剩下的都是丘陵山地.劉備也難。

要是有南郡這個產糧地在手就好了呢。

但可惜,現在的南郡在周瑜手裡,江東顯然也不會把這麼重要的地方讓出來,所以嘛,還是先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靠江夏西部的平原地區好好的積累,然後再謀求發展吧。

劉備和諸葛亮基本都是這樣的想法,但張溪覺得,不能這樣坐以待斃。

“主公,軍師!”張溪先拱手,然後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何不設法增加糧食產量,以應今日之事?!”

劉備也只能是苦笑,說道,“元長所言甚是,只是荊州數十年經營,耕地早已成熟,且多在南郡,南陽等地,荊南多山少地,如此情勢,如之奈何?!”

劉備的意思是說,荊州這地方吧,經過兩漢四百多年的開發,能利用的耕地早就開發出來了,剩下的都是一些實在沒辦法去開發的地方。

比如山林,比如雲夢澤內的大部分沼澤灘塗。

而這些已經開發成熟的地方基本都集中在南陽和南郡兩個地方,也就是漢江平原上,荊南這地方是丘陵地形,周圍又多蠻夷,實在不適合耕種。

對這些事兒,作爲大管家的諸葛亮自然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只好安慰劉備,說道,“主公切勿憂心,亮已令人興修水利,責令地方官吏嚴督耕種,再加上元長所獻曲轅犁想來明年或有變化。”

但實際上諸葛亮也知道,再變化也不會多出多少糧食來。

江夏和荊南四郡就沒有遭受過多少戰亂,劉表也不是不幹人事的主,所以荊州境內,水利設施最多也就是年久失修,並不是不能工作。

所以,就算是維護好了水利設施,估計糧食增產的效果也有限。

這年頭的耕種就是這樣,要麼擴大耕地面積,要麼增加糧食產量。

增加糧食產量的辦法,大多是興修水利,提高耕種技術,增加官府的督導力度等辦法。

這方面張溪不可能做的比諸葛亮更好,因爲諸葛亮是熟悉這時代的官府運作,也有足夠的耕種經驗的。

但另一方面,增加耕地面積,這個張溪真的有辦法。

“溪有二法,可使沼澤灘塗,山野林間皆爲耕地雖畝產不如上等田,卻也可與下等田媲美。”張溪微笑着,要開始裝逼顯擺了。

劉備和諸葛亮兩人,眼睛都亮了,兩人都能察覺到對方的震驚。

讓沼澤灘塗和山林變良田.莫不是元長會仙術?!

真的,也不要求是下等田的產量,只要能種上糧食,以荊南的沼澤地和山地的分佈量,他劉備還能缺糧不成?!

“元長快快說來。”劉備急切的,問着張溪。

然後張溪就說了,洋洋散散的說了很多。

丘陵造梯田,圍湖造田,改造水利設施.這些事兒,雖然張溪沒有深入瞭解過,但上輩子多少看過些資料,也看過一些紀錄片,還是能說出點一二三來。

諸葛亮和劉備越聽越覺得來勁,而且越聽也越覺得可行三個人一直從白天聊到深夜,鬧到最後,張溪只能讓人去自家府邸帶個口信,說這幾天都在府衙睡下了。

圍湖造田和改造丘陵地形做梯田這事兒,在張溪眼裡或者只是一個概念,但瞭解了這個概念的諸葛亮和劉備,很顯然是要讓它落到實處的。

而這個一落到實處的話,諸葛亮和劉備就發現,張溪這個辦法,好是好,但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太費錢了。

劉備真沒錢。

別看現在劉備的地盤大了,但劉備要養的人也更多了,軍隊也跟着擴大了不止十倍.容錯率還是太低。

而且現在是亂世,劉備說到底也是一個軍閥,只是相對來說對待百姓還算不錯的軍閥而已。

一個軍閥嘛,手裡有了一些錢糧,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擴充自己的軍隊,提高自己軍隊的戰鬥力,其他的事情都得往後放一放。

沒辦法,亂世嘛,沒有足夠的士兵,空有地盤你也守不住,到頭來便宜的還是別人。

而張溪提出來的這兩種增加耕地的方式,不僅僅是費錢的問題,還要耗費大量的人力。

改沼澤爲良田這種事兒,需要組織大量的人力進行挖填沼澤和小湖泊,還需要興建配套的水利設施來防止湖水倒灌,還要修建防洪設施來預防洪水期到來造成的減產.這筆支出,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改造丘陵梯田,也是很大的工程量。

這年月的丘陵上可不是隻有一片草,那是長滿了樹木和藤蔓的,有些樹木甚至生長了上百年.不把樹和藤蔓砍掉,怎麼種糧食?!

光砍樹就足夠耗費人力物力了,更別說造梯田不僅僅是開墾的時候要用到人力物力,以後維護的時候,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且丘陵上要種水稻或者小麥,那對水利配套設施的要求會比沼澤灘塗上還要高,這又是一筆相當大的投入。

對此,張溪也是沒辦法這年頭又沒有土豆,玉米,紅薯這類的東西,梯田上不種水稻小麥的,能種啥嘛。

三個人針對這兩個造田的方式商量了好幾天,諸葛亮最後還出了一份預估報告,大概的算了一下改造荊南這些沼澤和山林需要多少錢糧.劉備看了都牙疼了。

劉備不是不知道輕重,也知道這些投入是值得的,畢竟一旦改造好了,回報可能是十年,甚至可能是上百年的事情。

梯田不好說,利弊都有,而且基本弊大於利,這個張溪也跟劉備說明了,大概撐個十年就是極限了。

但沼澤灘塗改成良田,這是後世從唐一直到明初都在做的事情,而且真的做到了“湖廣熟,天下足”。

劉備一想到荊南的那一大片沼澤地,再看看手裡的錢糧數字一咬牙。

“此事,容後再議吧!”劉備嘆氣着說道。

沒辦法,真的撐不起這些錢糧.把過去兩年的收入全部投進去,恐怕都不夠。

更何況,錢糧還好說,人的問題也不好解決.沒有那麼多的人來做事,徭役也不可能發動那麼長的時間,依然還是幹不成。

所以,先緩緩吧,緩過兩年再說。

張溪也知道的劉備的難處,所以自己的建議被擱置了,倒也沒有太過失望。

繼續提出下一個建議。

“主公,若實在不行,咱們也屯田吧!”

這建議,現在就可行了吧。

畢竟,曹操和孫權都已經打過樣了,從南到北,屯田是可以通用的。

在亂世裡,僅靠自耕農的賦稅,是支撐不起一個軍閥開疆拓土的野心的。

而解決這個事情的辦法,其實曹操也給出了,那就是屯田,現在江東也是在有樣學樣的跟着屯田。

屯田好啊,官府提供土地和耕具,讓流民耕種,最後官府可以收取足夠高比例的糧食來應對戰爭,也能保證流民不會被餓死,必要的時候還能從流民中徵兵擴充勢力。

而流民雖然沒有了自己的土地,被束縛在官田上,一年到頭也只能混個不餓死,但他們也因此不用承擔沉重的丁口稅,也比給世家種地要能活的更好一些。

是的,屯田真的是個好策略,特別適合現在這種亂世前提是屯田制不被世家滲透破壞的話。

可曹操和孫權可以搞屯田,但劉備.似乎不行。

關於這一點,是因爲負責的方向不同,張溪對劉備手裡擁有的官田缺乏足夠的瞭解。

張溪是負責江夏一地的,他接觸到的田地數據也僅限於江夏,對荊南四郡的田地數據知道的不多。

而諸葛亮是劉備軍的大管家,他對劉備直接控制的耕地數量,是最瞭解的.劉備就沒有多少實際控制的官田。

不是說沒有,是真的不多。

跟曹操和孫權都不太一樣,人曹操在北方沒少殺人,不管是屠城還是清理世家,空出來的土地都讓曹操充作了官田。

孫權倒是沒怎麼殺,但他哥哥殺了不少,因此他們手裡都直接掌握着大量的“無主荒地”,是可以用來屯田的。

而劉備,江夏是劉琦留下來的,打荊南四郡,基本是人家投降了得來了。

劉備不好做的太過分,對當地世家也沒有逼迫太過,所以暫時沒有對這些人下手。

更過分的是,北方多年戰亂,流民都往南方跑,北方倒是空出了不少空地,可南方卻只多了數量極多的流民。

再加上有點手段的北方世家南遷後,也在南方大肆購買或者兼併土地,把爲數不多的南方無主耕地給瓜分完了,沒手段的流民全都被南方的世家們隱匿了丁口,給他們種地。

劉備是真的沒有多少可以直接控制的“官田”的。

所以嘛

“此事.還需容後再議。”

這話劉備自己說的,都有些尷尬了。

(本章完)

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1175章 烏龜出殼了第1107章 調整應對第1232章 勸降司馬懿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426章 姜維的動機第145章 文聘歸心第1069章 休戰第248章 私宴交談第3章 招賢館的目的第274章 王基第777章 來者可是第536章 夏侯楙的想法第316章 溜邊將軍第469章 南陽戰局第790章 司馬懿的應對第777章 來者可是第971章 曹叡的鬱悶第447章 街亭混戰(二)第609章 到來第145章 文聘歸心第761章 爭議第1038章 東吳退兵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923章 水軍統帥第194章 示範區第834章 追擊第143章 龐統第426章 姜維的動機第63章 火箭第587章 處罰第811章 前後夾擊第634章 張遼決意第226章 馳援荊南第682章 奇葩取士第941章 誤判第1134章 賈充的謀略第425章 尋仇第12章 秘方第554章 南陽僵持第448章 混戰過後第941章 誤判第602章 大昌集搏殺第705章 女兒事第311章 曹操頭疼第311章 曹操頭疼第1028章 桃園重聚第754章 出兵再戰第550章 毌丘儉的決斷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582章 各方變化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594章 輪班制第726章 曹魏反應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668章 宛城戰事(一)第312章 調兵北上第1160章 三年後(一)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304章 攻破樊城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1120章 秦朗第963章 東吳的進度第54章 劉備歸來第1189章 變數第1107章 調整應對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554章 南陽僵持第457章 換將第147章 關平娶親第1215章 下詔伐吳第1014章 寇封來援第291章 失敗的誘敵第334章 襄樊議事第817章 關中亂戰第1157章 兗州戰役結束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526章 南陽戰場第915章 增援第89章 救援魏延第875章 司馬昭的誤判第784章 調整第614章 亂戰第366章 作戰準備第371章 孟獲的反應第1198章 河內崩局第137章 中箭第870章 夜襲第57章 三顧茅廬第1095章 五伐中原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543章 無當飛軍對曹魏禁軍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337章 北方戰場第294章 關羽的策略第460章 曹丕的魄力第187章 治病
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1175章 烏龜出殼了第1107章 調整應對第1232章 勸降司馬懿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426章 姜維的動機第145章 文聘歸心第1069章 休戰第248章 私宴交談第3章 招賢館的目的第274章 王基第777章 來者可是第536章 夏侯楙的想法第316章 溜邊將軍第469章 南陽戰局第790章 司馬懿的應對第777章 來者可是第971章 曹叡的鬱悶第447章 街亭混戰(二)第609章 到來第145章 文聘歸心第761章 爭議第1038章 東吳退兵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923章 水軍統帥第194章 示範區第834章 追擊第143章 龐統第426章 姜維的動機第63章 火箭第587章 處罰第811章 前後夾擊第634章 張遼決意第226章 馳援荊南第682章 奇葩取士第941章 誤判第1134章 賈充的謀略第425章 尋仇第12章 秘方第554章 南陽僵持第448章 混戰過後第941章 誤判第602章 大昌集搏殺第705章 女兒事第311章 曹操頭疼第311章 曹操頭疼第1028章 桃園重聚第754章 出兵再戰第550章 毌丘儉的決斷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582章 各方變化第22章 寇封的“喜事”第594章 輪班制第726章 曹魏反應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668章 宛城戰事(一)第312章 調兵北上第1160章 三年後(一)第1169章 曹爽的決斷第304章 攻破樊城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1120章 秦朗第963章 東吳的進度第54章 劉備歸來第1189章 變數第1107章 調整應對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937章 弘農楊氏第382章 礦產爭奪第554章 南陽僵持第457章 換將第147章 關平娶親第1215章 下詔伐吳第1014章 寇封來援第291章 失敗的誘敵第334章 襄樊議事第817章 關中亂戰第1157章 兗州戰役結束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526章 南陽戰場第915章 增援第89章 救援魏延第875章 司馬昭的誤判第784章 調整第614章 亂戰第366章 作戰準備第371章 孟獲的反應第1198章 河內崩局第137章 中箭第870章 夜襲第57章 三顧茅廬第1095章 五伐中原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543章 無當飛軍對曹魏禁軍第681章 平息叛亂第337章 北方戰場第294章 關羽的策略第460章 曹丕的魄力第187章 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