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7章 兗州戰役結束

第1157章 兗州戰役結束

司馬懿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撤兵計劃。

加上最早撤回黃河北岸的兩批士卒,司馬懿一共從兗州撤回了八萬七千餘士卒。

而付出的代價,除了一萬八千餘人的撤軍傷亡外,還有故司空陳羣之子陳泰,老將軍郭淮,生死不知。

陳泰嘛,其實大家心裡都有數,以陳泰的身份,以潁川世家大族在這個時代的影響力,只要陳泰不是自己求死,那麼大概率他是死不了的,哪怕被擒,蜀賊也不會殺了他的。

可郭淮.除非有奇蹟,郭淮能在那麼混亂的戰場上逃生,否則的話,不管他是當場戰死還是被蜀賊俘虜,他都是死定了的。

郭淮是不會降的,這點認知,曹叡還是有的。

所以,曹叡在司馬懿完成撤軍的一個月後,多方尋找也沒有發現郭淮的蹤跡,不得不下詔追贈郭淮爲大將軍,諡號“貞”。

然後吧.郭淮就回來了。

給曹叡整的那叫一個尷尬。

之前找了一個月,半點消息沒有,連郭淮的兒子郭統都已經接受了自己老爹戰死沙場的結局了.結果才下完詔書不到半個月,郭淮就出現在冀州。

不過嘛,尷尬歸尷尬,郭淮能回來,還是讓曹叡很高興的.能用的可靠大將不多了,以前曹叡不怎麼在意郭淮,可現在,曹叡不能不在意。

立刻下詔,改封郭淮爲車騎將軍,都鄉侯,詔命郭淮立刻入鄴城,曹叡要跟郭淮私談。

有很多事情,曹叡要好好的問問郭淮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問問郭淮,兗州之戰,怎麼就能打成這個鬼樣子。

但是呢,因爲郭淮是在戰場上九死一生,勉強撿了一條命回來,而之前的一個半月時間,郭淮都是在山裡躲起來養傷,沒有因傷重而亡就已經是萬幸了.一時半會兒的,真沒法立刻前往鄴城。

因此,曹叡一直是到了十一月底的時候,才見到了郭淮,兩人在皇宮內,密談了很久。

而郭淮前腳離開皇宮,後腳,曹叡就下旨,解除了司馬懿的兵權,讓他把兵權交給曹爽,本人立刻返回鄴城敘職。

而等到司馬懿趕回鄴城,見過曹叡後,就被曹叡留在了鄴城。

這個處置吧,就很耐人尋味了.至少上次大戰一直留在鄴城的司馬昭,是非常的不能理解的。

“父親,天子此番所爲,何意也?!”司馬昭私下裡,詢問自己的老爹。

而司馬懿只是微微嘆了一口氣,然後微微搖頭,對司馬昭說道,“我兒莫問,天子之意,非你我可揣度也。”

把司馬昭給整迷糊了。

司馬昭都迷糊了,鄴城內外的大小世家和羣臣們,就沒有不迷糊的。

這次兗州戰事,不管怎麼洗,丟失了整個兗州,怎麼看都是一場恥辱性的大敗,因此,很多人都認爲,這次司馬懿就算撤回了那麼多的士卒,保存了大魏的主力,但一場責罰是在所難免的。

就算不被下獄問罪,至少也得降職,剝奪爵位之類的。

可現在司馬懿受到的懲罰,僅僅是解除了兵權,不僅依然保留了爵位,連徵西大將軍的官職都沒有被剝奪。

所以.大魏天子,到底是依然看重司馬懿,還是說,有着其他的目的?!

而且,大魏天子在召見了郭淮後,立刻召回了司馬懿,並且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這其中是否存在一定的牽連關係?!

朝中也好,世家大族也好,對這個事情也是議論紛紛.對待郭淮和對待司馬懿的態度差距,是很有可能決定曹叡對待朝臣和世家大族之間的態度的,不能不問。

可不管他們怎麼旁敲側擊,郭淮也好,司馬懿也好,兩個人都是採取了相同的應對措施——閉門不出。

都是老狐狸了,有些事情,他們知道,天子知道,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跟自己就無關了。

事實上,曹叡對兗州的丟失,不可能不生氣,這事兒太大了,不僅僅是丟城失地,政治影響力比丟失一州的土地更加麻煩。

甚至曹叡一度也確實想過,把鍋丟給司馬懿去扛,畢竟他是整個兗州戰役的實際指揮者,仗打成那樣,他不承擔責任,誰來承擔?!

也就搭着那時候司馬懿剛剛領兵撤回河北,還需要他來安定軍心,暫時不能動,否則的話,曹叡早就甩鍋了。

而曹叡召見郭淮,一方面確實是希望能夠安撫郭淮,爲將來重用郭淮,取代司馬懿做準備,另一方面,曹叡也想知道,兗州之戰,司馬懿是不是存在玩忽職守,懼敵怯戰的行爲。

可經過跟郭淮的仔細交談後,曹叡得知,這次兗州之戰,司馬懿的戰略制定,指揮作戰,雖然有點保守吧,但真談不上什麼玩忽職守,懼敵怯戰。

郭淮這個人吧,格局還是很高的,雖然他真的很討厭司馬懿,但站在國家大局的立場上,他是該說什麼說什麼,不會因爲其他因素改變自己的想法。

因此,郭淮告訴曹叡,司馬懿在兗州之戰中,最大的問題是在陷入戰略被動後,沒有任何試圖扭轉這種戰略被動的想法,只是在當時的局勢下被動防守,更改戰略的目的,也是爲了保存己方退路,撤軍河北,而不是想法擊破敵軍。

這是郭淮在兗州之戰中,對司馬懿最大的不滿。

但同樣,郭淮也向曹叡當面承認,以當時的被動局面,郭淮也不認爲能有什麼可靠的辦法來扭轉戰略被動.至少自己想不出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司馬懿從戰略佈置上來看,確實有些趨向於保守,不敢冒險,但還不至於到什麼“懼敵怯戰”的程度。至於司馬懿爲什麼會採取這樣的保守應對戰略,這個郭淮沒有多嘴。

一方面,他不是司馬懿本人,他只是一個旁觀者,也許司馬懿有什麼其他顧慮沒有跟郭淮明說,郭淮也不好貿然去判斷司馬懿的用意。

另一方面,司馬懿在兗州中後期採取保守應對戰略的原因郭淮不一定知道,但在早期的時候爲什麼採取保守應對的原因,郭淮還是知道的。

畢竟,當初曹叡下的是明詔,讓司馬懿進攻洛陽的,這事兒滿朝文武都知道。

這事兒,郭淮只要不傻,就不會當着曹叡的面主動提起來.而且就算不提,曹叡也未必不知道。

因此,曹叡在郭淮這邊,得到的是一個對司馬懿來說,還算正面的評價。

也許司馬懿在這次兗州之戰的指揮中,有些保守,但大多都是情勢所迫,司馬懿作爲指揮十幾萬大軍的主帥,他趨向保守一點的用兵風格,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在搞清楚了這些事情後,曹叡再下詔,先解除了司馬懿的兵權,然後再把他召回鄴城來。

解除兵權,不是要收拾司馬懿,而是曹叡必須給外界一個交代.你司馬懿指揮十幾萬大軍作戰,最後丟了整整一個州,總得有個說法。

不可能再讓司馬懿繼續掌握着兵權了,否則朝廷內部必然物議洶洶。

而招司馬懿回鄴城,就是曹叡想當面問問司馬懿,兗州之戰中,他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畢竟,前有曹爽彈劾司馬懿,後有郭淮幫司馬懿說話,其中真僞曲直如何,最後還是要曹叡自己來判斷。

只有親自問過了司馬懿之後,曹叡才能最後決定對司馬懿的懲罰到底是什麼樣的。

而經過這一通私下的交談後,曹叡最後做出的決斷,就是現在這樣的——剝奪司馬懿兵權,留在鄴城聽用。

曹叡也難啊。

不是他不想追究司馬懿的責任,也不是他不想讓司馬懿背鍋而是,沒法這麼做啊。

跟司馬懿的初次交談裡,曹叡能聽得出來,司馬懿並沒有推脫自己責任的意思,相反,司馬懿主動攬責,向曹叡請罪。

至少在態度上,曹叡是很滿意的。

而繼續深入交談,曹叡一一提問,司馬懿一一回答後,曹叡才知道,有些事情吧,他真的沒法太深究。

要追責司馬懿戰略制定不利,可以,但這事兒曹叡要是真的幹了的話,那多少有些虧心無視司馬懿請求就地防守的策略,非要讓司馬懿主動出擊洛陽的人,是曹叡。

當然,當皇帝的嘛,心都黑,曹叡完全可以拉下臉來不承認,司馬懿自己也會乖乖的背鍋.可當初明詔是自己下的,這年月的明眼人又不是隻有司馬懿一個人,用這種罪名讓司馬懿背鍋的話,朝廷內部和天下的有識之士,都不會心服的。

如果大魏依然強盛,那曹叡可以完全不管這點黑鍋背了,將來在補償一下司馬家,天下明眼人就算看出來了,也不會說什麼。

可如今的大魏,已經不是那個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大魏了.如今大魏被逼得退出中原,退守黃河以北地區了,今非昔比。

如果強行讓司馬懿背鍋,導致朝廷內部和世家大族心中不服,產生別的想法,那纔是最麻煩的事情。

潁川世家的在這次兗州之戰中的立場變化,可就在眼前有些事情,曹叡必須要考慮在前面,做事情,也不能吃相太難看,得有點底線。

因此,在戰略方面,曹叡是不能讓司馬懿背鍋的。

而如果要追責司馬懿在戰略中期指揮不當,造成丟城失地如果要這麼追究的話,就得先追究一下曹肇是什麼罪名了。

曹肇是曹休的兒子,是宗室將領尤其是現在曹氏宗族將領凋零的現在,曹叡如果想要保持朝廷平衡,宗族勢力就不能太過於削弱。

出於政治原因,哪怕這次曹肇打的狗屎一樣,曹叡也不能追責,還必須想辦法淡化他的戰敗責任,那麼同樣,司馬懿在這方面的責任,也不能太過於深究。

可既不能追責司馬懿的戰略佈置問題,也不嫩追究司馬懿的戰術指揮問題那這個兗州之戰,司馬懿作爲主帥,就沒有責任了。

那誰來負這個丟失兗州的責任?!

總不能是我這個大魏天子吧!!!

所以啊,這事兒,曹叡就只能先這麼處置,把司馬懿不升不降的閒置着。

至於背鍋的人,其實曹叡已經有想法了,只不過,這需要一個契機。

而很快,這個契機,就來了。

 

第255章 鄧艾的親事第109章 江東輿論第1036章 主帥心思第1251章 順流而下第86章 攻城第1179章 進兵河東第797章 曹休的計劃第634章 張遼決意第443章 守城第四天第344章 呂蒙的決意第709章 異動第1248章 攪局者(一)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290章 戰報第942章 守關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705章 女兒事第1185章 魏縣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614章 亂戰第1144章 不安分的胡奮第1121章 各有準備第781章 右扶風第325章 石苞獻策第1187章 兩線失敗第828章 潼關失守第672章 魏吳和議第1251章 順流而下第1175章 烏龜出殼了第408章 姜維獻計第19章 練兵第872章 緊急求援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1172章 河東世家第494章 違令第944章 撤軍準備第643章 名將隕落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1200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一)第1060章 陸凱的眼光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805章 奇怪的北軍第579章 調整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841章 甩鍋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418章 疲兵計第1031章 大漢南軍第547章 逃命第279章 江東密議第779章 舌辯結束第1235章 諸葛請辭第945章 撤軍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1144章 不安分的胡奮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30章 對比第998章 朱然的理由第950章 諸葛亮的冒險第603章 張郃退兵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779章 舌辯結束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712章 東吳反應第82章 蒙衝第459章 變故第343章 調整第1112章 甄城第44章 二顧茅廬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1128章 蔣濟的策略第563章 圍堵第981章 搖擺的孫權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73章 調令第509章 臧霸的決斷第677章 內部矛盾第697章 私宴第931章 勸說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1070章 和談第506章 等第1069章 休戰第199章 營中瑣事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726章 曹魏反應第1093章 中計慘敗第90章 聲東擊西第529章 五丈原對陣第876章 偷襲城門第806章 八陣圖第1179章 進兵河東第1092章 共議第636章 將軍成長中第843章 郭淮撤軍第381章 對外第1133章 心累的陳泰
第255章 鄧艾的親事第109章 江東輿論第1036章 主帥心思第1251章 順流而下第86章 攻城第1179章 進兵河東第797章 曹休的計劃第634章 張遼決意第443章 守城第四天第344章 呂蒙的決意第709章 異動第1248章 攪局者(一)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290章 戰報第942章 守關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705章 女兒事第1185章 魏縣第820章 騎兵對決第614章 亂戰第1144章 不安分的胡奮第1121章 各有準備第781章 右扶風第325章 石苞獻策第1187章 兩線失敗第828章 潼關失守第672章 魏吳和議第1251章 順流而下第1175章 烏龜出殼了第408章 姜維獻計第19章 練兵第872章 緊急求援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1172章 河東世家第494章 違令第944章 撤軍準備第643章 名將隕落第117章 鐵索連舟第1200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一)第1060章 陸凱的眼光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805章 奇怪的北軍第579章 調整第667章 勸降二將第841章 甩鍋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824章 異道會潼關第418章 疲兵計第1031章 大漢南軍第547章 逃命第279章 江東密議第779章 舌辯結束第1235章 諸葛請辭第945章 撤軍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1144章 不安分的胡奮第539章 追擊夏侯楙第30章 對比第998章 朱然的理由第950章 諸葛亮的冒險第603章 張郃退兵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779章 舌辯結束第560章 魏延的分析第712章 東吳反應第82章 蒙衝第459章 變故第343章 調整第1112章 甄城第44章 二顧茅廬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1128章 蔣濟的策略第563章 圍堵第981章 搖擺的孫權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73章 調令第509章 臧霸的決斷第677章 內部矛盾第697章 私宴第931章 勸說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450章 主力到位第1070章 和談第506章 等第1069章 休戰第199章 營中瑣事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726章 曹魏反應第1093章 中計慘敗第90章 聲東擊西第529章 五丈原對陣第876章 偷襲城門第806章 八陣圖第1179章 進兵河東第1092章 共議第636章 將軍成長中第843章 郭淮撤軍第381章 對外第1133章 心累的陳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