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弘農楊氏

蒲阪津一戰,開始的很突然,結束的也很快,但魏延所部漢軍,付出的代價並不小。

魏延親領的三千突前步兵,在結束戰鬥後一清點,傷亡了一千三百多人.其中有八成,都是被居高臨下的箭樓箭矢射殺或者射傷的。

而爬坡進攻的七千漢軍,也同樣在坡頂箭樓居高臨下的攻擊下,傷亡了一千餘人。

至於順流而下,進攻黃河水軍的黃權水軍,也傷亡了近兩千人.這倒不是在跟黃河水軍的交戰中傷亡的,完全是在順流而下的過程中,因爲水文條件不熟悉,水流速度過快,暗礁等原因,翻了二十多艘戰船所導致的。

事實上,黃權順流而下發起進攻,本身就是非常冒險的事情,如果不是曹魏的黃河水軍實在不堪一擊,戰損遠不止這些。

也就是說,這次進攻蒲阪津,雖然在一天的時間內就攻克這個黃河渡口,但魏延軍付出的戰損,都要超過魯陽那邊十幾天交戰的戰損了。

但,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蒲阪津一下,河東的入口就算是打開了,現在只要運兵過黃河,就可以直接攻略河東地區.河東世家們,現在其實比司馬懿還緊張。

但魏延他們的戰略目的,並不是河東。

在花了一天的時間,快速休整過後,黃權留下了兩千水軍繼續守衛蒲阪津,自己帶領三千水軍操船,帶着魏延所部的七千餘步兵,開始繼續順流而下,前往弘農郡。

於此同時,弘農郡上雒縣,弘農楊氏宅邸之內。

名滿天下的楊彪已經去世了,而如今的弘農楊氏的家主,是楊彪的族弟,楊炳。

沒辦法啊,楊彪那一脈,最成器的楊修讓曹操給殺了,剩下的子嗣大多碌碌無爲,孫子一輩又太過年幼爲了楊氏的存亡,楊炳在楊家族老的支持下,成爲了楊家的家主。

現在擺在楊炳面前的,是一個關乎到他弘農楊氏興衰的關鍵機會,而楊炳卻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去抓住他。

平心而論,楊炳比起楊彪來,真的是差的很遠,而楊炳自己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纔會這麼猶豫。

在西邊的大漢嗯,姑且還是稱呼他們爲大漢吧大漢丞相諸葛亮,派人過來秘密接觸楊氏,希望在未來大漢進軍司隸的時候,弘農楊氏能看在祖上深受大漢恩惠的份上,主動站出來響應大漢北伐。

當然,大漢也不會辜負心存漢室的弘農楊氏.雖然經過改革後,大漢沒有三公的說法,但這不是還有三省六部呢嘛。

諸葛亮是丞相,但他一直兼任着中書令.如果楊炳願意重歸大漢,幫助大漢攻下河洛,那麼他諸葛亮願意退位讓賢,讓楊炳出任中書令一職。

這就是西邊的大漢給弘農楊氏開出的條件說實話,這個條件,楊炳是很心動的,但站在弘農楊氏的立場上,他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心動。

畢竟,風險還是有的,而條件嘛,只能說是馬馬虎虎。

楊氏不是楊炳一個人的楊氏,楊炳考慮問題的時候,必須站在整個楊氏的立場上去思考.如果西邊的大漢沒有希望打下洛陽,或者說,打下了洛陽也不能守住的話,那楊氏爲什麼要來相應你的號召呢?!

就憑藉什麼“四世三公”的恩惠麼?!

別逗了,這個名頭,對楊氏是很重要,但不代表着楊氏要替你漢室一直守孝。

再說了,楊家已經算是對得起大漢了,楊彪當年追隨漢獻帝一路從洛陽到長安,再從長安到許都,什麼苦沒吃過?!

曹魏代漢受禪以後,要封楊彪爲太尉,在那種局勢下,楊彪冒着生命的危險直接拒絕出仕.已經算是對你大漢夠盡節的了。

楊炳自認,楊氏已經足夠對得起大漢了,現在西邊的那個“大漢”,卻要他們主動站出來,作爲內應,配合他們進攻洛陽.萬一失敗了,這可是滿門族誅的下場啊。

這個風險和收益,實在是相差的不成正比。

所以,說到底,西邊的大漢,不可能只憑借一個空頭的官職,就讓我弘農楊氏替伱們賣命的。

這是楊炳站在楊氏的立場上,所能想到的,反對的理由。

但同樣,楊炳站在楊氏的立場,所能想到的贊成的理由,其實也有。

弘農楊氏,在大魏的日子,可不好過。

楊彪拒絕了曹魏給出的太尉的官職,雖然曹丕當時剛剛繼位,不好對名滿天下的楊彪有什麼動作.但大家都知道,曹丕這個人,他小心眼。

更別說,當初曹丕和曹植爭奪世子之位的時候,楊彪的兒子楊修,明目張膽的就站在曹植那邊,給曹植出了不少的主意,把曹丕一樣得罪的夠嗆最後楊修的死,你也不能說跟楊修參與進曹丕,曹植之爭沒有關係。

所以啊,至少在曹丕這一朝,弘農楊氏就沒有人才出仕曹魏朝廷。

而如今,到了曹叡這一朝,楊氏的日子依然不好過,楊炳本人也不過是一個議事郎而已,這個職位,不算多高,也不清貴,就是一個敷衍你楊氏面子的官職而已。

由此可見,曹叡這一朝,一樣對弘農楊氏不怎麼待見。 繼續這麼下去,可不行啊。

弘農楊氏之所以能在之前獲得這麼大的名聲,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楊氏“四世三公”.長久沒有人出任高位的話,即使是楊氏,也會沒落的。

別的不說,現成的例子就有一個——同爲漢末頂級世家,“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現在變成什麼樣了?!

這才幾年啊,壓根就沒有人去在意所謂的汝南袁氏了,而汝南袁氏現在也基本都是閉門謝客,深居簡出了。

如果弘農楊氏繼續這麼不受朝廷待見,默默無聞下去,早晚要步汝南袁氏的後塵。

可如果楊氏真的冒險投靠大漢,楊炳重新出任大漢的中書令這相當於是以前大漢三公一樣的職位,而且實權上來說,可比三公要大的多。

哪怕楊炳只是裝裝樣子,出任一年就卸任,可對弘農楊氏來說,繼續保持住家族威望的機會,也有了。

這就是楊炳所能想到的,投靠大漢的好處。

好處有,壞處也有,風險更是不小,楊炳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做出選擇。

他不是一個合格的世家家主,只不過是楊氏實在人才凋零,這才趕鴨子上架的讓他來做出決策。

以前,楊炳還可以暫時晾着蜀漢派來的細作,畢竟這事兒,是楊氏佔據主動權.就算楊氏不答應這事兒,蜀漢的細作也不能把楊氏怎麼樣。

但現在,好像不行了。

黃河水軍戰敗,蒲阪津失守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弘農郡.換句話說,最快三五天之內,蜀漢的大軍,就會兵臨弘農了。

這個時候,沒有時間給楊炳猶豫了。

如果這時候站出來響應蜀漢,號召弘農世家們重歸大漢,並且幫助大漢打開通往洛陽的通道,那毫無疑問,楊氏的利益將最大化。

如果這時候依然不聞不問,倒是可以避免將來的蜀漢進攻不利後楊氏面臨的風險,可一旦蜀漢真的攻下並守住了洛陽,那楊氏的地位,可就尷尬了。

蜀漢可不需要一個在關鍵時刻,不能爲大漢效力的所謂“四世三公”世家.換句話說,即使迴歸了大漢朝,楊氏依然不會受到重用的。

弘農楊氏,可能就會跟袁氏一樣,慢慢的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

楊炳真的不能抉擇,畢竟這一個決定,是要壓上弘農楊氏全家老小的性命的。

所以,楊炳決定,召開一個家族會議。

既然自己不能決定,那就讓大家一起來決定,到底該怎麼辦吧。

這個會議,大概開了有足足一天的時間隔天,楊氏突然大開家門,派出了無數的家丁和子弟,去往弘農各地。

三天後,當魏延領軍,順着黃河而下,抵達弘農郡的時候,楊炳親自帶人,到了渡口,堵住了魏延,問道,“將軍欲領軍攻略弘農乎?!”

魏延當時就傻了.這老頭啥意思?!

我帶兵過來,不是來攻打弘農的,難道還是來旅遊的?!

魏延是沒反應過來,但跟他一起來的,不還有一個龐統呢嘛。

龐統趕緊越衆而出,對着楊炳躬身行禮,說道,“非也,普天之下,皆爲漢土。如今我等,不過奉天子命,代天狩獵爾。”

龐統這話,說的也有意思.天下都是大漢的天下,我們只是代替大漢天子來的。

換句話說,你要是自認是漢臣,這弘農還是漢土的話,那咱們就是自己人,剩下的事兒也好商量。

可你要是自認自己是魏臣.那可就沒啥好說的了。

其實就是變相的,在逼楊炳表態而已。

而楊炳,卻是微微一笑,躬身行禮,說道,“漢太尉,楊震之後,楊炳,恭迎大漢王師。”

是的,老子投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第478章 爭論第737章 爭(二)第518章 二將第606章 回軍第6章 這個世界不太對勁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1031章 大漢南軍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611章 戰術之爭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1207章 退路第760章 司馬懿的失策第556章 諸葛誕第457章 換將第238章 巴東郡保衛戰(二)第409章 不覺中計的趙昂第1093章 中計慘敗第28章 兵法第745章 平叛策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1217章 東吳內政第437章 街亭第256章 鍊鐵第150章 蘄春第510章 各路安排第181章 成婚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305章 收取襄陽第364章 消息泄露第525章 散關戰事第26章 找原因第76章 鄧艾去留第970章 御駕親征第102章 長阪坡之戰(一)第361章 和談條件第582章 各方變化第151章 趙累第81章 衝陣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406章 樑緒在行動第352章 曹操退兵第626章 敗退第419章 馬兒的行蹤第1212章 考試第407章 詐第757章 離間計第715章 救災第1224章 貿易戰(一)第38章 《隆中對》第828章 潼關失守第1224章 貿易戰(一)第1091章 孟津渡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1099章 失守第562章 撤退和追擊第1126章 互相猶豫第52章 軍中嬉戲第128章 張飛的改變第491章 漢中預度部第992章 兩路進兵第735章 決議第386章 水泥第118章 苦肉計第533章 善後第550章 毌丘儉的決斷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992章 兩路進兵第912章 圍點打援第142章 分地盤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373章 花鬘和關索第368章 分兵第1165章 平策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215章 劉循第701章 劉備病重第460章 曹丕的魄力第541章 好人夏侯楙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609章 到來第83章 議策第531章 衝陣對決第1051章 戰略第370章 圍攻味縣第976章 巴丘水戰(二)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802章 援兵第395章 曹丕親征第474章 魏諷謀反案第42章 編練鴛鴦陣第897章 英雄落幕第1107章 調整應對第423章 鏖戰第358章 戰與和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1228章 練兵第414章 劉備的決斷第496章 偷工減料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
第478章 爭論第737章 爭(二)第518章 二將第606章 回軍第6章 這個世界不太對勁第1082章 戰略制定第1031章 大漢南軍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611章 戰術之爭第250章 地域之爭第1207章 退路第760章 司馬懿的失策第556章 諸葛誕第457章 換將第238章 巴東郡保衛戰(二)第409章 不覺中計的趙昂第1093章 中計慘敗第28章 兵法第745章 平叛策第196章 潘濬的心思第1217章 東吳內政第437章 街亭第256章 鍊鐵第150章 蘄春第510章 各路安排第181章 成婚第472章 涼州平定第305章 收取襄陽第364章 消息泄露第525章 散關戰事第26章 找原因第76章 鄧艾去留第970章 御駕親征第102章 長阪坡之戰(一)第361章 和談條件第582章 各方變化第151章 趙累第81章 衝陣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406章 樑緒在行動第352章 曹操退兵第626章 敗退第419章 馬兒的行蹤第1212章 考試第407章 詐第757章 離間計第715章 救災第1224章 貿易戰(一)第38章 《隆中對》第828章 潼關失守第1224章 貿易戰(一)第1091章 孟津渡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1099章 失守第562章 撤退和追擊第1126章 互相猶豫第52章 軍中嬉戲第128章 張飛的改變第491章 漢中預度部第992章 兩路進兵第735章 決議第386章 水泥第118章 苦肉計第533章 善後第550章 毌丘儉的決斷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992章 兩路進兵第912章 圍點打援第142章 分地盤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373章 花鬘和關索第368章 分兵第1165章 平策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215章 劉循第701章 劉備病重第460章 曹丕的魄力第541章 好人夏侯楙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609章 到來第83章 議策第531章 衝陣對決第1051章 戰略第370章 圍攻味縣第976章 巴丘水戰(二)第1040章 再次平衡第802章 援兵第395章 曹丕親征第474章 魏諷謀反案第42章 編練鴛鴦陣第897章 英雄落幕第1107章 調整應對第423章 鏖戰第358章 戰與和第699章 諸葛亮的態度第1228章 練兵第414章 劉備的決斷第496章 偷工減料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