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各地局勢

司馬懿敢呆着洛陽不動,是有他的底氣的。

潁川方面,陳泰在接到司馬懿撤軍回洛陽的通報後,半點猶豫沒有直接從昆陽撤軍,先退往襄城,然後在蜀賊還沒有跟上來之前,立刻縮回了許昌。

然後就不動了。

陳泰不可能棄守潁川,這是肯定的.他和他老爹都是潁川人啊,這要是不戰而棄守潁川,以後潁川陳氏哪兒還有臉面在家鄉立足啊。

因此,就像司馬懿預料的那樣,陳泰退守許昌,就是陳泰的底線了,他不可能放棄潁川郡的。

但是,面對已經突入潁川的蜀賊,陳泰也不能不做任何準備。

陳泰手裡只有一萬潁川郡兵,而蜀賊那邊,不僅有昆陽方向的一萬兵馬,還有諸葛亮分兵派來的趙雲兩萬兵馬攻略潁川,陳泰的壓力肯定不小。

潁川世家當然也會給陳泰支持,但問題是,前兩年在王凌的逼迫下,潁川世家已經湊過一次私兵出來給王凌守衛地方了.那次湊出來的私兵,王凌當然也不可能再還給這些世家大族們,肯定是充作本地丁口了啊。

這次,私兵是湊不出多少來了,最多就是給與糧草和錢糧方面的支持,然後幫助陳泰在許昌附近的幾個縣爆兵。

但臨時爆兵,戰鬥力真的有限,大概率只能用來守城的時候當炮灰,拖延守城的時間而已。

因此,陳泰在兵力上,還得自己想辦法。

陳泰對此也沒有什麼好辦法,總不能憑空變出精兵來,故而,他只能向兗州的賈逵,汝南的郭淮求援。

尤其是汝南的郭淮要是許昌失守了,你郭淮守着汝南北部三縣也沒有任何意義,倒不如主動出兵,過來幫我一把。

只要等到擊退了蜀賊,守住了潁川,回頭我再出兵幫你把汝南郡奪回來嘛。

陳泰想的是很好,但郭淮多少有點不買賬。

是,郭淮也知道,許昌一旦失守,他守在汝南三縣也不過是孤軍作戰而已,隨時可能面臨蜀賊和吳狗的兩面夾擊.許昌對他來說,其實非常重要。

可問題是,郭淮手裡真的沒有多少兵力啊。

當年曹休在汝南三縣留下的爛攤子,一共就只有一萬三千郡兵,還要分守三縣,他郭淮現在能守在汝南三縣,完全是東吳方面沒有進一步北上的打算而已。

之前是這個狀態沒錯,但現在,情況已經有點不一樣了。

自從蜀賊開始從南陽出兵北伐後,呆在汝陰的朱據就一直很不安分,隱隱有集結兵力,北上吞併汝南三縣的用意。

郭淮倒是沒覺得蜀賊和吳狗又勾結起來了,但問題是,吳狗趁火打劫又不是一次兩次了。

是,你陳泰說是解圍許昌後,會出兵替我奪回汝南三縣,但這並不能掩蓋汝南三縣在我手裡丟失過一次的事實先不說能不能順利奪回來,就算奪回來了,我的臉面也丟盡了。

已經從涼州刺史變成了汝南太守了,難道下次我的官職還要變成上蔡縣令麼?!

所以,郭淮在接到了陳泰的傳令後,其實內心是真的很糾結猶豫了。

這個大魏啊.現在郭淮都開始有點質疑,自己爲了大魏付出了這麼多,到底值不值得了。

同樣是打了敗仗,曹休,曹真這樣的宗室將領卻是官越做越大,名聲也沒受到太大的影響.憑什麼他郭淮就是官越做越小不說,現在的名聲也越來越差?!

當年好歹也是在西北羌人部落中打出“天神”稱號的人,怎麼現在就淪落到守着三個縣,還要時刻被東吳的無名下將威脅的地步?!

郭淮的心裡是非常不平衡的,但郭淮的人品,還是相當過硬的。

雖然不平衡,雖然很不爽,但郭淮並沒有要臨陣反水的意思,甚至於,在經過仔細考慮過後,從大局出發,郭淮還是得承認,汝南三縣比起許昌來說,戰略價值真的差一大截。

所以,郭淮在一番私下抱怨之後,還是主動提兵一萬,北上救援許昌。

而於此同時,兗州刺史賈逵也相當負責任的做出了自己的決定——親自領兵五千,前往許昌助戰。

不是賈逵不講義氣,就帶着五千兵馬過來湊數實在是兗州現在還沒有從上次大戰中,徹底恢復過來。

上次和東吳大戰,曹休從兗州調走了兩萬兵馬,這個兵馬數量,幾乎是兗州郡兵的一半了。

結果曹休全給霍霍在淮南了。

這事兒,賈逵還不好責怪別人,畢竟調令讓高堂隆領軍去助戰的人,還是他自己.賈逵可不是那種有隨便甩鍋他人癖好的人。

所以,這兩年,賈逵棄守彭城國,退入汝南後,就一直着力於恢復兗州的民生和郡兵。

可賈逵跟司馬懿不一樣,司馬懿是面臨着蜀賊的強大威脅,他不得不把所有的錢糧和精力都用在優先恢復軍事上.賈逵手裡還有從彭城國退入兗州的一萬餘曹魏郡兵,東吳那邊暫時也是休戰狀態,因此賈逵優先恢復的項目,是民生問題。

軍務方面,賈逵打算等過兩年民生恢復了過來後,再着手解決。

可賈逵也沒想到,蜀賊居然僅僅時隔一年就立刻發動了北伐,並且直接攻入潁川郡,導致許昌危急。

賈逵知道許昌的戰略重要性,因此陳泰來信求援,賈逵立刻開始抽調士卒,準備支援許昌。

但,真的抽調不出太多的兵力來了。 跟汝南三縣不同,那地方,只有兩個選擇,要麼不派兵去支援許昌,守住三縣,要麼派兵去,放棄三縣.賈逵不可能放棄整個兗州的。

所以,賈逵必須在保證兗州各地防務,尤其是在東吳的窺視下,儘可能不影響各縣防務的抽調郡兵.能抽調出五千人出來,已經不容易了。

就這樣,賈逵親自帶着五千兵馬支援許昌,把兗州的防務交給了老搭檔蔣濟,尤其叮囑蔣濟要防備東吳。

畢竟,那幫不要臉的玩意兒,玩偷襲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那個呆在壽春的陸遜,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趁火打劫,幾乎是必然的。

就這樣,許昌方面,陳泰在短時間內,集齊了兩萬五千士卒,用來守城對抗兩萬蜀賊,暫時問題是不大了。

但,也僅限於防守,要主動擊退蜀賊,還需要等待合適的戰機出現,目前是隻能相持。

而同樣陷入相持狀態的,還有孟津,虎牢關兩個方面。

而比起相對安穩的虎牢關方面,孟津的形勢其實並不算太樂觀。

虎牢關有雄關守護,王凌又帶了一萬洛陽郡兵過去駐守,等鄧艾帶兵抵達虎牢關附近時,王凌已經早一步入關了面對這樣的雄關,一比一的兵力對比,哪怕是鄧艾,他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威脅到虎牢關。

但司馬兄弟駐守的孟津,可就兇險多了。

而這一切,還得從司馬兄弟守衛函谷關的時候說起。

司馬昭當初駐守函谷關北側通道,其實就差那麼一點,真的就陷入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面對魏延親自率領的七千北軍的進攻,司馬昭帶領的五千郡兵,又無險可守的只能當道下寨,確實守的很苦。

沒辦法啊,兵力處在劣勢先不說,士卒戰力也不是一個等級的啊,洛陽郡兵根本不是大漢北軍的對手,全面被動挨打是肯定的。

但司馬昭知道,自己真的不能退,自己要是退了,這個洛陽肯定不保,而他們司馬家,估計這輩子的前途,也就到這兒結束了。

畢竟那個時候,司馬昭還沒有得到任何司馬懿從魯陽退兵的消息呢。

因此,司馬昭是真的發了狠的在奮戰,奮力的拖延時間。

有幾次,漢軍都已經突破了外圍防線,殺入了司馬昭所在的營寨內,甚至有一次營寨外牆都已經失守了,是司馬昭拼了老命,帶着親衛殺上去,纔算是堵住了缺口,擊退了那次進攻。

司馬昭本人都在那次戰鬥中身中兩刀負傷,只是萬幸都是皮外傷,且傷的也不算太重。

就在司馬昭不確定自己到底還能不能繼續堅守下去,到底要不要棄守逃命的時候.他的兄長司馬師,帶着一萬五千河東兵,及時趕到了函谷關。

司馬昭這才稍微的鬆了一口氣,心想着有一萬八千多士卒守衛,這個函谷關,總該丟不了了吧.然後司馬師和司馬昭一起開始了擔驚受怕。

是,有了大量的援兵到來,魏延那邊也不敢大意,主動收縮兵力休整了一下,大概有三天時間沒有發起進攻。

但第四天,當蜀賊再次發動進攻後,司馬師主動讓自己帶來的河東士卒接戰不這麼做其實還好點,但司馬師偏偏讓河東兵去對陣大漢北軍,麻煩就大了。

司馬師帶來的河東兵,大多是世家大族臨時拼湊出來的私兵,個人戰鬥力還行,但幾乎沒什麼紀律性和組織度,這種軍隊打順風仗也許不錯,但打逆風仗,尤其是面對兇悍的大漢精銳北軍,那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大戰開始後,河東郡兵只硬扛了不到半個時辰,就開始陸續潰散.如果不是司馬師當機立斷,斬殺了一些潰逃士卒,而司馬昭也帶着自己剩下的三千洛陽郡兵及時頂上,擋住了大漢北軍的追殺,恐怕就是一個兵敗如山倒的局面了。

現在的司馬師,要是遇到陳祗的話,大概會很聊得來.但如此情況,司馬師也沒辦法,他只能是儘量收攏敗兵,然後重組陣型,配合司馬昭,繼續依託營寨防禦堅守,拖時間。

可.真的很難。

司馬倆兄弟發現,明明是他們兵力佔據優勢,但面對不到七千大漢北軍的進攻,他們居然還處在絕對的劣勢,依然在被動挨打。

而更要命的是,對面的蜀賊好像也在爆兵,除了那戰力兇悍的精銳部隊外,裡裡外外的還有一萬餘援軍到來。

這支援軍的戰力如何,司馬兄弟暫時還不知道,但他們知道,哪怕這支部隊有精銳部隊一半的戰力,那他們兩兄弟,無論如何也守不住這個函谷關。

就在兩兄弟發愁的時候,司馬懿的軍令到了讓他們棄守函谷關,退保孟津渡口。

兩兄弟終於是鬆了一口氣,準備撤軍。

司馬昭還是比較講義氣的通知了一聲還在守函谷關本關的夏侯和,讓他一起撤,至於是回洛陽還是去孟津,就看夏侯和本人的意思了。

總之,兩兄弟算是有驚無險的,帶隊撤離了函谷關,退守到了孟津渡。

可這兩兄弟沒想到的是,就在他們抵達孟津渡,好不容易紮營安置下來,休息了不到三天的時間魏延也跟了上來。

而這次更要命的是,除了魏延外,還有一個黑臉白鬚的大將,領着一萬士卒,跟魏延合兵一處,一起往孟津渡的方向過來了。

司馬兩兄弟那個鬱悶的啊.招伱惹你了?!

放着好好的洛陽不去,非要來爲難我們倆兄弟作甚?!!

第849章 潼關之戰(四)第8章 年底酒宴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1042章 遷都之議第94章 援兵到來第268章 魯肅病重第921章 出使歸來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705章 女兒事第1023章 諸葛八陣圖第373章 花鬘和關索第297章 不合第43章 輸了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146章 回府第207章 好事連連第809章 蔣琬用兵第900章 季漢的盤算第1031章 大漢南軍第328章 陣前嘴炮第555章 東線戰事第1050章 朱然的謀劃第98章 劉表病重第13章 吹牛第696章 合議第1013章 交鋒第992章 兩路進兵第271章 周瑜的想法第784章 調整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185章 應對第877章 城門攻防戰第735章 決議第244章 王炸組合第447章 街亭混戰(二)第260章 赴約文會第224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478章 爭論第943章 心累的辛毗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668章 宛城戰事(一)第18章 家有新人第34章 榨油第1185章 魏縣第656章 槐裡圍城第737章 爭(二)第702章 託孤第191章 長沙赴任第981章 搖擺的孫權第597章 退守和換防第504章 眉縣世家第640章 再見第1234章 悲歡不定第139章 變故第100章 接應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1250章 攪局者(三)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第639章 關羽觀陣第1059章 偏師出兵第487章 佔便宜第315章 退敵第993章 真正的目的第358章 戰與和第974章 羊衜上任第974章 羊衜上任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18章 家有新人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476章 劉備稱帝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792章 命中註定的待遇第508章 將帥不合第597章 退守和換防第500章 各州情報第1043章 升官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1126章 互相猶豫第564章 錯失機會第911章 過江第949章 孫權的固執第600章 包抄後路第391章 調人第654章 奇怪的三輔第460章 曹丕的魄力第811章 前後夾擊第1121章 各有準備第67章 黃祖異動第562章 撤退和追擊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1215章 下詔伐吳第746章 救援天水郡第758章 司馬懿的焦慮第957章 天意第9章 寇封第23章 反對第413章 冀縣城內第339章 陸遜之計第43章 輸了第679章 黃元叛亂
第849章 潼關之戰(四)第8章 年底酒宴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1042章 遷都之議第94章 援兵到來第268章 魯肅病重第921章 出使歸來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705章 女兒事第1023章 諸葛八陣圖第373章 花鬘和關索第297章 不合第43章 輸了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146章 回府第207章 好事連連第809章 蔣琬用兵第900章 季漢的盤算第1031章 大漢南軍第328章 陣前嘴炮第555章 東線戰事第1050章 朱然的謀劃第98章 劉表病重第13章 吹牛第696章 合議第1013章 交鋒第992章 兩路進兵第271章 周瑜的想法第784章 調整第216章 時間線變動第185章 應對第877章 城門攻防戰第735章 決議第244章 王炸組合第447章 街亭混戰(二)第260章 赴約文會第224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478章 爭論第943章 心累的辛毗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668章 宛城戰事(一)第18章 家有新人第34章 榨油第1185章 魏縣第656章 槐裡圍城第737章 爭(二)第702章 託孤第191章 長沙赴任第981章 搖擺的孫權第597章 退守和換防第504章 眉縣世家第640章 再見第1234章 悲歡不定第139章 變故第100章 接應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1250章 攪局者(三)第112章 找錯人了吧第639章 關羽觀陣第1059章 偏師出兵第487章 佔便宜第315章 退敵第993章 真正的目的第358章 戰與和第974章 羊衜上任第974章 羊衜上任第730章 領兵人選第18章 家有新人第964章 洛陽戰事(一)第476章 劉備稱帝第801章 發現端倪第792章 命中註定的待遇第508章 將帥不合第597章 退守和換防第500章 各州情報第1043章 升官第1037章 曹叡的選擇第1126章 互相猶豫第564章 錯失機會第911章 過江第949章 孫權的固執第600章 包抄後路第391章 調人第654章 奇怪的三輔第460章 曹丕的魄力第811章 前後夾擊第1121章 各有準備第67章 黃祖異動第562章 撤退和追擊第160章 孫尚香的奇妙冒險第1215章 下詔伐吳第746章 救援天水郡第758章 司馬懿的焦慮第957章 天意第9章 寇封第23章 反對第413章 冀縣城內第339章 陸遜之計第43章 輸了第679章 黃元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