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劉備稱帝

第476章 劉備稱帝

建安二十六年十二月,曹丕篡漢自立的消息傳到了漢中,劉備頓時慟哭不已。

這裡面有個小誤會。

曹丕篡漢自立的消息傳到漢中的時候,隨之一起傳過來的,還有漢帝劉協遇害的消息。

這個消息傳到漢中,劉備想都沒想的就相信了。

畢竟,曹操早年對漢帝的壓迫就很嚴重,王侯大臣,皇帝的妃子,甚至是皇后,那也是說殺就殺,說廢就廢了。

現在曹操不在了,曹魏和大漢之間唯一的聯繫也斷了,曹丕既然已經自立稱帝,對劉協下手不是很正常的事情麼?!

再一個,站在劉備的角度,他也無法理解劉協會主動下詔禪位給曹丕。

大漢四百年的江山啊,傳到劉協的手裡,但凡有一丁點骨氣的人,看在歷代先帝的份上,都不可能做出這麼沒出息的事兒。

所以劉備幾乎是下意識的認爲,是曹丕殺了劉協,自立爲帝的。

大漢天子遇害,社稷沉淪,爲了匡扶大漢奮鬥了幾乎一輩子的劉備,能不傷心慟哭麼。

可劉備可以不管不顧的去傷心慟哭,諸葛亮等人現在可沒有這個心思。

傷心自然也是傷心的,尤其是諸葛亮這樣心存漢室的人,聽到皇帝遇害的消息,自然也會悲傷,就是法正,龐統,劉巴等對漢帝已經沒有多少感念的人,聽到這樣的消息,也一樣會唏噓不已。

但唏噓完了,咱們也得幹正事兒啊。

劉備集團,最大的政治旗幟,就是匡扶漢室.特麼現在漢室都沒了,咱們匡扶誰去啊?!

這要是默不作聲的承認了曹魏爲天子,那劉備集團不就成了反賊了麼?!

沒有了大義支持的反賊,怎麼可能在這個亂世里長久的生存下去?!

即使不承認曹魏的正統地位,劉備集團往大了說也只能是一支前朝遺脈留下來的割據政權,這種割據政權的正義性天然不夠,隨着時間的流逝,會慢慢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的。

所以,現在迫切需要的,就是給劉備集團再次樹立起一個政治旗幟,同時這個政治旗幟也不能跟劉備之前的政治旗幟有太大的衝突。

這事兒其實好辦,不管是從個人利益還是從團隊利益出發,最簡單的方式只有一個——讓劉備稱帝,繼承大漢的旗幟。

一方面,劉備集團的政治旗幟沒有倒塌,依然還是匡扶漢室,只不過這個漢室是從劉協一脈轉移到了劉備一脈而已。

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畢竟光武帝劉秀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大漢的帝位在這一刻,從漢武帝劉徹一脈轉移到了長沙定王劉發一脈。

現在從長沙定王一脈再轉移一下,到中山靖王一脈,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嘛。

反正大家都是漢景帝這一脈的,從法統上來說,並沒有大的區別。

另一方面嘛.劉備集團內部,真正受到劉備匡扶漢室感召而加入的人,大概也就只有劉備早期起兵的那一批人,外加一個諸葛亮吧。

剩下的人,所求的不過是亂世顯名,家族存續,榮華富貴而已。

現在有機會成爲“從龍功臣”,這種機會,可是很少的。

因此勸說劉備繼皇帝位,是符合所有人利益的。

這不是劉備個人的意志能決定的,即使他不想稱帝,屬下的人爲了各自的利益,也必須讓劉備稱帝。

更何況,劉備到了現在的地位了,也未必沒有成就帝業的想法。

只是這裡面的度,需要好好的掌控一下,這年頭的人都是要臉要名聲的,劉備也不想讓自己的吃相顯得太難看。

曹丕再怎麼樣,也是搞了一個禪讓的自古以來,起碼到曹丕這個時代,所謂的禪讓還是很有含金量的。

不管是堯禪讓給舜,還是舜禪讓給禹,禪讓和受禪的君主都是歷史稱頌的明君。

曹丕這一手雖然只是掩人耳目,但好歹找到了一個相當出色的藉口,不僅擡高了自己的地位,順帶的也捧了一手劉協,讓劉協至少名義上看上去也是一個“明君”。

只要不去深究內核的話,這簡直是一個非常完美的藉口。

可劉備現在沒有這樣的藉口,甚至消息傳到漢中的時候都已經變樣了,劉協都已經“被駕崩”了。

因此,諸葛亮的提議,是讓劉備給劉協加尊號,給曹魏定性爲“弒君篡逆”,然後以漢室宗親的名義,繼承皇帝位,繼續豎起大漢的旗幟,對抗曹魏。

也就是說,劉協這個前任大漢天子,他必須是已經“死”了,這樣才能給劉備足夠的正統地位。

但這事兒吧.別人不知道也就算了,但張溪知道,劉協根本沒死,還在很快樂的當着他的那個所謂的“大魏山陽公”呢。

諸葛亮提出這個建議,給大家商討的時候,張溪一句話都沒說,但事後,張溪私下找到諸葛亮,建議把“弒君”的名義去掉。

畢竟曹丕真的沒有殺劉協,給人家安這麼一個罪名,回頭人家把劉協拉出來亮個相,咱們說的話很容易就會被否定掉的。

而曹魏只要否定掉咱們一個罪名,就可以藉此把所有的罪名都歸咎於“誣陷”,從而強調自己受禪天子的正統性的。

所以張溪的建議是,指責曹魏是“篡逆”這種板上釘釘的事兒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弒君”的罪名,還是先去掉的好。

諸葛亮聽完張溪的講述後,也是一陣頭大。

諸葛亮倒是沒有懷疑張溪的消息來源是否可靠。

張溪有屬於自己消息來源的事兒,也不是表現出一兩次了,諸葛亮也從來沒有去深究過。

畢竟這年頭的世家子或者寒門子弟,多少有點屬於自己的人脈渠道的,他諸葛亮也有,也一樣不會讓外人知道。

再者,劉協還活着這麼大的事兒,張溪也不是那種不知道輕重的人,肯定不能編出來糊弄自己,因此諸葛亮第一時間就相信了。

雖然慶幸於漢帝還在,但現在的情況下,這個漢帝,還真的不如已經死了。

因爲這個漢帝,他已經不是漢帝了。

如果按照曹魏方面的說法,劉協真的是禪位給曹丕的話,那劉協現在的身份,就只是“大魏山陽公”,已經不是“大漢天子”了。

繼續以劉協爲正統的話,那劉備集團的政治旗號變成啥了?!

匡扶“大魏山陽公”麼?!

這簡直就是在開玩笑。

可如果真的無視劉協的存在,非要給曹魏按上一個“弒君”的罪名的話,確實也有可能跟張溪說的那樣,給曹魏狡辯合法性的藉口。

所以啊,這個劉協活着,不僅阻礙了劉備集團的法理依據,也阻礙了劉備稱帝的合法性。

諸葛亮對此非常的頭疼,想了好久,最終只能採用一個比較折中的辦法。

趁着劉協還活着這件事蜀中的人都不知道,那咱們就裝糊塗,先給劉協上個尊號,就當他已經死了。

之後趕緊勸諫劉備稱帝,重新建立起劉備集團的政治合法性,這樣就能繼續堅持“匡扶漢室”的大旗,掌握大義所在。

至於之後得知劉協是不是活着開玩笑,劉備都已經稱帝了,蜀中和荊州的世家們都已經接受了這一個事實,並且享受到了劉備稱帝帶來的紅利了,區區一個“大魏山陽公”是不是活着,大家會那麼在意麼?!

總不能還有人缺心眼的不要眼前的榮華富貴,非要讓劉備下臺,讓劉協重新上臺吧?!

這就是諸葛亮想出來的辦法,而這個辦法,經過法正,龐統,張溪,張飛,黃權,劉巴等人的數次密議之後,成爲了蜀中各世家和政壇的共識。

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趕緊勸諫劉備稱帝,重立大漢。

爲了防止劉備這人又出現不必要的“仁慈”,心念劉協,諸葛亮等人商議後決定,關於劉協是不是活着的事兒,絕對不能告訴劉備。

不僅不能告訴劉備,還得異口同聲的咬定,劉協肯定是死了。

於此同時,諸葛亮還勸諫劉備,如今戰事平息,主公不可久留漢中,當回成都坐鎮,安定民心。

簡單一句話,把劉備先騙回成都去,爲稱帝做準備。

諸葛亮其實也不是沒有考慮過讓劉備直接在漢中稱帝的可能性。

但問題有兩個。

一個,是漢中殘破,當初漢中大戰之後,曹操遷走了漢中大部分的人口,雖然經過了劉備集團這兩三年的努力.這年頭的勞動效率,兩三年的時間能幹出啥來的?!

讓劉備在漢中稱帝,就連一個像樣的宮殿都拿不出來,這個皇帝稱的,那得多寒磣?!

另一個,是蜀中世家們不同意。

既然劉備要稱帝,蜀中世家們肯定是希望劉備回到成都後稱帝,在成都稱帝,最大的好處肯定是他們這些蜀中世家獲得。

而諸葛亮也必須考慮到,現在劉備的基本盤確實是在蜀中,沒有蜀中世家們的支持,就算劉備稱帝了,也坐不穩帝位。

所以蜀中世家們的要求,諸葛亮也不能不考慮。

至於荊州不是荊州不重要,實在是荊州還有一小半是江東和曹魏的領土,嚴格說起來那邊算是前線,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大後方。

你把帝都這麼重要的地方放到前線,一旦失守的話,政治影響就太大了。

多方考慮之下,諸葛亮也不得不承認,成都是目前劉備地盤中,最合適成爲帝都的地方,必須先讓劉備回到成都。

而劉備真沒有想那麼多,他也有心回成都去.當初北伐的時候,諸葛亮的那封請罪信劉備還記得呢。

經營成都這麼久,那幫不要臉的世家們居然還敢對總動員令進行軟對抗,這讓劉備很擔心成都的形勢。

這些年一直屯兵漢中,劉備對成都方面的那些世家們也不是太放心,正好現在戰事暫時停歇了,回成都去坐鎮一段時間也不是不可以。

可當劉備剛剛回到成都的時候,就接到了許靖遞上來的奏疏——請漢中王繼皇帝位,中興大漢,討伐不臣。

(本章完)

第1209章 變數第377章 戰後處置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761章 爭議第330章 英姿颯爽關銀屏第627章 階段性結束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119章 船艙密謀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311章 曹操頭疼第272章 應對第398章 出兵第194章 示範區第433章 巧遇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388章 戰略衝突第849章 潼關之戰(四)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370章 圍攻味縣第453章 上邽對峙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713章 地獄笑話第1249章 攪局者(二)第368章 分兵第892章 各自的謀略第816章 曹叡的決斷第182章 容後再議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88章 被圍第447章 街亭混戰(二)第995章 真正的戰略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96章 周瑜退兵第589章 試探第537章 諸葛虔的想法第120章 竟陵之戰第902章 折中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203章 草率的漢中攻擊戰第42章 編練鴛鴦陣第513章 關羽的想法第237章 巴東郡保衛戰(一)第387章 北方有變第516章 長安的應對第1092章 共議第1247章 特殊照顧第662章 張溪罵陣第1065章 姜維東進第427章 人情交換第209章 山間小道第971章 曹叡的鬱悶第881章 關羽的異常第218章 各種變故第213章 “謹慎”第203章 草率的漢中攻擊戰第1044章 議罪錢第915章 增援第844章 張飛用計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433章 巧遇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212章 投石車第501章 戰略討論第778章 舌辯第457章 換將第8章 年底酒宴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426章 姜維的動機第1138章 更改戰略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423章 鏖戰第94章 援兵到來第865章 戰後第1064章 羅縣攻防戰第841章 甩鍋第479章 看不慣第864章 亂戰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969章 佔便宜的東吳第10章 新年第431章 詭異的南陽戰事第876章 偷襲城門第111章 變調的智激周瑜第634章 張遼決意第1221章 東征準備(二)第294章 關羽的策略第101章 漢津口之戰第985章 荊州隱患第1200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一)第755章 輕鬆獲勝第1043章 升官第512章 關羽的戰術第208章 雒城第932章 司馬懿的預判第502章 重想第487章 佔便宜第1008章 全朱矛盾第579章 調整
第1209章 變數第377章 戰後處置第590章 還有一條路?!第761章 爭議第330章 英姿颯爽關銀屏第627章 階段性結束第1094章 建言之功第119章 船艙密謀第837章 歪打正着第311章 曹操頭疼第272章 應對第398章 出兵第194章 示範區第433章 巧遇第879章 各自的選擇第388章 戰略衝突第849章 潼關之戰(四)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370章 圍攻味縣第453章 上邽對峙第223章 人事任命第991章 東吳的想法第713章 地獄笑話第1249章 攪局者(二)第368章 分兵第892章 各自的謀略第816章 曹叡的決斷第182章 容後再議第14章 奸雄,必須是奸雄第88章 被圍第447章 街亭混戰(二)第995章 真正的戰略第468章 馬超的神奇操作第96章 周瑜退兵第589章 試探第537章 諸葛虔的想法第120章 竟陵之戰第902章 折中第1181章 河東戰事明朗第203章 草率的漢中攻擊戰第42章 編練鴛鴦陣第513章 關羽的想法第237章 巴東郡保衛戰(一)第387章 北方有變第516章 長安的應對第1092章 共議第1247章 特殊照顧第662章 張溪罵陣第1065章 姜維東進第427章 人情交換第209章 山間小道第971章 曹叡的鬱悶第881章 關羽的異常第218章 各種變故第213章 “謹慎”第203章 草率的漢中攻擊戰第1044章 議罪錢第915章 增援第844章 張飛用計第771章 擅自出兵第433章 巧遇第673章 天人庇佑第212章 投石車第501章 戰略討論第778章 舌辯第457章 換將第8章 年底酒宴第58章 另一個視角的三顧茅廬第426章 姜維的動機第1138章 更改戰略第253章 嶽麓山的由來第423章 鏖戰第94章 援兵到來第865章 戰後第1064章 羅縣攻防戰第841章 甩鍋第479章 看不慣第864章 亂戰第475章 三國時代第969章 佔便宜的東吳第10章 新年第431章 詭異的南陽戰事第876章 偷襲城門第111章 變調的智激周瑜第634章 張遼決意第1221章 東征準備(二)第294章 關羽的策略第101章 漢津口之戰第985章 荊州隱患第1200章 鄧艾的進軍路線(一)第755章 輕鬆獲勝第1043章 升官第512章 關羽的戰術第208章 雒城第932章 司馬懿的預判第502章 重想第487章 佔便宜第1008章 全朱矛盾第579章 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