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二十五)

元祐元年的科舉已經結束了。

包括明法科和特奏名的考試,也都有了結果。

新科進士在宣德門前拜謝君恩,然後去參加瓊林宴,接着各自回鄉炫耀去了,而沒有被取中的士子,也大多早早返鄉。一時之間,京城中諸多專供士人的寓所變得人去樓空。

而制科的御試則在此時按時開始。

制科御試的考題出自韓岡手筆,除了硬是加上了以百分制爲核心的評分標準之外,就沒有別的更動了。

這可以說是多此一舉。通過百分制來評定名次高下的確很簡單,可這一回御試只有兩人通過閣試,御試上的題目也只有一題,根本沒有必要。

不過因爲過關的兩人分別是韓絳和張璪所推薦,韓岡要改動考題的評分方法,將考題從文辭、道理等方面詳細地加以評定,只要徵得他們的諒解,就是王安石反對也沒用。

最後的結果,一個三十五分,在第四等,一個十五分,只有第五等。

若是按照六十分爲及格,這樣的分數實在是慘不忍睹。就是太后也低聲對宰輔們說這個實在不成話。原來的等級制度,一二三四五分等級看起來並不直觀,可現在換算成分數,讓人看來就覺得一百分中只能拿到三分之一,這樣的表現實在是不及格。

但既然朝廷舊例是第四等爲合格,那一位也就順利的獲得了制科出身,同狀元待遇;第五等則黜落,同樣是依照舊例,仍給官加以勉勵。

此番事了,朝堂中一時恢復了平靜。

沒有了廷推宰輔,也沒有了掄才大典,王安石與韓岡這對翁婿一時間也沒了爭執的必要。

而隨着春日的到來,陸上道路暢通,海路也變得穩定,來自於國境之外的消息也就多了起來。

蔥嶺之西,黑汗的軍隊據聞已經開始集結,甘涼路上,正加緊給安西都護府輸送物資。

糧草可以就地徵集,但軍器就必須從後方運去。雪化之後給安西都護府的第一次運輸,便是多達一萬張的馬步弓和兩萬套的神臂弓,以及一百餘具大小不一的牀子弩,當然,箭矢弩矢都不缺。甲冑、刀槍、骨朵、鐵板之類的鐵製軍器,不易損壞,只需要進行少量的替換,但也各送去了兩三千件作爲預備,而最重要的軍器工匠,總計五十餘人也一併前往。

與此同時,新一批多達九個指揮,三千四百餘人的援軍,從涼州出發開始向西域都護府前進,護送重要的兵器,同時更是爲了穩固剛剛收復的新疆土。有過多次拓張的經驗,朝中上下都清楚,這等過去沒有見識過皇宋天威的新領地,不經過兩次三次反覆,不會老老實實地降順。

按照朝堂中業已議定的結論,安西都護府轄下的漢軍數量,在兩年之內要達到一萬五千左右,而蕃軍的數量則以兩萬爲限,再加上降順各部的私軍,如此方能保證天山南北兩側的安全。尤其是天山南北兩麓適宜耕種的土地,能夠安排下數以十萬計的移民,這就需要更多的官軍去西域以保護來自內地的移民。

也就在半個月前,交州之南,占城和真臘兩國再次遣使來哭訴,也一如既往地再次被朝廷所無視。前一次,兩國使節直接在兩廣就被打發回去,這一回,占城、真臘國使準備繞道泉州,不過結果依然不變。

放在世間的道德中,驅使奴隸,不顧其生死,絕對是作孽。但作孽也是交州蠻部作孽,大宋的子民照舊心安理得享受着蠻部所提供的大米、香料、木材,以及他們提供原材料所製成的白糖、蜜酒、果脯等各色特產。

這兩年,交州的種植園不斷擴大,交趾奴工的數量已經不敷使用,亟需穩定而可靠的奴工的來源。大批要被報廢的甲冑和兵器因而“流失”到交州蠻部手中——儘管這些兵器在大宋軍中看來,已到了必須更換的時候,可放在南方蠻部手中,依然是克敵制勝的法寶。

捕奴隊在南方兩國的奸細的引領下,每個月都能弄回幾千人,而在這幾千人背後,是大量的村莊被毀滅。占城、真臘幾次調集大軍來進剿,總是無功而返。即便偶爾能逼退捕奴隊,追擊到國境線時,未免引來窮兇極惡的宋人,又不得不止步。私下裡韓岡寫信給馮從義,什麼時候占城、真臘想通了,改行做人口輸出貿易,自己去外國捕奴轉賣給交州蠻部,他們也就能夠解脫了。

鞏固新疆很重要,安撫舊域同樣重要。

靈武故地在三月、四月又迎來了大量的移民。舊日位於山中的屯兵和民戶,大都移居到靈州附近。在這個冬天,當地衙門組織人力,將被毀壞的灌溉河渠給修復了,其餘渠道也全數修整了一遍,在閘門、堤壩、分流水路上,更進行了改進,用了最新式的工程設計,遠比党項人在唐人的基礎上進行的發展要強得多。關西有數的產糧之地,加上近處的鹽池,又沒了貪婪的党項貴族,只要官員治理得宜,原本在党項人手中就以出產豐富聞名塞上的靈武之地,日後會更加的繁榮富庶。

而一干党項餘部,儘管成功地從青銅峽中殺了出來,可是在種誼、趙隆等名將的監視下,接受了朝廷對土地的劃分,沒有半點異動。以葉家與仁多家爲首的党項餘部都明白,如果他們再敢起異心,下一戰,就是党項滅族的一戰。

春天的到來,也意味着因冬寒而停止的農、工兩事的開始。

不過在河東,即使是在冬日,恢復生產的工作也沒有停止。戰亂之後人民流離,空出了許多土地,原本因爲田主阻撓無法進行的水利和道路建設,如今就少了許多阻礙。代州、忻州、太原的水利及道路工程,正通過以工代賑的形式順利地運轉着,無數回到家鄉的難民,也靠着出賣勞力,渡過了這個艱難的冬天。

至於最重要的鐵路並代線的軌道鋪設,中間雖有反覆,但也進入了最後的攻堅階段。按照主持工程的李誡的稟報,不出意外的話,在六月之前,就能徹底結束工役。但這只是個開始。

這條目前國中最長距離的軌道運輸線,能否穩定有效地運行,將是日後與汴河平行的京泗線,連接北疆的京保線,以及向西延伸的開封至長安,乃至秦州的最重要的參照對象。大量鐵路專業的官員和匠師,也需要通過這條線路進行培養。

相對於河東,河北在戰爭中受到的傷害更小,恢復得也更快一點。只要今年夏天能夠正常收穫,河北的局面就用不着擔心太多。此外由於重新訂立了和約,加之遼國的重心正放在東面,河北國境線上的寨堡正緊鑼密鼓地增修着,主要是爲了配合火炮來修築炮臺。強盜大賺了一筆之後,總要消停一會兒的。但要是就此不加防備,那就未免太愚蠢了。遼國對此也只能默認,即便表示抗議,朝廷也不會理會。

於今說起遼國,就不能不說日本。

依照最新的消息,如今日本已經沒有什麼天皇了,高麗國王也在耽羅島上苟延殘喘。但契丹勢力下的日本國和高麗國的確還存在。

就像耶律阿保機曾經在渤海國的土地上冊封了他的長子耶律倍爲東丹國王,讓其獨立領國。這一回耶律乙辛的次子成爲了新任高麗國王,而日本國王也是耶律乙辛的一個兒子,不過下面還分了好幾個郡王、國公,各自佔了一片地,相當於分封了。如此好處均沾,耶律乙辛的聲望再上新高,無論南北,都在等着看他什麼時候篡位了。

“高麗、日本敗得太快了,看看這才幾天工夫?”向太后現在憂慮的就是這一件事。

宋遼大戰剛剛結束也沒多久,大宋這邊還在努力恢復元氣,遼國那裡就已經滅掉了兩個千乘之國了。

按說遼軍南侵時也沒佔到多少便宜,怎麼面對高麗、日本這樣的國家就如此摧枯拉朽。當年官軍攻打交趾,還在廣西準備了一年纔開戰。

高麗和日本的大捷,對契丹軍心士氣的恢復,有着顯而易見的作用,也足見遼國的戰鬥力依然強大。

韓岡費了一番口舌才向太后解釋明白。

軍事技術上的跨越發展,尤其是普及到普通士兵的鐵甲,讓高麗、日本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完全無法與遼軍相抗衡。

不論兩個小國拼湊出來的是幾萬,還是十幾萬的大軍,其核心都是區區一兩千,甚至爲數僅只幾百的精銳。

維繫戰場上士氣不墮和打開戰局,都是核心精銳的工作。正常開戰時,這些精銳都會被攥在統帥和將領們手中,成爲堅持戰線的中堅,以及關鍵時扭轉乾坤的勝負手。

但在面對純粹以強兵組成的敵人,以徵發起來的農民爲主力的軍隊,完全不能與之抗衡。

遼軍在日本的幾場大戰,漂洋過海而來的信息並不算多,可通過前後情報上的隻言片語,就足以拼湊出了高麗和日本慘敗的原因。

遼人的兵力的確居於劣勢,但計較起戰鬥力,還是更爲優勝。遼軍只要直接衝向敵陣陣勢的薄弱處,擊潰了當面敵人,接下來就像是牧羊犬趕羊一樣,讓敗兵去衝擊其他敵軍,這樣一層卷一層,轉眼就能讓敵軍徹底崩潰。

以契丹鐵騎的實力,只需發揮出正常的水準,區區一千甲兵,便能輕而易舉地就壓倒了數萬農兵。

而且遼軍作戰的方式也隨着裝備的提升而開始改變。在過去,契丹騎兵中,重騎兵的數量並不多,而且其衝陣從來都是從側翼,或陣列的縫隙中衝過,遇到堅陣就避開繞路,絕不會硬衝硬打,不過在高麗和日本的戰法就變了個模樣,敢於正面突破了。

“即便是最精銳的倭兵與高麗兵,也抵擋不了具裝甲騎,何論一羣農夫?”

“只有流寇纔會是聚農爲兵,那等流寇,縱使十倍與官軍,又何足論?北虜雖勝,勝之不武。”

“北虜的疆域同樣橫貫東西萬里,契丹騎兵同樣能探及西域。大食良駒,中國能夠得到,北虜同樣能夠得到。但中國有中國的戰法。具裝甲騎的確勇不可擋,可面對神臂弓和火炮,卻又能有何施爲?即便是厚如城牆,也經受不了幾炮,何況血肉之軀?”

“所以還要看火炮?”太后只記住了韓岡的最後一句。

“火炮,以及圍繞在火炮周圍的鋼鐵、火藥、軌道、馬匹等一切的促進火炮運用的事與物,都應是發展的重點。”韓岡語調平穩徐緩,“要想破遼,當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只有更精強的武器,和經過嚴格訓練的軍隊,纔是克敵制勝的關鍵。”

第一百五十二章 梳理(二十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十)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五)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六)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二)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第一百四十三章 梳理(十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二)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四)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八)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七)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八)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一)第二百二十四章 變故(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下)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五)第三百二十八章 東行(下)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三)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五)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六)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中)第一十七章 廟堂(八)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七)第六章 徵近伐遠方寸間(下)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四)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三)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九)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四)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中)第三百二十四章 反擊(上)第一百九十章 借款(四)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七)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二)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中)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中)第四章 流水(上)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五)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上)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二)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一)第一十三章 上元驚聞變(下)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四)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二)第一十四章 廟堂(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八)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五)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二)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三)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二)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五)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五)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一)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六)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一)第二百二十七章 變故(二十四)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新議(二十)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一)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下)第三十七章 驟風(四)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上)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上)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下)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二)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二)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
第一百五十二章 梳理(二十二)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十)第二十二章 明道華觜崖(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五)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六)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二)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七)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第一百四十三章 梳理(十三)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十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進退地(二)第二十八章 大梁軟紅驟雨狂(八)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四)第一十九章 蕭蕭馬鳴亂真僞(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五十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第四十四章 一言鎮關月燎輝(上)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四十八)第三十九章 遙觀方城青霞舉(七)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八)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一)第二百二十四章 變故(二十一)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下)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五)第三百二十八章 東行(下)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三)第二十一章 涉川終吉黃龍鎖(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五)第二十三章 鐵騎連聲壓金鼓(六)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中)第一十七章 廟堂(八)第二十六章 任官古渡西(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第三十八章 何與君王分重輕(十五)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七)第六章 徵近伐遠方寸間(下)第二十九章 坐感歲時歌慷慨(上)第九章 鼙鼓聲喧貫中國(四)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三)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九)第三十六章 滄浪歌罷濯塵纓(十四)第四十八章 浮雲蔽日光(中)第三百二十四章 反擊(上)第一百九十章 借款(四)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七)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誰爲伸(二)第一十八章 霽月虛明自知寒(中)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遠治亂根(中)第四章 流水(上)第三十四章 爲慕昇平擬休兵(十五)第一十章 彈鋏鳴鞘破中宸(上)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五)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二)第一十七章 夜顧茅廬訪遺賢(下)第一十一章 飛雷喧野傳聲教(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一)第一十三章 上元驚聞變(下)第二十八章 臨亂心難齊(一)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四)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二)第一十四章 廟堂(五)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一)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八)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載迷(六)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五)第四十三章 親屈天人九重問(中)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二)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三)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十二)第四十五章 從容行酒御萬衆(四)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五)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十)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二五)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一)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歲期行旅(六)第一百五十六章 阻卜(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十一)第二百二十七章 變故(二十四)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新議(二十)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一)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下)第三十七章 驟風(四)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上)第三十九章 銅戈斑斑足堪用(上)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下)第三十七章 朱臺相望京關道(二)第二十八章 夜鍾初聞已生潮(三)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三)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十二)第二十六章 仕宦豈爲稻粱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