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感傷離別(4000)

第19章 感傷離別(4000)

崔澈一行人本就是打着遊學的名號,拓展人脈,裴氏一族熱情挽留,崔澈與封德彝便在聞喜逗留了半月有餘,與衆少年結下友誼。

六月初八,忽聞北周幷州總管宇文神舉先後攻佔肆州、顯州,北齊宗室高紹義兵敗,已率3000餘騎投奔突厥,如今的黃河以北,只剩了東北的高寶寧依舊佔據營州負隅頑抗。

原本封德彝就是聽說高紹義欲取幷州,才放棄往晉陽拜訪崔澈小姑,如今見幷州已無危險,便舊事重提,欲往晉陽一行。

崔澈問裴秀意見,裴秀說有多年未曾拜訪姨母,崔澈便也答應下來。

旁聽的裴老夫人這時對崔昭容道:

“昭容恐怕也思念妹妹罷?不如與他們一同北上。”

“這”

崔昭容聞言遲疑,她當然也想去晉陽,與妹妹不相見已有四年,心中那份牽掛作不得假。

裴老夫人笑道:

“去吧,路途並不遠,左右不過月餘時間,老身在鄴城爲人奴婢,熬了四年,難道如今錦衣玉食了,卻還要你寸步不離的侍奉。”

見婆婆都這樣說了,崔昭容便也開口答應下來。

六月初九,清晨,與一衆前來送行的裴氏子弟告別,由於離開晉陽後,還要回聞喜縣一趟,怎麼說也得將姑母送回裴府才能放心,崔澈、封德彝便與他們相約過段時日再見。

車隊陸續駛離聞喜縣城,向北而行。

晉陽位於太原盆地北段晉水北岸,由春秋末期卿族趙氏的家臣負責營建,西晉時曾有過擴建,北齊時又在汾水東岸增築新城,旋在舊城增設龍山縣。

故而崔澈要去的並不是爾朱榮、高歡二人霸府所在的舊城龍山縣,而是晉陽新城。

崔澈一行人抵達晉陽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六月二十七。

晉陽四塞之地,沿途多的是名山大川,衆人但凡遇到風景秀美之處,就得停下來,或在馬車邊休憩,或爬上山巔,一覽壯麗山河。

爬山固然是痛苦的,但站上山巔的心情卻也是愉悅的。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崔澈、封德彝並不趕時間,兩人往聞喜縣,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崔澈遠遠望見晉陽新城的時候,早有五名錦衣少年得知消息,等候在城外涼亭。

五名少年見得車隊標識,紛紛迎了上來,縱使四年未見,與崔澈同座的裴秀還依稀認得五人相貌,向崔澈低聲介紹五人身份。

原來他們便是自己小姑母之子,李義璹、李義珙、李義璋、李義琛、李義瑛。

崔昭容眼神不好,只等他們走近了,纔看清了五人面容。

“拜見姨母。”

五人躬身行禮,崔昭容趕緊下車將他們扶起,不住地誇讚。

崔澈、裴秀、封德彝也下車,衆人相互見禮。

隴西李氏世系許多,但最興盛的要數四大房系,即武陽房,姑臧房,丹陽房和敦煌房。

崔澈小姑父李元儉便是出自姑臧房,五世祖爲北魏名將李寶,李寶之父李翻,爲西涼武昭王李暠第六子,而李暠第二子李歆便是李唐皇室認定的祖先。

只是未來的李唐皇室如今都姓大野,一如楊堅又名普六茹堅,年僅十一歲的唐國公李淵,也得被人稱呼爲大野淵。

無需驚訝李元儉在北齊時僅爲幷州田曹參軍卻能娶到崔季舒的嫡女。

李元儉不僅出身名門,在門第上與博陵崔氏相當,其父李蒨之爲北齊考功郎中,掌管吏部考功曹,負責考覈官吏的功過政績升遷或貶降。

崔澈一行人被李家五子迎進城,回到小姑父李元儉的府邸,大姑母崔昭容與小姑母崔穆容兩姐妹相見的哭訴場面無需多提,崔澈、裴秀二人也被她喚至身邊,尤其是看着崔澈與其父崔長君頗有幾分相似的面容,更是泣不成聲。

昔日崔府受難,小姑母由於已經嫁去了李家,得以逃過一劫,而大姑母是公家、孃家都受了罪責。

崔穆容看着姐姐因爲日夜爲人縫補,而渾濁的雙眼,更是痛悔自己沒有幫上忙,眼睜睜看着姐姐與侄兒、甥兒在北疆過苦日子。

其實不管是崔昭容,還是崔澈、裴秀,都沒有責怪小姑母袖手旁觀,至少在最初被髮配的時候,崔穆容還是時常接濟,是崔長君、崔鏡玄等人真的參與了叛亂,這纔在李元儉的要求下,與孃家斷了聯繫。

崔穆容也有自己的家人,她不敢再與真的犯下謀逆罪的孃家有所牽扯,也是人之常情,畢竟那時候,別說照顧,甚至沒人敢沾染崔澈等人。

這也是崔澈爲何感激北疆的袁姓財主能夠給他一份放羊的活計,提供一個茅草屋讓他與裴秀棲身。

崔穆容在一大家子的勸慰下,終於止住了哭泣,大夥坐在正廳,嘮叨着家常,直到天色將黑,小姑父李元儉才下值返家。

李元儉,本名李華煬,字元儉,以字行於世,其母出自太原王氏,是北魏中書侍郎,齊州刺史王延業之女,祖父爲北魏中書監,長社侯王瓊。

王瓊生有四子,後裔被稱爲四房王氏,佔據了整個太原王氏的半壁江山。

李元儉的長姐李月靜嫁太原王氏子弟王修。

二姐李昭明嫁清河崔氏子弟,北齊太子太僕崔拯。

三姐李昭相嫁北齊給事黃門侍郎,范陽盧氏子弟盧思道。

四姐嫁北齊陽夏郡太守,滎陽鄭氏子弟鄭蘊。

五姓七族之間的關係網,由李元儉一家,就可窺見一二,也難怪到了唐朝,皇帝都得下詔禁止他們彼此通婚。

李元儉時年三十六歲,看樣貌是個美須公,但氣色並不好,當然不是因崔澈等人登門拜訪而不悅,想來是身體有沉痾。

崔澈等人躬身行禮,李元儉對待他們的態度頗爲和善,尤其是崔澈。

李元儉之父李蒨之在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期就被冤殺,仕途多得岳父崔季舒的提攜,受他照料,對待崔季舒唯一的男丁血脈,自然另眼相看。

至於當初禁止崔穆容與孃家來往,也要怪崔長君等人居然真的摻和了高思好的叛亂。

想想崔季舒,歷侍高歡、高澄、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緯,爲高家盡心竭力近四十年,卻只是勸阻高緯往晉陽,便被說成是漢族官員相約謀反,以謀逆罪被誅殺。

無罪都能受戮,李元儉一家又怎敢與崔澈等反賊後裔接觸。

詢問了崔澈等人此次西行的意圖,得知是要往關中游學,李元儉大加讚賞,認爲崔澈年僅六歲,便立志向學,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一番話說得崔澈臉蛋微紅,自家事自家清楚,什麼立志向學,不過是打着遊學的幌子而已。

當然了,真到了長安,還是得尋一位良師,認真求學,肚子裡沒有墨水,抄詩都沒有底氣。

小姑父原本打算也讓幾個兒子同行,但五位表兄弟知道他身體不好,堅持要留在身邊侍奉,李元儉無奈,也只得將他們留在晉陽。

崔昭容提出爲李元儉診脈,她雖是婦人,但自小隨崔季舒學習醫術,崔澈當時的風寒便是由她治好。

只是李元儉推辭,可禁不住妻子崔穆容的催促,便將手腕翻給了崔昭容。

崔昭容診過脈,臉色肅然。

反倒是李元儉看得開,笑道: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都是常態,無需耿耿於懷,但求每一日都能與家人相聚,共展笑顏。”

想來這些年他已經看過不少大夫,也得到了太多消極答案,已經看淡了生死。

但無論如何,氣氛還是沉悶了許多。

用過晚膳,各自歸了院子,裴秀又來找崔澈共寢,卻被妙容堵在了門口不讓進。

這一天天的都緊挨着她家小郎君,到底誰纔是陪寢的大丫鬟。

妙容實在忍無可忍了,封老夫人就是讓她看着點這對錶兄弟,再不攔着,估計真得出事。

崔澈在門內看戲,說實話,一開始離了裴秀的鼾聲,確實睡不着,但如今重逢後,夜夜聽他打鼾,也想耳根子清淨兩天。

眼看崔澈在屋裡看笑話,裴秀在門外喊道:

“阿澈,你若不將她支開,以後再要與我一起睡,可不讓了!”

感受到院子裡衆人怪異的目光,崔澈連呸三聲,說道:

“這人怎地憑空污人清白,分明是你非要與我擠在一張牀上。”

裴秀氣鼓鼓地走了,崔澈也沒去追,兩人自小相依爲命,對他的性情清楚得很,這人不記仇。

當初崔澈一行人未至裴府前,裴秀被同族兄弟羞辱,可那些人道過歉後,裴秀便再未往心裡去,與他們誠心相交。

果然,第二天,天才亮,裴秀又興沖沖地找崔澈,邀他往城外郊遊去,兩人又結伴去尋封德彝,卻便他婉拒。

封德彝昨夜就打聽了今日有場文會,打算去結識太原人士。

他知道崔澈曾在近春文會上一鳴驚人,便提出邀請。

但崔澈此前參加文會,不過是爲了將名聲傳進楊堅耳中,目的明確。

此番晉陽並無他想接近之人,便也懶得再湊這次熱鬧,畢竟肚子裡符合這個年紀的詩文,用一首少一首,可得珍惜着點。

如今年紀尚淺,若無驚人之舉,誰又能理會他。

李家五子中,時年十五歲的長子李義璹,與十一歲的李義珙同封德彝共赴文會,而年紀較小的李義璋、李義琛、李義瑛則與崔澈、裴秀往城外郊遊,只留了崔昭容與崔穆容在家細說這些年彼此的經歷。

傍晚回來的時候,崔澈見雖封德彝同去文會的李義璹、李義珙意興闌珊,細問之後才知道,反倒是三人之中年紀最小,才九歲的封德彝在文會上如魚得水,受人稱讚,與人赴宴去了。

封德彝自然也邀請了二人,但李義璹、李義珙自覺無趣,便也婉言謝絕。

崔澈在晉陽逗留了七天,在此期間,他遍訪山水景色,也曾行走在晉陽的大街小巷,足跡幾乎遍佈整個晉陽縣。

也許是好吃牛肉,又時常鍛鍊的關係,崔澈雖然年紀小,但體魄遠勝於同齡人。

歷朝歷代雖有明文規定不許殺牛,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牛可不是人殺的,是它自己摔死的,至於在哪摔死,是怎麼摔死,也沒有人細究。

眼見時間來到了七月上旬,氣候入了秋,崔昭容急着回去照顧裴老夫人,一行人也拜別李元儉一家,踏上返回聞喜縣的路途。

來時走走停停,遍訪風景,歸時則要順暢許多,七月初五啓程,車隊在七月中旬便抵達了聞喜縣。

又在裴府歇息了一段時日,裴老夫人都打算留衆人過中秋了,崔澈等人卻提出了辭行。

七月二十三日,崔澈、裴秀、封德彝辭別裴老夫人與崔昭容,又與在聞喜結識的一衆少年道別,終於再度踏上求學之路。

“母親(姑母)保重身體!”

馬車越行越遠,崔澈與裴秀探出車窗揮手道別的模樣,在崔昭容的眼中逐漸模糊起來。

“秀兒,伱也要照顧好自己,照顧好阿澈!”

城西涼亭外,崔昭容少有的放開喉嚨,大聲喊道。

崔澈強忍離別的不捨之情,揮手笑道:

“姑母!我會照顧好阿秀的!”

裴秀擦去了眼淚,不忿道:

“打小就是我看護你,你何時又照顧過我!”

“你我之間何必分得這麼清楚。”

兩人調笑的聲音漸漸聽不清楚,馬車也最終消失在了視野,崔昭容終於忍不住了淚水。

崔澈視她爲母,她又何嘗不將這個孤苦伶仃的侄兒視作自己的孩子,如今兩個兒子都辭親遠行,一想到經此一別,不知歸期,誰又忍得住這份離別之情。

正當崔昭容拭去淚水,準備回府的時候,忽然聽見馬蹄聲,待來人離得近了,她纔看清是崔澈身邊的張武。

張武遞給崔昭容一張紙,只說是崔澈所留。

崔昭容打開來看,當先兩字便是‘辭母’。

這是一首詩,紙上寫着:

‘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稀。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飛。’

但崔昭容的眼睛全落在‘辭母’二字上,淚水又一次模糊了雙眼。

這首辭母,原名是送兄,是唐朝一名七歲女童所作。

不作一行飛也有另外一種說法,即不作一行歸。

(本章完)

第201章 初訪李府第439章 新君登基第333章 離間君臣第3章 鄴城來人第617章 消息真假第547章 開解心結第181章 禍亂江南第522章 和親之議第583章 宮中餞行第332章 心懷憂慮第145章 舊地重遊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107章 相互攻訐第301章 杖斃名將第516章 李淵嫁女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426章 老將夜登第47章 獻策平陳第582章 父子爭執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358章 意氣之爭第166章 千牛備身(第一更)第274章 越府相親第582章 父子爭執第125章 禮輕意重第194章 親友重逢第456章 晉陽寺院第542章 重瞳大將第190章 越府尋人第610章 約定舉義第586章 以詩明志第45章 賞功罰罪第185章 兒女親家第340章 改變想法第504章 李家母女第168章 誰可爲帥第574章 天子出巡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90章 反擊突厥第435章 消磨耐心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429章 弒主之人第511章 忠臣義士第507章 受驚失眠第598章 南郡太守第489章 契丹之行第38章 大戰將起第107章 相互攻訐第58章 失意之人第240章 各有去處第279章 突厥來使第150章 突厥東征第621章 歪曲事實第14章 妙容訪親第196章 夜入王府第439章 新君登基第542章 重瞳大將第194章 親友重逢第497章 孝心可嘉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71章 一喜一憂第98章 新婦奉茶第257章 鉅鹿魏徵第488章 展現財富第458章 綁送晉陽第547章 開解心結第207章 意在江南第457章 徹查案件今晚沒有,大家不要等第260章 母女私語第309章 父子娶妻第511章 忠臣義士第30章 貴人相邀第142章 趙穆爲間第445章 試探心意第536章 大興城陷第309章 父子娶妻第159章 突厥可敦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428章 夜襲山谷第142章 趙穆爲間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154章 大興獻俘第568章 天子心意第394章 陣前敘話第12章 少年詠鵝第43章 尉遲身死第252章 君臣離心第477章 再生一計(4000)第467章 謀身之法第291章 所謂計謀第409章 賣主求榮第606章 鎮守巴東第616章 兵臨成都第114章 新徵幕僚第195章 元宵夜會第144章 出塞劫掠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60章 孝子賢孫
第201章 初訪李府第439章 新君登基第333章 離間君臣第3章 鄴城來人第617章 消息真假第547章 開解心結第181章 禍亂江南第522章 和親之議第583章 宮中餞行第332章 心懷憂慮第145章 舊地重遊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107章 相互攻訐第301章 杖斃名將第516章 李淵嫁女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426章 老將夜登第47章 獻策平陳第582章 父子爭執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358章 意氣之爭第166章 千牛備身(第一更)第274章 越府相親第582章 父子爭執第125章 禮輕意重第194章 親友重逢第456章 晉陽寺院第542章 重瞳大將第190章 越府尋人第610章 約定舉義第586章 以詩明志第45章 賞功罰罪第185章 兒女親家第340章 改變想法第504章 李家母女第168章 誰可爲帥第574章 天子出巡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90章 反擊突厥第435章 消磨耐心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429章 弒主之人第511章 忠臣義士第507章 受驚失眠第598章 南郡太守第489章 契丹之行第38章 大戰將起第107章 相互攻訐第58章 失意之人第240章 各有去處第279章 突厥來使第150章 突厥東征第621章 歪曲事實第14章 妙容訪親第196章 夜入王府第439章 新君登基第542章 重瞳大將第194章 親友重逢第497章 孝心可嘉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71章 一喜一憂第98章 新婦奉茶第257章 鉅鹿魏徵第488章 展現財富第458章 綁送晉陽第547章 開解心結第207章 意在江南第457章 徹查案件今晚沒有,大家不要等第260章 母女私語第309章 父子娶妻第511章 忠臣義士第30章 貴人相邀第142章 趙穆爲間第445章 試探心意第536章 大興城陷第309章 父子娶妻第159章 突厥可敦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428章 夜襲山谷第142章 趙穆爲間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154章 大興獻俘第568章 天子心意第394章 陣前敘話第12章 少年詠鵝第43章 尉遲身死第252章 君臣離心第477章 再生一計(4000)第467章 謀身之法第291章 所謂計謀第409章 賣主求榮第606章 鎮守巴東第616章 兵臨成都第114章 新徵幕僚第195章 元宵夜會第144章 出塞劫掠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60章 孝子賢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