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大戰將起

第38章 大戰將起

歲月悠悠,紫陌橋迎來送往,崔澈麾下三千部曲便被安排在此駐紮。

尉遲迥聚衆數十萬,但真正能打的,也就頭戴綠巾,身穿棉襖的黃龍兵,那些人都是尉遲迥從關中帶出來的舊部。

其餘人大多都是崔澈部曲一般,部隊新組建,還沒有形成戰鬥力,只能充當戰場氣氛組的角色。

崔澈對此心知肚明,哪怕此番叛逆別有所圖,卻也讓張武抓緊了操練私兵,澈哥兒可不養閒人。

至於崔澈自己則當了甩手掌櫃,也合情理,你不能指望一個十一歲的少年親自領軍。

張武在紫陌橋練兵,崔澈則時常出入鄴城,來往於堂兄崔達拏的府邸與軍營之間,探聽消息。

周武帝宇文邕對他有恩不假,但與此戰無關,無論勝者是誰,宇文氏的結局早已註定。

哪怕尉遲迥勝了,也不過是楊堅建隋,變成了尉遲迥建蜀。

當了權臣卻不篡國,宇文護的下場歷歷在目,不管進宮面聖戴不戴頭盔,也免不了被人滅了滿門的結果。

別看如今尉遲迥聲勢鬧得很大,在鄴城兩個月,崔澈卻已經瞧清了虛實,斷定他不能成事。

尉遲迥老了,六十五歲的他精力衰退,早就不是當年入蜀的急先鋒,他甚至連家事都弄得一團糟,兒子們彼此關係不睦,各有心思。

爲了拉攏博陵崔氏,將崔達拏引爲總管長史,更是一招臭棋,崔澈這位堂兄是個文人,你讓他吟詩作賦,他高低能給你整兩句,若是要他處理軍國之事,便抓瞎了。

偏偏尉遲迥委以後勤重任,於是在崔澈一次不經意間展露其才能後,崔達拏在處理大事小情的時候,便時常問詢於他。

有了崔澈的幫助,崔達拏不至於如原時空一般,落下個‘不能籌劃謀略,舉措不合法度,不能匡救援助’的評價,但尉遲迥一方的軍情則徹底對楊堅單向透明。

崔澈散盡家財招募了三千人,其中就隱藏有朝廷的細作,方便傳遞消息。

但不得不說,人的名,樹的影,尉遲迥雖老,但他擁立趙王宇文招之子,憑着舊日的威名號召各方,地方州牧之中,也多有響應之人。

尉遲迥又向北交結高寶寧,聯絡突厥;向南聯絡南陳,答應割讓長江、淮河一帶的土地。

當然,這些事情都經崔澈泄密,呈到了楊堅手上。

如東潼州刺史曹孝達、建州刺史石𢙏就在起事前,被執送長安。

剩餘的滎州刺史邵公宇文胄、申州刺史李惠、東楚州刺史費也利進等人,則還沒有來得及抓捕,便公然反叛,紛紛據州響應尉遲迥。

曹孝達與石𢙏被捉並未引起尉遲迥的懷疑,他以爲不過是二人行事不密的過錯,畢竟據州反叛可不是一拍腦袋就能做的事,大量的前期準備必不可少。

楊堅近來的煩心事不止是尉遲迥聯絡突厥、南陳,據崔澈傳來的情報,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與尉遲迥聯繫甚密。

在掌權以後,楊堅爲了收穫民心,先後下令廢除天元皇帝酷法,恢復佛、道樑教傳播,也取得了顯著效果。

但如今最重要的便是率先蕩平尉遲迥的叛亂,否則若是遷延日久,引得其餘總管效仿,與尉遲迥遙相呼應,則更是棘手。

六月初十,楊堅喚來剛剛逃回長安的韋孝寬,將尉遲迥方面的軍情盡數告知,韋孝寬並不驚訝,他知道楊堅在鄴城有人,那人藏得很深,卻能接觸到河北一方核心層次,否則此前自己上任相州的時候,被不會得人提前傳信,尉遲迥要捉他。

“尉遲迥將以其子尉遲惇爲先鋒,領步騎十萬西進,侵犯洛陽,能戡平內亂,又能使堅信重者,唯韋公也。”

楊堅與韋孝寬執手道。

“孝寬必不負丞相所託。”

當天,小皇帝即下詔,任韋孝寬爲行軍元帥,統領關中之兵東出以禦敵。

尉遲迥六十五歲,便已經精力不濟,而韋孝寬更是年長了他七歲,身體其實也好不到哪去,但他的智慧並未衰竭。

甚至隱隱猜到了那顆暗子是誰。

尉遲迥一方還未有動作,楊堅就已經知道他計劃派遣尉遲惇率十萬步騎爲先鋒,目標直指洛陽,這等絕密消息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接觸到。

而恰恰有一人,他年紀小,又因毆打丞相之子遭受通緝,此前更是散盡家財,要往草原避禍,根本不會惹人懷疑,但偏偏其投奔的堂兄總攬後勤。

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出兵計劃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瞞過總攬後勤之人。

韋孝寬可是個用間高手,他利用北齊朝堂內部的矛盾,僅憑一首童謠,便殺死了北齊柱石斛律光。

如今認定了崔澈的身份,再來推敲,一切便說得通了。

韋孝寬領大軍出城的時候,裴秀早已經離了長安城。

此前被母親崔昭容逐回長安,讓他爲崔澈奔走求情,這段時日裴秀多方聯絡,卻始終不能撤回海捕文書。

名望太高的,他夠不着,與他交好的,如竇威、楊玄感,人楊廣也不賣他們的臉面。

到後來聽聞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崔澈也參與其中,此前在長安四處爲他奔走的裴秀也遭了追捕,多虧楊玄感與竇威的幫助才得以逃離長安,連夜趕回聞喜,帶着母親、祖母以及妙容、穆邪利等人往鄴城投奔。

世道亂了,雖然還未正式交兵,但沿途以及冒出了許多山匪,所幸多有護衛,才得以安全抵達鄴城。

此時正值尉遲惇領步騎十萬西進,正如崔澈所透露的消息,趨往洛陽。

得知裴秀來投,崔澈趕忙去迎,一見面卻被姑母崔昭容又打又罵,責怪他行事魯莽,輕易與人結怨。

崔澈捱了打罵,卻也知道她是恨鐵不成鋼。

果然,一頓好打之後,崔昭容又將崔澈摟在懷中痛哭。

一旁的裴秀安慰道:

“母親且寬心,待將來打進長安,滅了他們楊家,自然怨消恨解。”

崔澈聞言一激靈,趕緊左右瞧看,好歹周圍沒有外人,才長舒一口氣。

感冒好很多了。

(本章完)

第217章 矛盾爆發第148章 奚人受辱第238章 回朝受賞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2章 時來運轉第450章 苦衷難言第451章 出兵隨州第553章 李府奔喪第350章 全據遼東第26章 希望落空第3章 鄴城來人第138章 回鄉省親第151章 援軍將至第446章 東隋馬政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63章 楊堅建隋第503章 李家二郎第64章 再別長安第66章 深夜來客第103章 縣令百吉第188章 兵部尚書第611章 攻陷江陵第258章 崔澈助學抱歉,今天要再請一次假第291章 所謂計謀第23章 北齊舊人第86章 佳人邀見第119章 接風洗塵第77章 南陳奪嫡第408章 豆盧皇后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280章 心悅誠服第42章 行差踏錯第470章 世子立威請假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27章 胭脂鋪子第480章 避暑王宮(3000)第108章 蘇威問案第469章 長遠之計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295章 家事國事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36章 天元駕崩第380章 出城約戰第296章 棄疾從軍第294章 內外之爭第395章 偵查敵情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362章 各方反應第335章 奪取小城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355章 朝廷忌憚第358章 意氣之爭第357章 咬金投軍第588章 兵發南陽第264章 尚月尼庵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197章 藥師同乘第28章 雄主崩殂第214章 天子之怒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420章 目標河南網吧裡寫狀態有點差,今天先兩更吧第240章 各有去處第357章 咬金投軍第527章 重逢李淵第425章 屯駐邙山第306章 雙喜臨門第171章 早做準備第295章 家事國事第566章 來來往往第293章 時機已現第430章 金墉之戰(一)第460章 護寺僧兵第487章 彥卿爲使(3000)第343章 喪師自刎第406章 將士譁變第348章 奪取遼東第163章 兒女之事第86章 佳人邀見可能要多請兩天假第238章 回朝受賞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405章 高壁鏖戰第562章 各方來客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350章 全據遼東第619章 下詔止戰第165章 崔澈相婿第387章 議論紛紛番外發不出來第600章 江陵城防抱歉,今天要再請一次假第545章 恢復爵位請假第602章 九江太守第174章 博陵三崔
第217章 矛盾爆發第148章 奚人受辱第238章 回朝受賞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2章 時來運轉第450章 苦衷難言第451章 出兵隨州第553章 李府奔喪第350章 全據遼東第26章 希望落空第3章 鄴城來人第138章 回鄉省親第151章 援軍將至第446章 東隋馬政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63章 楊堅建隋第503章 李家二郎第64章 再別長安第66章 深夜來客第103章 縣令百吉第188章 兵部尚書第611章 攻陷江陵第258章 崔澈助學抱歉,今天要再請一次假第291章 所謂計謀第23章 北齊舊人第86章 佳人邀見第119章 接風洗塵第77章 南陳奪嫡第408章 豆盧皇后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280章 心悅誠服第42章 行差踏錯第470章 世子立威請假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27章 胭脂鋪子第480章 避暑王宮(3000)第108章 蘇威問案第469章 長遠之計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295章 家事國事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36章 天元駕崩第380章 出城約戰第296章 棄疾從軍第294章 內外之爭第395章 偵查敵情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362章 各方反應第335章 奪取小城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355章 朝廷忌憚第358章 意氣之爭第357章 咬金投軍第588章 兵發南陽第264章 尚月尼庵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197章 藥師同乘第28章 雄主崩殂第214章 天子之怒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420章 目標河南網吧裡寫狀態有點差,今天先兩更吧第240章 各有去處第357章 咬金投軍第527章 重逢李淵第425章 屯駐邙山第306章 雙喜臨門第171章 早做準備第295章 家事國事第566章 來來往往第293章 時機已現第430章 金墉之戰(一)第460章 護寺僧兵第487章 彥卿爲使(3000)第343章 喪師自刎第406章 將士譁變第348章 奪取遼東第163章 兒女之事第86章 佳人邀見可能要多請兩天假第238章 回朝受賞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405章 高壁鏖戰第562章 各方來客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350章 全據遼東第619章 下詔止戰第165章 崔澈相婿第387章 議論紛紛番外發不出來第600章 江陵城防抱歉,今天要再請一次假第545章 恢復爵位請假第602章 九江太守第174章 博陵三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