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鈃

(小說家)

宋鈃(這裡念“堅”)

宋鈃,約前375年—約前291年,又寫做宋子、宋牼(這裡念“晶”)、宋榮子,戰國宋國人(今河南商丘),小說家人物。

齊國有個人,想黃金都快想瘋了,每天起牀都要清唱一曲:

啊,黃金呀黃金,你的名字叫黃金。爲何你要叫黃金,爲何我滿腦門都是你。你總是那樣揪人心,想你真的好艱辛。什麼時候天上掉個一兩百斤,哪怕要了我的命我也甘心。

唱完還不夠,扒了兩口飯他又到大街上逛,看看有沒有黃金撿。

這天,他走到金店門口。有個人拿着一塊金子,掂量着正要買。

他一看,猛地撲上去,一把抓過金子:“呀,是你是你就是你!”

旁邊的人一愣,回過神後大家把他暴揍了一頓,並扭送到衙門。衙役就問了:“你沒毛病吧。那兒那麼多人,你怎麼還敢搶呢?”

那人鼻青臉腫地說:“誤會,誤會。我光看到金子,沒看到旁邊的人了!”

選自《呂氏春秋•先識覽•去宥》(宥念“右”,這裡與下面的囿〈也念“右”〉相通)。這個故事,是宋鈃“別囿說”的通俗解釋。囿,指見識不廣,有侷限。別囿,就是不要被自己的主觀思想所左右,這樣才能擺脫侷限,不做傻事。

這個齊人就是老惦念着黃金,過於主觀,才傻得不成樣子。它還有點像掩耳盜鈴,不過更壞,改偷變搶!

另外,想錢想瘋了,也是這種人。

宋鈃小時候應該調皮愛搞怪,生性活潑,不拘束,才讓他長大後成了風趣幽默的人。

他有可能是宋國王室的子孫,所以才姓宋;就像商鞅是衛國的後裔,所以也叫衛鞅。另一種可能,他是春秋時鄭國大夫公子宋的後代。因爲當時宋姓的來源只有這兩個。

這個公子宋很好玩。據說他一預感有好吃的,食指就會biu biu抖動,由此引出“食指大動”的成語。不知道出處的還以爲,有好吃的應該是口水亂流纔是,怎麼和食指扯上關係!

而且,這公子宋還很霸道。當時鄭國的鄭靈公正要請大家吃大甲魚,所以公子宋纔會食指大動,但結果鄭靈公使壞,不分給他吃。他一惱火,就拿食指在湯鍋裡撈了一下,嚐嚐味道才走(也不怕燙!)。

這也是“染指”的出處。而且因這事,之後公子宋還把鄭靈公給殺了。有點橫。那鄭靈公也挺倒黴,爲一隻王八,把命給丟了。而很橫的公子宋,因後來沒有史料記載,不知道結局怎麼樣。

宋鈃也讀過不少書,受過不錯的教育。長天后,他就到各個國家遊歷。

除了對沿途聽到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故事特別感興趣,他還對當時流行的學說如道、墨、儒等,進行吸收和融合,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學說。有點像雜家人物。

這時的稷下學宮在齊威王擴建後,名聲越來越響。宋鈃也一路遛達到了齊國,憑他的學說,也在學宮中佔了一個前排位置。

其實在齊威王時,稷下學宮雖然也很熱鬧,但還沒到口水亂飛的地步。很多人都初來乍到,大家謙虛禮讓,假裝低調,略懂略懂之類的,所以學宮裡的氣氛還不火爆。

而到了齊宣王后,因爲人來得越來越多,又奉行想說就說、動口不動手的原則,沒辦法,就只能比誰的嗓門大了。

宋鈃到齊國時,正是齊威王當政。在當時還是你推我讓的學宮裡,他很是受人歡迎。

由於他幽默好玩,愛講故事,還常常加些獨家爆料、八卦新聞,在淨是術語學問的學宮裡,是一股“清新脫俗的氣息”存在。連一些學派的大佬,也常常偷偷伸頭過來,聽得有滋有味的。

當然,除了故事,其實宋鈃的學說在當時也很是受追捧的。所以很多人都很尊重他,包括之後的孟子、莊子和荀子等大咖。

這期間,宋鈃也大收徒弟。其中一個叫尹文的,比他小個十來歲,後來成了他的死黨。兩人除了常常一起喝酒聊天,還一起創立了宋尹學派。

另外,據說荀子可能也跟他學過一些知識,所以荀子把孟子等很多人都罵得一頭烏黑,但對宋鈃卻只是輕輕地批評了一下。畢竟,老師是不能罵的,那是要遭雷劈的!

因爲好吃好喝,宋鈃後半輩基本都住在稷下學宮。只在60多歲時,他出過一次遠門,去勸說當時因被張儀忽悠、正在大打出手的楚秦兩國。走到宋國的石丘(現在還無法考證其具體位置)時,他遇到了孟子。

此時宋鈃已經是大師級的人物了,而孟子還只是躥紅沒多久的小明星,所以他對宋鈃畢恭畢敬,完全不像對待許行那樣。之後兩人答辯了一番;當然,還是孟子贏。因爲是他記錄的。

後來就沒宋鈃的消息了,不知道有沒有繼續去說和楚秦。即使有,之後他很可能又回稷下學宮,並終老於齊國。

宋鈃是宋尹學派的創始人。這一流派在稷下學宮時,是很混得開的,名氣很大。

它在繼承道家的思想時,也同時融合法、墨、儒家等,主張以道、法、儒綜合思想來治國,反對兼併戰爭,以“寬”“恕”來處理人際關係,並講究清心寡慾等。真的很像雜家。

另外,宋鈃還提出了“別囿說”(見前文)、“見侮不辱,救民之鬥”(被人侮辱不要生氣,就不會打架;這個持點保留意見),以及“名”“實”論(就是名副其實)等。

由於宋鈃的思想有點雜,所以後人給他排隊站位時,很是糾結不定。

在東漢班固編的百家中,他根據宋鈃所寫的《宋子》,把他歸爲小說家。這書後來失傳,不過據推測,可能是因爲書中有很多寓言、傳說、民俗等通俗有趣的故事,類似於市井民間文學,所以把宋鈃列爲小說家。

不過,宋鈃的宋尹學派以道家思想爲主,原屬道家的一個流派,所以他又被認爲是道家人物。同時,他又提倡節儉,反對戰爭,很像墨家,所以也有人認爲他是墨家人物。另外,他的學說思想是綜合許多學說而成的,類似雜家,所以又有人把他歸爲雜家人物。

本書則根據班固的說法,再加上春秋戰國時的小說家實在找不着人了,只好把他強塞到這裡。

宋鈃著有《宋子》18篇,不過已失傳。

小說家,是專門採集民間傳說、記錄民情風俗、並編輯成書爲執政者參考和借鑑的學派。

小說一詞,最早是莊子提出的,意思是微不足道的言論,就是所說的都是小道理。

這是因爲在春秋戰國時,學派衆多,大家都想說動君王,爲了增強說服力,就常常引用史料事蹟,或借用神話寓言、民間故事,有的還胡編亂造。莊子看不上眼,認爲他們的這些瑣屑言論,和自己的玄妙大道沒得比,所以嗤之爲小說。

當時的小說家,和現在所說的小說家概念不同。它類似於現在的民間文學家。

它的祖師爺,已經無法考證。而它的來源,則出自於古代的稗(念“敗”,雜草,比喻微小的、瑣碎的)官,就是專門爲君王講故事的小官。說得難聽點,就是給人解悶的,所以才一直被人看扁。

後來,有人把稗官所說的故事編輯成書,這些人就叫小說家,而這些書也叫稗官野史。

因爲它所說的,大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瑣事,雖然也成一家,但一直被忽視。到了班固時,還將它踢出早期主要的十家之列,稱它不入流,所以纔有了百家中的“九流十家”之說。

其實,小說家記錄了很多古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習俗趣聞,對研究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以及平民文化等,都有極大的參考和研究價值的。

同時,它對後世的小說創作,也有着巨大的影響。尤其在六朝(三國後期至隋朝前)之後,由於文人的加入,小說家一下被拔高到與儒家、道家同等的地位呢。

當然,此時小說的內容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含義也和先秦時的小說家不同了,屬個人創作型,類似現在的文學家。

之後到了明清,小說的發展更是達到巔峰,於是出現了是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四大名著,小說家也倍受崇拜。即使今天,那也是象牙塔尖裡的人物,擡頭仰望都不一定能看得到的。

因爲春秋戰國及之前的小說家,連完整的人名都沒留下一兩個,他們所編的書,也基本上丟得光光的,所以實在沒得再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