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

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可能跟李牧差不多。姬姓,王氏,名翦,戰國秦國人(今陝西富平)。

侍從拿着王翦的信箋(念“堅”)走了進來。

秦始皇眼皮一跳:“老傢伙又來要東西了?”

“大王,你又猜對了。”

“這是第幾次了?”

“第五次了。”

秦始皇忍不住跳起腳大罵:“這老王叉叉,得了便宜還賣乖。當初叫他去打楚國,一張口,就跟我要了咸陽東邊一萬畝良田。我看他肯去,當時也挺開心,手一抖,還多劃了三千畝。可他竟然得寸進尺,第二天又跟我要渭河邊的幾十棟豪宅別墅。這還沒完,隔幾天這老小子又要咸陽後山的三百里山林做狩獵場;他不知道那裡的山雞野兔是秦國最肥的嗎!”

“大王——”

“那老傢伙還說,這是爲了給子孫謀產業,置家當,自己老了也好去休休養、打打獵、玩玩高爾夫球。這還沒走出函谷關,咸陽的地盤都快被他包圓了。這哪是去打仗,這是來打劫,打我的劫,明晃晃、赤果果的打劫!氣死我了!氣死我了!”

“大王,你先消消火。其實他這樣做,是想告訴你,他只貪財物,不貪別的。你想呀,你把秦國所有兵力都給他,你不怕他都怕!所以他才拼命跟你要東西,是想表示他絕無叛心。”

“——是嗎?說得好像也有點道理。那他這次要的三十萬兩黃金也要給了?爲什麼我總覺得肉痛呢?”

“你看,人家江山都給你打下來了,你還在乎這些嗎!”

(侍從心理活動:這還不是因爲你生性多疑,人家不得不防着你!鬼知道哪天你給他下個套、賜個劍什麼的,人家不就都白乾了。你們秦家陰人的事,那可是有祖傳習慣的。)

“你在說什麼?”

“沒有呀。大王,你不會會讀心術吧?”

“讀心術不會,但是,來人,把他幹掉——你知道得太多了!”

選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這是王翦帶兵去打楚國前,連着五次向秦始皇索要財物。後來很多人都跟他學這招,以表忠心,像蕭何、陳平等。

王翦的家世也挺牛叉的,據說他是東周周靈王的長子姬晉(老子、孔子時期,上冊《老子》篇中周景王的哥哥)的第十八世孫。

這姬晉也叫太子晉,是王氏始祖。他原來是太子,在一次和老爹的治水爭論中,死扛着不鬆口。周靈王一惱火,就把他貶爲庶人,於是姬晉榮登古今太子被廢爲平民的第一人。雖然是老百姓了,但他畢竟還是王室族人,所以他的後人就以王爲姓氏。

姬晉很早就死了(據說才18歲),不過也有後代,並且繁衍得還不錯,還散居到各地。後來王翦這一族,搬到了秦國的頻陽(今陝西富平),定居了下來。

到王翦時,家裡已經不富裕了。由於他從小身體就很強壯,也喜歡研究兵法、使槍弄棒的,於是年紀輕輕的也去當了兵。

在部隊裡,他辦事穩重,機敏聰穎,又驍勇善戰,慢慢攢夠人頭,當上了將官。

這期間,白起被賜死,秦國又連着四代君主的替換,到了秦始皇繼位(從秦昭王死後到秦始皇,四代更替的時間只用了四年)。王翦也一下撈到了四朝元老的名號,只是還沒他什麼事。此時秦國軍隊的主心骨是蒙驁,另外還有王齕等老將在呢。

八年後,秦始皇派弟弟長安君成蟜(念“絞”),去攻打趙國。誰知走到半路,長安君被人蠱惑(據說就是那個桓齮),就地叛變。於是秦始皇派王翦去平叛(蒙驁於上一年去世)。

結果王翦發揮他那鬼靈精怪的天賦,不費一兵一卒,派說客說服長安君,就將叛亂平定了。這一次讓王翦嶄露頭角,並開始得到秦始皇的青睞。

第二年,那個身有異能的嫪毐也發動叛亂。王翦領兵鎮守大本營咸陽,以控大局,叛亂最後得以被鎮壓。再三年後,呂不韋也被賜死,秦始皇全面掌控秦國。

當時秦始皇手下猛將兄也如雲,武有王翦、蒙武(蒙驁兒子)、王賁、蒙恬(蒙驁孫子、蒙武兒子)、李信等,文有尉繚、李斯、姚賈等,於是正式開始收網,好吧,是統一全國的打鬥。

打鬥之前先說說這尉繚。他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家,也算是兵家人物(其實本冊的名相和名將,都可算法家和兵家人物,只是不太正宗罷了)。他爲秦始皇制定戰略,建議離間其它六國,賄賂各國權臣(郭開光榮上榜),再各個擊破。秦始皇就是以此策略,最終統一天下。

所以可以說,尉繚爲秦國最後的完成大一統,是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的。另外,他所寫的《尉繚子》一書,也是受到歷代兵家的推崇,被列爲《武經七書》之一。

此時蒙驁、王齕(早蒙驁四年去世)等人都不在了,蒙恬、李信等還是小年輕,王翦就理所當然成了最老資格的統帥了(蒙武比王翦小,資歷也淺)。

其實早在呂不韋死的前一年,王翦就已經操刀上陣了。當時他趁趙國和燕國打得風風火火時,一口氣攻下了趙國九座城。之後幾年,他又和其它隊伍配合,繼續蠶食着趙國地盤。直到碰到李牧。

李牧把很囂張的桓齮打得全軍覆沒後,第二年又輕輕鬆鬆打跑兩支秦國大軍。打得秦始皇呆愣了很久,轉頭就找韓國出氣。

然後就是韓國被滅,趙國旱災,王翦親自領兵來打趙國。可惜王翦賊精賊精的,用計把李牧殺了,無法看到兩人的真正對決,讓後來很多多事的人扼腕喟嘆(好吧,我也算一個)。

李牧死後,王翦勢如破竹,攻下邯鄲,俘虜趙王遷。他的聲望也如日中天。

一年後,就發生了“荊軻刺秦王”事件。秦始皇揣着還怦怦跳的小心臟,回頭找韓國,哦,沒了,王兄,那就給我往死裡打燕國。

此時燕國是燕王喜在位,被打前也說下這傢伙。他是燕昭王的玄孫,也是燕國最後一任國君。他之所以有點名聲,一是他是韓國最後國君,二是借他兒子的東風,他兒子則是借荊軻刺秦王的東風而出名的燕太子丹(有點繞)。

他幾次想趁火打劫趙國,結果自己反被劫。在荊軻刺殺失敗後,他爲了保住自己,竟把自己兒子太子丹殺了,獻給秦國,結果最後還是被滅了。算是真正的慫貨爛人一個。

這邊秦始皇發完話,王翦就帶領李信、辛勝等打手,大敗燕軍,並在第二年,也攻破燕都薊城。燕王喜倉惶逃走。李信則謹遵領導指示,死追不放,最後逼得燕王喜殺了太子丹,逃到遼東去。四年後,王賁進攻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在攻破燕都的兩年後,趙、燕都被趕到東北邊啃雪去了,秦始皇就準備開吃他的主打菜——楚國(魏國也已於上一年,被王賁所滅,成了續韓國之後的第二個苦難兄弟)。

此時楚國地盤依然廣大,兵力也不差。王翦認爲要六十個人才能吃得下,好吧,是六十萬人;李信年輕氣盛胃口好,認爲只要二十萬人。

秦始皇貪心呀,人少點當然能多吃點。於是他就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打楚。王翦一看,又沒他什麼事,就稱病辭朝,回家養老。

果然李信那邊吃得不順利,他遇見了項燕。

這項燕也是戰國名將,還是後來西楚霸王項羽的爺爺。他之後的大敗李信,是戰國末期秦國的最後一次大敗,也可說是整個戰國時期,楚國唯一一次的單獨大敗秦國(楚國哀嘆:不是我楚國無能,是秦國太狡猾賴皮呀!張儀等一干人躺槍!)。

其實李信也是戰國的名將,他是李牧的堂侄,屬隴西李氏。當時他還太年輕,又求勝心切,想學白起,嘩嘩地長驅直入殺進楚國。而項燕也夠有耐心的,他跟在李信屁股後面三天三夜,最終逮到機會,大敗李信,殺了近十萬的秦軍和七個中高級武將。

秦始皇慌了,但人家的表現就是比趙王遷他們要好。他沒有責怪李信,反而自我檢討(李信後來還在平定燕、齊中做出很大貢獻;沒辦法,要拼命呀!)。檢討之後,他又親自去王翦家找他。

王翦正躺在搖擺椅上喝茶哼曲曬太陽,秦始皇一把拉起他。哥,爺,你說的六十萬是吧,給;你看我也挺結實,人不夠,要不把我也算上吧。

話都說到這份上,再不去就打人家臉了。於是王翦帶上六十萬人馬,前去打楚。但不是說他賊精的嗎,所以他就死命向秦始皇要東西,表示我只貪錢物,不貪你權位。畢竟那六十萬人馬幾乎是當時秦國能調動的全部兵力;你把人家全副家當都帶走,任誰心裡都打鼓。

這邊楚國聽說了,也傾其全國兵力,因爲項燕上次的光輝戰績,就義不容辭地由他帶隊去抵抗。

可王翦到了楚國邊界,原地駐營紮寨,讓士兵好吃好喝,啥事不做,就呆着不走。項燕多次挑戰,王翦沒理。這樣整整一年,項燕實在熬不住。沒想到這王老頭比自己還有耐心,家底沒人家厚呀,算了,你不走我走。於是開始打包回府。

王翦一看,等的就是這機會,立刻帶上全部人馬來追。好了,風水輪流轉,輪到項燕被追得不要不要的。最後項燕戰死,王翦一鼓作氣,攻下楚國新郢都壽春,俘虜楚國最後一任國君楚王負芻。楚國第三個被滅。

回到秦國,王翦被封爲武成侯。但他不在乎侯不侯的,秦始皇怎麼勸,他都打死不出頭,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最後他告老還鄉,安度晚年。

秦國也在滅楚後兩年內,相繼滅掉燕、趙、齊,統一了中國。

王翦是四大名將中結局最好的。和其他三個不同的是,王翦不僅軍事才能卓越,也懂得政治權謀。他文武兼備,智勇雙全,又通人情世故,懂人心難測,做到才大主不疑,功高不蓋主,並能激流勇退,功成身隱,最後才得以善終(畢竟前面那幾位的結局都擺在眼前)。

王翦一生馳騁疆場,戰功赫赫,也從無敗績,爲秦國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要命的是,他兒子王賁也是猛人。兩父子東殺西砍,南征北戰,除韓國之外(韓國是秦將內史騰滅的),其餘五國均爲爺倆所滅(六國滅的順序是韓、魏、楚、燕、趙、齊)。要不說,王家後來會大發達。

說到王家,就要說說王姓的大塊頭,琅琊(念“郎牙”;今山東臨沂〈念“儀”〉)王氏和太原王氏。而它們和王翦有直接關係。

秦末時,王翦的曾孫王元,爲避戰亂,遷居到琅琊,成爲琅琊王氏的始祖。琅琊王氏後來不斷繁衍發展,成爲中國歷史上最爲顯赫的家族,被稱爲“中華第一豪族”。尤其在東晉,它是當時的第一望族,人稱“王與馬(當時的皇族司馬氏),共天下”。它還和當時也是頂級家族的陳郡謝氏,並稱“王謝”。唐代劉禹錫《烏衣巷》中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這兩家。

另一個太原王氏,則是王翦的次曾孫王威,留居在山西太原而繁衍昌盛的。它在前期沒有琅琊王氏那麼顯赫,但在東晉之後,它開始壯大,到了隋唐時,更是和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等七族,並列爲豪門高族(此時琅琊王氏已沒落,沒上榜)。它和琅琊王氏,也是王姓的最主要來源。如今,王姓和李姓,分別是中國第一大和第二大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