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

吳起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戰國衛國人(今山東菏澤),兵家人物。

鏡頭一:

洛水東岸,魏國營帳,朔(念“爍”)風蕭蕭,旌(念“京”)旗獵獵。

吳起正半跪着,幫一個新兵蛋子一口一口吸吮毒瘡的膿液。

新兵蛋子眼淚嘩嘩嘩地流。

鏡頭二:

鄉下,土屋門口,一個老婆子也在嘩嘩地放聲大哭。旁邊幾個鄉鄰在勸慰她。

一個鄉人說:“你兒子只是個無名小兵,人家將軍親自給他吸毒瘡,還不夠你臭屁的。你哭什麼呀!你哭什麼呀!”

那位母親說:“以前,我老公也在吳將軍手下當兵,也生了個膿瘡(也夠巧的。看來膿瘡會遺傳,大家要提防),就是吳將軍替他吸的。他爲了報恩,打仗時不要命地往前衝,結果戰死了。現在,吳將軍又給我兒子吸膿汁,我估計我的孩子也活不長了。我那苦命的兒呀!”

選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先不說真僞,這一段看似荒誕可笑,但其實是很讓人感慨的。一邊是母親的慈愛,一邊是將軍的關懷,一邊則是士兵的忠誠和奉獻。

戰爭是殘忍和血腥的。我們學習兵法,並不是爲了製造戰爭,而是爲了有制止戰爭的能力。

這個故事,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記錄愛兵如子的故事。而做爲故事的主角吳起,卻是一個千古悲情英雄。

吳起和李悝一樣,也是衛國人,小十五歲。他原來家境不錯,他爹很會賺錢,不過早逝,但留給吳起很多家產。

因爲早年父親希望他能去當官,所以吳起年輕時,到處花錢託關係,但都是肉包子打狗,結果花光積蓄仍然一無所獲。

27歲時,吳起只好離開家鄉前往魯國,拜孔子弟子曾參的兒子曾申門下。第二年,他母親去世,他沒回去守靈,被曾申認爲不孝,就斷絕師生關係。於是他棄儒學兵。

一年後,齊國發大軍來打魯國,當時的魯穆公頓時滿頭冒白汗。

魯國在齊國下方,以泰山爲界,跟齊國同一時間建立。因爲都在山東境內,所以有時傻傻分不清。

它是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的兒子建立的,早期也挺牛,而且沒有像齊國的公子哥那樣,頻繁地砍來砍去(只砍過三次,還都是伯侄之爭)。但是四百多年後,它也和齊國一樣,被卿大夫掌控了政權,史稱“三桓”。孔子當年就試圖改變這種局面,但沒成功,最終被趕出魯國。

好吧,說好聽點,是失望而去。

直到這位魯穆公上位後,才最終解決了三桓專政。但國家的勢力已經是江河日下了,國土也被齊、楚、越等侵佔得差不多,徹底淪爲二等國家。一百五十多年後,它被楚國所滅。

不過,魯國是有名的禮儀之邦(難怪內鬥比較少。所以,講文明、懂禮貌還是必須提倡的)。它一直保留着周朝的禮儀制度,很多人都來這裡學習,也因此出了像孔子這樣崇尚禮儀的人。

但也因爲崇尚禮儀,自始至終都用禮制來管理國家,所以它也一直無法成爲強國。春秋時還好點,到了戰國它就基本是混吃等死的節奏了。

當然,不是說禮制不好,只是在那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烽火年代,還傻愣愣地跟人家說禮乎儀乎的,不扁你扁誰!

所以,如果真要用儒學來做爲國家的治國國策,至少也要等全世界都統一了再說。

大家可以遐想一下,最後一統世界的會是哪個國家!嘿嘿。

因爲念書、鞠躬的本事不錯,但拿刀衝鋒就差了點,再加上這次齊軍傾國而來,所以魯穆公白毛汗一層一層地冒。

這時,吳起自告奮勇,隨後被任爲主將,開始展示他無與倫比的軍事天才(是的,沒看錯,是無與倫比),三下兩下就打敗了齊國的強大進攻。魯穆公樂得嘴都合不攏。但是三年後,他又莫名其妙聽信別人對吳起的猜忌,把他辭了。吳起只好前往魏國。

此時,李悝正在魏國進行變法改革,並且卓有成效。在他的肯定下,魏文侯任用吳起爲大將,專門攻打秦國的河西之地。

秦國開始悲催了,被吳起打得滿地找牙,一年多點的時間,就被佔領了整個河西之地。之後,吳起還幫樂羊滅掉了中山國,然後一直擔任西河(就是河西之地)郡守。期間,他多次打敗秦國的進攻,曾率領五萬兵馬,就打敗秦國五十萬大軍。後來他還被借調到東邊,又把齊國吊打了一頓。

另外,在郡守任上,他勤政廉潔,愛民如子,與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兵心,於是纔有了開篇的那些事。

不過在54歲時,他又被人猜忌(當時是魏文侯的兒子魏武侯在位,李悝也死了十來年),最後只好辛酸地離開經營了二十多年的河西之地,逃往楚國。

楚國在一百二十多年前被孫武打得元氣大傷後,經過四代君主的不懈努力,到了楚悼王時,國勢才恢復了一些些。但魏國在李悝的變革和吳起的幫助下,此時異常強大,它聯合韓、趙西打秦,東打齊,還向南打得楚國毫無招架之力。再加上楚國自己內部各大家族勢力紛爭,因此國家一片紛亂。

所以,當吳起來到楚國,當時的楚悼王終於相信,天上真的會掉餡餅。

吳起先被任爲宛城太守,第二年就直接提升爲令尹(楚國最大官職)。他開始對楚國進行變法改革,並積極向外擴張,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

然後輪到魏國悲催了。吳起先向南平定百越,打下廣闊領土。接着他又北上攻打魏國,打得魏國不要不要的,並一直打到黃河邊,實現了楚國兩百多年後,再次“飲馬黃河”的夙願(上次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

然而再次“飲馬黃河”後不久,楚悼王就去世了。因變法得罪楚國貴族,在楚悼王剛死,吳起就被楚國貴族亂箭射死在葬禮上,屍身還被處以車裂之刑。

吳起是歷史上少有的集軍事、政治和思想爲一身的人。他文武全才,用兵如神,戰功赫赫,一生從無敗績,在軍事和內政上都有極高的成就。

軍事上,他首建職業軍人的“武卒制”,開創後代募兵制的先河,讓其它國家後來紛紛效仿;並實行治者立信、嚴刑明賞及賞罰必行等條令,商鞅的徙木立信都是跟他學的。政治上,他主張軍政結合,強調以法治國,強軍強國;同時認爲要謹慎用兵,反對窮兵黷(念“獨”)武。另外,雖然身爲兵家,但是他的法學思想對後代影響巨大,其中就包括商鞅等人。

而他的“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治國方略,即使是今天,仍然是國策的精髓。

吳起寫有《吳子兵法》,原有48篇,現僅存6篇。它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極重要地位,與《孫子兵法》合稱爲《孫吳兵法》。吳起也因此被封爲兵家亞聖,位居孫武之後。

該說說他的悲情了。

做爲一個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吳起的影響和貢獻長期被低估。他一生到處被人排擠,被人陷害,不但慘死,歷史上還一直名聲不好。

在老家被騙光家財,在魯國被師傅趕走,被人誣陷,在魏國被人排擠無法任相,又被人誣陷,在楚國也被人嫉恨,最後被亂箭射死,還被分屍。這還不夠慘,死後還被罵得體無完膚。如殺鄰人,不守孝,殺妻封將,貪名逐利,虛榮好色,刻暴少恩等等。

其實在司馬遷之前,上面這些事一個都沒人說,反而對他的褒獎比比皆是。如“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提七萬之衆天下莫當者,吳起也”等等。戰國後期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就是崇拜吳起,而起名爲“起”。

而在司馬遷之後,就什麼污水都潑過來了。這個很可能起源於曾申對他的不爽,以至之後儒家正統一再對他詆譭和貶低,這才讓吳起飽受如此惡名之苦。

所以,是時候給這位千古英雄人物正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