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

伍子胥

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春秋楚國人(今湖北黃歇口,一說安徽全椒)。

出了昭關,滿頭白髮的伍子胥繼續逃,來到了一條大江邊。正愁着呢,幸好有個老漁夫,劃了條小船過來,把他渡過江。

伍子胥千恩萬謝,摸了老半天沒摸出錢,就摘下身上的寶劍,說:“身上沒錢了。這把劍是家傳的,光上面的幾顆寶石,就值好幾百金呢。就當船費吧。”

老漁夫笑道:“爲了抓你,楚王懸賞五萬石小米(約675噸,當時一石約等於27斤),我一天吃一斤,要吃三千六百多年!另外,還有封官封爵呢。就你這破劍,能值這麼多嗎?”

“你知道我是伍子胥?”

“滿大街都是你的畫像。你以爲染了白髮,換了馬甲,就不認得你了。”

“我白髮是自然白,不是染的;好吧,也不是自然白。算了,不過您老不要跟別人說我是伍子胥。”

“我搭你過江,就是要救你,怎麼會說呢?放心吧。”

“跟你老婆也不能說哦。”

“那當然。”

“跟你兒子也不能說哦。”

“知道了。”

“跟你。。。。。。”

“你有完沒完,還走不走!”

走了一段路後,伍子胥又隔着老遠,大聲喊:“老人家,你連你老相好也別說,我是伍子胥呀。”

“你這蠢小子,你這麼一喊,誰還不知道你是伍子胥。氣死了我!氣死了我!你不是怕我說出去嗎,老子死給你看!”

說完,呯呯碰碰砸起了小船。不一會兒,小船就沉沒了。臨死前,老頭轉頭看了一下,伍子胥早沒影了。

老頭一愣:我會不會死得有點冤了!

選自《史記•伍子胥列傳》。還有一版本,是說老漁夫是抹劍自殺的;總之沒活成。

先不說老漁夫,這裡有一個更苦命的主。伍子胥大家都比較熟悉,他的事蹟很有故事性、文學性。這樣說有點殘忍,但真的是。

他和上冊的公孫衍有一拼,兩人是春秋戰國兩大苦主。不過公孫衍是生前還不錯,死後卻被忘光光。而伍子胥是生前就出名,死後還名揚四海,但卻是苦得讓人忘不了。

伍子胥的出身、家境都很不錯。從他曾祖父開始,幾代人一直在楚國當大官。到了他老爹,更是了不得,當了太子建(楚國太子,名建)的老師。而他本人和哥哥,也當上鎮守邊境的大將。然後,中國第一大奸臣費無極上場。

這傢伙上冊說過(《老萊子》篇),跟他君臣爲奸的楚平王也說過(《范蠡》篇)。接着就是費無極唆使楚平王,搶自己兒子未過門的秦國媳婦(叫孟贏;非常美,美到不能再美!),又使壞把太子建調到東北邊的城父(今安徽亳〈念“博”〉州)去守邊界。

這還不夠。第二年,他怕太子以後坐上王位找他算賬,就又誣告太子造反。楚平王竟然也信了,要殺太子建。太子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有這麼個爹真是投錯胎了,不得不逃往隔壁的宋國。

伍子胥一家也倒了黴了。他老爹是太子的老師,首當其衝,馬上被關了起來。此時伍子胥和哥哥伍尚就在城父鎮守。於是費無極就騙他們,你們回來,我就不殺你們老爹。

伍尚要去,伍子胥不肯。最後伍尚讓弟弟逃走,自己回都城,陪老爹一起死。

因爲太子建在宋國,伍子胥就去找他。逃過邊界時,他回頭看了一下楚國。此時伍子胥已經38歲了。

他幸福的童年、少年、青年包括小半個中年,一整個家族,都甩呀甩呀,甩到殘留的悲痛記憶中去吧——楚國你給我等着,老子這輩子和你槓上了(後來張儀也說過類似的話)!

到了宋國,君臣二人剛手拉手互訴衷腸時,宋國又發生了“華向之亂”(也是大家族干政,華氏和向氏),兩人又不得不逃去鄭國。

在鄭國,太子建希望鄭國幫他報仇,鄭國不肯。他年輕氣盛(當時還不到20歲),就想聯合晉國打鄭國,結果被察覺,反而被殺。伍子胥只好帶着太子建兒子勝,又逃去吳國。

這個勝,就是後來楚國“白公之亂”的白公勝(《老萊子》篇中說過)。他也很苦。他是之前費無極偷樑換柱,把齊國女子換給太子建後所生的,然後開始背井離鄉大半輩。在伍子胥死的前幾年,他又被召回楚國任職,最後想掌權爲父親報仇去打鄭國、發生叛亂而被殺。

當時勝應該才一兩歲,爺倆就這樣一路逃到昭關(吳楚交界,今安徽含山),然後麻煩了。原來楚國早就在城門貼上伍子胥的頭像,重金懸賞抓拿他。

伍子胥又苦又急。據說他愁呀愁,竟然一夜愁白了頭。這時幸好有個叫東皋(念“高”)公的好心老頭,讓一個長得很像伍子胥的朋友,去頂替伍子胥被抓。伍子胥這才逃出昭關。

然後就遇見了划船的老漁夫,並逼死人家。據說之後他又遇到一個給他飯吃的女子,也是因爲他嘮嘮叨叨要人家保密,女子受不了就投河自盡。後來發達了的伍子胥就往當初的河裡丟了千金,來報答她。這是“千金小姐”由來的另一個版本。

伍子胥抱着小勝勝,風餐露宿,身上盤纏用光了,寶劍也當了吃光了,一路乞討到吳國都城蘇州。據說他還帶了一支簫,邊走邊吹簫來乞得食物,因此就成了古代第一個有記載的男性街頭賣藝人(女性是創造了成語“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韓娥)。

另外,他雖然不是歷史上第一個乞丐(百里奚就討過飯),但卻是第一個有名的又悲苦又離奇的乞丐(比更有名更悲苦更離奇的朱元璋,早了一千八百多年),所以後來乞丐都尊他爲祖師爺。就不知伍子胥知道了,蕭聲會不會更悲切些。

先讓伍祖師爺討會兒飯,說說吳國的情況。有點複雜。

當時吳國是吳王僚在位。他有個應該是堂哥(個人推測)的堂哥公子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闔閭的老爹有四個兄弟。他的爺爺去世時,立下遺囑,王位要兄終弟及。闔閭的老爹是老大,先繼位,之後闔閭的二叔、三叔又分別繼位。但到了他三叔去世時,四叔死活不肯當羣主,於是三叔把位子直接傳給自己的兒子,就是吳王僚。

這讓闔閭很不爽。他認爲按輩分照天理,怎麼着也該輪到他;怎麼能這麼插隊呢?這種事再熟的人也不行呀!

於是他暗中招納賢能之士,時刻想奪回王位。其實從後來的作爲來看,闔閭也是一個雄主。他任能用賢,虛心納諫,並體恤軍民,勤於朝政,比他兒子夫差要強多了。

這天,他又到大街上轉悠,聽到伍子胥的簫聲。乞丐都有這麼好的藝術細胞,闔閭好奇了一下,上前聊兩句,馬上對伍第一幫主大禮相待。

伍子胥乞丐不當了,什麼祖師爺更不要了,開始在吳國上班當了小公務員。

但是當時吳王僚並不看重他,而且兩三年後,伍子胥發現了闔閭的野心。這讓他很爲難。要報仇,打楚國,就要掌大權,當大官,否則什麼都白搭。最後,他終於下了狠心,把專諸推薦給闔閭。

這專諸是伍子胥前兩年認識的,下面還有專篇。據說當時伍子胥看到他時,他正要和人打架,氣場嚇死人,但老婆一叫他,馬上乖乖回家。伍子胥覺得好玩,就跟他結成朋友。

於是就有了著名的“專諸刺王僚”事件。這一事件導致吳國政權顛覆,吳王僚、專諸被殺,闔閭上位,伍子胥也被任爲行人(接待賓客的官職,類似外交官),之後又全面執政吳國國事。

這時,中國第二大奸臣伯嚭上場了(伍子胥連着遇見中國第一和第二大奸臣,你讓他說什麼好呢!)。伯嚭一家也被費無極陷害,滿門抄斬,只有他本人得以逃脫。聽說伍子胥在吳國,他就跑來了,被伍子胥推薦爲大夫,一起共事(後來專門搞事。伍子胥:放開我,我要戳眼睛!)。

之後,伍子胥又舉薦了之前認識的孫武。這位大哥就不說了。兩人開始操練兵馬,制定戰略,然後,楚國開始徹底悲催了。接下來的幾年裡,伍子胥和孫武玩命地打楚國,奪下許多地盤,並在伍子胥54歲時,最終攻佔楚國國都郢都。

接着,伍子胥上演了世界歷史上最早也最具爭議的一幕——鞭屍。當年的楚平王已經嗝屁(已嗝十年;他的苦命的兒子楚昭王被趕得正在四處逃難),伍子胥就掘開楚平王的墳墓,挖出屍體,狠狠鞭打了三百鞭才罷休。

父親,哥哥,老婆,孩子,家人,親人,我終於爲你們報仇了。哪怕他們說我怨毒殘暴,心狠手辣,復仇男神,由他們去吧。他們不過是一些閒着蛋疼的鍵盤俠,怎知我忍辱負重,怎知我刻骨之痛。等哪天他們親人無辜被殺、家破人亡時,他們就會知道什麼叫深仇大恨!

這樣又十年後,闔閭在和越國打架時,傷重不治,於是夫差繼位。在幫着夫差報了仇,打得勾踐去掃馬糞後,伍子胥卻成了靠邊族。當時就是文種、范蠡以及伯嚭的天下。

他曾多次勸諫夫差對越國痛下狠手,不要急於北方稱霸,但夫差都不聽。最後在伍子胥76歲時,由於伯嚭的誣陷,夫差竟賜劍給伍子胥,讓他自殺,死後還把他的屍體丟到江裡,任其漂流。

可憐一代名將,就此結束他悲苦的一生。吳國百姓哀憐並敬重他,爲他在江邊建立了祠堂,並把那地方叫胥山。至今蘇州(當時叫姑蘇,是當年伍子胥一手修建的)還有許多地方,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而據說後來夫差也被逼自殺時,因爲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矇住眼睛這才自盡。

另外,伍子胥是在農曆五月初五死的,關於端午節的由來除了紀念屈原的一種說法,還有紀念伍子胥的另一種說法。

伍子胥一生跌宕起伏,與衆不同。他知識廣博,性格剛烈,軍事才能卓越,富於謀略,還識人才,懂賢能,爲吳國的霸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無愧一代名將的稱號。

而之所以說他的事蹟很有故事文學性,是其經歷極其曲折豐富。過昭關,愁白頭,遇漁父,當要飯,鞭屍體,被賜死,比許多懸疑小說都更有看頭。所以後來的詩歌、小說、影視、戲劇(著名的如《文昭關》,又叫《一夜須白》)等等,都拿他做題材下角本,流傳不息,和趙氏孤兒的趙武有一拼。

當然,這種事不拼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