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

李牧

李牧,約前290年—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趙國人(今河北邢臺)。

“爺,大王又來了。”

“沒見我正啃豬腳嗎?讓他等着。”

趙孝成王在院子裡伸頭不停張望着。好一會兒,李牧才扶着一根門閂顫微微走了出來。

“說,你要什麼條件只管說,我都答應。”

“大王,我真的去不了。我已經病危了,醫生說我活不了幾年了。”

“少來。你嘴角還抹着油,剛纔肯定在裡面啃豬蹄。是不是?還病危!裝也不裝像一點,沒見過柱着門閂到處跑的。”

“剛剛沒找到別的。哦,不是,那個,大王,院子裡風大,要不到屋裡說話吧。”

“不去。屋裡藥味重,上次進去後,薰得我現在還頭痛。等等,不會是你故意弄的吧!算了,我的李大爺,你還是去吧,邊關那邊都鬧翻天了。死匈奴搶上癮,原來三天來一次,現在一天來三次。你不爲我想,也爲那些士兵百姓想想吧。他們跟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你呢。”

“大王,你別老拿好話哄我。等我這邊一走,那邊你又要聽那些人說三道四,亂嚼舌根。”

“不會了,不會了。誰敢再亂說,我就讓他去你邊界上呆着。咦,這麼說你肯去了!來人,備馬,送李將軍上路!哎呀,不要準備了。上幾次你說準備一下,結果不是從後門逃跑,就是故意撞到牆裝死裝了好幾天,今天還整出個病危來。走吧走吧。不過,老李呀,邊界上你愛怎麼着就怎麼着,我不管,就是那錢能不能省點花;那可都是我的私房錢呀——呀,你別下馬,就當我沒說!”

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是趙孝成王請李牧再次去邊界守匈奴,李牧不去,趙孝成王一再懇請,並同意那邊什麼都由他說了算,李牧這才答應。

李牧的家世很不錯,據說他還是老子李耳的後裔。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在秦國當大官,後來祖父葉落歸根,回到趙國老家,父親也跟着回來,從此他這一族就定居在趙國。

李牧小時候聰明好學,也酷愛兵書,長大後他和廉頗一樣,也去參軍入了伍。不過他下到連隊的地點卻不咋地,在趙國最北方的邊境雁門郡(今山西右玉)。

這地方是趙武靈王時,爲抵抗北方異族(主要是匈奴),設置的三個郡之一(另兩個是雲中郡和代郡)。也就是說,這裡不僅天寒地凍,人煙稀少,還是抗擊匈奴的第一線。這就不好玩了。

要知道,匈奴這兩個字,那是後來秦漢期間甚至是現在,都能讓人聞風喪膽、猛一激靈的名稱,可見其的殺傷力。

其實,匈奴和中原的華夏各族同源,也是夏朝後代。在夏朝滅亡後,其中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就成了匈奴族。早期匈奴只是一個遊牧部落,後來不斷融合和吞併其它民族部落,變得強大,其中就包括被齊桓公打跑的山戎和北狄(所以後代的匈奴也算是他們的後裔)。

在戰國時期,匈奴還不是太強大,但職業沒變,還是以搶劫掠奪爲營生。尤其在戰國後期,被趙武靈王趕跑的另外兩個遊牧部落林胡和樓煩融入之後,它突然強大起來,就開始時常侵擾趙國北方,所以趙武靈王設了雲中、雁門、代三郡來防守。李牧就是被分配到雁門郡。

不過,當兵莫怕苦,怕苦莫當兵,苦練才能出精兵。就在這險惡的環境中,李牧磨練出一身過硬本領,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對敵經驗。再加上他的軍事才能和天賦,可能在趙惠文王時,就升到了郡守。

郡守是戰國時纔有的名稱。一般是在邊關要地設郡,派官駐守,其官名叫守,合稱郡守,相當於地方行政長官。因爲是在邊地,所以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力。

但李牧覺得還不過癮。他要自己設置或任命官職,邊關所有賦稅都歸他管,什麼都他說了算。趙惠文王還算明事理,都由他。

然後李牧就開始“亂來”,每天殺牛宰羊給士兵打牙祭,把公款公物拿來當共享資源。雖然也教士兵騎馬射箭練陣法,但一見到匈奴,立馬退回城寨,死活不出戰。這樣幾年下來,人員沒什麼損失,東西也沒怎麼丟,但卻被人看扁了。匈奴以爲李牧沒尿,士兵也覺得他膽小,特窩囊。

趙惠文王比較好說話,但到了趙孝成王,就不幹了。奶奶的,我讓你守邊界,你不去打匈奴,天天窩在家裡,喝酒吃肉,還拿我的錢做人情。太欺負人了!頭腦一熱,就把李牧撤了回來。

Www¤tt kan¤CO

新去的將官倒是很積極,匈奴一叫陣,馬上出去火拼。但匈奴太強,趙軍根本不夠看。一年多裡,士兵傷亡慘重,牛羊糧草被搶無數,老百姓也沒法進行正常的耕種和放牧。

沒辦法,趙孝成王只好來找李牧,讓他重出江湖。於是就出現開頭的一幕。李牧回到邊界,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然後匈奴又回到解放前,搶了好多年,毛都沒搶到一根。

這一天,一個匈奴小隊又日常任務來搶劫、打秋風,突然發現好大的風:前面山坡下的草地裡,竟然有大羣大羣牛羊;馬上通知大後方。單于餓昏了,立刻組織人馬,能提刀的都跟我來,去大撈一票;那個老頭你給我回去,馬都爬不上去,你掛在馬背邊是給我耍猴搞笑去是不是。然後他帶着所有家當(據說有十萬人馬)殺奔過來。

李牧這才放出他的大招。他派幾支小隊去迎戰,邊打邊敗,慢慢把匈奴大軍引進埋伏圈,然後按平常訓練的多兵種聯合作戰戰術,戰車、弓箭手、步兵一起出動。同時,他又讓兩支精銳騎兵,從兩邊包抄插進,跟剪刀腳似的(這招他很愛用),對匈奴進行包圍殲滅。

這一戰的結果是,匈奴幾乎全部被殲,連老巢都被端掉,一直退到內蒙古北部去。原本在匈奴旁邊的襜襤(念“攙藍”)和東胡等遊牧民族,也跟着倒了血黴,被李牧順手降的降,滅的滅。自此十多年裡,匈奴有心理陰影,再也不敢靠近趙國邊境。而李牧也由此名聲大震。

不過匈奴的悲苦日子還沒完,三十多年後,又被蒙恬徹底趕出內蒙古。在蒙恬死後,它才慢慢緩過勁來,又折騰了秦漢兩百多年。

這期間,應該發生了長平之戰和邯鄲之圍。李牧駐守邊疆,無法回去。所幸邯鄲最後保住了。之後,趙國國內有廉頗扛着,而李牧大都在邊界守着。

在趙孝成王去世的前一年,李牧倒是臨時回國一下,以相國的名義,公費去秦國旅遊了一趟,商議兩國言和、互送人質的事。可旅遊回來沒多久,趙孝成王歸天,剛上任的趙悼襄王就作孽,把廉頗趕去了魏國(不過他也有得安慰,因爲他兒子比他還作孽!)。

由於匈奴有心理陰影,所以邊境比較穩定,於是趙悼襄王就把李牧調回邯鄲。從此,李牧就成了決定趙國存亡的不二角色。

之後的近十年裡,秦國是呂不韋掌權,主要攻打韓國和魏國,沒怎麼理趙國(期間只打過一次)。所以李牧又回邊關呆着,偶爾打打不知死活的燕國。

等到秦始皇真正掌權後,賜死了呂不韋,又開始統一天下的戰鬥。這一年,趙悼襄王也歸了天,兒子趙王遷繼位。

因爲當時趙國和燕國有糾葛,打來打去的。秦國就乘機派出桓齮(念“以”;也有說他就是後來荊軻向其要人頭的樊於期),來夾攻趙國。

桓齮學白起,帶兵深入趙地,一直打到邯鄲頭頂的宜安(今河北藁〈念“稿”〉城西南),準備和西邊的秦軍一起夾擊邯鄲。

趙王遷慌了,趕緊從邊境召回李牧,並任他爲大將軍,去阻擊秦軍。

李牧到了宜安,拿出對付匈奴的老辦法,固守不動。桓齮打又打不了,等又等不得,就分兵轉去攻打肥(今河北晉州西)。李牧一看,馬上去抄了人家老窩,然後在半路上等着。桓齮果然回來救,李牧又用組合拳加剪刀腳,把十萬秦軍全滅了,桓齮畏罪逃往燕國。史稱“肥之戰”。

這一戰讓李牧聲名遠揚,並獲得武安君的封號(白起也是這個封號)。

秦始皇不甘心,第二年又派兩路大軍來攻打趙國。李牧又用各個擊破的策略,把兩路秦軍都給打了回去。

碰了釘子後,秦始皇沒辦法,只好挑軟的柿子捏,隔壁的韓國最先被幹掉,歐巴歐巴叫得再甜也沒用(好吧,聲明一下,不是現在的韓國)。到了韓國被滅的第二年,趙國發生大旱災,秦始皇也記仇,又藉此機會,派王翦親領大軍來打趙國。

雖然趙國連年戰爭,再加上這次的大飢 荒,國力已相當衰弱。但王翦知道,有李牧在,自己不一定能討得了好。於是他就去賄賂那個害過廉頗的郭開(這次用的是離間計)。

郭開果然見錢眼開,馬上向趙王遷誣陷李牧,說他通敵叛國,要造反。要不說趙王遷該死,也不查查,更不看都什麼時候了,在這種關節眼上,還派人去替換李牧回來。

李牧知道他一走,趙國可能馬上就玩完(就是有這種自信),爲了這個國家和百姓,他拒絕了。趙王遷作孽做到底,竟派人設圈套逮捕了李牧,並將他殺死。

三個月後,王翦攻破邯鄲,趙王遷被捕,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的深山老林中,和野豬狗熊做伴去了。郭開後來也被盜賊所殺。

不過趙國還沒真正玩完,趙王遷的哥哥跑到代地(今河北蔚〈這裡念“玉”〉縣一帶),繼續爲王。六年後,在王翦的兒子王賁(這裡念“奔”,第一聲)滅燕後,順手把他也滅了,趙國才徹底滅亡。

“李牧死,趙國亡”,這是對李牧最精確的評價。而他本人的軍事才能,也確實卓越非凡。他和白起一樣,一生未嘗一敗,雖然戰役不多,卻場場爆勝。而且他攻防兼備,富於韜略,不僅善於進攻,也善於防守。同時他又愛護士兵,關心百姓,在治軍和安民上都有獨到能力。

另外,他對匈奴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戰術,在後來中原以步兵兵團對付域外騎兵兵團的戰爭中,有極大的借鑑作用。

而他無辜被奸臣所害的悲苦命運,也讓後人對他深表同情。司馬遷甚至直接破口大罵趙王遷,說他是婊 子養的(“其母倡也”;倡,歌妓);而趙王遷老媽確實也是個倡女。

不過值得李牧欣慰的是,他的家族後來發展得十分強大,並且顯赫。這裡簡單說下。

李牧的祖父當年離開秦國回趙國,他的伯父李崇留了下來,並定居在秦國的隴西(今甘肅臨洮),從此成了隴西李氏的始祖。這一族可了不得,之後的李信、西漢的李廣以及開創唐朝的李淵、著名的詩人李白和李商隱、明代的李時珍等等,都是其後裔。

而李牧父親李璣(念“機”)回到趙國,定居在趙郡(今河北邢臺),於是成了趙郡李氏的始祖。雖然它的後代不如隴西李氏那麼輝煌,但同樣是豪門望族,尤其在南北朝時,更被列爲第一等高門大族。

它和隴西李氏,是今天李姓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