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

鄭國

鄭國,生卒年不詳,大約和李牧差不多,戰國韓國人(今河南新鄭)。

韓國王宮裡,鄭國前來報道。

韓桓惠王(韓非子的老爹)說:“爲什麼我一見到你,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呢?”

鄭國:“。。。。。。”

韓桓惠王感嘆道:“想當年,我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韓昭侯的爺爺韓哀侯),英明神武,風流人物,舉手談笑間就把鄭國給滅掉。那是多麼風光牛叉的歲月呀!”

“大王,你照顧一下我的感受好不好?”

“唉,算了,想起來都是淚。對了,趁着小秦王政剛登基,我決定讓你去秦國做臥底,幫秦國修水渠。這樣就能耗費秦國大量人力物力,它就沒法再打我們啦。”

“這麼傻缺的主意是誰出的?”

“怎麼說話的!這叫‘疲秦計’,是我苦思冥想了大半天,纔想出來的。你想呀,一是秦國忙着修渠,沒空打我們;二是修渠勞民費財,耗時耗力,說不定不用多久秦國就會被拖垮了。這樣,媽媽以後再也不用擔心秦國啦!哦,不是,不是媽媽,是我們,我們。還別說,大臣們聽了都說好,還紛紛誇我腦子活,點子棒呢。”

“可你們想過沒?秦國修好水渠後,會變得更富裕,國力更強大,我們死得更快!再說了,秦國人又不是傻子,會信我嗎!更何況我只是個搞水利的,你們不能這樣把我丟出去就不管了呀。”

“你不會動點歪腦子嗎?比如偷工減料呀,隨便亂挖坑呀,多搞些豆腐渣工程之類的。唉,老鄭,沒辦法呀。你也知道這些年我是怎麼過的!上黨沒了,滎陽沒了,老祖宗交給我的地盤,只剩下這麼點旮旯地了。我先是認秦國當大爺,之後直接給人家當兒子,現在當孫子人家都不要了。算了,能撐幾年是幾年——我算是看透了,等我死後,管它洪水滔天!”

(鄭國:唉,這麼個主子,還有啥好侍候的。)

選自《史記•河渠書》。韓桓惠王是韓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君主,但除了不斷向秦國求和,這輩子啥事沒做。不光送鄭國,在他死後,他的兒子韓王安,連自己兄弟韓非子也送去了秦國。兩代君主也是沒誰了,送人都能送上癮!

鄭國可能是之前被滅的鄭國人後代。在近百年前,鄭國被韓國滅後,鄭國人散居於各地,併爲了紀念故國,就改姓氏爲鄭。

不過,這只是個人猜測。

但不管怎麼說,這名字是起得有點出類拔萃。估計鄭國老爹對鄭國這個國家太有愛了,所以纔給他取這麼個名字。幸好當時還沒文字獄、政治運動之類的,不然光這名字,就得天天關小黑屋。

不像韓國人的韓國人鄭國,懵(念“猛”)懵懂懂地成長着。長大後,他不管不顧去考公務員,結果並沒有因爲名字的不和諧,被錄取了,當了韓國的水工(古代管理治水工程的官員)。

剛開始鄭國還只是初級技術員,然後慢慢熬呀熬,靠着勤奮的學習和艱苦的實踐,最後熬到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這期間,他還參與了修整鴻溝和治理滎澤水患等重要水利工作。

鴻溝,是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人工運河,是魏惠王時開挖的(所以魏惠王雖然比較敗家,但還是有一定的建樹的)。它從河南滎陽起,向東經中牟、開封,再南下直到周口的淮陽。它對當地地區的灌溉、航運及經濟發展,也起過相當大的作用。

另外,一百五十多年後項羽和劉邦楚漢之爭時,它是兩軍對壘的臨時分界線(東爲楚,西爲漢)。現在中國象棋中的“楚河漢界”,指的就是它。

滎澤則是自然形成的湖泊,在今河南滎陽境內,是黃河水沿古濟水(河北境內,現已消失)溢出後,聚積而成的。因爲黃河的泛濫和泥沙的淤積,在漢代後它就消失了。不過在漢之前,它是當地儲水、灌溉、水運及船隻停泊的重要地點,所以要經常清淤治理。

在鄭國開心挖土掏沙玩泥巴時,當時的韓國卻是要生要死的。做爲韓國最長在位時間的韓桓惠王,一點都沒成就感。剛上位那幾年還好,秦國光和魏國、趙國打,沒顧得上自己。不過看着家門口的這幾個蠻人,菜刀鐵鍋亂飛,那個心驚膽戰呀;鬼知道哪天砸自己頭上。

但不用擔心太久,白起提着刀,直接奔過來了。是白起,白起呀。

然後,圍牆沒了,院子沒了,接着大半個房子也沒了(上黨被佔。上黨相當於當時大半個韓國領土)。有什麼辦法呢!拿去,拿去!

但還沒完。接下來的十幾年裡,雖然白起、秦昭王相繼去世,不過秦國仍然不消停。客廳沒了,廚房沒了,到秦始皇上位時,韓桓惠王連衛生間也沒了,只剩個小臥室(都城新鄭周圍一小圈旮旯地)。愁呀!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好吧,人爲的也算),做爲高級工程師,鄭國應該是看看水,挖挖溝,然後領着高工資退休,找個地方安度晚年。畢竟這打打殺殺的事,他是無能爲力的。

但上天註定不讓他太安逸。這不,韓桓惠王和羣臣嘚啵(念“bo”)嘚啵了半天,想出了個“疲秦計”,於是竟把救國救難這樣的大事,全交給了一個純粹是技術人士的鄭國(此時韓非子正躲在家裡悲憤地寫着書)。

沒辦法,鄭國只好唸叨着路過土地廟沒去拜拜之類的,來到秦國。當時秦始皇剛上位,才十三歲,還是個小毛孩,由呂不韋當政。所以鄭國應該是先去找了呂不韋,商討着修建河渠。

呂不韋正愁沒政績,一拍大腿,就這麼定了。不過形式還是要走一走,畢竟小秦政是名義上的一把手,而且將來有什麼責任也可以推卸一下。然後在得到小秦政的首肯後,鄭國就着手修建水渠的工作(當時都江堰已開工八、九年,已經到工程的尾期了)。

雖然成功打入敵後組織,但做爲一個技術人員,鄭國還是本着良心和職業道德,去秦國各地細心勘查地形。最後他選擇了關中平原(也叫渭河平原、渭北平原)這一地區。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四關是東邊函谷關、西邊散關、南邊武關、北邊蕭關,當時主要在咸陽、西安那一帶。其實最早的“天府之國”,指的是關中平原,比成都平原獲得此稱號,早了半個多世紀。直到都江堰修好後,成都平原一夜暴富,於是就把稱號搶了過去,並一直搶到今天。

另外,早期以函谷關爲界,函谷關以內叫關中(也叫關西),函谷關以外叫關外(也叫關東)。不過後來這界線有所改變,在清朝時,則是以山海關爲界來區分關內關外的。很著名的“闖關東”的關東,就是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今東北三省大部分地區)。

不過當時的關中平原並不樂觀。由於周邊幾條河流時常氾濫鬧災,再加上當地雨量較少,枯水季時又經常發生旱災,還留下許多鹽鹼地,很不利於耕種,所以糧食產量已大大降低。也因此它的“天府之國”的稱號,會被成都平原搶走。

針對這種情況,鄭國經過嚴謹的考察和精心的設計,以及無數的磨難艱辛,歷時十餘年,終於修成了鄭國渠。

鄭國渠是我國古代修建的最長的灌溉渠道,也是關中最早和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它從西邊的涇水(涇念“精”;今陝西的涇河)引水,一直到東邊的洛水(今陝西的北洛河,不是前面四川的洛水),全長三百餘里(約合今天124公里,秦時一里約等於414米)。

它充分利用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特點,讓河水自動流入渠道和灌區,形成自流灌溉。基本上挖渠之後,啥都不管,更不用抽水機、高壓泵(念“蹦”)什麼的。

同時,它還採用獨特的“橫絕”和“假道”技術,通過攔堵沿途天然的河流,增加水量,解決了長距離輸水和供水,並利用天然的窪地做爲蓄水蓄洪之地,發揮了防洪和調節水量的作用。

“橫絕”,就是建攔河滾水壩,是在沿途經過的河流中,修建高度較低的的攔水建築物。當河水較少時,保證渠水的水量,當漲水或發洪水時,多餘的水會溢過滾水壩,流向下游。

“假道”,是鄭國並不傻愣愣地全程挖渠道,而是聰明地把路上那些較小的河道,直接當做渠道。這種方法不但可用河水補充渠水,更大大減少了工程量。

另外,鄭國渠所引的涇水雖然很渾濁,但卻挾帶有大量富含有機質的泥沙。這不僅增強土壤肥力,也大大降低當時耕作土層中的鹽鹼含量,使大片澤鹵之地變成沃土。這種改良方法在後代常被引用。

鄭國渠規模宏大,技術先進,設計合理,影響深遠。它不僅解除了當時關中平原水旱災荒,還大大提高耕土的質量和農作物產量,起到了灌水、施肥、改良土地等的巨大作用。

它和都江堰一起,爲秦國的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併爲之後漢朝及其它在關中建都的國家,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支撐。一直到唐宋時期,關中地區都是全國少有的富庶之地。

而它首開引涇灌溉的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有着巨大影響。後來歷朝歷代都受其啓發,在這裡修建水利設施,一直到現在。它和漢代的白渠(也是引涇工程,不過是注入渭水,在鄭國渠南邊,並稱“鄭白渠”),是北方灌溉技術的典型代表。

另外,由於歷經久遠,老化失修,再加上其它渠道的修通,後來鄭國渠的大部分地段被荒廢。民國時期,近代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念“止”),在鄭國渠的舊址上,修建了更大規模的涇惠渠。這使鄭國渠重煥新生,新舊合用,得以繼續爲渭北百姓造福施惠,直至今日。

不過,修建鄭國渠並不是一帆風順,該來的還是要來。修到一半時,不知是保密工作沒做好,還是韓國那邊故意泄了密,秦國知道了鄭國修渠的真正目的。秦始皇很惱火,要殺鄭國。

但是估計鄭國也不是什麼善茬。他豁出去了,說,沒錯,我就是臥底、特工、邊緣人、鬼頭仔;當初確實是想通過修渠,讓韓國多撐幾年,但是渠修好後,卻是爲秦國建萬世之功呀;其實你們賺大發了。

秦始皇一聽,有道理呀,行,你繼續修。這就是一代雄主的胸懷,這也才使鄭國能夠完成這一偉大工程。

由於鄭國渠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意義,爲了表彰鄭國,秦始皇特意將該渠命名爲鄭國渠。此時韓桓惠王已經嗝屁有些年了,不知聽到這個消息,會不會從土裡再爬出來。

更悲催的是,鄭國渠使秦國國力更強大,不但加快了韓國的滅亡,連其它幾個國家也跟着遭了殃(魏趙楚齊那個罵呀)。沒過幾年,韓國就第一個被滅了。

之後就沒有鄭國的消息,他最後應該是在秦國去世的。

鄭國在後世遠不如李冰風光,沒有祠堂廟會,沒有封王封號,甚至連名字都少有人知道。雖然鄭國渠以他的名字命名,但估計更多人會以爲這裡的鄭國是指國家。

其實鄭國渠的作用和意義,並不比都江堰小多少。2016年,鄭國渠最終申遺成功,成爲陝西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多少也算是給鄭國的一些告慰吧。

至此,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介紹完畢。

其實,我們國家從古到今,有許許多多偉大的水利專家和水利工程。

從最早的大禹,到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到王景、潘季馴,到現在的南水北調、三峽水利工程等等,他(它)們無不心繫百姓,造福於民,爲中國人民的安定和幸福,爲中華民族的繁榮和進步,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和不朽的功勳。

所以,每一代的水利專家,都是值得敬仰的偉人。他們的恩德,永世都不該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