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衍

(陰陽家)

鄒衍

鄒衍,約前324年—前250年,戰國齊國人(今山東章丘),陰陽五行家創始人。

“天靈靈,地靈靈,太上老君快顯靈。師傅,你看我這姿勢銷魂嗎?”

鄒衍一腳踹過去:“我是陰陽家,你在這兒念毛的法咒?以爲是道家嗎!”

“要不,我們跳大神吧——我馬上消失!”

徒弟連滾帶爬地跑開了。

鄒衍打了個哈哈:“那人我不認識的,不知哪裡蹦出來的兔崽子;估計是隔壁那牛鼻子老道派來搗亂的。這位老哥,你是算命還是看風水?對了,你到我後院幹什麼呢?”

“我就是隔壁那老道的師傅!剛剛串錯門了。”

“——哎呀,大水衝了龍王廟,真是一家人不認得一家人。其實我和道家也有很深的淵源哦。等等,不要走——你額有朝天骨,頭有靈光束,神仙下凡,天人轉世,我終於等到你了。無論如何,就算泄露天機,天打雷劈,我也給你看個全相——不要走嘛,大家都混飯吃的,便宜點,打八折。。。。。。”

以上我瞎編的,後半部來自電影《食神》的臺詞。不過,陰陽家其實就源自於道家的。

鄒衍出生在齊國。當時稷下學宮已是聲名遠播,在他5歲時,齊宣王上位,學宮更是達到鼎盛。

因爲就在本國,又離老家不遠,所以從小耳濡目染,讓他對這個光吵架、不幹事的地方心馳神往,於是在十幾歲時他就跑去了稷下學宮。

在這裡,他遇到比他大一歲的荀子,兩人可能一起在傘下做過旁聽生。不過和荀子不同,荀子鑽研的是儒學兼法、兵、雜等學說,鄒衍也學儒學,但更偏重黃老道學、陰陽、占星等。

學宮中無歲月,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齊宣王跟大家說拜拜,到了齊湣王的時代。這時鄒衍不僅形成了自己的陰陽學說,還創建了五行論與五德終始說。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論,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理論,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同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其實五行的概念,早在堯舜年代時就有了。早期還加了一個谷,叫“六府”,春秋時期去掉谷,最終確定下五行的叫法。而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卻是從鄒衍纔開始的。

五德,是指這五種物質的屬性。五德終始說,就是說自然、世事、王朝等,都按這五種物質的屬性相生相剋、周而復始循環運行的。

比如說,夏屬火(夏天嘛),商屬水(商的第一位君主商湯,帶水),水克火,所以商滅夏。而周屬土(字裡有土),土克水,所以滅商。鄒衍就以此,做爲之前夏商周更替的依據。

這就了不得了。想想誰不想當下一位的大哥大佬,不管是不是真的,至少有個盼頭不是。另外,誰又都希望能永世流傳,不想被人剋死。怎麼解,就得找鄒衍了。

所以他的學說一下高大上起來,受到了齊湣王以及其他國君的追捧。之後的秦始皇也中招,因爲秦朝屬木,水能生木,所以他拼命積水德,想千秋萬代,結果十四年就玩完了。

不過在當時,鄒衍是很吃香的,這學說讓他聲名鵲起,也讓他後來無論到哪裡,都能混得有滋有味。

因爲這學說,鄒衍得到了齊湣王的重用。不過之前說過,齊湣王囂張跋扈,稷下學宮的人像慎到、田駢等,早幾年前就離開了。

鄒衍也常勸齊湣王,但沒什麼用。最後忍無可忍,不想再忍,聽說燕昭王在廣招人才,於是他就前往燕國。

據說燕昭王親自拿掃把,爲他掃地引路,接風洗塵,用超高的規格接待他,並拜他爲師。

在燕國,鄒衍除了給燕昭王講講陰陽五行的道理,也從事農業生產工作。他教百姓耕種方法,識別種子,並用使地氣變暖的未知手段,讓因爲太寒冷而無法種莊稼的許多燕地,也種上穀物,大大增強了燕國的物質基礎。

在鄒衍41歲時,因爲齊湣王太過無道,燕國聯合幾個國家一起攻打齊國。鄒衍雖然也恨齊湣王,但齊國畢竟是自己的祖國,所以他沒有參加。

齊湣王死後五年,燕昭王也去世。愣頭青燕惠王即位,他不僅趕走樂毅,又聽信讒言,把鄒衍抓了起來,不過不久又放了。

因爲是被冤枉的,所以據說鄒衍很悲憤,仰天長哭,結果那年六月下起了飛霜。後來就用“六月飛霜”或“六月飛雪”來表示冤情,最出名的是元代關漢卿寫的《竇娥冤》。

當然,只是據說。

不過,六月飛雪在現實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它是因爲夏季高空出現冷暖強對流而產生的,是一種奇特而罕見的自然現象。所以哪天你摔倒掉溝裡,正好碰到六月飛雪,千萬不要以爲老天爺都在爲你鳴不平,拍拍屁股走人吧。

那之後鄒衍就離開了燕國,回到齊國。當時是齊襄王在位,鄒衍又被重新重用。這期間,如上文所說,他還出使過趙國,和名家的公孫龍爭辯了一番,把人家的飯碗給砸了,還害得人家最後鬱悶而死。

在鄒衍71歲時,齊國的末代國君齊廢王即位。這傢伙昏庸無能,不思進取,還重用貪官。百般無奈下,鄒衍只好又去燕國任職(燕王喜在位,燕國最後一位國君),最後終老於燕國。

鄒衍的陰陽五行思想對後代影響巨大。尤其漢代時,董仲舒將陰陽五行學說與儒學相結合,更是成了“君權神授”的依據。當然,也把本來就被歪曲的儒學,更是改得面目全非了。

其實,鄒衍最早創建“五德終始說”,本意是想通過天災地變,物體造反,來嚇唬嚇唬那些胡作非爲、喜歡亂搞的國君,希望他們多爲民着想,與民辦事。結果這一學說,反倒成了後來帝王擴兵備戰、爲自己合理統治找到的絕佳藉口。

並且這一理論,一直被做爲王朝改朝換代、盛衰更替的解釋,在後世非常流行。什麼奉天承運,氣數已盡,天意如此,如之奈何,等等等等。總之不管輸贏,都是老天爺在作怪,跟我沒半毛錢關係。

如前面的夏火商水周土,秦則是木,木克土,所以秦代周。後來唐爲土,宋爲木,元爲金,明爲火,清爲水,這樣一直往下編。

編不下去時,比如漢是水,而秦是木,沒得克呀。怎麼辦?好辦。就說漢朝強大,秦朝弱小,因爲水生木,所以水太多把木給淹死了!總之,都能找到理由的。

除了陰陽五行學說,鄒衍還有大小九州說。這個倒可以談談。

鄒衍認爲,世界共有九大州,大州內還有九小州,中國只是九小州之一。另外,在州外面都有海包圍着。這個和現在的世界地理,已經很接近了。

其實,九州這種說法早在大禹時就有了,鄒衍只是將這些地理知識再加上他的推測,總結而成的。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鄒衍的大小九州說是不太準確的。但對於戰國時期的人來說,這已經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地理觀念。

只是這一學說,後來也被用於尋找神仙、追求長生不老的理論依據。讓我說什麼好呢!

鄒衍著有《鄒子》49篇,《鄒子終始》56篇,不過都已失傳。

陰陽家,是以陰陽五行爲理論、借用自然現象、對時勢進行解說闡釋的學派。

陰陽的說法,也是早在堯舜時就有,不過陰陽學說最早是出現在《易經》,後來被道家所引用。到了戰國時期,又被鄒衍加入五行學說,就成了陰陽家,他也成了這一派的祖師爺。

陰陽學說對中國的後世影響很深,被廣泛運用到中醫、天文、哲學、曆法、建築等領域,因此這些領域也深受其害。

比如,關於五行的相生相剋,按科學說法,就是事物之間總是存在着聯繫,互相制約、剋制,又互相促進、發展。有道理嗎?有。但太虛太虛,虛到後面就玄了。

這也是中國古代哲學文化中的一大弊病。講着講着,卡住不動了,又不去繼續深入研究,卻胡編亂造起來。不僅是周易、道家、陰陽、五行等思想,甚至是中醫中的很多理論也是這樣。因此,一旦西方的微觀學一出,這些文化就都被淘汰。

另外,陰陽家和數術家、方技家在早期時,是分別獨立的。到了戰國後期,它們開始常被混淆,而它們之間確也有不少相通的地方。而再到了後世,這些家則基本上都用來看相算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