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趙勝

平原君趙勝

趙勝,約前310年-前251年,嬴姓,趙氏,名勝,號平原君,戰國趙國人(今河北邯鄲)。

趙國國都邯鄲被秦國圍了兩年多,快撐不下去了。平原君決定去楚國搬救兵。

不過他一個人沒什麼底氣,就準備從門客中挑二十個,陪着一起去。可挑來挑去,才挑了十九個。

這時,毛遂站出來,主動要求去。

平原君不認識,哪來的,就問:“你是我的門客?你在這裡多久了?”

“三年。”

(平原君鬱悶:奶奶的,都吃了我三年,我還不知道有這麼個人。又當冤大頭了!)

心裡很不爽,平原君就說:“你還是算了吧。人家說,有能力的人,就像把錐子放在口袋裡,一下子就能戳個洞。你在我這兒白吃了三年,哦,不是,是在我這兒呆了三年,別說洞,連個泡都沒冒過。有能力的人能這樣嗎!得了吧你。”

毛遂不服:“是金子就會發光,是錐子就能戳穿。之所以沒戳穿,那是你一直把我丟在垃圾堆裡(另外十九個人投來敵視的眼光——不好意思,那個,誤傷,誤傷!),沒得戳。今天你把我放口袋裡試試?戳得你滿褲子都是洞,信不信!”

“毛先生,話不可亂說,飯也不能白吃(我怎麼老繞不過這個坎呢!)。這件事很艱鉅,要是辦不成,你自己看着辦吧。我這裡可不是慈善機構救助站哦;你懂的。”

“只要有我在,死也要把救兵搬過來!要是說不動楚王,我立馬離開!”

(看着平原君不情願地點點頭,毛遂忽然一陣恍惚:壞了,剛剛好像話說過頭了。這麼多人的任務,我怎麼一個人給扛了!算了,死就死吧,總比這天天吃菜吃得面黃肌瘦的好!)

選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這是“毛遂自薦”的前半部。

趙勝是含着銀鑰匙出生的(金鑰匙是趙惠文王)。他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親弟弟,還是之後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夫呢。

在他嘴上剛長毛時,發生了家庭慘劇。他的親哥哥和叔公,餓死了他的老爹和大哥,就是史稱“沙丘宮變”。不知道他心靈留下了多大的陰影(這樣的事情,絕不能在今天再出現)。

在沙丘之亂的兩年後,可能是疼愛,也可能是爲彌補曾經給予的心靈傷害,親哥哥趙惠文王封趙勝爲平原君,封地在東武(今河北故城)。

此時平原君應該還不到二十歲,所以他是四公子中最小年紀封君的。

當時孟嘗君已是黑白兩道大哥,平原君覺得好玩,也學他養士,大收門客。公孫龍差不多就是這時候,被招收進來的。

不過,平原君招人比較虛,看臉看身份,喜歡錶面化,甚至有點瞧不起人。

據說他的一個美妾嘲笑了一個瘸子,他不當回事。最後門客因此事跑了一半多,他纔不得不殺了美妾,這才重新招回那些人。但他死性沒改,後來還因一個賭徒和一個酒鬼(隱於市的兩個高人),被信陵君噴了一頓,又跑了一半的門客(這次是真跑)。

大約在樂毅攻齊之前,平原君被任爲了相國。此時他已經有點小成熟,開始參與政治,在樂毅攻齊時,積極籌劃和配合。

第二年,很熱鬧,顯老的廉頗在齊國大出風頭,雞冠頭藺相如完璧歸趙,兩人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趙國兩大支柱湊齊。

接着,就是綁票慣犯秦昭王,約千萬小咖趙惠文王澠池喝茶。茶喝過後,楚國就慘了,而趙國這邊好些年都沒什麼事。

這期間,魏無忌被封爲信陵君,趙國另一員大將趙奢也出了頭。好吧,說一下他。

趙奢也是戰國名將。他是趙國人,早期可能做過官(他甚至可能是趙國王室支裔)。在趙武靈王死後,國內不太平,他就逃去燕國,被任爲上谷(今河北懷來)郡守。大約在齊湣王滅宋之後,他才又回到趙國,並擔任趙國的田部吏(徵收田賦的官員)。

他不循私情,執法嚴格。一次,平原君的幾個家僕仗勢,不肯交租,趙奢依法把他們殺了。平原君很生氣,打狗還要看主人呢,要殺趙奢。

趙奢說,你身爲趙國相國,反而不遵紀守法,那這個國家就危險了;國家沒了,你還有個毛的相國當。平原君一聽,覺得有道理,也不記仇,還向趙惠文王推薦了趙奢。

起先趙奢是當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之後又被任爲將軍,開始展示他不凡的軍事才能,成了繼廉頗之後、李牧之前的趙國大將。此時李牧還是個小年輕,在邊界的連隊裡跟匈奴死磕着。

在范雎被任爲客卿的第二年,趙奢在“閼(這裡念‘玉’)與之戰”中,大敗秦軍,爲此被封爲馬服君。後來他的一些後代子孫,就以“馬服”爲姓氏,之後又去掉“服”字,成爲馬姓。所以,他還是馬姓的得姓始祖呢。

閼與之戰三年後,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即位。這一年,也是秦昭王任命范雎爲相國的一年。然後,來事了。

當初幾乎把范雎打殘的魏國相國魏齊,被秦國通緝,逃到了趙國,躲在平原君家,請求政治避難。秦昭王聽說了,還敢政治避難,就邀請平原君去喝茶。

平原君頓時心速加快,但迫於秦國壓力,不得不去。一去,果然被扣(又一個)。最後魏齊自殺,平原君這才被放回。

這時,李牧已經當上郡守。不過因爲在邊界亂花趙孝成王的私房錢,他被調回邯鄲,但一年後,又被請菩薩似的請去了邊界。另外,田單也來趙國了。

田單來趙國,是因爲當時燕國跳得太歡,老跟趙國擡槓,趙國想加大打擊燕國的力度。畢竟之前田單打燕的名氣在。於是平原君建議,用三個大城市加五十多個小村鎮,從齊國買來了田單。

趙奢投了反對票,認爲田單是齊國人,雖然被領導賣了,但故國情懷應該還在。所以他不會爲趙國太賣力,因爲趙國強大齊國就危險。不過,反對無效。

田單來了後,平原君還把相位也讓給他。但田單的表現果然不盡人意,打了半天,纔打下燕國三座小城。這筆買賣大虧,連本都沒收回來。之後沒多久,田單可能去世了,平原君又當回相國。

然後,就是上黨郡要來歸降。在接不接收上黨郡,其實是有爭議的。但最後在平原君的肯定下,趙孝成王也心癢癢,於是就收下了上黨郡。

這邊趙孝成王撿了個大餡餅,樂得滿臉都是牙。那邊秦昭王卻氣得不行,老子辛辛苦苦烤了半天,鴨子竟然飛到別人鍋裡去了。於是,就發生了長平之戰。最後上黨不僅被秦國搶回,趙國還貼進去四十五萬人馬,從此元氣大傷。這筆生意血虧。

所以後來有很多人,包括司馬遷,都說平原君利令智昏,貪圖便宜,要了上黨之地,纔有長平之戰,才使秦國和趙國槓上了,之後邯鄲還被圍,趙國幾乎滅亡。

其實,這話說得有點過。當時魏、韓兩國也沒得罪秦國,人家還不照樣往死裡打。之前沒怎麼打趙國,那是因爲魏韓兩國還沒啃完。而且一旦上黨被秦國佔領,那麼趙國就要大面積面對秦國,你看秦國打不打趙國。

所以佔不佔上黨,沒太大關係。問題主要是廉頗被趙括換掉,是人事亂調動,才導致長平之戰的慘敗。趙國並不是守不住,邯鄲被圍了近三年,依然沒被打下,就說明趙國還是很有抗打能力的。要不怎麼說,趙括既可憐,又可恨。

長平之戰後,就是圍邯鄲。重頭戲來了。

在保衛邯鄲之戰中,趙國君臣一心,軍民同力。據說末期時,平原君散盡家財,竭盡全力,還把大小老婆全派去燒火做飯,縫補衣物,幫忙幹活。但就這樣,仍然扛不住秦國的攻打。

於是,平原君讓大老婆給弟弟信陵君寫信求救,自己則去楚國搬救兵。然後,毛遂上場。

毛遂的先祖是早期毛國的國君。不過毛國早在春秋後期時,就被幫楚國打退孫武的秦哀公滅了。到了毛遂,家境肯定不怎麼樣,所以他纔到平原君家做門客,還是吃菜的下等門客。

不過他很有文化,而且相當低調,在平原君家吃了三年乾飯,愣是沒多少人知道(這種存在感實在太美妙了!)。當然,從後來發生的毛遂自薦來看,人家這三年乾飯並不白吃。

可以說,他也是戰國時著名的辯士,就是現在的名嘴。另外,現在他還被認定,是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 東的世祖呢。

毛遂在一番慷慨激昂的自我表白後,平原君終於勉強帶上他,共二十個門客一起上路。

到楚國後,楚考烈王一聽說要打秦國,拉着平原君坐酒席上就不起來,喝酒打屁一直到大中午。大家都急了,餓呀。於是另外十九人就懟毛遂:大錐子,上。

毛遂真不含糊,噌噌噌就跑到殿堂上:幫就幫,不幫就拉倒;幾句話的事,兩個大老爺們嘚啵了這麼老半天,好意思嗎?

楚考烈王一愣,隨即勃然大怒,你個吃菜的傢伙,也敢來攪和。要叫人殺毛遂。

毛遂手握劍柄向前走了兩步:楚王,你聽着。你敢這麼對我吆喝,是仗着你的打手多;現在我跟你只有十步,再囉嗦把你剁了,看誰能救得了你。你們楚國領土萬里,兵士百萬,結果被一個白起打得哭爹喊娘、要生要死的,丟臉不丟臉!白起不過就是個毛頭小子(“白起,小豎子耳”!豎子是罵人的話,臭小子、小跟班、小兔崽子的意思。氣得白起當年就自殺;好吧,這個我瞎說的),跟哥混,我們一起搞他。

(這畫面是不是很熟悉?是的,藺相如就跟秦昭王搞過一出。所以,後來秦始皇估計有感於此,才規定任何大臣不得帶武器上殿。)

接着毛遂又分析了合縱聯手的好處,楚考烈王后背冰涼着連連點頭,終於答應出兵。毛遂回去後,跟平原君要了好幾套衣服,他的後背也溼透了。當然,他也改成吃肉了。

之後,信陵君也竊符完畢,魏楚兩國一起來幫趙國,終於把秦國趕跑。

邯鄲解圍後,信陵君因爲偷兵符、殺魏將,不敢再回魏國,就一直呆在趙國,近十年後平原君都去世了,這纔回去。

這期間,就發生了他拐跑平原君大半的門客事件。另外,白起死後,秦國也不再囂張,戰事沒之前那麼頻繁了。比較大的事,就是東周被秦國滅了,周朝正式滅亡(魯國也同一年被春申君所滅)。

周朝滅亡五年後,平原君在趙國病逝。這一年,秦昭王也去世了。兩人在路上也算有個伴。

平原君是四公子中,長得最帥的,據說是個翩翩公子(真正的高富帥)。而且他還活得最安逸,結局最好;除了那次被扣。

另外,和孟嘗君、信陵君不同,同是王室公子,平原君的君臣關係卻非常好。趙惠文王不用說,就是他的侄兒趙孝成王,對他也是禮待有加,關心備至。當初平原君被扣時,他急得不行,四處找魏齊。這要是換了齊湣王和魏安釐王,估計躲在被窩裡樂都來不及呢。

然而,平原君也是幾人中能力最差,才智最平庸,還被罵得最慘的,比孟嘗君還慘。

孟嘗君靠自己當了黑白兩道老大,還合縱攻秦首次成功。春申君更是憑己之力,爲相封君。信陵君也是德高望重,也合縱攻秦成功過。唯獨平原君真沒什麼建樹,還經常做虧本生意(即使那次殺妾換回門客,雖然不虧,但也很肉痛)。

而且因爲長平之戰,他還被後人批得一無是處,說他眼光短淺,不識大體,誤國誤民,甚至欺世盜名,不配稱戰國四公子,等等。

當然,這些說法都太過偏激了。不管怎麼說,他還是很能認識錯誤,虛心接受批評和建議的。所以司馬遷也說他“諸子中勝最賢”。這裡的賢,應該是指好說話、老好人之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