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所圖也大

頂盔摜甲的將士們高唱着昂揚的軍樂,經過遼東將士的奮發作戰,混亂的冀州局勢得以平定。

這場籌備了半年多,歷時三月有餘的戰爭,終於結束了。

在冀州的最後十餘日裡,燕北做出了很多決定,名義上來說這場爲了‘家國天下’的討伐已經完成,燕北需要給他自己,或是給遼東郡,謀求些許紅利。

他要讓遼東與冀州各地通商。

這個時代商賈自然是可以流通天下的,沒人能管得住他們,但是朝廷與地方有稅法,無論是涉及到大規模運輸的均輸稅;還是車船往來的城門稅;再加上算稅口賦……層層盤剝,燕將軍的車馬就算到冀州這裡來通商,哪裡還能賺得到錢嘛!

不過現在,這個問題迎刃而解。

燕北對韓馥有活命大恩,在二人的密談下,凡是攜帶燕北部章幡的商隊往來,將燕北麾下的商賈與普通百姓一視同仁,且東漢頗重的關稅、市稅減半。這對燕北來說,便省去一大筆無用的開支,甚至在冀州通商要比在幽州境內來得更爲合適。

先漢時承秦制,免去關稅,設下關卡也僅是爲了檢查行人物資。但到了東漢,關稅便又再度重了起來。東漢的苛捐雜稅甚多,還偏偏各個起着聽起來很有用的名字,整個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大漢的商賈是那麼好當的嗎?

要不是燕北早年間在遼東邊塞那個地方,每年一到收稅便逃到塞外待倆仨月,恐怕早就把稅官殺了造反,還用等到二張起兵?

對他來說,走私是一件好事情,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這件事在冀州就不是那麼容易做了。

可是預見的,眼下冀州破敗,韓馥又要招兵買馬,短時間內肯定要從稅務上刮皮才能滿足州府取用,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燕北不管那些,只要他的商賈可以在這邊自由買賣不受重稅苛責就好。

倒不是因爲他的商賈是幽州人便不用在乎冀州的賦稅,這年頭往來道路極爲不便,若想做商賈生意,自然要在冀州紮下些許人馬,道路運輸困難,商品又大多有時令,不能做到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做一年賠一年,那圖個什麼?

除了韓馥這邊,渤海的袁紹那邊燕北也派人專程遊說。不過袁本初並不像韓馥那麼好說話,和這種心比天高的人物打交道困難的要死,死乞白賴的袁紹也沒鬆口,只是派人告訴燕北,如果是專程買賣他所需要的東西,可以當作私下裡兩人的交易,不收賦稅。

燕北在路上琢磨這事,心裡頭覺得要麼是袁紹身邊有能人,要麼袁紹就是有很高的商業才華。不過這年頭正經士人誰關注商賈賤業,相比是有人給他出了這麼個餿主意。

渤海是個好地方,朝廷設立的司金中郎將便在渤海郡,專管着渤海鹽鐵。燕北本想找袁紹討要些賦稅上的優惠,在渤海鹽鐵上做些文章,卻沒想到袁本初只給了自己這樣一個專事買賣的權力。

儘管遼東郡也有鹽鐵,且不在少數。但畢竟遼東的規模是無論如何都難以媲美重鎮渤海的。

可惜了美好願望落空。

“誒,子義啊,我有個事一直想不明白。”坐在車馬上一路回幽,兩旁的景物變了又變,時間長了看得心裡也煩躁,腦子都不知道跑到哪裡去,燕北對車駕旁跟着的太史慈問道:“你說麴義爲什麼要給他的兒子起名叫遂呢?和涼州那個叛賊頭子同名。”

“想來是希望順遂長大成人的意思吧?”太史慈輕笑,思慮斟酌片刻對燕北說道:“其實將軍,慈並不覺得韓文約是叛賊。”

“怎麼說?”

燕北這麼問着,心裡倒覺得太史慈說的有幾分道理,遂,順遂。只不過這個順遂很可能並不單單是希望兒子長大成人,而是家裡人希望麴義能夠平安順遂,活着回到涼州的意思。

這年頭揹着宗族外出的大丈夫,又有幾個離開家覺得自己能真活着回去的?

想着這些燕北不由得有些同情麴義,甚至覺得自己那天夜裡給麴義一頓訓兒子般的臭罵有些過意不去了。另一邊呢,其實心裡也是有些爲麴義感到高興的。

這個麴兄啊,也就遇上的是我燕某人罷!否則換了旁人,那麼能打仗又有個愣頭脾氣,整天驕傲的快飛天上去,動不動總想自己給自己下個令……換了旁人哪個能容忍?少不得拿他放戰場上當死士害死去。

太史慈斟酌詞彙道:“我聽人說韓遂更名造反前叫韓約,是涼州少有的名士,那會涼州叛亂的厲害,朝廷有人進言希望放棄涼州閉鎖隴關。韓約還爲這事專程去過大將軍何進的幕府,可惜也沒什麼結果。”

“後來他回涼州,再聽見他的事情時,他已經更名叫韓遂了。”太史慈抿着嘴,緩緩說道:“統帥十萬羌胡下三輔……威逼洛陽,震驚天下!”

燕北聽到太史慈說這段話,講述起韓文約的故事時,直叫他後背寒毛根根豎起。這是什麼樣的氣概與才能,才讓他從一介名士之身轉頭便成了天下間數一數二的反賊頭子?

“這算什麼,不能遏制叛亂,就控制叛亂?”燕北笑了,言語中卻也少不了對韓遂這個名字的欽佩,“韓文約的做法與燕某不謀而合,卻要比燕某厲害得多啊!麴義之子的名字沒起錯,這個名字很好,很好!”

聽到燕北這麼說,太史慈笑着說道:“將軍的確不似韓遂,卻未必不如他。在慈看來,將軍與涼州另一個人就很是相似。”

“哦?子義覺得誰與燕某相似?”燕北帶着笑意問着,便聽太史慈說出一個名字,“涼州馬壽成。”

馬騰!

這天下太大,太多事情燕北都不夠清楚,對於涼州的叛亂燕北所瞭解的遠不如太史慈,他說道:“馬騰又是個什麼樣的人,如何與燕某相似?子義且給燕某講講。”

“馬壽成本爲扶風人,祖上多爲卿貴,不過到他阿翁那會就沒落了,傳到馬壽成,家貧只能以砍柴爲業。到涼州叛亂,馬壽成被徵爲軍司馬,有功遷了偏將,不過最後還是跟着反了。到現在自稱將軍,在涼州打成一團。”太史慈笑笑,對燕北有些恭維地說道:“他是將軍反叛,你是靠反叛做了將軍……馬壽成固可雄踞一方,卻比不上將軍明堪大勢呀!所以如今他是叛賊,將軍卻名揚河朔,實爲一方豪傑!”

燕北皺皺鼻子,迎着吹來的風眯着眼,手拍車轅笑的暢快,笑過了,這纔對太史慈問道:“誒,子義,你覺得冀州的韓使君是個怎樣的人?”

提起韓馥,即便是太史慈這般時常正色的人也不禁帶着莞爾,搖頭說道:“洛陽的董仲穎怕是沒什麼識人之明,纔會叫他來做冀州牧。”

韓文節儘管生於潁川名門,可其人才學品德性格,都太不出彩了!

普通到骨子裡的人啊,很難讓太史慈提起一絲精神。

“我倒覺得韓文節是個真性情的人,燕某不知你注意過沒有,那位韓使君對董卓與袁紹的稱呼。”燕北想起韓馥向他求救時那副大頭鵝的模樣便想笑,說道:“他稱呼袁紹,從來爲袁本初;而稱呼洛陽的董卓,始終都是董公。”

“將軍是說他爲董卓做事?”

提起這個,太史慈臉上更是不屑,不過阿諛權勢的小人,這有什麼值得稱讚的?

但燕北覺得很值得稱讚,他正色說道:“此時此刻,天下大勢雖不明朗,但除了董卓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朝廷在董卓手裡,皇帝尚少,宮廷公卿多願明哲保身而不願爲皇帝效死諫,似盧子幹那般的忠貞之臣自然值得欽佩,但我並不覺得韓文節的做法需要被詬病,他只是說出每個人都在這樣做的事情罷了。”

太史慈一時難以明瞭,便聽燕北接着說道:“如燕某,手握重兵不思上報家國,僅攥着遼東一隅觀察時局,甚至爲算計董卓而沾沾自喜,傳送洛陽的書信仍要對董卓言辭恭敬,算不得英雄好漢;如那本初公路,四世三公深受皇恩,卻還不是落得出奔洛陽,在渤海在南陽,拿着董卓發出的委任狀見機行事,亦不是光明正大!”

太史慈彆扭了,自家將軍的腦子看問題怎麼就是和別人不一樣呢?他反駁道:“袁公路是逃了,但袁本初也曾在顯陽苑向董卓拔刀,難道就不是英雄了嗎?”

“袁本初啊,沽名釣譽罷了,否則他爲何要領董卓的詔令踏踏實實去渤海郡上任?憑藉他的聲望,在冀州之地自稱將軍,從者難道不雲集嗎,何不反攻洛陽與董仲穎一決高下!”燕北這話說的誅心,他自己卻是萬分落寞,“心有大志的人啊……都沒什麼意思,反倒不如走一步看一步的韓文節來的痛快!”

太史慈默然,所慮者多者所圖也大,自不會隨波逐流。可是接着,他便反應過來,燕北這是明着誇本初貶文節,實際是在說他自己!

“等着瞧吧,天底下皇權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被董氏撕得稀碎!”燕北兩手緊緊扣着車轅,壓低了聲音咬緊牙關,目光遠眺着遠方說道:“不一樣的世道,越來越……近了!”

第二十三章 爭奪滎陽第一百九十九章 甕城第四十八章 七成把握第一百五十二章 於文則第一百零七章 莫要後悔第七章 拜見大司馬第二十九章 裁撤五校二百零六章 十七畝地第三十六章 進擊鉅鹿第七十九章 出類拔萃第二百五十六章 響鼻第三十三章 緊隨其後第四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二十九章 弓高絕境第二十九章 指日可待第九十三章 衝擊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六十一章 天下至寶第九十三章 所圖也大第六十二章 莫提吾名第三百三十二章 瀛洲第二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五十三章 都是我的第一百六十八章 不治爲好第六十四章 拉開序幕第一百零五章 送瘟神第二百一十二章 昌豨第七十九章 中平六年第二十三章 屯田之法第七十章 量才而用第八十一章 水能載舟第二百四十三章 靜待天命第九十七章 亭中略第三十三章 平皋之戰第二百二十六章 內亂第六十二章 徐州兵至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四十章 猛士佳人第三百三十六章 怎麼看第三百章 大快人心第三十六章 此爲國事第一百七十章 命不久矣第四十四章 沮授求援第三十三章 教習弓術第五章 窮且益堅第三百三十五章 感同身受第一百零九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零四章 始祖第七十九章 圖謀胡軫第四十四章 沮授求援第八十章 四患五政第四十八章 護衛北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飲若鳩酒第十章 鼓瑟齊鳴第一百章 幽州風雪第一百一十二章 定計西攻第一百五十三章 寨門廝殺第一百零二章 臘月成婚第八十五章 臨行話別第三百一十章 足矣第五十章 北方有變第七十二章 同而不和第五十六章 燒殺搶掠第四十二章 私信王芬第五十三章 將帥成長第四章 張天子頭第十一章 孫堅北上第七十二章 何以解憂第十五章 生而有命第九十六章 橫掃六州第八十七章 四海爲家第四十五章 兗州之變第八十二章 聽天由命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第三十七章 另起爐竈第二十八章 引軍北指第二百八十七章 能去麼第三十五章 忠烈慷慨第一百章 先鋒血戰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九十五章 大河之變第八十三章 遼水設伏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七十二章 何以解憂第七十六章 涿縣廢墟第六十五章 洛陽之議第九十八章 探望燕東第二百一十九章 好世道第八十六章 以命換命第五十四章 只求一勝第一百零二章 子龍壓片第二百五十章 別想拿回去第一章 開府假節第一章 中平四年第七十二章 陽鄉接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合則無敵奪鹿侯的野望第九十一章 幽州震動第七十二章 陽鄉接戰
第二十三章 爭奪滎陽第一百九十九章 甕城第四十八章 七成把握第一百五十二章 於文則第一百零七章 莫要後悔第七章 拜見大司馬第二十九章 裁撤五校二百零六章 十七畝地第三十六章 進擊鉅鹿第七十九章 出類拔萃第二百五十六章 響鼻第三十三章 緊隨其後第四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二十九章 弓高絕境第二十九章 指日可待第九十三章 衝擊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六十一章 天下至寶第九十三章 所圖也大第六十二章 莫提吾名第三百三十二章 瀛洲第二十一章 反敗爲勝第五十三章 都是我的第一百六十八章 不治爲好第六十四章 拉開序幕第一百零五章 送瘟神第二百一十二章 昌豨第七十九章 中平六年第二十三章 屯田之法第七十章 量才而用第八十一章 水能載舟第二百四十三章 靜待天命第九十七章 亭中略第三十三章 平皋之戰第二百二十六章 內亂第六十二章 徐州兵至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四十章 猛士佳人第三百三十六章 怎麼看第三百章 大快人心第三十六章 此爲國事第一百七十章 命不久矣第四十四章 沮授求援第三十三章 教習弓術第五章 窮且益堅第三百三十五章 感同身受第一百零九章 請君入甕第二百零四章 始祖第七十九章 圖謀胡軫第四十四章 沮授求援第八十章 四患五政第四十八章 護衛北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飲若鳩酒第十章 鼓瑟齊鳴第一百章 幽州風雪第一百一十二章 定計西攻第一百五十三章 寨門廝殺第一百零二章 臘月成婚第八十五章 臨行話別第三百一十章 足矣第五十章 北方有變第七十二章 同而不和第五十六章 燒殺搶掠第四十二章 私信王芬第五十三章 將帥成長第四章 張天子頭第十一章 孫堅北上第七十二章 何以解憂第十五章 生而有命第九十六章 橫掃六州第八十七章 四海爲家第四十五章 兗州之變第八十二章 聽天由命第三十二章 何以爲士第三十七章 另起爐竈第二十八章 引軍北指第二百八十七章 能去麼第三十五章 忠烈慷慨第一百章 先鋒血戰第四章 襲擾腹背第九十五章 大河之變第八十三章 遼水設伏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七十二章 何以解憂第七十六章 涿縣廢墟第六十五章 洛陽之議第九十八章 探望燕東第二百一十九章 好世道第八十六章 以命換命第五十四章 只求一勝第一百零二章 子龍壓片第二百五十章 別想拿回去第一章 開府假節第一章 中平四年第七十二章 陽鄉接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合則無敵奪鹿侯的野望第九十一章 幽州震動第七十二章 陽鄉接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