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屯田之法

商隊,商隊。

現在爲了糧食,燕北願意把一切都賣了。

沮授入主遼東郡府後一切從簡,去年受二張之亂被糟踏地一團混亂的郡官署也沒有做大量的翻新,只是簡單請木工匠人將那些滲入鮮血的木柱稍加休整,便投入遼東的政事當中。

這幾日遼東誰也談不上輕鬆,沮授快馬走訪了周圍各縣稱得上豪強大氏的家族,對他們加以安撫……燕北這半年來雖然沒有切實觸及到誰的利益,卻先後族滅了襄平公孫與汶縣田氏,單單這兩件事便可讓那些大氏憂心不已,甚至想要外遷到樂浪郡去。

畢竟誰都不願頭頂上懸着燕北這麼一柄隨時可能族人的利刃。

因此安撫各地豪強大戶的事情便尤爲重要,只有安撫了他們,重新丈量土地的工作才能做下去。丈量了土地,才能預算出今年九月、十月糧食大收後,各縣中的鄉里每戶上繳的田稅。

“將軍,現在剛進六月,我們囤積的糧食只剩四萬餘石……即便放兵就食於野,仍舊要郡府每月向高、麴二位校尉運送兩千石糧食。襄平大營的儁義更要耗糧六千餘石。四個月,這樣只能撐四個月便要斷糧。中間那一個月,就必須要您想辦法了。”

沮授帶着燕北校閱遼東郡目前送來兩個縣的土地丈量簡牘,對燕北說道:“今年耽誤了農事,遼東全境前年的土地共墾四萬七千六百八十八頃,但襄平、新昌二縣的土地便荒廢了六成,其餘各縣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今年的田稅,或許只能收穫十七萬石上下。唉,這也不夠來年所耗。”

沮授治政是有經驗的,但遼東的底子太差了。整個郡有一多半是不能耕種的山脈與丘陵,又有荒山林地。百姓本就不擅農耕而多行漁獵,以四萬餘頃土地養八萬戶百姓本就捉襟見肘,郡官署中的積年案牘總是少不了百姓一年餓死成百上千的條目,觀之令人觸目揪心。

從前在邯鄲爲縣令時,那裡的情況要比遼東好得多,冀州土地豐腴,僅僅邯鄲一縣之地便有田三萬頃,糧食自不必發愁,可遼東的情況不一樣啊。

“你不要擔心今年的時事,我使盡全身力氣也會讓士卒撐到十月取稅的。”燕北臉上也有些許愁容,不過還是鼓勵沮授道:“你需要做的,是想出辦法鼓勵全郡百姓開墾土地!這一年燕某可以想盡辦法熬過去,但是明年呢?如果不影響農時,田稅能收上多少?”

沮授低眉垂目地算計數息後說道:“如果不影響農時,遼東全境來年十月應當可收四十五至五十萬石糧草,可備萬四千軍卒一年之耗。”

一個青壯一月要食三石糧,四五十萬石糧草聽起來很多,但對比萬衆所耗,也只是堪堪夠用罷了。

“不夠,不夠……單單靠田稅養兵是夠了,可還有馬呢?就算吃一批、賣一批,剩下的戰馬單靠田稅也養不起。”燕北手指輕叩几案,擡頭對沮授問道:“若要開墾荒地,來年能不能再多上兩萬頃土地?”

如果多收上二十萬石田稅,兵馬的問題便不是那麼捉襟見肘了。

“唉,將軍……開墾土地不難,但百姓是沒有能力去開墾的,一來無耕牛、二來無家財購置農具,只有大氏纔有開墾土地的能力,但他們卻未必會聽從郡府的號令去開墾。”沮授很清楚,大氏以宗族血脈爲核心,很難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去開墾荒地,“就算是朝廷想要開墾荒地,也通常是驅使囚犯、軍卒、流民來做這樣的事……誒,主公啊,早先在下就想向您進言,不過因戰事耽誤了,遼東爲何不以戍卒開墾土地效法先賢行屯田之法呢?”

“屯田之法?怎麼說?”燕北來了精神,便聽沮授說道:“先漢孝武皇帝時營平侯趙充國便曾於西域行屯田之法,以田卒開墾荒地耕田,以減少由中原向西域運送糧草的巨大消耗……而如今遼東兵馬皆爲主公屬兵私兵,何不以兵馬行田卒之事,劃區域而開墾荒田,田卒可耕可戰,既解郡中錢糧之苦,又可造出大片田地。”

只不過燕北沒有沮授那麼樂觀,搖頭說道:“不好做啊,讓這些廝殺漢攻城略地,他們大有可爲。難道沮君認爲這些人能去躬身耕田嗎?不過,也還可以一試。正好趁此機會沙汰軍卒,將那些傷殘者、老邁者遷爲田卒,有守郡耕田之責;而最精銳的部下則駐入襄平大營,留三千之數便可防備外患。”

燕北開始並不認爲這是個好想法,但仔細一想,如沮授所說,將田卒按校尉部、曲部劃分各地編制防區,並使他們半耕半戰,不但能解決了糧食與開墾荒地的問題,更可以守備各地以防不測。而精簡之後的職業武士們則可以加以更大的操練強度與更精銳的兵甲裝備。

就如同一支軍隊的郡國兵與招募兵一般。這樣一來相當於遼東的常備郡國兵實力遠超天下任何一個郡,而招募兵則也比其他地方草草招募而出的軍卒有更多的戰陣經驗與訓練。

“公與啊,你能否算一下,若眼下遼東剩下的這一萬一千多人留下三千,剩下八千都交給你來爲他們劃分守備地區成爲田卒,你覺得到明年開春,遼東能多出多少耕種土地?”

如果是田卒耕種出的土地,可就不單單是田稅了,連土地都是燕北的,那樣的話所能利用的糧食可是同等土地繳納田稅的三十倍!

“八千名田卒?”沮授覺得這個數目是不是有些多了,不過還是低頭計算片刻說道:“或許可分佈各縣開三千頃土地,不過若要士卒半耕半戰,這八千名田卒也只能耕作一千五百頃土地。依照畝產三石,這一千五百頃土地便能多出四十五萬石糧,如此一來,遼東一年便可有糧百萬石……莫說養兵,就是養馬也足夠了!”

想到如此屯田之法幾乎可以在兩年之內解決掉困擾他們的糧食之苦,沮授暗自點頭,看着興高采烈的燕北,卻又不由得沉着道:“不過將軍最好不要高興太早,屯田之法牽涉太廣,無論是各校尉部、郡府、縣府,都會受到影響,何況屯田選址也會影響到郡中守備……不可潦草置下啊!”

“何況,即便屯田可見成效,最早也要到來年開春才能耕種,收糧更是要到來年十月。比起這些,三四個月後我們便會斷糧,同時還要籌備西征黑山,否則軍心不穩只怕也沒有士卒去施行屯田之法了。”

燕北深以爲然地點頭,屯田之法再好,真想要見到成效也是一年半載以後的事情,解決如今的燃眉之急纔是最要緊的事。他對沮授安撫道:“無妨,能解決來年之困已經很好了,近日裡與郡府、縣府及高覽、張頜、麴義多加商議屯田的事,最好我們能在一月之內將屯田事宜一一議定,越早敦促田卒開墾荒地,來年的成效便越大。今年糧草的事我已安排下去,命馬安率百騎前往幽州各地探查糧價,一旬之內就能有所結果。”

“遼東雖無糧可食,這兩年燕某的庫府裡還是攢下些資財,少說千萬錢還是有的,我欲先於幽州各郡及州府買糧。若還不夠,我部有太多戰馬,亦可賣出千百匹,換回糧食……如今幽州人心思定,戰馬再賤價賣出萬錢也還是可以的,糧食自有燕某去想辦法,你做好太守的政務即可。對了,剛纔你說,若有田卒今年便可開出三千頃土地?”

沮授知道燕北對糧食的事有所安排,心裡一時大爲輕鬆,點頭應道:“開墾荒地不難,難的是沒人去耕種……荒地頭兩年,產糧少而難耕,且恕沮某直言,遼東百姓擁有耕牛者少之又少,根本無法耕得動荒田。就連我們的士卒,也需要您爲他們採買農具耕牛,否則……另外一千五百頃,只怕也耕不出來。”

燕北聽着臉上便浮出笑意,拍案笑道:“這有何難?鐵鄔自流民中招募匠人與學徒,沒有農具我們自己做就是了。至於耕牛,燕某雖然沒有耕牛,但手下三千匹馱馬也還是有的,難道一匹馱馬還耕不了百畝土地嗎?”

沮授笑了,馱馬可比黃牛能跑,只是馱馬消耗的要比耕牛大。畢竟馱馬也是要**粟的,而耕牛隻需要吃粗料、中粟就行。馬耕效率高成本也高,所以只適合於人少地多的情況……這天下有漢人的地方,難道還有人少地多的情況嗎?

可是現在的遼東,還就正是這般情況。或許對別人而言戰馬、馱馬,都是漢人寶貴的戰備物資;可燕北卻正患戰馬馱馬過多難以養食的苦惱,若不是沮授談起屯田的法子,燕北連殺馬而食這種最壞的情況都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

“若真如將軍所言,只要有三千匹馱馬,八千田卒在來年必能耕出三千頃新田!”

“大善!”燕北心滿意足地笑了,眯着狹長的雙眼笑道:“若能多開墾些荒地更好,把州府管不過來的難民流民接過來,送他們地讓他們安家落戶,燕某保他們太平,哈哈!”吞精百發女優也失敗!上原亞衣挑戰...!!微信公衆:meinvgan123(長按三秒複製)你懂我也懂!

第七十四章 大破五鹿第二百三十章 晉兜第三十一章 大河水戰第三十八章 靜候佳音第五十六章 閻柔閻志第一百零九章 請君入甕第十三章 燒船奪旗第一百三十三章 興和三年第三十六章 勝負已分第九十四章 莫被聽去第六十八章 明修棧道第一百五十八章 決死而已 新年快樂!第十二章 燕三不知第六十二章 莫提吾名第一百零八章 整軍修路第二百五十三章 本事第一章 中平四年第七十七章 潁川郭嘉第一百零三章 汶縣大敗第四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一十五章 勞軍第四十六章 兵者權謀第一百零四章 議定遷都第二十六章 董卓進京第七十二章 夜襲拔寨『訂閱最帥了』第七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六十二章 諸侯必須死第七十六章 攻其必守第一百六十章 幽州水師第六十三章 萬餘甲兵第一百零六章 戰則必勝第五十四章 執念作祟第十四章 值得慶賀第八十七章 吏民之苦第一章 內外皆難第三十章 度遼戰敗第六十一章 等待時機第三十九章 將軍出征第一百零二章 張繡躍潁第七十九章 圖謀胡軫第一百二十章 隨我衝鋒第七十七章 潁川郭嘉第九十章 會盟封爵第三十六章 此爲國事第一百七十五章 弄死他們第六十五章 出營挑戰第二十四章 以金鋪路第三十九章 州府議事第七十四章 將兵進涿第六十九章 熊熊烈火第八章 張頜休走第八十五章 顏良躍馬第四十七章 興平元年第一百七十九章 矜持點第一百九十六章 更多第四十二章 流離之人第十二章 西遷東奔第九十一章 扶漢覆漢第六十九章 初臨封地第四十一章 南方戰雲第一百八十一章 智與力第一百四十六章 益州之亂第三章 質子難樓第六十三章 獵人獵物第二百五十五章 出擊第二百六十八章 患得患失第五十五章 麴義來襲第三百三十一章 草料錢第十三章 先禮後兵第七十章 洛水之會一百三十七章 時運在我第二十七章 狗奴倭兵第四十三章 圍困邯鄲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四十九章 王政所思第三十八章 平鄉圍城第二章 孫文臺死第九十八章 關防要政第一百九十一章 夜亂第一百二十五章 孤軍力戰第八十二章 皇帝詔命第九十三章 速速殺敵第三十一章 一言而決第五十九章 俱爲浮萍第一百一十七章 公孫陽樂第六十九章 拜見閣下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五十六章 鮑信被俘第一百一十一章 誰伏擊誰第二百二十九章 最後一個第三百二十六章 氣死第二百零四章 始祖第一百八十二章 相對比較第九十一章 青石橋之戰 四第九十一章 幽州震動第二章 義正言辭第二百五十一章 跳上去第一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三十六章 此爲國事第五十八章 說沒就沒
第七十四章 大破五鹿第二百三十章 晉兜第三十一章 大河水戰第三十八章 靜候佳音第五十六章 閻柔閻志第一百零九章 請君入甕第十三章 燒船奪旗第一百三十三章 興和三年第三十六章 勝負已分第九十四章 莫被聽去第六十八章 明修棧道第一百五十八章 決死而已 新年快樂!第十二章 燕三不知第六十二章 莫提吾名第一百零八章 整軍修路第二百五十三章 本事第一章 中平四年第七十七章 潁川郭嘉第一百零三章 汶縣大敗第四十五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一十五章 勞軍第四十六章 兵者權謀第一百零四章 議定遷都第二十六章 董卓進京第七十二章 夜襲拔寨『訂閱最帥了』第七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六十二章 諸侯必須死第七十六章 攻其必守第一百六十章 幽州水師第六十三章 萬餘甲兵第一百零六章 戰則必勝第五十四章 執念作祟第十四章 值得慶賀第八十七章 吏民之苦第一章 內外皆難第三十章 度遼戰敗第六十一章 等待時機第三十九章 將軍出征第一百零二章 張繡躍潁第七十九章 圖謀胡軫第一百二十章 隨我衝鋒第七十七章 潁川郭嘉第九十章 會盟封爵第三十六章 此爲國事第一百七十五章 弄死他們第六十五章 出營挑戰第二十四章 以金鋪路第三十九章 州府議事第七十四章 將兵進涿第六十九章 熊熊烈火第八章 張頜休走第八十五章 顏良躍馬第四十七章 興平元年第一百七十九章 矜持點第一百九十六章 更多第四十二章 流離之人第十二章 西遷東奔第九十一章 扶漢覆漢第六十九章 初臨封地第四十一章 南方戰雲第一百八十一章 智與力第一百四十六章 益州之亂第三章 質子難樓第六十三章 獵人獵物第二百五十五章 出擊第二百六十八章 患得患失第五十五章 麴義來襲第三百三十一章 草料錢第十三章 先禮後兵第七十章 洛水之會一百三十七章 時運在我第二十七章 狗奴倭兵第四十三章 圍困邯鄲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四十九章 王政所思第三十八章 平鄉圍城第二章 孫文臺死第九十八章 關防要政第一百九十一章 夜亂第一百二十五章 孤軍力戰第八十二章 皇帝詔命第九十三章 速速殺敵第三十一章 一言而決第五十九章 俱爲浮萍第一百一十七章 公孫陽樂第六十九章 拜見閣下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五十六章 鮑信被俘第一百一十一章 誰伏擊誰第二百二十九章 最後一個第三百二十六章 氣死第二百零四章 始祖第一百八十二章 相對比較第九十一章 青石橋之戰 四第九十一章 幽州震動第二章 義正言辭第二百五十一章 跳上去第一百零七章 見好就收第三十六章 此爲國事第五十八章 說沒就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