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將軍出征

北疆國境戰雲密佈,鄴都卻歌舞昇平。雖然朝中百官與儒士在太學被燕北極其無禮地斥責一頓,卻罕見地並未引起士人反彈,不少人卻有些敬重燕北。

士人作爲天下最精英的階層,擁有數不盡的有識之士,他們能夠理解燕北憤怒的源頭,更知曉被燕北斥責的原因。

清議,清談。

孝桓皇帝時期,太學已發展極爲龐大,有三萬學子不說,鄉野也同樣有巨大數目的儒士。但黨錮之禍後他們送上進無門,便與官僚士大夫相結,在朝野形成一個龐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專權的社會政治力量,這是清議。

本意爲抨擊執政,激濁揚清,儘管在這一過程中也的確有徒號虛名者,但泥沙俱下無可避免,總歸來說對朝廷是件好事。

到了現在,宦官沒了、何進沒了、董卓沒了李傕也沒了,正是燕北想要振興國家的時候。

這對燕北這個實質上的漢朝執政者還是好事嗎?有些事在燕北看來是好事,而朝野名士看來是壞事,便使朝廷力量相左乃至對抗,比方說此次引得羣儒慕古的徵匈奴王庭之事,朝野是反對的,而燕北執意要徵,那能如何?

胳膊拗不過大腿,毫無力量的百官也沒有能夠左右燕北的力量,大司馬府一聲令下,整個冀州便在去年初冬開始備戰,至春季各郡都集結了足夠的人馬,無數蟄居鄉野的豪傑惡漢跨上最雄毅的駿馬持最鋒銳的刀子在各郡都尉的率領下奔來鄴都。甚至不需通過大司農便徵調夠出徵之錢糧,冀州各處庫倉在開春雪融後源源不斷地運送太行山……從選將徵兵到財秣兵甲,一應事務從開始到完成,根本不勞朝廷費心。

從頭至尾,高高在上的大司馬在朝廷只有兩句話,去歲冬季一句匈奴不敬,今春一句剋日出征。

這種事換誰都不舒服,可又能如何呢?燕北過去對軍隊揮如臂使,他說打哪裡便要打哪裡,難道如今想征討匈奴便要對朝廷諸公磨牙?別的不說,他燕北論官職,是朝廷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總武事的官職至尊,討伐之事本就本內;論道理,幽冀並三州與關中司隸,哪個地方不是他打下來的,各地尊長都是他的舊部,征戰之事難道還有旁人插嘴的餘地?

他就是想跟百官公卿說,他說什麼去?是跟主管錢糧的大司農討論如何用兵,還是去和五十多歲一輩子從沒打過仗的老太尉楊彪去論匈奴長短,亦或是和一貫言聽計從的老好人輔國將軍伏完去議他對西攻匈奴震懾諸侯的想法?

不可能啊!

這就是眼下朝廷最大的問題,隨皇帝東遷而來的朝廷公卿,那些僅憑護衛之功得到官職的幸運兒暫且不說,就說那些過去先帝時便僥倖活到現在的舊臣,朱雋、皇甫嵩等人都死了,真正的實戰經驗的戰將大將損失殆盡青黃不接,餘者多擅言談卻不曾立下絲毫征戰之功,但他們都讀過許多書,甚至其中還有不少將門傳家,攥着祖上百年來爲將獨特的練兵征戰之法,所以未必瞧得起燕北部下這些走野路子靠叛亂與平亂一路征討而來的各部將軍。

而燕北的舊部們呢?他們的出身都多低啊,麴義論出身算是其中翹楚了,上數幾輩子也是有不錯底蘊的,正如他們家在涼州那幾十年的練兵家學,但說到底,也不過是落魄豪強。換了旁人更不必說了,太史慈中人之家、高覽軍中曲將、典韋陳留步卒、徐晃河東小吏再加上個白波叛將。他們或有本事、征戰之功,可要說用他們治國,這不是笑話嗎?

可沒辦法,士大夫想要辯解,卻無處發聲,這些心底裡膚淺的矮視是不能拿到朝堂去說的,何況以燕氏強權,說也沒用……於是,曾經作爲國之重器的清議,便成了清談!

幽深的皇宮複道,燕北踱馬而行於皇駕之側,馬上的燕北稍稍伏低了身子,對鑾駕輕聲說道:“陛下,臣此西去,將收匈奴於漢地,以絕此前數百年禍患,至多秋末便會回還。若臣離朝之時遇兵事不解,可問魏郡高覽;如遇政事不解,自有楊公、伏公輔佐,學問亦能徵太學鄭公,可萬事無虞。”

眼看走至宮門,燕北又補了一句道:“無論何事,魏郡高覽與渤海麴義部兵馬切不可動,動即直面河南諸侯,有國都兵災之禍,陛下切記切記。”

“燕卿無虞,朕自當謹記。”

皇帝劉協從鑾駕中對燕北拱拱手,爲了燕北此次出征,他已齋戒三日。此時宮門打開,露出宮外列陣嚴明的羽林騎,紛紛下馬行禮,燕北與皇帝亦下馬下車,行至南門內。

皇帝面南而立,燕北面北於皇帝對立,侍中劉艾奉上節鉞,皇帝親自抓着玉斧頭部交給燕北,道:“從現在起,上至蒼天,都由將軍控制。”

羽林齊呼萬歲。

燕北躬身行禮,握着玉斧柄端,劉協握着持玉斧頭部,再道:“從現在起,下至九淵,都由將軍指揮。”

羽林百官齊呼萬歲。

燕北接過節鉞,行跪禮,道:“國政不能由受命在外的武將治理,軍事不可由宮廷來干預,臣如懷有二心便不能侍奉陛下;心志疑惑的將帥不能出征應戰。臣既然已在陛下面前接受了任命,象徵權力的鼓旗和斧鉞已爲臣所掌握,臣遇事便不必再回朝請示陛下,陛下以後也不要再對臣下達任何命令。陛下如果不同意臣下的這一請求,臣不敢率領兵出征。陛下如果同意臣下的這一請求,臣就告辭出發,至死不渝。”

劉協依照禮法對燕北復行跪禮,道:“將在外,不受君命。從今日起,軍中事宜皆由將軍一言而決!”

至此,出征大禮結束,燕北起身接過小刀削過指甲,披上象徵以死報國的金縷玉衣的半甲,神情嚴肅地推開南門,也就是人喪禮纔出的凶門。

在城外,數以萬計的將官軍卒已整裝待發,登上插着玉斧與旌旗的將軍車,身後奏響洶涌吹鼓樂,燕北沒有再回頭,領軍一路向西去了。

第一百零七章 南渡預感第二百三十五章 汝南之戰 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益州之亂第五十二章 開疆闢土第九十三章 速速殺敵第二十七章 狗奴倭兵第八十章 匈奴王者第五十四章 趨利避害第二百四十八章 樂觀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將入相第三十九章 將軍出征第一百零一章 觀津偶遇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六十七章 一律格殺第九十五章 馳北道第十二章 西遷東奔第一百零一章 武鋼強弩第三十一章 山雨欲來第九十五章 大河之變第六十九章 烏桓司馬第五十八章 說沒就沒第六十章 鮮卑英雄第一百一十五章 破敵之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留餘力第六十三章 萬餘甲兵第十六章 好生之德第三百三十一章 草料錢第二章 義正言辭第四十三章 膽大包天第九十六章 勇猛精進第一百一十四章 二克王侯第六十三章 重建宗廟第八十五章 北守南攻第八十一章 徐庶石韜第一百一十章 有悖禮義第二百九十九章 漠南紛爭第一百四十二章 譙縣之戰 五第七章 幽冀同盟第二十一章 潘興設宴第二百七十一章 睚眥必報第八十二章 大戰將臨第九十一章 燕君救我第九十八章 還師遼東第九十四章 狹路相逢第二百五十五章 出擊第三十五章 洛陽大火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九十五章 馳北道第四十六章 意外破局第九十二章 進退之道第三十七章 金樽與共第九十六章 牽制掣肘第三百三十六章 怎麼看第一百四十章 譙縣之戰 三第七十二章 夜襲拔寨『訂閱最帥了』第三十三章 緊隨其後第四十一章 調兵遣責第一百七十一章 他要害朕第八十六章 參兗州軍第六十二章 莫提吾名第十一章 七百餓狼第十一章 孫堅北上第三百三十八章 不甘第七十五章 徙民遼東第二百七十三章 三封戰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公孫陽樂第二百零五章 驢陣第三十九章 州府議事第九十五章 宗室器物第八十七章 四海爲家第一百一十七章 公孫陽樂第六十七章 祭拜仙人第二十九章 聞聲見人第十九章 但求心安第二十四章 以金鋪路第七十七章 疲兵之策第八十八章 滎陽演武第四十五章 兗州之變第九十三章 減稅兩年第二百二十章 寶珠第七十八章 鳴鏑刺耳第二百四十六章 交州刺史第六十四章 唯死而已第十八章 進擊滎陽第八十八章 滎陽演武第一百二十三章 以武立命第三百二十章 開市第一百四十章 譙縣之戰 三第二百三十一章 記下來第十九章 抄掠涿郡第二百八十五章 刀俎第二百八十四章 跳第一百九十七章 攻城第四十五章 各有所長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一百零五章 泣涕橫流第一百三十二章 東部鮮卑第五十一章 呼嘯而來第一百八十九章 校尉部第二百一十七章 草蓆
第一百零七章 南渡預感第二百三十五章 汝南之戰 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益州之亂第五十二章 開疆闢土第九十三章 速速殺敵第二十七章 狗奴倭兵第八十章 匈奴王者第五十四章 趨利避害第二百四十八章 樂觀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將入相第三十九章 將軍出征第一百零一章 觀津偶遇第一百一十七章 烏合之衆第六十七章 一律格殺第九十五章 馳北道第十二章 西遷東奔第一百零一章 武鋼強弩第三十一章 山雨欲來第九十五章 大河之變第六十九章 烏桓司馬第五十八章 說沒就沒第六十章 鮮卑英雄第一百一十五章 破敵之策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留餘力第六十三章 萬餘甲兵第十六章 好生之德第三百三十一章 草料錢第二章 義正言辭第四十三章 膽大包天第九十六章 勇猛精進第一百一十四章 二克王侯第六十三章 重建宗廟第八十五章 北守南攻第八十一章 徐庶石韜第一百一十章 有悖禮義第二百九十九章 漠南紛爭第一百四十二章 譙縣之戰 五第七章 幽冀同盟第二十一章 潘興設宴第二百七十一章 睚眥必報第八十二章 大戰將臨第九十一章 燕君救我第九十八章 還師遼東第九十四章 狹路相逢第二百五十五章 出擊第三十五章 洛陽大火第八十一章 兄弟鬩牆第九十五章 馳北道第四十六章 意外破局第九十二章 進退之道第三十七章 金樽與共第九十六章 牽制掣肘第三百三十六章 怎麼看第一百四十章 譙縣之戰 三第七十二章 夜襲拔寨『訂閱最帥了』第三十三章 緊隨其後第四十一章 調兵遣責第一百七十一章 他要害朕第八十六章 參兗州軍第六十二章 莫提吾名第十一章 七百餓狼第十一章 孫堅北上第三百三十八章 不甘第七十五章 徙民遼東第二百七十三章 三封戰報第一百一十七章 公孫陽樂第二百零五章 驢陣第三十九章 州府議事第九十五章 宗室器物第八十七章 四海爲家第一百一十七章 公孫陽樂第六十七章 祭拜仙人第二十九章 聞聲見人第十九章 但求心安第二十四章 以金鋪路第七十七章 疲兵之策第八十八章 滎陽演武第四十五章 兗州之變第九十三章 減稅兩年第二百二十章 寶珠第七十八章 鳴鏑刺耳第二百四十六章 交州刺史第六十四章 唯死而已第十八章 進擊滎陽第八十八章 滎陽演武第一百二十三章 以武立命第三百二十章 開市第一百四十章 譙縣之戰 三第二百三十一章 記下來第十九章 抄掠涿郡第二百八十五章 刀俎第二百八十四章 跳第一百九十七章 攻城第四十五章 各有所長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一百零五章 泣涕橫流第一百三十二章 東部鮮卑第五十一章 呼嘯而來第一百八十九章 校尉部第二百一十七章 草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