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真相大白

140 真相大白

玉清宮

張公公端着兩杯熱湯通過小太監掀起的棉簾,進到皇帝的屋裡後,把銀盤子放到皇帝手邊的案几上,退了一步,道:“皇上,趁熱喝吧。”

“這裡頭,一碗是朕說了給誰的?”萬曆爺瞧了瞧桌上放的兩碗湯圓,問。

“給魯大人的。”

魯仲陽立在皇帝屋內,聽到這話,急忙拱手感恩說:“臣謝主隆恩。”

“說什麼客氣話,不就一碗湯圓?”萬曆爺笑了一笑,揮手讓張公公把湯圓端過去給臣子。

魯仲陽接過了湯圓碗,裡頭那湯圓一個個圓溜溜的,是橘子與麪糰揉合製成的金皮,放了姜驅寒,聞着是撲鼻的香味。

要說這個金湯圓,裡頭的玄機更大了,包的餡是金的流沙餡,這種湯圓,只有皇上的御廚會做。民間會做的人也不敢做,因爲這個湯圓在皇宮裡叫做龍頭吐珠丸子,專門把一塊姜雕成了個龍頭的形狀配在湯裡,這樣象徵皇帝的湯圓,普通老百姓的人吃了是要被砍頭。

魯仲陽仔細回想着,有多少年前,是誰有這個福氣接過皇帝賜的這樣一碗龍頭湯圓。貌似與他同期的人裡面,都沒有一個。

那個張恬士,與他鬥了那麼久,官位做的比他大,最終,都沒有吃過這樣一碗龍頭湯圓。

嘴巴縮的細細的,啜了一口甜湯,滿嘴都是香氣,碗裡一共六顆湯圓,他硬是一顆都不捨得吃。想這一天,真是等了大半輩子,他今年都不知道多少歲了。

萬曆爺那邊,是拿起湯勺一口先舀了顆湯圓放進嘴巴里嚼着,師傅做的麪糰好,嚼着金皮特別有嚼勁,軟乎乎的,金桔的香味甜絲絲的,好像冬天裡的棉花糖。

吃了一個,很想再吃一個,萬曆爺手指捏着瓷勺子在碗裡攪和湯,問:“魯大人的七十大壽,據聞是已經安排好了。”

“回皇上,臣正打算向皇上打一份假條。臣那老家的鄉親們盛情難卻,打算在家鄉給臣辦壽宴。”魯仲陽兩隻手端着湯圓畢恭畢敬地回答着。

“朕有過想法,想在朕六十大壽的時候,在宮裡宴請全國百歲以上的老人進宮,叫做百老宴。魯大人以爲如何?畢竟這個人要活到百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臣以爲,皇上與民同樂,有福同享,乃百姓之福,皇上的佳話會流芳百世。”

“哈哈哈——”萬曆爺一陣暢快的大笑,手掌一拍大腿,“好,說的好。魯大人的話,朕喜歡。”

屋裡的氣氛正熱鬧,眼看皇帝的心情猶如過山車,一會兒高一會兒低,眼下正是在高峰的時候。誰都知道,這會兒闖進皇帝的屋子,都是找茬,找死。

於是,屋外那個徘徊的太監,來來回回在皇帝的院子裡走着,就是不敢進去。要論是平常,他肯定是一下子衝進去了。說起來,都是因爲自家主子都丟不起這個老臉。

張公公白眉下那雙銳利的老眼,只要在門的縫隙往外睨一眼,可以清楚地看見在外面徘徊的那個福祿宮裡的人。

“張公公,有誰來了嗎?”萬曆爺皺了一下眉頭,對底下人倘若在自己眼皮底下東張西望的行爲很不高興。

張公公走到皇帝身邊,輕聲耳語:“貌似是太后娘娘的人。”

“太后娘娘的人?爲何不進來和朕說話?”萬曆爺臉上更不高興了,“莫非是自己做錯了事,不敢自己和太后說,跑朕這兒來了?”

聽見皇帝這句話,魯仲陽那顆剛吃到嘴裡的湯圓像是有絲燙嘴,燙到了舌頭,不敢當着皇帝的面把皇帝賜的湯圓吐出來,只能是努力地憋紅了臉把湯圓吞進去。

好可惜,第一顆龍頭湯圓這樣吞了,連嚼沒有嚼到。魯仲陽心裡惋惜,想着早知道,再等湯圓涼會兒再吃。

萬曆爺是聽見了他咕嚕一聲好大的吞圓子聲,驚訝地回頭:“魯大人是噎着了嗎?”

“沒有。臣,臣的牙齒老了,有些咬不動。”魯仲陽臉紅紅的,老臉有些無地自容地說。

萬曆爺聞之,眯着眼睛微微露出笑意:“朕的牙齒還好,這麼說,是朕的福氣了?”

“那是,臣怎麼能和萬歲爺相比?”

“朕可不記得魯大人是個會拍馬屁的。”

“臣不敢,臣說的句句是實話。”

君臣兩人你來我往,說了一堆,互相像是碰了下眼神,彼此心知肚明的樣子。

萬曆爺稍微沉了眼色,對張公公說:“朕的地盤,不記得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在這裡進進出出的,更何況把朕的地盤當花園逛。”

張公公一聽急忙磕了腦袋謝罪,接着,跑出去讓人轟人了,將不相關的人,全部轟出了院外。

魯仲陽趁着張公公趕人的機會,急忙把碗裡餘下的五個湯圓狼吞虎嚥,囫圇吞棗一樣,全收進肚子裡,連那碗湯,都喝的乾乾淨淨,一點不剩。因爲接下來可就沒有時間可以吃湯圓了。

皇帝那是靠在了軟榻上,靴子脫了,着白襪的腿擱在了榻上,一個小太監走上來,給他兩條腿上輕輕柔柔,剛柔並濟地按着,一邊觀察皇帝的表情那力道是輕了還是重了。皇帝一會兒舒服地是要打起盹兒,眯着老眼,對魯仲陽招招手。

把吃完的湯圓碗交到張公公手裡,魯仲陽按照皇帝的指示,走到了皇帝身邊,小聲答應:“皇上——”

“朕知道,朕全都知道。”萬曆爺的聲音像是雲間漂浮那樣,一絲遙遠,不知道是不是在做夢了。

魯仲陽的額頭上清晰地粘上了一顆圓滾滾的汗珠。

皇帝忽然間大睜眼睛,望到窗外那一片漆黑的夜色,眉頭皺緊,接着,一條腿撥開給自己按摩腿的小太監。

小太監誠惶誠恐退下去,跪在地上不敢動。

張公公進來一見,直接把那小太監趕出了門,再走到皇帝身邊說:“皇上,李大人去了護國公府。”

“什麼時辰去的?”皇帝問。

“約半個時辰前。”張公公謹慎地答,“貌似沒有被護國公府趕出來。”

“李大人一個人去的?”皇帝再問。

張公公答:“李大人好像是爲華婉儀的事兒,到護國公府找隸王妃求情。”

李大同是不是爲了給李華找救兵去護國公府,這屋裡的人幾乎都心知肚明。

皇帝發出一絲不明其意的朦朧笑意,兩隻眼看着魯仲陽的老臉,說:“隸王妃真是一個有趣的人,是不是,魯仲陽?”

“臣不過是個官,不敢隨意地說護國公夫人的話。”魯仲陽十分謹慎地說。

“那你與朕說說,你與隸王妃同是大夫,你認爲隸王妃的醫術如何?”

“隸王妃的醫術,自然是在臣之上的。只要看隸王妃給大皇子治好了臣都束手無策的病。”

“也對。”萬曆爺點了下腦袋,“隸王妃從來沒有讓朕失望過。”

後面這句話意味深長,其他人都不敢答聲。

宮裡的打更子聲,像是在聲明已經到幾點鐘了。敬事房的太監,端着銀盤子進來,一如慣例,是跪下懇請皇帝翻牌子。

萬曆爺的心情,似乎在看到盤子上那些牌子的一剎那,心情不太好了,皺起眉頭說:“朕今晚哪兒都不去,讓後宮今晚全自個兒歇着吧。”

“皇上——”敬事房的大總管只好硬着頭皮,老生常談地規勸,“皇上,皇上哪兒都不去的話,回頭奴才也很難回覆福祿宮。”

“福祿宮自己的事都忙不過來,哪兒能管得到朕這兒了。”萬曆爺一時氣話,露出了端倪。

敬事房的人一瞬間呆了。張公公趕緊扶起那大總管,扶到門外小聲說:“你是傻的嗎?沒聽見皇上剛纔那話兒?皇上還在惱着靜妃和華婉儀的事,一時半會兒是肯定消不了。”

“這,這,我知道——”敬事房的人,一時半會兒,一樣是沒有能從震驚中回過神來。皇上剛纔說什麼了?不是對後宮發脾氣,是對太后發脾氣吧?

再有,福祿宮出事了?

萬曆爺一氣起來,所有事情涌在心頭上,是很難平息,手心捂着胸口咳嗽。魯仲陽趕緊走上來給他拍背順氣。過會兒,萬曆爺緩了口氣,說:“朕這個脾氣,多少有點像太后,所以,從小,先帝一直讓朕注重修身養性。朕廢過太子,沒有錯,但那是情非得已。朕一直是對太子說,讀書爲先,養性是最重要的。”

魯仲陽一字一句聽他說着,伴君這麼多年,雖然說伴君如伴虎,不過讓他坦言的話,他會說,其實萬曆爺算是很好的一個君王了,對待家人臣子都已經夠厚道了。

“太后那個性子——”萬曆爺的話一打開匣子,喋喋不休地往下說,“朕一直告誡過太后,不能急,不能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那會兒,這些話,反而朕登基前,太后一直告誡朕的。但是,太后等朕登基以後,反而一直心急了。明明偶感風寒的病,要養一個星期才能好的病,太后非要猛藥重藥,三日之內必然要好。朕都知道,正因爲如此,太醫院裡,除了劉太醫,張院使,哪怕是你魯仲陽,都是不想服侍太后的。”

魯仲陽喉嚨裡哽咽一聲,難得有皇帝如此體諒臣子的。

“那天,隸王妃對太后建言的時候,你在場,也聽見了隸王妃的話。”

“是,臣都聽見了。臣以爲,隸王妃的話不是不可取。不過,臣也有想過,太后一直喜歡偏執一些,恐怕隸王妃的建言不見得比藥有效。”

“是藥三分毒。隸王妃是個有良心的大夫。”

魯仲陽忽然猛打了個寒噤。當他那隻眼睛,擡頭時,剛好能看見皇帝的眼睛突然像發出狼嚎的光一樣,他猛退一步,跪了下來。

萬曆爺把頭直接枕在了玉枕上,涼涼的聲音吐道:“你給朕說說,她是知道多少事情了?”

“臣想——”魯仲陽說,“臣想,可能她會從上次護國公給臣傳的那個口信開始推想。”

不知有多少人記得,那還是在萬壽菜比賽的時候,李敏從徐掌櫃那裡得知,恐怕有一批藥材魚龍混珠,混進了皇宮裡的藥房。這事可大可小。基於此,李敏告訴了自己丈夫。朱隸選擇告訴了魯仲陽。

可是,這對夫婦肯定當時沒有想到,那批藥,是魯仲陽進的。而且,在早之前,這種事兒,太醫院幹過很多回了。不是當事人不知道,這點肯定的。因爲,太醫院雖然說是朝廷命官,爲朝廷做事的官員,可是,說到底都是皇帝的臣子,皇帝的走狗。皇帝叫他們做什麼,他們只能做什麼。

這樣的事,其實每個人都猜得到,同時,每個人,卻最容易疏忽掉這樣理所當然的結果。因爲,在大家的想法裡,這個治病救人的機構,本就該是最純潔的,最公正的,誰能想到會變成被皇帝指使下製作毒藥的人。

打一開始,王兆雄私自爲自己外甥女謀劃,給太后做安神丸的事兒,魯仲陽早就知道了。因爲,王兆雄爲以防萬一,拿的是太醫院裡的藥材,讓太醫院裡製藥的師傅來做。正是李華這份愚蠢的建議,給了皇帝一個可乘之機。

萬曆爺早等着李華把安神丸製作了送給太后,太后或許不信李華,但是,終究會信他皇帝。可是,一旦出事的話,無論太后,或是其他人,都只會把質疑的矛頭對向李華,而不是他皇帝。因爲說到底,安神丸是李華做的獻的,不是他皇帝。

對老母親下毒手,這種不敬孝的事兒,他萬曆爺怎麼可以做出來?哪怕做出來的話,也必須是,偷偷摸摸的,誰也不知道的,連罪魁禍首的替身都一併先準備好了。

要說萬曆爺對太后一點感情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瞧,之前,李敏建議太后不要吃安神丸了,改吃肉吧。他萬曆爺不是在旁邊附和說好嗎?這下,萬曆爺給太后下毒要害死太后的罪名又能洗的一乾二淨了。

所以,倘若不是知道了這一切背後那個終極秘密的人,誰又能想到,這一切,都是皇帝所爲。護國公府裡的大堂裡

李大同坐在地上猶如呆頭鵝一樣,一直髮着呆,他像是摸到了皇帝的什麼秘密,但是,又想不清楚,爲什麼皇帝想殺太后。

爲什麼?

萬曆爺對太后一直很尊敬的。爲什麼要殺太后?太奇怪了。想殺太后的話,萬曆爺可以早就動手的,何必等到現在。

李大同這樣想,那就是太小看這回事兒。

皇帝殺母這樣的大事,倘若被歷史學家知道了,記在史書上,那是遺臭萬年,萬曆爺一生的清譽必定毀了。如此重大的事兒,只能是選擇天時地利人和,必須保證萬無一失來進行。

因此,皇帝一步步精心設計,準備殺老母的念頭,絕對不是一時的衝動下才有的,是預謀許久的。

那麼,皇帝爲什麼突然想對自己的親生母親下毒手呢?

說到皇上殺人,說來說去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當皇帝的皇位受到威脅的時候。只要記住這一點,皇上殺什麼人都好,都是有理可推的了。所以千萬不要說皇帝那是有着皇權以後可以亂殺人,畢竟,皇帝殺人是最不容易的,因爲天下所有眼睛都看着皇帝爲什麼殺人。皇帝殺人要是說不過去,被天下詬病,變成昏君,輕則記錄在史冊,重則引起民衆反抗,朝廷覆滅。

道理這樣一推,之前李敏和大皇子朱汶說的那些話,正是事實。皇帝沒有理由去殺大皇子的親生母親孝德皇后。因爲孝德皇后是病死的。

只要想想,皇帝其實想殺自己的皇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隨便一個藉口給孝德皇后安個罪名,廢后,抓起來,行刑,一切理所當然,結束了。何必那樣大費周章,去讓孝德皇后得病最終才把孝德皇后弄死。

不,這樣做不是皇帝的作風,皇帝根本不需要這樣麻煩去做這樣的事。萬曆爺或許不是一個冷酷的人,但是,後宮女人衆多,又是身爲帝王,終究註定是個薄情的人。廢后,不廢后,只在一念之間,何必想那麼多。

所以,做得出兜一圈子才把孝德皇后害死的事兒,只能是後宮裡頭的女人做的。只有女人,會使得出這樣陰險的兜圈子的手段。只因爲,她們的權力不夠皇帝大,不能隨便說殺就殺誰。哪怕是太后都是如此。誰讓她們身爲女人是身在男權的社會裡?

這樣說的話,害死孝德皇后的人,是當今的皇后孫氏了嗎?沒錯。孫氏本來是衆人想着對孝德皇后下手的頭號嫌疑犯。畢竟那會兒,除了大皇子,二皇子朱銘是第二號皇位繼承人,大皇子一垮臺,得利的,肯定是孫氏和朱銘。

或許放在以前,李敏肯定會和大家都這樣想。可是,在孫氏一而再再而三對她李敏示好,並且表示出壓根兒與她李敏沒有恩仇矛盾的時候,再仔細一想,像孫氏這樣聰明絕頂做事謹慎的人,怎麼可能做出去謀害孝德皇后讓自己和兒子變成頭號嫌疑犯的事。正因爲自己的嫌疑最大,更不可能輕易去做這種事。或許,孫氏有這個圖謀的心,但是,也絕對不敢。

孫氏做事的聰明,在這次給太子妃治病上面,再次顯出了端倪。孫氏是個非常能忍耐的人,情願自己不動手,一直忍。因爲孫氏知道,宮裡,總是會有人忍不住,比她先出手的。

或許孫氏是在後宮裡做了不少事情,比如說,操控後宮一些低級的嬪妃能不能懷孕。可是,殺一個人的事兒,孫氏還真是謹慎到了極點。倒不如說,這是孫氏在後宮混了這麼多年依舊人氣爆棚,到哪兒人緣都很好的一個制勝法寶。

孫氏都沒有動手殺害孝德皇后,恐怕後宮裡其他的嬪妃,更沒有理由去謀害孝德皇后了。剩餘的那個,敢對孝德皇后動手,並且,不怕被追究爲嫌疑犯的人,只剩下了福祿宮的那位主子了。

這點結果,絕對是有理可依的。只看,大皇子朱汶回來以後,皇帝和太后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皇帝對大皇子依然是那種毫無愧疚感的心胸坦蕩,因爲,孝德皇后壓根都不是皇帝殺的。太后,對大皇子問長問短,十分關心。一個老祖母關心自己的孫子,本來無可非議。可是隻要追尋太后過去寵孫女絕對多過寵孫子的歷史,可以看出,太后對大皇子的這種關心過度,絕對是不尋常的,不對勁的。

皇帝這招可算毒辣了,把大皇子安放進了太后的福祿宮,名義上是順從了太后想關心大皇子的意思,看着太后怎麼一步步露出自己犯罪的痕跡。

見到自己的大孫子病好時,太后卻不高興了,一心只顧着不能治李敏的罪。表面上,像是太后和她李敏慪氣賭氣,可是,實際上,要不是那一夜她李敏的丈夫冒險去宗人府與她一起坐牢,太后是有這個心思在那晚上就此在宗人府裡把她李敏幹掉的。

太后這哪裡是爲了一個小小的賭氣賭約,與她李敏慪氣到這個份上。太后是什麼人?經歷了多少後宮的腥風血雨走過來的人,能有這樣的小氣?太后殺人,和皇帝一樣,胸懷大志,只有當對方危及太后身份地位乃至太后性命岌岌可危的時候。

那麼,什麼時候起,她李敏讓太后心生起殺機了?

“我娘沒有秘籍。”

“什麼?”李大同的腦瓜裡,可能正想着莫非是徐晴那本所謂的宮廷秘籍冒犯了誰,結果李敏突然一句斬釘截鐵的否認。

李敏看着李大同慌張和無措的表情,冷笑一聲:“我娘哪來的秘籍?徐家人都說了,說我娘,連徐家的秘籍都不貪圖的人,怎麼可能真有什麼秘籍自己藏着掖着?”

“你和徐家人在一起了?”李大同站起來瞪着她,“所以,徐家人告訴你,要爲你娘報仇是不是?”

“我娘被人所害,這個仇理所當然要報,所以,我怎麼可能再入宮爲殺害我孃的兇手治病?”

大夫也是人,不是聖母瑪利亞。她李大夫不是那種什麼人都救不明是非,心腸軟到一塌糊塗的人。她李大夫是個嫉惡如仇的。

“你說是太后娘娘殺了你娘,證據呢?太后娘娘爲什麼殺了你娘?”

“李大人,你是知道太后娘娘害死我孃的事,這個事實已經很顯然了。”

“可是,太后娘娘沒有理由害死你娘。”

只能說,這個李大同抱了最後一絲幻想,希望這些全都是誤會。仁慈的太后,怎麼會對一個手無寸鐵的草民大夫下毒手?徐晴是一介草民,根本沒有什麼可以威脅到太后的地方。

李敏,倒是不介意現場踩斷李大同最後這一根稻草,吐道:“因爲我娘,被孝德皇后召了去,結果,無意中,應該是得知了太后的秘密。或許是說,太后這個秘密,可能是我娘揭穿的。”

“什麼意思?太后能有什麼秘密,會被前皇后知道?”李大同只感覺不可思議。在後宮裡,皇后的地位不能高過太后,皇后怎麼可能去和太后爭,怎麼想着去和太后爭。孝德皇后怎麼想到做的這事兒。

“父親知道皇上那會兒廢太子,廢掉東宮事兒,都是在孝德皇后死了之後,對不對?”

沒錯。李大同回憶起,那時候,是都在孝德皇后死了之後。本來,皇帝拿不拿皇后的孃家開刀,並不需要一定等到孝德皇后死後。這樣只能意味一件事,皇帝是在孝德皇后死了以後,發現了什麼秘密,纔會藉此機會同時拿皇后的孃家開刀。孝德皇后的孃家那會兒是被皇帝安了逆賊的罪名,誅殺九族,一家幾百號人口,無一生還,極爲慘烈。

誰也不知道,爲什麼皇帝會突然對皇后孃家下這樣狠的毒手。除非,皇后的孃家可能握住了皇帝的什麼把柄。畢竟京都的軍權一直掌控在皇帝手裡,皇后的孃家權勢再大,沒有軍權,其實也沒有辦法搞叛變。

“王爺。”李敏頓時沉了聲音,說,“妾身之前無意中接觸的那本醫案,現在看來,纔是那傳言中我娘擁有的秘籍。皇上,恐怕在妾身初現醫術開始,已經盯上了妾身了,生怕我娘給妾身留下了什麼東西,畢竟,在皇上看來,妾身的醫術只有是我娘傳給妾身的。”

李大同依舊聽的是一頭霧水,不過沒有關係,伴隨護國公一個眼神,進來的兩名侍衛立馬把李大同架了起來。

“你們,你們這是要把我帶到哪?”李大同一邊大力掙扎,一邊大喊大叫,“你們不可以這樣對待我的。敏兒,哪怕你不是我親生的,我養你這麼大!”

“你養我?你那叫做養我嗎?任我繼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害我想謀殺我,這是你身爲父親該做的事嗎?”李敏冷冷地說着。

李大同兩條濁淚從眼眶裡落下來:“我知道錯了,我真的知道錯了。上次你不是放過我嗎,敏兒?你可以再放過我一次的,我知道,你心裡肯定是下不了這個毒手的。”

“我如果殺了你,也是很怕像皇上那樣揹負殺名。所以,我也不可能讓王爺爲我背上這個不孝的殺名。”

李大同聽到她這話幾乎是破題一笑,正要說:敏兒你真好,你不愧是我的女兒,一直惦記你父親——

朱隸突然回身,對那兩個架着李大同的侍衛說:“王妃的話,你們都聽見了。在皇上以及太后娘娘的追兵來之前,儘可能厚待本王的岳丈。讓本王的岳丈爲護國公府而死,死的其所,也算是,身後有個很好的名聲。父女深情,可歌可泣。”

李大同的臉,唰,面如白紙。

“你們,你們這是意圖謀反嗎?我,我是皇上的人,二品朝廷命官,絕對不會和你們同流合污的!”李大同哇哇大吼大叫。

“沒有關係。死人不會說話,到時候,岳丈大人在追兵來到之前,爲了女兒女婿自刎就可以了。”朱隸面不改色,說完這些話,只等李大同沒有一個白眼翻過去口吐白沫乾脆先死了時,再補一刀,“只是,恐怕,皇上連李大人在護國公府死了一事,都不好啓齒。”

畢竟,如果皇帝察覺他們逃跑後,一時是沒法向外界解釋並說明這件事的。肯定是,天下越遲知道這個消息越好,皇帝需要安定天下民心,不能說自己和護國公鬧彆扭了,連殺護國公岳丈的事都出來了。李大同這個死,只能是讓皇帝認爲李大同與他們護國公府勾結,爲女兒女婿善後,最後,皇帝一怒之下,會把李大同的屍體怎麼處置,那就不得而已了。

李大同只要想到這個極有可能變成事實的可能,大聲吼道:“你們把我一刀殺了,殺了,現在就殺了——”

他們不會馬上殺他的,要讓他在死之前感受到那種死亡的恐懼和折磨,這纔是最可怕的懲罰。

朱隸一揮袖管,兩個侍衛馬上把李大同拖了下去。

眼下,也不是和李大同這種蠢貨一一較勁的時候,因爲,皇帝知道李大同到這裡來,並且知道李大同遲遲沒有回去時,應該猜到了:其一,皇帝自己一直在猜疑的事兒是真的,所以,太后急於殺她李敏,打算把李敏叫到宮裡給自己治病的同時一箭雙鵰把李敏害了。接下來,皇帝應該會對太后下毒手了。其二,皇帝和太后共存的這個秘密一旦被揭發出來時,其實,皇帝最不想這個秘密被他人知道的人,剛好是這個秘密如果暴露天下以後的最大的利益既得者。這個人,恰好不是其他人,正是護國公。

皇帝現在應該最悔恨最想殺的人,是靜妃和王氏。因爲都是這兩個人作祟,讓徐晴的女兒沒有能嫁給朱璃,卻是最終嫁給了護國公府。

可是誰能想到,徐晴那個病癆鬼女兒並不是真正奄奄一息要死的人。可能皇帝現在滿心思裡,都在想着天下最惡毒的女人要算是她李敏了。因爲她李敏真是能裝,太能裝了,裝了這麼多年,臥薪嚐膽,把所有人都騙了,騙的團團轉。

奉了李敏命令的念夏,將房裡那本醫案拿了過來。那個時候,魯仲陽爲了考驗她李敏,給了她李敏兩本醫案,一本是淑妃,另一本雖然病人名字沒有寫,可是到現在,一切的真相和答案都浮出了水面,這本寫了女人懷有不孕症的醫案,是當今太后的。

萬曆爺,不是太后的親生子。太后患有不孕症。這樣一本涉及皇位正宗繼承人的醫案,本是應該被嚴加看管,絕對不能泄漏的。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從太后手裡泄漏了出去。首先,是被孝德皇后知道,被徐晴看出了醫案裡其實寫的是女子不孕。太后對這兩個人下了毒手,把醫案燒燬,卻沒有想到,孝德皇后告訴了自己孃家,皇帝同時安插在孝德皇后旁邊的眼線看到了這一切。

這就要說到孝德皇后的孃家了。孝德皇后的孃家,是當時先帝的妹妹嫁過去的夫家。孝德皇后與先帝的妹妹,關係深厚。這樣的關係,可以說,是制約萬曆爺皇權的把柄。本來,萬曆爺如果不是先帝的親生兒子對於孝德皇后不利,可是,如果,孝德皇后的孃家有先帝妹妹的血緣,那就不一樣了,完全有機會代替萬曆爺坐擁江山。

皇帝至此,怎能不趕緊把皇后的孃家全殺了。

或許那時候皇帝只是以防萬一殺人,其實心裡面,對於究竟自己是不是先帝的親生子,太后是不是懷有不孕症,都有所猜疑,不是百分百確定。因爲醫案本身來看,不足以定自己不是太后親生子的罪。魯仲陽幫皇帝看,是沒有看出來。但是,李敏看出來了。

李敏知道,自己母親徐晴,一樣只是猜疑而已,只是猜疑都引起了太后的殺心,更何況她一目都可以看出醫案裡面不僅記錄的是女子不孕,而且,可以推斷到這本醫案正是紀錄的病人正是太后。

這個本事,可真不是一般大夫所能擁有的。

要知道,這本醫案的病人是不是太后,其實對古代大夫或許有些困難,對李敏來說就不困難了。因爲,醫案裡頭有一樣記載着:這個病人之前流過產,而且,流產的徵兆不是在懷孕的前期,是在懷孕的中後期,一系列症狀,很像是溶血癥。

這意味着,這個醫案紀錄的病人血型是rh陰性血。

剛好,太后的血型只能是rh陰性血。想想,之前許仁康,給太后注入世子的血液的時候,應該還給太后試驗過很多人都平安無事,結果,到了太后身上就出事。說明,太后是rh陰性血的可能性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九。

條件吻合,加上太后一直急於殺人,一切跡象都表明了,太后是這個醫案裡記錄的病人。太后患有不孕症,一直沒有辦法順利生下孩子,最終只能抱外面的孩子當自己的來養。

萬曆爺,不是先帝親生的孩子。

按照朱氏皇位的繼承順序,萬曆爺的兄弟裡面,只剩下魯親王有繼承的權利。可是,萬曆爺能逼魯親王就範。因爲魯親王手無寸鐵之力。除此之外,還有護國公府。護國公的血緣上溯到開國皇帝,是真正的朱氏血脈,並且,擁有百萬大軍,是皇帝心頭上真正的大忌。

如果護國公想揭竿起義,對他萬曆爺開刀,現在,都有了大義的旗幟,因爲,萬曆爺不是真正的朱氏子孫。

李敏手裡拿着那本,應該是魯仲陽親手抄過之後再給她的醫案副本,說:“皇上自己一直也不敢確定,才把這本醫案給我,一方面,可能是寄望於我能破解這個謎團,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想引誘太后出手。”

太后一旦出手,皇帝有了殺母的理由。因爲皇帝不可能將自己老母隨便殺害,而且不能說萬曆爺對自己母親一點感情都沒有。一切只爲了皇位和自己的子孫後代。

眼看她只是蜻蜓點水那樣略有提及,她面前的這個男人卻是一言不發,好像早已知道了這一切。

“王爺是從很久以前已經所有猜疑了嗎?”李敏眯着眼睛,仰看他那張緘默但是一如完美的一尊雕像的玉容。

“王妃所言,本王都明白。”朱隸輕聲說,眼看這大堂裡頭只有他們夫婦倆,而暴風雨快要襲擊這個王爺府,“其實,父親之前,在很久以前,與年紀尚幼的本王多次提及,說,當今皇上不知爲何焦慮不安,一直都是。”

以前,或許歷代皇帝都有對護國公戒備的心思,可是,都不會像萬曆爺,對護國公起了殺心。

“直到皇上逼死本王父親那天開始,本王忽然想,皇上是不是非要逼死所有與自己有關的朱氏人?這點在本王看來,有些不可思議。因爲據說,當年皇上對於登基前皇室裡兄弟的互相殺戮深惡痛絕,一再教育自己兒子要相愛。然後,上次本王在宗人府,遇到了父親的老部下曹郎中。曹郎中給本王回覆的書信裡寫着,因爲自己是在當今皇上登基之後進宗人府做事的,所以對於以前的事知道的不多。但是,那日伏燕在宗人府裡頭看到的王妃所推測的乾屍,曹郎中對此略知一二,告訴本王,那是宗人府以前的人的屍體。”

太后助兒子登上皇位以後,因爲宗人府裡握有宗稷的機密,太后唯恐這些人胡亂在皇室族譜裡亂寫,把這些人全殺了。

皇帝瞞着太后,把這些人的屍首留下,其實是爲了有一天和太后當面對質。

是什麼人都好,哪怕是皇帝,對於自己真正的身世,都是很好奇的。只是苦於沒有有力的證據,皇帝當然難以和太后對峙。

“如今,秘密握在王妃的手裡。皇上必定是追到天涯海角,都不會放過你我。”朱隸眼瞳一眯,伸出的手,握緊了她的手,“敏兒嫁給本王,是受苦了。”

137 一個接一個283 內奸出乎意外朱潛軼事二三事柒拾121 免死金牌193 親爹的事兒5 李家人朱潛軼事二三事陸肆124 王爺救駕235 攻城132 新療法6 還是那個病癆鬼朱潛軼事二三事陸捌88 擔心3 徐氏藥堂人蔘227 宮變106 六宮戰事235 攻城241 來自古代的動靜146 追兵一個接一個141 你先走朱潛軼事二三事拾柒58 誰是花魁166 不一樣的病人250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111 辯論真假130 護國公發威89 夫婦同行47 百花宴139 某人認栽了172 都督府95 騷亂180 誰誣陷誰朱潛軼事二三事玖朱潛軼事二三事陸叄94 賭約朱潛軼事二三事伍拾184 對峙風水師130 護國公發威256 套中套78 二孫女現在很厲害了260 一家大結局朱潛軼事二三事肆202 爺來了174 拿老公狐假虎威165 婆婆出手184 對峙風水師6 還是那個病癆鬼183 夜裡驚動193 親爹的事兒256 套中套14 白芨34 所謂託法104 黃雀在後朱潛軼事二三事柒伍137 一個接一個朱潛軼事二三事肆伍256 套中套91 謎底揭曉115 冷宮266 陪產59 二次進宮朱潛軼事二三事拾肆142 往哪裡逃78 二孫女現在很厲害了朱潛軼事二三事伍壹朱潛軼事二三事拾壹21 貴人朱潛軼事二三事叄壹235 攻城61 真正被叫做閻王的那個男人120 人在這裡69 算盤打盡36 當然不能自賤朱潛軼事二三事貳玖30 十日41 她父親這個正人君子130 護國公發威162 誰來救朱潛軼事二三事拾貳朱潛軼事二三事柒貳254 王爺在哪裡278 下場淒涼263 生兒生女198 目的是什麼100 不讓走了94 賭約7 咎由自取朱潛軼事二三事伍貳83 她李敏跟的是不得了的男人226 王妃死了朱潛軼事二三事陸257 逃離朱潛軼事二三事貳拾37 裝神弄鬼誰不會朱潛軼事二三事陸叄167 神助132 新療法朱潛軼事二三事拾玖104 黃雀在後
137 一個接一個283 內奸出乎意外朱潛軼事二三事柒拾121 免死金牌193 親爹的事兒5 李家人朱潛軼事二三事陸肆124 王爺救駕235 攻城132 新療法6 還是那個病癆鬼朱潛軼事二三事陸捌88 擔心3 徐氏藥堂人蔘227 宮變106 六宮戰事235 攻城241 來自古代的動靜146 追兵一個接一個141 你先走朱潛軼事二三事拾柒58 誰是花魁166 不一樣的病人250 兩虎相鬥必有一傷111 辯論真假130 護國公發威89 夫婦同行47 百花宴139 某人認栽了172 都督府95 騷亂180 誰誣陷誰朱潛軼事二三事玖朱潛軼事二三事陸叄94 賭約朱潛軼事二三事伍拾184 對峙風水師130 護國公發威256 套中套78 二孫女現在很厲害了260 一家大結局朱潛軼事二三事肆202 爺來了174 拿老公狐假虎威165 婆婆出手184 對峙風水師6 還是那個病癆鬼183 夜裡驚動193 親爹的事兒256 套中套14 白芨34 所謂託法104 黃雀在後朱潛軼事二三事柒伍137 一個接一個朱潛軼事二三事肆伍256 套中套91 謎底揭曉115 冷宮266 陪產59 二次進宮朱潛軼事二三事拾肆142 往哪裡逃78 二孫女現在很厲害了朱潛軼事二三事伍壹朱潛軼事二三事拾壹21 貴人朱潛軼事二三事叄壹235 攻城61 真正被叫做閻王的那個男人120 人在這裡69 算盤打盡36 當然不能自賤朱潛軼事二三事貳玖30 十日41 她父親這個正人君子130 護國公發威162 誰來救朱潛軼事二三事拾貳朱潛軼事二三事柒貳254 王爺在哪裡278 下場淒涼263 生兒生女198 目的是什麼100 不讓走了94 賭約7 咎由自取朱潛軼事二三事伍貳83 她李敏跟的是不得了的男人226 王妃死了朱潛軼事二三事陸257 逃離朱潛軼事二三事貳拾37 裝神弄鬼誰不會朱潛軼事二三事陸叄167 神助132 新療法朱潛軼事二三事拾玖104 黃雀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