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孟氏族學在汴河邊上白牆烏瓦圍繞着七進的院落,北面五進爲男學,郎君們從北角門進。南面兩進爲女學,小娘子們從南角門進。男女學院中間砌了道粉牆,種滿帶刺的薔薇,開了一個垂花門,有四位僕從看守。男學院女學院各有十來間廂房。東廂房是學生午憩之處和先生們的休息處,西廂房是僕從歇息和廚房茶水間。

這日早間卯正三刻,孟宅的牛車從東角門駛出。

九娘正奇怪爲什麼六娘不和她們一個車去族學。梅姑已經笑着說:“六娘因染了風寒,這幾日都不來學裡,九娘可記得要等姐姐們下學了一起回來。”

七娘瞥了她一眼:“你記住了,你們丙班比我們早散學一刻鐘,你別亂跑,乖乖待在課舍裡等我們。要是你敢自己亂跑,走失了我們可不管你。”

丙班?難道還有乙班和甲班?

四娘抿了嘴笑:“七妹不把話說清楚,九妹聽不懂。”

九娘點點頭,笑着說:“我猜四姐和七姐肯定在甲班對嗎?甲班一定最好吧?”

四孃的笑就有些尷尬。七娘沒好氣地說:“我們在乙班。不過已經是最好的了。因爲甲班今年沒有人,一個也沒有!”

九娘一怔,甲班一個人也沒有?

四娘嘆息說:“去年的升級考,六妹明明考了第一,也不能升到甲班,真是不合情理。”

九娘更不明白了:“爲什麼呢?”

梅姑嘆了口氣,說到:“我們孟氏族人衆多,一直有不少外地的遠支來附學。因此族學設立的是甲乙丙三個班,會有不一樣的先生授課。”

七娘瞥了九娘一眼:“像你這樣還沒開蒙的,也要考試,考過入學試,才能到丙班上課。”

四娘附和道:“九妹可要爭氣哦,我們孟家族學的入學試可是很難呢。不少人通不過只好去讀那些普通的私塾。”

梅姑點點頭,有點擔心:“不要緊,九娘子,老師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應該也不會很難的。”

七娘得意地說:“你知道國子監嗎?”

九娘搖搖頭。

四娘說:“國子監是大趙的最高學府,國子監的分班,就是按照我們孟氏族學來的呢。”

九娘詫異道:“國子監也分甲乙丙?”

七娘說:“國子監是分成外舍、內舍、上舍。可是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每年考試一次,要成績優異的才能升上去。”

四娘點頭:“我覺得我們族學的規矩比國子監還嚴格,六妹和張娘子明明都考得那麼好,有一兩個沒得到甲等,館長就是不給她們上甲班。太過分了一些。”

七娘幸災樂禍地笑着:“孟館長不給上就算了,可二伯伯明明是六姐的親爹爹,竟然也反對她們進甲班。”

梅姑正色說:“孟氏族學百年來都嚴於律己,怎麼可能允許這種徇私的事壞了祖宗規矩。七娘子休得胡言亂語!”她轉頭朝九娘說:“今年只是不巧,甲班去年的五個女學生,兩個進了宮做侍讀,兩個年紀大了回家定親了,還有一個因爲父親外放才退學了。這才青黃不接的,等今年考試,六娘子肯定能考到甲班。”

七娘吐吐舌頭,做了個鬼臉:“不說就不說,反正我無所謂,我才一門課是甲。四姐纔可惜呢,她好不容得了第五名,要不是二伯伯,說不定四姐也是甲班的學生了。”

四娘心裡氣得很,這爆仗小娘子專挑別人不愛聽的話說。她笑了笑:“我倒無所謂,反正甲班只有前兩名才能入宮做公主侍讀,我就算進了甲班也就是那樣的。”

這個九娘倒是知道的,孟氏族學素來有大趙第一族學的美名。前世她在慈寧殿也遇到過兩個侍讀小娘子,好像就出自孟氏族學,卻都不姓孟。自從三十幾年前,朝廷在南京應天府開設了國子監後,西京洛陽國子監、東京開封國子監,三大國子監設置了外舍、內舍和上舍。外舍兩千人,內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原來這竟然是按照孟氏族學的分班制來設置的。怪不得禮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逢大比之年,孟氏男學的上甲班前兩名,如果不進太學,可以直接進宮任皇子侍讀。

也因此大江南北的書院進入了鼎盛時期,別說著名的白鹿、嶽麓、應天、嵩陽四大書院,就連前世九娘父親王方接受的青神王氏中巖書院也人滿爲患。

眉州蘇家和青神王家素來交好,所以蘇瞻兄弟二人都在中巖書院讀書。

蘇昉七歲的時候,蘇瞻嫌棄國子監的博士們太死板,還感嘆過,若非蘇程兩家尷尬的關係,蘇昉倒可以進孟氏族學讀個幾年書。

車外傳來嘈雜的叫賣聲,四娘和七娘眼睛發亮,悄悄掀開窗簾:“觀音院到了!”

牛車沿着第一甜水巷朝南,正經過觀音院,觀音院門口有許多攤販鋪子,最熱鬧不過。不一會兒牛車朝左轉,卻堵在了汴河邊上。前頭的車馬處已然擁擠不堪。不少京中官員家的馬車牛車都排隊侯着,也有些車上的小娘子們等不及,已帶着女使們下了車。角門處一片互相問好和清脆的笑聲。

梅姑看着九娘一臉的疑惑,笑着解釋:“這些年,老夫人從宮裡尚儀局請了一位尚儀娘子,供奉在族學裡,在京中頗有名氣。引來不少大人託了情將家中的小娘子們送來附學。對了,”

七娘得意地揚起下巴:“婆婆還請了尚工局的典會娘子教我們財帛出入呢,你知道嗎?爹爹昨夜送給我的那枝青玉紫毫筆,是給你的那幾枝筆的十倍價錢!哦,十倍你肯定也不懂,你還不會算數呢。”

四娘微笑着說:“七妹你忘記九妹還沒開蒙,丙班還學不到乘除法呢。”

九娘心裡默默說,你們兩個功課沒學好,物價也不懂,二十倍還差不多。

七娘沒有耐心再等,急急拉了四娘下了車,熟絡地開始和其他小娘子嘰嘰喳喳。九娘跟着慢吞吞地下了車。慈姑追上來仔細叮囑連翹:“好生照顧小娘子!”連翹追着七娘的背影,心不在焉地應了一聲。

九娘拉下慈姑,在她耳邊悄悄說話。慈姑一愣,趕緊從荷包裡取出些銅錢,趁人不注意塞到九孃的小荷包裡。

***

女學的先生們,正在面北朝南的五間正房裡各自問安,說着這七天裡的趣事。

其實七天的寒食假期,很多學堂都只放三天假,可這女學學館的孟館長,卻是是一位標新立異的館長。她不但一個月給了女學生們四天假期,但凡朝廷的節假日,也照樣放假。她的理由很簡單:入世好過悶頭苦讀。

孟館長是孟氏現任族長的庶女,原先也是汴京很有名的才女,因丈夫婚後三年納了三個小妾,便帶着嫁妝和離歸宗,兩年前向族中自請來教導女學,上任纔不久,就遇到了上甲班開不了課的打擊,更加一心立志要恢復上甲班。她的案頭,汝窯大肚瓶裡插着兩枝碧桃,放着三個形態迥異的黃胖,書案上物品疊放得也很隨意。

外丙班的先生魏娘子,將一盒菠菜包子塞到她手裡:“館長午間嚐嚐,這是我家包子鋪的,一早上蒸出來,新鮮得很。”

孟館長回禮了一個小猴傀儡兒,送給魏娘子的幼弟。

內乙班的先生李娘子,送給各位先生她手抄的寒食節期間各大題壁詩集錦。這個是稀罕物,照理,書坊要到中下旬才能印製出來呢。幾位女先生都湊在一起研讀。

梅姑領着九娘進來,先向李先生遞上了六孃的請假信,又向孟館長遞上孟存的書信和族裡的入學憑證。

幾位先生一看,這個胖乎乎的小娘子十分可愛,一點也不害怕,還笑眯眯的呢。

梅姑送上了束脩後,先行回去覆命。

就有侍女上來擺了墊子,九娘按部就班,認認真真行了拜師大禮。

一位四方臉的女先生咦了一聲,問她:“在家可有人教過你禮儀?”

九娘心裡嘀咕,這孟家族學不愧是大趙頂級的私家學堂,看來想要入學,對禮儀的要求特別高呢。

九娘趕緊行了個標準的師禮,恭敬答道:“回稟先生,九孃的乳母慈姑曾隨婆婆樑老夫人在宮內住過十多年,她教過九娘一些禮儀。”

女先生提了幾個要求,竟然還有祭祀禮儀。九娘想到梅谷說的,先生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所以也不敢馬虎,怕自己入不了學,做得一板一眼,到位得很。

這位女先生看上去很滿意,點了點頭。另一位先生又來了:“你會不會算術?”

九娘冷汗淋淋,順着先生的問題回答,最後連雞兔同籠都出來了,先生笑着遞給她算籌袋。九娘覺得自己低估了四娘七娘的算術水平,高估了她們對物價的瞭解程度。這入學試的算術考題就難成這樣,她們怎麼會算不清楚幾枝筆的差價!怪不得十一郎四歲就要在外院開蒙,七歲纔來族學進學呢。

到最後,九娘看着面前的貼經墨義考卷,有點傻眼。怪不得原來的孟九娘提都不提入學的要求。這大段的孟子梁惠王上要默寫出來還要解釋意思。這入學試——也太難了!!!

wωw▪ттkan▪¢ ○

果然是姓孟的大家族開的學堂啊,把這些當家訓了呢。畢竟是大趙第一族學啊!

九娘默默寫完考卷,交給先生。

一位圓圓臉的女先生簡直要哭了,對着館長說:“孟館長,你不是要那個吧?”

孟館長仔細閱讀了考卷,點點頭:“是,難得發現這麼好的,今年上甲升級考試她說不定有希望。李先生,我就把她叫給你了。”

啊???九娘聽着覺得有點不對頭。

當她被李先生牽着手經過人頭濟濟的丙班課舍時,九娘快哭了。

我以爲這是入學試!我只是來開蒙的!爲什麼我會變成內乙班的學生!我就是想躲開四娘七娘啊!我想在外丙班好好地混個三年呢!

臉圓圓的魏先生看着和自己一樣圓圓臉的九娘,好像聽懂了她心底的話,依依不捨地拉着她的小手,對李先生說:“李娘子,你去和館長說你們人滿了不行嗎?不如把她放在我們班,年底考試再升去乙班。”

李先生個頭嬌小,力氣卻頗大,她笑嘻嘻地拖着九娘走:“我們才十八個,加上她也才十九個呢。”

九娘眼睜睜看着自己的胖手指一根根從魏先生溫暖的手裡滑出來。

她眼巴巴地悄悄地問李先生:“先生,我只是來開蒙的!我該去那裡纔對。”她指指丙班。

李先生笑着說:“孟館長說了要因材施教,像你這樣特別優秀的小娘子,我們要破格錄取到乙班來,因勢利導才行。”

李先生把她扶好,替她整了整衣襟:“看你高興得都傻了呢,現在可以和你三個姐姐在一個班,你爹孃肯定也會爲你高興的。我們乙班從來還沒有過七歲的學生呢。”

九娘忽然覺得,如果再重生一次,她希望回到昨天。什麼才女,什麼美名,她已經有過一輩子,沒什麼好結果,最後種樹給人乘涼罷了。這輩子,她只是想開開心心,吃得飽穿的暖,混個平安康健。將來沒牙的時候有人喂自己一碗湯羹,夏日大樹底下搖着蒲扇乘着風涼,看着小狗原地轉着咬自己尾巴,聽着孫子孫女笑哈哈。當然,如果能看到蘇昉成親生子更好。

可她,一點也不想再做什麼才女,還是年紀最小的才女。

現在這莫名其妙的,原來欲哭無淚,挖坑自埋就是這個感覺!

作者有話要說:  不好意思,因爲是存稿。自己重讀的時候,還是有些不舒服,就大修了一下。大家不妨刷一下更新。

要是有什麼不好的閱讀感覺,還請留言讓我知道。寫文時此身正在廬山中,很容易一葉障目,感受不到問題所在。敘述方式也好,描寫角度也會,都會帶來很大的主觀偏差。

在意我的文字的讀者,纔會給出最懇切的意見。不過可能要預先說一下,我對於情節、人設可能不會做任何改變。包括很多人提到的稱謂閱讀障礙:娘子、郎君之類的。只能懇請大家給多點耐心。這個是宋朝背景的基礎之一,我實在強迫症丟棄不了。

小姐:在宋、元,是妓-女的代稱。和我們90年代有點接近。

姑娘:在宋朝,是姑母的意思。

老爺、爺:這兩個詞都要明代纔出現。

我也很想捏死自己,請原諒一個強迫症作者。謝謝。

——本章的一些參照背景————

四大書院,始於唐,盛於宋。

我大宋朝不僅是最民主最尊重人權最鼓勵商業發展的朝代,也是言論自由最高,私立教育最發達的時代。

私塾的普遍出現,書院的開設,大力推動了全民教育的意識。

北宋在科舉制度和國子監製度上改變非常多。尤其在王安石執政期間。

東京國子監人滿爲患,很多官員的孩子根本進不去。2400個名額十分搶手。所以站着蹭課的孩子很多。有沒有現在大學裡的情形?

國子監的分班和等級考試很科學。太學的前十名,無需參加科考直接授官。這個相當於免試生資格。而且官職還不會很低,八品起。所以考上太學是很多學子的終生目標。

第28章第二百八十五章第44章第131章第249章第三百一十四章第100章第二百八十四章第二百七十四章第211章第239章第三百六十章第一百六十九章第二百九十四章第53章第26章第258章第17章第185章第215章第126章第11章第28章第二百八十五章第229章第240章第86章第69章第三百六十八章第三百四十章第149章第190章第52章第202章第132章第204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179章第125章第131章第196章第20章第三百四十一章第125章第269章第196章第198章第96章第114章第二百九十章第212章第103章第229章第二百五十五章第222章315.第三百一十五章第216章第94章第291章第二百七十四章第36章第72章第98章第79章第103章第101章第4章第247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二百五十九章第82章第39章第二百七十四章第151章第一百七十章第38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三百七十四章第一百六十章第三百五十八章第三百六十九章第40章第三百一十二章第三百五十三章第197章第二百七十一章第14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二百九十九章第二百五十五章第183章第三百六十八章第二百九十五章第二百五十二章第二百九十七章第22章第202章第二百五十三章第一百五十九章
第28章第二百八十五章第44章第131章第249章第三百一十四章第100章第二百八十四章第二百七十四章第211章第239章第三百六十章第一百六十九章第二百九十四章第53章第26章第258章第17章第185章第215章第126章第11章第28章第二百八十五章第229章第240章第86章第69章第三百六十八章第三百四十章第149章第190章第52章第202章第132章第204章第一百六十三章第179章第125章第131章第196章第20章第三百四十一章第125章第269章第196章第198章第96章第114章第二百九十章第212章第103章第229章第二百五十五章第222章315.第三百一十五章第216章第94章第291章第二百七十四章第36章第72章第98章第79章第103章第101章第4章第247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二百五十九章第82章第39章第二百七十四章第151章第一百七十章第38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三百七十四章第一百六十章第三百五十八章第三百六十九章第40章第三百一十二章第三百五十三章第197章第二百七十一章第14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二百九十九章第二百五十五章第183章第三百六十八章第二百九十五章第二百五十二章第二百九十七章第22章第202章第二百五十三章第一百五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