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又到藕粥飄香時

瓜熟果香的金秋之後,荷花謝了,蓮子熟了,鮮花藕吃過了,池塘裡,如盤如蓋的綠葉便枯萎了,偶爾,有幾枝頹莖敗葉寒顫顫地立於水中,“留得殘荷聽雨聲”,滋生出詩人雅興的聯想,擋不得寒,充不得飢,也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還在時空深處流連忘返。百姓人家,愛的是價廉物美的平淡人生,江城的藕稀飯就應時而至。

小巷深處,遠遠傳來一陣“梆梆”的敲打聲,跟着就推來一輛板車,車裡有火,火上有鍋,除了加桶圈的鐵鼎被半截的大銅鍋代替外,其餘的都沒有經過文明所打磨。

不知是哪朝哪代的興起的規矩,竹梆聲就是藕稀飯的廣告詞,它在大街小巷做無字的吆喝——快來買藕稀飯啊——

一路上,小火不斷,梆聲不停,一幅水鄉風情畫,聲聲古老的歌謠,如果在未經改造過的小巷深處,再由一個頭戴氈帽的老翁推着車,映襯着幾幢黑白二色斑駁的徽派建築,時光也彷彿倒轉了。

江南水鄉,多的是水,水稻田裡出好米,池塘湖泊出蓮藕,好的藕稀飯,用的是南陵縣的洋河藕,又白又肥、甘甜鮮美,那米是糯米秈米,有的曾是給皇帝上貢的佳品,一起在大銅鍋裡燒開以後,再用文火慢慢地悶熬,一直煮到不稠不稀、米軟藕爛之時,小販就推着上街了。

老人最爲鍾情藕稀飯,忙碌了一個上午,午飯後抽閒打了幾盤小麻將,有點餓了,有點寒了,招呼一聲,賣藕稀飯的趕緊停車,先舀一碗藕紅色的粥,勺子高高地將稀飯澆下,濃粘的粥汁拉出綿柔的醇香,讓你想起“稻花香裡說豐年”的餘韻。稀飯是淺淺的——還等着放藕哩。賣粥人夾起一節藕來,要給你切成小塊,藕斷絲連,攪入粥中,再撒點糖,又甜又糯又面又香,喝下半碗,身上就熱起來了,飢寒頓失,就要忙着回家煮一家老小的晚餐。孩子們正放學,在路上遇見藕粥,聞到了那股甜香,是肯德基和麥當勞的洋店裡沒有的,吃了一碗地道的水鄉土產,滋長出醇繆般熱愛家鄉的天真情愫,再趕回家做作業,百姓人家,生活就這樣簡單地得到了滿足。

女人們喜歡吃的是熟藕,它是裝在一個小木桶裡的,木桶是掛在一個老年婦女的胳膊肘間的,喊叫聲也是那麼綿長悠遠:“賣熟藕嘞——”有人買了,揭開桶上的棉墊子,取出的藕還是熱的,你要吃多少,給你切多少。刀切熟藕絲不斷,微微有點面,稍稍有點甜,吃的時候,你會想起荷葉田田上晶瑩的露珠,你會聞到荷花清爽的芳香,你也如同品嚐到蓮子清苦的滋味,所以它是貧民食物,又具備理想色彩,像老夫老妻過時的愛情,已經趨於平淡,卻有無窮無盡的回味。

藕老了,纔有一種粉質,磨細了、搓成團,油炸成藕圓子,是過年的素食。那沉澱出的藕粉,更是病弱者的滋補品,所以蓮藕一身都是寶,水鄉家家少不了,在進入城市之後,讓我們在嘈雜的街後小巷裡品味清淡人生,度過寧靜如水的時光,水鄉滋潤的江城人,也滋潤出幾分優越與悠閒。

端午的鴨蛋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線纏成小糉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穿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乾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硃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麼?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

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裡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着後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着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薰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裡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裡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只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裡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只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爲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國食單·小菜單》有“醃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但是“醃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醃蛋以高郵爲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爲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着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硃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

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掛在大襟的鈕釦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只有一點點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只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麼?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

餛飩

餛飩這個名字,像是外來語,如沙發雷達之流。餛飩,有的地區說雲吞(像是高山流水自然景觀),有的地區叫抄手(像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蘇州與北京在餛飩的問題上沒有分歧(比如,蘇州人把豆泡說成油豆腐,北京人把油豆腐叫爲豆泡;蘇州人把蓮菜說成藕,北京人把藕叫爲蓮菜;這就是分歧),既不說雲吞,也不叫抄手,就叫餛飩,這多少讓我這個飄在北京的人感到親切(一般的寫法是“漂在北京”,但我覺得北京水少風大,特別改成“飄”)。

“餛飩侯”是北京的“中華老字號”,它的“紅油餛飩”“酸湯餛飩”在蘇州吃不到,蘇州也有家“中華老字號”的餛飩店,名“綠楊餛飩”,卻只有一種餛飩,就是“雞湯餛飩”——通常的說法是“雞絲餛飩”。“雞絲餛飩”聽起來不好聽,我不知道蘇州人爲什麼不在這裡避諱,如果在麪店裡,你買面四碗,這“四”的聲音就被避諱掉,服務員端面上桌的時候,他決不會說:“你好,四碗來哉!”他一定會這樣吆喝:“兩兩碗來哉!”二二得四,蘇州人的算術一向很好,所以小學裡上算術課,逢到“乘法口訣”這一單元,老師都是跳過去的。當然也有麻煩,老師提問,在乘法裡“四”是怎麼得來的,我們說完了“一四得四”,就會說“兩兩碗得四”,一時間整個教室成了麪店。

所謂“雞絲”,就是雞肉絲,所謂“雞絲餛飩”,就是餛飩湯裡漂着些雞肉絲。這雞肉絲是店家對餛飩湯的證明:我雞肉絲都給你了,這雞湯還會是假的嗎?

“綠楊餛飩”的“雞絲餛飩”除了餛飩湯裡有雞肉絲之外,還有蛋皮。想要有青頭的,就再加一把蔥花。蔥是小蔥。

20世紀80年代中期,吳趨坊裡有一家個體餛飩店,賣的餛飩叫“泡泡餛飩”。“泡泡餛飩”的皮子極薄,肉餡極少——透過極薄的皮子,肉餡只是微紅一點,像是被綢衫雲遮霧罩的胸脯。這家個體餛飩店破破爛爛,桌子椅子也都搖搖晃晃的,生意卻分外紅火,等着泡泡的人一波又一波地翻滾在兩棵泡桐樹下。

這家個體餛飩店門口有兩棵泡桐樹,四五張桌子就東倒西歪地丟在樹下。有一年春天我正吃着餛飩,一朵紫盈盈的泡桐花大概聞到了香氣,也來湊熱鬧,“噗”地掉進我手中的餛飩碗——泡湯了。

花樓街口的豆絲

花樓街實在是太老,記載了老漢口的歷史。石塊鋪的路面扯了潮,溼漉漉的。斜交叉着如席編的花紋,凸凹不平地托住過往行人的腳,踩住的是過去的歲月,一個多世紀裡中國的歲月,比這一條街要長得多……

花樓街口,靠民生路的那一段,開一家牛肉館,小店年數長,方圓聞名。哪家老人哪天肚餓了嘴饞了,兒孫一喚:“端碗牛雜碎,花樓街口那家。”小輩們伶俐,蹬上自行車就去了,一會兒端來,還熱得燙嘴呢。牛雜碎用大鐵鍋當街煮,不論冬夏不論早晚,土爐子上燒旺火,油湯在鍋邊翻着泡沫,湯裡的大紅幹辣椒燦燦地上下滾動,一條街都溢滿濃濃的香氣,勾得過路人止不住地往裡走,揀張桌子坐下,自然是要一碗牛肉豆絲,這是小店裡的特色食品,逛花樓街的人都知道,即使是深夜,店門口挑上盞雪亮的燈,老遠的街的那一頭都有人趕過來,爲的就是吃這碗牛肉豆絲。

綠豆大米磨粉攤成皮,再切成條,湖北人叫做“豆絲”,鬆泡泡的,最能融得進牛肉湯裡的汁味。用一隻藍邊粗瓷大碗滿滿地盛了,一雙白竹筷粗粗地帶着棱角,桌子沒上漆,四四方方白光油亮……就這樣,湯湯水水吞了下去,香鮮辛辣在腸肚中化開,又從毛孔中沁了出來,汗浸在額頭,眉梢眼角都洋溢些慵慵懶懶,人倦了,索性多坐一坐,眼前恍恍惚惚,燻黑的牆壁,薰黃的燈泡,搖搖晃晃的,匯一個熏熏的夢,這老街,這老店似乎都不見了,惟一感覺到的只是最最充滿了熟悉的眷念之情……日後很久都不能忘記,那老街、那老屋、那老店……

第43章 豬頭肉滄桑錄 (1)第38章 吃瓜子 (2)第33章 黃州東坡菜 (1)第8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2)第44章 豬頭肉滄桑錄 (2)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33章 黃州東坡菜 (1)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17章 又到藕粥飄香時第9章 喝豆汁兒 (1)第12章 開封灌湯包子 (2)第3章 煎餅花兒(1)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29章 燙飯 (2)第33章 黃州東坡菜 (1)第16章 過橋爆鱔段 (2)第27章 榆錢飯 (2)第38章 吃瓜子 (2)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52章 南北的點心 (2)第37章 吃瓜子 (1)第49章 話說揚州的吃 (1)第3章 煎餅花兒(1)第23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2)第44章 豬頭肉滄桑錄 (2)第11章 開封灌湯包子 (1)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1章 家常豆腐第24章 啖蟹 (1)第15章 過橋爆鱔段 (1)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45章 “佛跳牆”正本 (1)第1章 家常豆腐第6章 指頭粗的面,碗口大的饃第9章 喝豆汁兒 (1)第21章 揚州名點蜂糖糕第14章 宋嫂魚羹第48章 吃酒 (2)第51章 南北的點心 (1)第52章 南北的點心 (2)第28章 燙飯 (1)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31章 稀粥南北味 (2)第29章 燙飯 (2)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31章 稀粥南北味 (2)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19章 我愛武漢的熱乾麪第13章 螺螄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41章 人生一世 (1)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37章 吃瓜子 (1)第3章 煎餅花兒(1)第45章 “佛跳牆”正本 (1)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41章 人生一世 (1)第48章 吃酒 (2)第16章 過橋爆鱔段 (2)第9章 喝豆汁兒 (1)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26章 榆錢飯 (1)第13章 螺螄第52章 南北的點心 (2)第34章 黃州東坡菜 (2)第52章 南北的點心 (2)第5章 臘羊肉第31章 稀粥南北味 (2)第13章 螺螄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51章 南北的點心 (1)第22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1)第10章 喝豆汁兒 (2)第50章 話說揚州的吃 (2)第35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1)第49章 話說揚州的吃 (1)第11章 開封灌湯包子 (1)第33章 黃州東坡菜 (1)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36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2)第21章 揚州名點蜂糖糕第6章 指頭粗的面,碗口大的饃第22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1)第5章 臘羊肉第30章 稀粥南北味 (1)第36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2)第25章 啖蟹 (2)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39章 吃喝之道 (1)第1章 家常豆腐第49章 話說揚州的吃 (1)第49章 話說揚州的吃 (1)第28章 燙飯 (1)第51章 南北的點心 (1)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33章 黃州東坡菜 (1)
第43章 豬頭肉滄桑錄 (1)第38章 吃瓜子 (2)第33章 黃州東坡菜 (1)第8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2)第44章 豬頭肉滄桑錄 (2)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33章 黃州東坡菜 (1)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17章 又到藕粥飄香時第9章 喝豆汁兒 (1)第12章 開封灌湯包子 (2)第3章 煎餅花兒(1)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29章 燙飯 (2)第33章 黃州東坡菜 (1)第16章 過橋爆鱔段 (2)第27章 榆錢飯 (2)第38章 吃瓜子 (2)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52章 南北的點心 (2)第37章 吃瓜子 (1)第49章 話說揚州的吃 (1)第3章 煎餅花兒(1)第23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2)第44章 豬頭肉滄桑錄 (2)第11章 開封灌湯包子 (1)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1章 家常豆腐第24章 啖蟹 (1)第15章 過橋爆鱔段 (1)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45章 “佛跳牆”正本 (1)第1章 家常豆腐第6章 指頭粗的面,碗口大的饃第9章 喝豆汁兒 (1)第21章 揚州名點蜂糖糕第14章 宋嫂魚羹第48章 吃酒 (2)第51章 南北的點心 (1)第52章 南北的點心 (2)第28章 燙飯 (1)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31章 稀粥南北味 (2)第29章 燙飯 (2)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31章 稀粥南北味 (2)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19章 我愛武漢的熱乾麪第13章 螺螄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41章 人生一世 (1)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37章 吃瓜子 (1)第3章 煎餅花兒(1)第45章 “佛跳牆”正本 (1)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7章 你真的會吃烤鴨了嗎 (1)第42章 人生一世 (2)第41章 人生一世 (1)第48章 吃酒 (2)第16章 過橋爆鱔段 (2)第9章 喝豆汁兒 (1)第40章 吃喝之道 (2)第26章 榆錢飯 (1)第13章 螺螄第52章 南北的點心 (2)第34章 黃州東坡菜 (2)第52章 南北的點心 (2)第5章 臘羊肉第31章 稀粥南北味 (2)第13章 螺螄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51章 南北的點心 (1)第22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1)第10章 喝豆汁兒 (2)第50章 話說揚州的吃 (2)第35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1)第49章 話說揚州的吃 (1)第11章 開封灌湯包子 (1)第33章 黃州東坡菜 (1)第32章 從許餅說到常三第36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2)第21章 揚州名點蜂糖糕第6章 指頭粗的面,碗口大的饃第22章 霜天爛漫菜根香 (1)第5章 臘羊肉第30章 稀粥南北味 (1)第36章 大餅油條豆腐漿 (2)第25章 啖蟹 (2)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39章 吃喝之道 (1)第1章 家常豆腐第49章 話說揚州的吃 (1)第49章 話說揚州的吃 (1)第28章 燙飯 (1)第51章 南北的點心 (1)第2章 一魚兩吃黃河鯉第33章 黃州東坡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