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百年大旱

“大哥,已經繼承了爵位,那三弟呢?”我更加驚訝,歷史怎麼會成了這樣,是我造成的嗎?崔琰道:“三公子被封爲虎威將軍,此刻還在返回冀州的路上,我來的時候,碰到他。”

大哥繼承了爵位,也許兄弟就不會相殘了。

“崔先生,父親是怎麼死的?”我疑慮重重的問道。

崔琰臉色微變,顫聲道;“主公,主公是吐血而死。”

“可是父親離開黎陽的時候,我替他診斷過,身體應該沒有大礙,難道是——”我本能的想到田姨娘,難道是縱慾過度。

崔琰忽然臉色慘白,渾身直哆嗦。

我奇道:“崔先生,你,你怎麼啦?”崔琰僵在那裡,臉色泛着鐵青:“公子,大公子讓我轉告你,黎陽乃是冀州門戶,事關重大。觀冀州諸將,只有公子可以保守此地,請公子就不要回去奔喪了,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再說——再說——”

我聽得心驚,大哥怎麼會下這樣的旨意;“再說怎麼樣。”崔琰嘆息道;“再說,主公是十天前死的,葬禮早就辦完了。”

“十天前——”我厲聲道:“大膽,爲何不早來報我。”

崔琰嘆氣道;“二公子,並非我等不想來報喪,實在是大公子說,前方戰事緊急,不能影響你的心思,所以就——”

我想了想,大哥這樣想,也不錯。不能因爲父親的死訊,棄百萬黎民的性命於不顧。可是——不對,怎沒想都不對,父親死的太突然了。第一和歷史不符,第二,我給他診斷過,華佗的醫術不會出錯,這點我絕對有信心。

我回頭看了一眼崔琰,這位以耿直見稱的大人,眼神竟然閃閃爍爍——

崔琰搖了搖頭;“公子,崔琰身體不適,先行告退了。”我心中起了一陣狐疑,表面上卻沒有露出來;“好吧,你先下去吧。”……

由於李典在旁虎視眈眈,我沒有回冀州去,心中的悲痛和疑慮卻是與日俱增。幾乎每天晚上都夢到父親血淋淋的站在我面前。

烈士陵園已經建好了,我和衆將,一起跪拜哀悼,痛哭流涕。我讓人在陵園附近,栽樹種花,裝扮的漂亮一點,好讓這些爲國捐軀的健兒,不那麼淒涼寂寞,避免千里孤墳,一坯黃土的景象出現。

六月,袁尚到冀州後,被任命爲虎威將軍,南皮侯。逢紀和袁尚的所有兵權都被削奪,郭圖、汪昭,代之而起,權傾冀州,勢力無人可比。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劉備依然走紅,看來大耳朵還真有點魔力,總是能左右逢源。

以前跟着袁尚混的人,全部遭到清洗。一個個的被削奪兵權,逐出領導層。袁譚的青州班底,掌握了冀州的軍政大權。這其中最主要的是管統和王修。一個以前是東萊太守,一個是青州別駕。

袁譚的清洗,讓我有些不寒而慄,六月中旬,逢紀因爲貪污受賄,被判處腰斬棄市,七天後,荀諶因爲誹謗主公,意圖不軌,慘遭車裂。七月初都官從事朱漢,擅自調動呂曠的守城兵卒,意圖不軌,兩人統統凌遲處死、三日後的李孚私通曹賊一案,更是牽扯了冀州官員上百,其中包括呂翔還有蘇由和郭援——手段之狠辣,行動之快捷,令人難以置信。

袁譚下令讓我逮捕郭援【蘇由已經戰死】並且查證前冀州大將軍府長史審配,貪贓賣國,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罪大惡極,雖然身死,卻不能免罪。判處抄家,財產充公,女的一律充作官妓,男人全部斬首示衆,以儆效尤。

袁譚下手太狠辣了,連死人也不放過。估計要是能找到審配的屍體,他能鞭屍。

我沒有逮捕郭援,沒理由,我對傳令的主簿陳琳就一句話:“郭援他沒罪,要捉,連我一塊捉去。”

陳琳皺了皺眉,給了我一句忠告:“二公子,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你要想清楚,千萬不可意氣用事。”“啪,”我把一個瓷瓶摔得粉碎,全身顫抖道:“去,滾回去告訴你的主子,三弟要是有什麼事,我饒不了他,聽到沒有。我真是後悔——”

陳琳連連稱是,狼狽的跑出去。

“回來——”我厲聲道:“你給我記着,老三要是出了事,我扒了你的皮。”陳琳心說,他媽的,我多倒黴,跟我有什麼關係。眼前這位二公子,誰敢招惹,力矩曹賊,五六十萬兵馬都不放在眼裡,殺我,還不和殺雞一樣。我的娘。

陳琳連連的嚥唾沫:“公子放心,公子放心,我一定把話帶到。”我拂袖道:“滾。”陳琳出了門在心裡嘆氣,二公子,你別神氣,你能擋得住曹操百萬雄師,但不一定能擋得住政治上的暗算,袁譚那德行,我看你快倒黴了——

七月下旬曹操抵達樊城,劉表幾乎沒做抵抗就撤兵回去了。這本來在曹操意料之中,用他的話說,自守之賊,沒什麼作爲。

曹操的目標是奉孝和趙雲。郭奉孝和趙子龍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要攻破汝南,就是想牽制他,兩人一見援兵趕到,立即採取游擊戰術,退回壽春去了。

曹操一來士兵疲乏,輜重損失過大,士氣低落,二來看了郭嘉和趙雲的軍容陣勢,覺得取勝不易,便撤軍回許昌休整。他一走,郭嘉和子龍繼續攻汝南,反正從壽春到汝南路很近。差點把曹仁給氣死。

同時把手伸到淮南的還有袁譚。他任命心腹汪昭去淮南爲揚州刺史,任命荀彧老師爲九江太守,命其屯駐合肥。意思想要取而代之。

荀彧的確是搬到了合肥,但淮南卻沒有一個人肯聽汪昭這個揚州刺史的話,他就像一個花架子,被置之高閣,沒人理睬。

這件事,讓我心生警覺,難道袁譚要向我下手——他不會跟曹丕一個毛病吧。

一場異常大饑饉降臨到河北。饑饉是由旱災釀成的。兗州、雍州,豫州、還有青冀幽並四洲幾千裡內顆粒無收——

乾旱從桓靈以來,一直都是大漢朝揮之不去的陰雲,也成爲漢室衰敗的誘因之一。當然,如果皇帝勤政愛民,地方官吏恪盡職守,再大的旱情,也能順利度過,怕就怕,天災加上人禍,那就大事不妙了。

這些年災情,或輕或重幾乎年年都在發生,不足爲奇。通常的旱情只發生在五、六、七三個月,一般到八月秋雨連綿就結束了,主要是伏旱,對於秋末播種,夏初收穫的青稞大麥扁豆危害不大,憑着夏季的收成,老百姓才得以繁衍生息。可是今年的旱情來得早,實際從春末夏初就開始了——幾個月,一滴雨也沒有下過,根本就無法播種。收過了小麥,秋季的糧食就無法下種,無法下種,自然就沒有半點收成。

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播種冬小麥的時令。人們無心賞月無心吃月餅,全都陷入惶恐之中,秋季的收藏已經沒有了,加上連年用兵徵收重稅,夏天打下的一點餘糧,也消耗完畢。如果小麥不能播種,那明年不知要餓死多少人。

乾旱延續到第二年秋季,當一場大雨席捲北方後,人們已經不關心秋天播種的事情了,種子沒有了,耕牛也沒有了,人也死的差不多了。曠年持久空前未遇的大旱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恐怖景象。

野菜野草剛挖出地皮,被人們連根挖回家煮食吃了。地裡的野草被吃了個罄盡,一塊塊地皮光禿禿的,就像是得了斑禿病的腦袋。而後人們發現了樹皮,這可是饑荒年月,絕好的‘補品’。樹皮吃完了,就開始吃觀音土,觀音土吃完了不消化,用不了多長時間一喝水,肚子開始膨脹,越脹越大,直到把肚子撐破,脹死。

不甘心死的,就開始吃人,吃死人,吃活人。有人去哭拜剛下葬一天的親人,卻發現,墳頭已經不見了,只剩個半丈深的土坑,裡面空空如也。人呢?

人被挖走吃掉了,吃的連骨頭都不剩。這樣的事,一開始人們還覺得恐怖,可後來也習以爲常了。家裡死了人,也不埋了,直接剁碎,扔到鍋裡——與其便宜別人,不如自己吃掉算了。

飢餓像烏雲一般籠罩着整個北方大地。

曹操的兗州豫州由於早就實行挖井屯田,所以災情最輕,加上ZF開倉放糧,餓死的人最少。青冀幽並四洲的情況可就太不堪,太慘不忍睹了。

一年一來,我一直駐防黎陽,抗拒曹兵。耳聽得袁譚在冀州,越來越驕奢淫逸,放縱無度。屠戮大臣、橫徵暴斂、巧立名目、盤剝百姓。一言不合,就要砍掉一顆腦袋,冀州官吏人人自危,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了。儼然一個亡國昏君的景象。

平原、南皮、西山、固安,很多地方已經成了死村,整村的人被餓死。一碗玉米糊糊,就能換個黃花大閨女。孩子走失了,就別想在找回來,用不了半個時辰,準保下鍋。

五十里內人跡罕見。達到了餓殍遍野、死屍相枕的慘況。這種情況下,袁譚和郭圖沒有一不開倉放糧,二不打井修渠,三不節約開支。而是打起了軍隊和賦稅的注意。他們的做法是,削減軍糧,把給士兵分糧食用的大斛改爲小斛。部隊有了新規定,從每日三餐改成兩餐,而且只能喝稀飯糊糊,鍋盔、餅子一類的乾糧一律沒有。袁譚一再要求大家堅持,堅持。卻不知道,有的士兵已經不想在堅持了,他們想——

對地方百姓,他把郭圖的十五稅七加到十五稅九,這種情況下,徵收如此重稅,根本就無異於屠城了。其原因只有一個,因爲袁譚想要建一座“銅雀臺”?

沒錯,銅雀臺!!

歷史出現偏差,袁譚先於曹操,由冀州城東角樓下掘出銅雀。雀高八尺,金光燦爛,展翅飛翔,靈動奇異。袁譚甚爲喜愛,以爲是祥瑞之兆。問郭圖,郭圖答道;“昔日舜帝的母親夢到玉雀入懷,而生舜,今日主公得到銅雀,應該是可以統一天下,是稱帝爲王的兆頭。”這種狗屁話,生拉硬拽,隨便敷衍,沒想到袁譚竟然信以爲真,立刻下令在漳河之上建造一座銅雀臺。

最可氣的就是劉備,唯恐天下不亂。見袁譚高興,便進言道;“以備的意思,主公若要建臺,最好建三座:中間一座最高,命名爲銅雀臺:左邊一座名爲玉龍:右邊一座名爲金鳳。在建兩條飛橋,橫空而上,這樣大氣磅礴,器宇軒昂才配得上主公的身份。”心裡卻補充道:這樣你才死的快些。

袁譚對這個提議大爲讚賞,封劉備爲列侯命他與郭圖,一起建造銅雀臺。郭圖纔不願和劉備合作呢,那樣颳了錢還要分一份出去。劉備心想,我給你建的豪華一點,把你袁家的底子掏空。

功曹張子謙站出來說;“眼下國事凋敝,民不聊生,應該開倉賑濟災民,想辦法渡過難關,怎麼能在這個時候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這不是逼着百姓造反嗎?”話還沒說完,袁譚大手一揮,腦袋就掉在地上了。

崔琰寫奏表,建議暫緩建造,上午上表,下午被抄了家,下了大獄。袁譚冷笑着對文武大臣道:“我平生最討厭人跟我作對,誰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他一輩子不痛快,你們誰還反對,張子謙和崔琰老匹夫就是榜樣。”

誰還反對,誰就是白癡?冀州城立即傳來一片歌功頌德之聲。馬屁拍的地動山搖,沖天蔽日,江河變色。袁譚的兩名心腹,冀州此時唯一有點良知的大臣王修和管統,被他派到黎陽押送軍糧了。其實袁譚就是看到他們心煩,懶得聽他們在耳邊嗡嗡作響。

第43章 威逼利誘第4章 血染深山第38章 關於夫人第10章 猶豫不決第21章 代理皇帝第9章 妖姬貂蟬第42章 救人危難第31章 真相大白第37章 洛陽內亂第24章 鐵浮屠、柺子馬第2章 困守淮南第34章 美好姻緣第34章 桃色事件第44章 周瑜的性格第13章 心灰意冷的境界第14章 兩軍對壘第14章 我的洛神(4)第23章 死亡氣息第12章 萬夫莫當第16章 事出突然第1章 轉世輪迴第16章 劫營偷襲第31章 強大的晉王第4章 詐死誘敵第12章 我的洛神(2)第25章 望風歸降第38章 火力集中第26章 賄賂重臣第10章 猶豫不決第19章 滅曹戰略第24章 螳螂捕蟬第51章 順勢入長安第16章 得寸進尺第28章 袁紹歸天第5章 司馬先生第41章 袁大丞相第21章 八路齊攻第26章 變法維新的計劃第25章 日夜奮戰第30章 士兵譁變第40章 第二高手第24章 草原爭鋒第13章 險象環生第49章 青帝之子第34章 陰謀敗露第28章 天下軍閥第19章 禍起蕭牆第18章 美酒飄香第16章 劫營偷襲第42章 孫尚香第30章 討回公道第31章 奇兵制勝第16章 父子生隙第34章 桃色事件第43章 緣定三生,前生的囑託第42章 救人危難第34章 陰謀敗露第19章 禍起蕭牆第48章 巨星隕落第53章 同牀異夢第21章 代理皇帝第3章 雄師入襄陽第4章 突來豔遇第34章 桃色事件第25章 外交政策第23章 荒唐的曹節11第18章 戰略撤退第39章 生擒司馬懿第16章 拋磚引玉第57章 重奪倉亭第14章 兩軍對壘第6章 伏牛隘口第10章 微妙形勢第25章 心懷不軌第44章 五日苦戰第12章 親情何在第1章 轉世輪迴第30章 暴雨驚雷第4章 血染深山第7章 無敵子龍第1章 益州不歸路第35章 第二封衣帶詔第24章 草原爭鋒第16章 事出突然第30章 士兵譁變第22章 精忠報國第34章 三分之一第11章 街頭逞威第5章 屯田修渠第7章 大仁大義第17章 用兵如神第20章 固若金湯第13章 險象環生第3章 烏桓騎兵第16章 得寸進尺第1章 笑裡藏刀第14章 我的洛神(4)第17章 用兵如神第9章 金字招牌
第43章 威逼利誘第4章 血染深山第38章 關於夫人第10章 猶豫不決第21章 代理皇帝第9章 妖姬貂蟬第42章 救人危難第31章 真相大白第37章 洛陽內亂第24章 鐵浮屠、柺子馬第2章 困守淮南第34章 美好姻緣第34章 桃色事件第44章 周瑜的性格第13章 心灰意冷的境界第14章 兩軍對壘第14章 我的洛神(4)第23章 死亡氣息第12章 萬夫莫當第16章 事出突然第1章 轉世輪迴第16章 劫營偷襲第31章 強大的晉王第4章 詐死誘敵第12章 我的洛神(2)第25章 望風歸降第38章 火力集中第26章 賄賂重臣第10章 猶豫不決第19章 滅曹戰略第24章 螳螂捕蟬第51章 順勢入長安第16章 得寸進尺第28章 袁紹歸天第5章 司馬先生第41章 袁大丞相第21章 八路齊攻第26章 變法維新的計劃第25章 日夜奮戰第30章 士兵譁變第40章 第二高手第24章 草原爭鋒第13章 險象環生第49章 青帝之子第34章 陰謀敗露第28章 天下軍閥第19章 禍起蕭牆第18章 美酒飄香第16章 劫營偷襲第42章 孫尚香第30章 討回公道第31章 奇兵制勝第16章 父子生隙第34章 桃色事件第43章 緣定三生,前生的囑託第42章 救人危難第34章 陰謀敗露第19章 禍起蕭牆第48章 巨星隕落第53章 同牀異夢第21章 代理皇帝第3章 雄師入襄陽第4章 突來豔遇第34章 桃色事件第25章 外交政策第23章 荒唐的曹節11第18章 戰略撤退第39章 生擒司馬懿第16章 拋磚引玉第57章 重奪倉亭第14章 兩軍對壘第6章 伏牛隘口第10章 微妙形勢第25章 心懷不軌第44章 五日苦戰第12章 親情何在第1章 轉世輪迴第30章 暴雨驚雷第4章 血染深山第7章 無敵子龍第1章 益州不歸路第35章 第二封衣帶詔第24章 草原爭鋒第16章 事出突然第30章 士兵譁變第22章 精忠報國第34章 三分之一第11章 街頭逞威第5章 屯田修渠第7章 大仁大義第17章 用兵如神第20章 固若金湯第13章 險象環生第3章 烏桓騎兵第16章 得寸進尺第1章 笑裡藏刀第14章 我的洛神(4)第17章 用兵如神第9章 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