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七大措施

累了整整一天,

不過一想到鐵觀音茶和機械鐘錶有機會面世,我心裡便覺得有一種自豪感,儘管全是盜版,

當我回到已經更名爲福寧殿的寧乾宮時,已經亥時過半(晚上十點)了,好在今夜的奏摺不是很多,也不難批示,全玖基本上已經處理完畢,我只是複覈了一遍,在奏摺的結尾寫上了“可”字,便讓全玖逐一蓋上大印,

“官家,還剩下最後一封奏摺,這是文天祥大人的一封奏摺,內容是推薦謝枋得出任江南西路,也就是未來的江西省制置使一職。”

“謝枋得。”我想了想也沒有什麼印象,

“是,官家,玖兒記得此人和文大人乃是同榜進士。”

“恩,明曰看看其資料再議。”

“好,那官家早些歇息吧。”

“等會,玖兒,你先睡,馬上就要進行行省制改革了,朕想再研究下我朝的官職體系。”

“玖兒不困,官家你看書,玖兒給你按摩下。”

“恩。”我拿起書道,

宋朝的每一路都設有經略安撫使(或制置使),轉運使,提點刑獄以及提舉常平這四個官職,路一級的官員之間沒有上下統屬的關係,各自負責一攤子事,分別向朝廷彙報,這種體制屬於典型的分權而治,而不是類似前朝的一元化模式,

轉運使,掌經度一路財賦,而察其登耗有無,以足上供及郡縣之費,轉運使的權力很大,主管一路的財政,一度成爲一路的最高權位者,也是四個官職中變化最小的,經略安撫使,高宗帝南渡後改名爲安撫制置使,負責管理地方軍隊,名義上是軍職,但歷來都是由文官擔任,時常又兼管地方行政,具有後世省長和軍分區司令的部分職能,但又管不了轉運使,提點刑獄等,提點刑獄(簡稱提刑),顧名思義,這是一個屬於司法姓質的官員,主要掌管刑獄之事,有些類似省檢察院檢察長,主要負責重大案件的複審,這個職位的設立,充分體現了宋朝皇帝的仁政,著名的法醫宋慈就擔任過提刑官,提舉常平設置較晚,主要負責管理常平倉救濟、農田水利等,這四個職位號稱一路中的四大監司,並行不悖,各司其職,同時又互相監督,

如果將中西方的歷史做個比較,就不難發現,中國自古以來大都實行的是一元化領導模式,因而整個封建社會幾乎就是人治的社會,直到推翻了滿清政斧後纔開始改觀,而西方社會的早期,像雅典城邦等,崇尚的就是所謂的議會制,這也就爲後來西方社會實行現代議會制奠定了基礎,

宋朝或許是個例外,只不過隨着南宋的滅亡,分權制也就不復存在了,即便後世的封建王朝也有采用的,但大都是形而上學,形似神不似了,

對於行省制的建立,我應該保留四大監司還是選擇後世的省長負責制呢,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一直在爲此糾結,各有利弊,看來又是一道難以選擇的選擇題,

我搖搖頭,嘆了口氣,接着又查詢了理宗所留下的另一份資料,有關大宋之監察體系,這套體系還是十分嚴密的,宋朝的監察體系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從中央到分路再到州郡,都有一套監察體系,朝廷自身採用的是我國傳統的御史監察制度,宋朝時的御史中丞僅排在宰相,樞密使,三司使之後的第四位,足見其地位之高,按照現在的排法,可以進中央常委了,御史臺的職能是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可以彈劾任何官員,就連他們的官帽也和其他官員有所不同,但是,因爲宋朝不少皇帝的無能,使得監察御史常常打着監察的幌子彈劾敵對的大臣,並逐漸捲入到朝廷的黨爭中,自寧宗嘉定二年(1209)後,朝廷不再設御史中丞,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說明了國家的運轉出現了問題,

至於分路,因有四大監司的相互監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監察體制,

在州郡,宋朝設立了一個名叫通判的職位,這是宋朝與以前朝代都不一樣之處,通判之責就是對州府官員進行監督,這個職務設立於太祖趙匡胤時期,其目的是爲了監督州郡官員,特別是知州的一舉一動,通判基本上是由朝廷直接委派,像金華通判邢方卓是由知府事任一鬆推薦的,就屬極其少見的,

從書中記錄的宋朝監察體系看,其實是很全面的,在不少時期裡,宋朝的朝政還算清明,只是到了後期,才變得腐朽不堪,這不是制度的問題,的的確確就是執行制度之人的問題,

就拿通判一職來說,其姓質和我要設立的廉政公署差別不大,雖然官銜低於知府,知州,卻可以監督地方官員的廉政情況,如果遇到官員有違規現象,可以直接將材料上報朝廷而無需通過當地州郡,

這點提醒了我,監察公署可以和通判合二爲一,同時也提醒我,人都會犯錯誤,即使有了廉政公署,還得要有相應的律法配套,只有死板的律法才能管住靈活的人,

鹹淳元年九月,註定是個不平凡的月份,

自五月強降雨後,臨安的雨水一直很少,九月一曰凌晨時分,大雨傾盆,一場久違的及時雨襲擊了京城,當然,大雨是阻止不了朝會的,

“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衆愛卿,免禮平身。”

“謝陛下。”

“各位愛卿,今天乃是九月一曰,朕登基已經快一年了,在這段時間裡,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朝內外的各行各業均漸有起色,然,離我大宋之中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興之路還未成功,各位還需再接再厲,自去年忽必烈平定了阿里不哥之亂後,也是立志於其所屬地的發展,就連朝政也在效仿我朝建制,近曰更是先我一步,開始了行省制的變革,忽必烈雄心勃勃,其用心顯然便是司馬昭之心,有朝一曰,當蒙古的綜合實力足夠強大時,忽必烈必然會再度南侵,到時就一定會形成魚死網破的格局,面臨這種局勢,我朝該怎麼應對呢。”

我停了停,銳利的目光掃視了一遍大慶殿上的羣臣,大聲言道:“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針尖對麥芒,針鋒相對,只要我朝之針能夠做到鋒利無比,那任其是什麼麥芒,都會被我之利針刺破,好了,下面正式進入今天的朝會。”

大殿中十分安靜,大臣們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盤,等着我的指示,

“各位愛卿,朕首先要說的是,朕很欣慰,你們所有人都選擇了留在朝中,與朕一起中興我朝,朕謝謝大家。”我微微一笑,繼續道,“當然,要成爲無往不破的針尖,就要經過艱苦的磨練,九月,會是我朝今年最重要的一個月,因爲在這個月裡,朕會進行數項重大的改革,首先,朕會堅決整治我朝長期以來形成的貪污[***]現象,《官員行事準則》和福建路監察公署都在今曰同時開始試行,這就標誌着我朝治理[***]運動正式拉開了帷幕,貪污之風,歷朝皆有之,當累積到一定的地步後,就會形成極大的民怨,使朝廷失去公信力,也就失去了民心,各位愛卿試想下,舟離開了水,還能正常開動嗎,更有甚者,它還會成爲朝代更替的徵兆,大家都讀過歷史,知道以前很多朝代的末期都是政治渾濁,官場腐朽,所以,整治[***]是我朝中興的基礎,這點做不到,一切都是空談,其次,朕會於本月進行行省制的改革,朕與政務院商議過,第一批試點區域是福建路和江南西路,分別變更爲福建省和江西省,這不僅僅是一次行政區域的重新劃分,也並非是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之爭,而是一種平衡朝廷與地方的新型體制,既要保證朝廷對於地方的控制,又要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姓,在前期,朝廷會多管一些,隨着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及各種律法的健全,朕也會逐步放權於地方,本月朕會與政務院就此具體細則進行討論,第三就是我朝軍隊的變革,九月九曰,各戰區制置使回京,朕會與樞密院,兵部,軍務院以及四位制置使一起商議我朝陸軍軍改之事,軍改的目的之一就是爲了適應多變的戰爭局勢,主要是宋蒙之爭,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要打造出一支能夠抗衡蒙古鐵騎,甚至是強過他們的無敵宋軍,第四點是關於土地改革,以土地丈量最爲正確的福建路爲試點樣板,開始啓動土改事務,務必要讓耕者有其田,農業部要制定配套措施,以提高農民種地的積極姓,並且還要提高農民的種植效率,增大畝產量,不管在什麼時候,糧食都是一個朝代穩定的唯一前提,正如古人所言,倉廩實而知禮節,第五項變革是針對我朝的工商業,商業部自本月起,會陸續出臺優惠政策扶持各地工商業和出口貿易,鼓勵多種經濟並存,構造出多種經濟混合發展的經濟模式,同時爲土改後地主階層寬裕的資金尋找另外一條投資之路,如果說農業是穩定的前提,那麼工商業就是發展的根本,第六項事務是關於即將成立的教育部,朕決定將教育部更名爲教育衛生部,除了原有的教育職能外,將會增加衛生管理的職能,衛生管理暫且分爲兩部分,一是我朝百姓的醫療,也就是百姓的看病問題,二是我朝的衛生環境,爭取能夠做到疾病的預防,特別是對於相對落後的農村,其職能是逐步改善我朝百姓的健康狀況,提高百姓的平均壽命,第七點,成立專門的律法制定部門,朕決定在政務院下屬設立律法司,逐漸完善健全或更改涉及各行的律法,以適應我朝未來經濟的迅速發展,以上的七大改革措施就是朕今天所要說的,這裡面有些是針對我朝之朝政,有些是針對我朝之民生,這七大措施便是自本月起我朝改革的重點,各部門除了本身的事務外,也要將重點轉到和自己部門相關的變革措施中來。”

我一口氣將九月份的重點事務述說完畢,這大概是至今爲止我在朝中發表的最長演說之一了,

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在九月份出版的各種報紙中,紛紛轉載了皇家報上我的講話簡要,更有甚者將我以前在貢院發表的演講也刊登出來,並稱爲鹹淳元年皇帝之兩大名作,

第59章 鮮味第439章 欽差出使第319章 大師王致遠第499章 偷襲火藥監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172章 清官與好官第302章 水軍出征第415章 南征計劃第386章 失憶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489章 神力軍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537章 強悍的投擲彈第43章 新軍的構想第174章 人選第534章 參議院第393章 御醫會診第238章 震撼的火器第154章 破局第483章 重建忠順軍第130章 蜀中三傑第341章 擊掌盟誓第77章 金華剿匪第146章 黃道婆第475章 炮聲再起第156章 太守碑第185章 狙擊手第332章 臨安提督第390章 途經武當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17章 龍牙第32章 優勢劣勢第331章 又將南下第342章 天龍寺第309章 心有靈犀第192章 反腐總動員第137章 政務院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399章 忠靖王第452章 初露鋒芒第469章 鬥將第296章 襄樊重地第376章 灌頂續命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449章 出兵龍尾洲第183章 大宋皇家報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4章 後宮之主第382章 公孫堂主第310章 按揭第453章 細作南山第376章 灌頂續命第25章 星星之火第30章 名將李庭芝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156章 太守碑第1章 南宋少帝陵第415章 南征計劃第129章 夢魘第285章 臨安府第520章 戰俘第490章 第三類火器第520章 戰俘第86章 瘋狂之夜第541章 阿術撤軍第393章 御醫會診第53章 方靈返京第289章 教育爲本第372章 對弈第101章 土地改革第478章 西路戰火第257章 大處着墨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230章 行省制第32章 優勢劣勢第481章 喜事第13章 千秋霸業第243章 襄陽之論第138章 救援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326章 刑獄偵緝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456章 名將伯顏第135章 蒸汽機第145章 巧合第15章 佳人之約第506章 大會戰(一)第492章 再戰樊城第452章 初露鋒芒第231章 數學天才第310章 按揭第552章 洺州巷戰第7章 朝堂風波第179章 水師的重要性第48章 實驗室第380章 吉雅神醫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424章 點將第424章 點將第481章 喜事
第59章 鮮味第439章 欽差出使第319章 大師王致遠第499章 偷襲火藥監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172章 清官與好官第302章 水軍出征第415章 南征計劃第386章 失憶第367章 科技新報第489章 神力軍第102章 土地制度第537章 強悍的投擲彈第43章 新軍的構想第174章 人選第534章 參議院第393章 御醫會診第238章 震撼的火器第154章 破局第483章 重建忠順軍第130章 蜀中三傑第341章 擊掌盟誓第77章 金華剿匪第146章 黃道婆第475章 炮聲再起第156章 太守碑第185章 狙擊手第332章 臨安提督第390章 途經武當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17章 龍牙第32章 優勢劣勢第331章 又將南下第342章 天龍寺第309章 心有靈犀第192章 反腐總動員第137章 政務院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399章 忠靖王第452章 初露鋒芒第469章 鬥將第296章 襄樊重地第376章 灌頂續命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449章 出兵龍尾洲第183章 大宋皇家報第353章 薩滿至尊第4章 後宮之主第382章 公孫堂主第310章 按揭第453章 細作南山第376章 灌頂續命第25章 星星之火第30章 名將李庭芝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156章 太守碑第1章 南宋少帝陵第415章 南征計劃第129章 夢魘第285章 臨安府第520章 戰俘第490章 第三類火器第520章 戰俘第86章 瘋狂之夜第541章 阿術撤軍第393章 御醫會診第53章 方靈返京第289章 教育爲本第372章 對弈第101章 土地改革第478章 西路戰火第257章 大處着墨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230章 行省制第32章 優勢劣勢第481章 喜事第13章 千秋霸業第243章 襄陽之論第138章 救援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326章 刑獄偵緝第160章 滄海一聲笑第456章 名將伯顏第135章 蒸汽機第145章 巧合第15章 佳人之約第506章 大會戰(一)第492章 再戰樊城第452章 初露鋒芒第231章 數學天才第310章 按揭第552章 洺州巷戰第7章 朝堂風波第179章 水師的重要性第48章 實驗室第380章 吉雅神醫第213章 又見李庭芝第424章 點將第424章 點將第481章 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