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軍改會議

後殿中在座之人明顯分爲了兩派,隨着支持軍改者漸漸增多,賈似道一派中也有人開始猶豫,紛紛將眼神挪到賈似道的臉上,

有了四大戰區制置使的支持,軍改的支持聲音明顯佔了上風,槍桿子裡出政權,這是永恆的真理,四大制置使手裡掌握的兵力加在一起已經超過了二十萬,是臨安禁軍的三到四倍,

我見火候已到:“各位愛卿,關於軍改是否之事就無需再議了,這是朕的既定方針,不管是持同意還是反對的意見,都請各位將思路轉到如何進行軍改上來,接下來,朕來說說對於未來我朝軍隊的設想。”

既然軍改已成事實,大家也就樹起耳朵,仔細地聽我講述起未來的設想,相權一黨見賈似道漠然而坐,沉默不語,也自顧自地聽了起來,

當然,一臉怒色又顯麻木的賈似道可能是個唯一的例外,

“朕首先將朕對於現在局勢的看法告訴大家,各位,你們都該清楚,我朝面臨的主要敵人就是北方蒙古,其餘如南方的南越,真臘(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北部)等國皆不足以對我朝造成危害,自蒙古吞併大理後,我朝實已陷入兩面受敵之勢,正面的江淮防線自是不用提,人人皆知,另外,蒙古人還可以通過大理之地進攻我朝的廣南西路及川中諸地,一旦廣南西路失守,蒙古騎軍便可從南往北攻擊我朝腹地,而其間再無大江天險可守。”

陸秀夫道:“事實的確如此。”

我點點頭:“宋蒙之戰無可避免,一山不容二虎,不是他死就是我亡,這是一個生死之局,對於這場戰爭的展望,朕分爲三步來看,首先是從現在起到1267年底,這是我朝的準備階段,也是蒙古忽必烈的準備階段,這期間,雙方都會以積蓄力量爲主,無論是軍力還是財力,要爲以後的戰爭做好準備;第二步是從1267年底到1268年底,大約有一年的時間,這是相持階段,在這段時間裡,我朝主守,需要依託城池,護住我朝之疆土,並在防禦戰中儘量多消耗掉蒙古軍隊的有生力量,第三步就該是我朝大舉反攻了,屆時,我朝軍隊將會兵分數路,北伐中原,一舉收復我朝失去的大好山河。”

我幾乎沒有停頓,繼續言道:“因此,對於本次軍改,朕的初步打算如下,首先,朕會將目前我朝陸軍的三十多萬人馬重新整編,變爲六大戰區,並在三年內將陸軍人數擴充至五十萬,這六大戰區中,除了現有的四大戰區外,朕會新增廣南戰區,其目的是防止蒙古人從西南面的大理髮動進攻,另外一個戰區就是作爲機動的臨安戰區,其目的是爲將來的北伐做準備,也就是說,臨安戰區的將士會以進攻爲主,廣南,臨安兩大戰區的兵源就是來自現有的禁軍,同時朕會解散禁軍編制,今後,我大宋的軍隊再無邊軍,禁軍,廂軍之分,我朝的正規軍就只有大宋皇家軍這唯一的編制,陸軍就叫做大宋皇家陸軍,水師則稱作大宋皇家水師。”

大宋皇家,我一直在強調皇權,這個時代本該就是皇權時代,什麼相權,後權都應當是皇權的附屬物或者根本就不該存在的,我代表的這個皇權,是具有八百年後的現代意識的皇權,

賈似道心中默默唸道:“來了,趙禥小兒終於動手了。”

範文煥也知道禁軍是相權一派的根本,急忙奏道:“陛下,一旦解散禁軍就會面臨拱衛臨安的將士數量嚴重不足,請陛下三思。”

我當然清楚範文煥的真實想法:“範愛卿,這點朕想過,如果蒙古騎兵洞穿四大戰區,直接攻到了朕的行在所,臨安無險可守,那朕這個皇帝也就不要做了,朕想,這要問問前線的四位制置使,你們願意看到蒙古軍隊兵臨臨安城下嗎。”

“臣等誓死守衛邊土,決不讓蒙古軍隊一兵一卒進入我朝領地。”

“好,有各位的保證,朕就可以放心將自己的後背交與各位愛卿了。”

“陛下儘管放心,臣等決不負陛下厚望。”

我哈哈一笑,看了看四位制置使,繼續道:“第二,朕會成立御林軍,建制在一萬人,這一萬人馬的御林軍會擔負起拱衛臨安的重任,朕還會親自統帥這支部隊,御林軍的兵源一半來自現在的禁軍,一半重新招募,第三,朕會擴大軍務院的編制,軍務院院士暫時由陸秀夫,李北洋,範文煥,范文虎及四位制置使擔任,其作用一是充當朕的軍事參事,二是充當朕與樞密院,兵部及各大戰區的聯絡人,在沒有任命軍務院院長之前,由陸秀夫擔任軍務院秘書,暫時負責軍務院的事務,第四,各大戰區的將士除了要繼續進行原有的城防訓練外,還要開始進行攻擊型項目的訓練,同時,各地組建特別行動隊伍,潛入敵佔區,展開敵後武裝鬥爭,第五,朕在臨安會成立一所軍事大學,專門培養我朝的各級將領,最後一點,在我軍的建制中,自都一級起,增加參事,自營一級起,增加細作所,以上六點是朕的初步設想,大家就此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李庭芝道:“陛下,臣有本奏。”

“恩,李愛卿,請說。”

“陛下,臣建議針對我朝軍隊的編制,進行按序編排。”

“何意,李愛卿,說明白點。”

“陛下,今後我朝只有大宋皇家軍的編制,臣的意思是,每支部隊都要有屬於自己的番號,比如,我朝陸軍人數有三十多萬人,分爲近三十個廂,那麼對應的就是從第一廂到第三十廂。”

“朕聽明白了,比如你揚州軍治下的某一都,全稱就可叫做大宋皇家陸軍第幾廂第幾軍第幾營第幾都,是這樣吧。”

“陛下聖明,臣正是此意。”

李庭芝的建議倒是和後世軍隊的編制一樣,我不加思索道:“恩,此法可行,准奏。”

陸秀夫接着奏道:“陛下,自古以來,費莫大於養兵,但兵力過少不行,臣研究過我朝自太祖以來的募兵制,仁宗時期,大臣蘇軾曾提出採用義務兵制,三十以下男子可以招募爲軍,服役十年則可退役,臣以爲此法可行。”

“義務兵制。”我記起後世流行的兩種募兵制,義務兵制和志願兵制,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劣,

義務兵役制的優點在於士兵服役時間短,定期徵兵和退伍,使兵員經常輪換,有利於常備軍兵員更新,既可保持軍隊的兵員年輕力壯,又可儲備兵員;同時,也可使更多的人服現役,公民的兵役義務負擔公平合理,其不足之處在於服役時間短,很難全面熟悉地掌握複雜的軍事技術與裝備,只能在預備役組織中進行復訓,方能達到現代條件下合格後備兵員的要求,當然,在古代基本上是不存在什麼複雜的軍事技術與裝備的,但老兵的經驗是無法複製的,

在我國,從1978年以後,就採取了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對於加強中[***]隊的現代化建設,提高部隊戰鬥力,積蓄後備兵員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兵役制集兩家之長,頗爲有效,

我想了想道:“陸愛卿的建議可以採納,但還需要完善,單純的義務兵制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一旦有戰爭發生,老兵的實戰經驗是無法替代的,甚至會成爲勝負的關鍵,因此,朕以爲可以將義務兵制和現有的募兵制結合起來,可以根據軍隊的需要和本人自願的原則,將一部分義務兵改爲刺兵(職業軍人),以保留各部的骨幹,這事交給軍務院詳議,一個月內給朕完善的計劃。”

“是,陛下,臣領旨。”

老將趙葵道:“陛下,臣有一慮。”

“魯國公,有話請講。”

“陛下,我朝自高宗南渡以來,馬匹便成爲制約騎軍發展的根本,如果只是依託城池打防禦戰,尚可,一旦要北伐,則沒有足夠的騎軍,是很難在野外和蒙古人抗衡的。”

“趙愛卿,你的顧慮想必也是大多數將士的顧慮吧,在冷兵器時代,馬軍的攻擊力的確遠遠勝過步卒,然而,隨着火器的發展,騎軍的作用勢必會越來越小,當然,火器投入到戰爭,還需有較長的時間,這也就是爲何朕會在三年以後才發動反攻的原由之一了。”

“火器,會有如此效用嗎。”

我知道大多數人都不相信,即使知道火槍的文天祥,陸秀夫甚至李庭芝等人都並沒有完全相信,我笑笑,也不解釋:“各位愛卿,有關我朝軍改之事,你們隨時可以上奏於朕或經軍務院轉,軍改的步驟就由軍務院制定,也要在本月底之前將奏摺上報於朕,其中第四點的訓練和潛入敵後開戰武裝鬥爭一事,過一會朕便與你們四位制置使單獨商議,好了,上午的會議暫且到此,今曰乃重陽節,因先帝之故,朕並未大宴,也就請在座的諸位在宮裡隨意吃點吧,小七。”

門口的小七道:“小的在。”

“隔壁廳中已經安排好了嗎。”

“回陛下,一切就緒。”

“好,小七,通知御膳房,上菜。”

“是,陛下。”

“各位愛卿,請移步。”

“是,謝陛下賜宴。”

“師臣。”我見賈似道似乎沒有迴應,再次叫道,“師臣。”

賈似道好像剛剛回過神來,這才應道:“啊,陛下,老臣在。”

“師臣稍等片刻,朕還有事和你單獨商議。”

“是,老臣遵旨。”

衆人走後,我看着面無表情的賈似道:“師臣,朕還是如此稱呼你吧,當年若非師臣力排衆議,朕是否能順利登基還是個疑問呢。”

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545章 光復河南第443章 伯顏之見解第401章 襄陽模擬戰第390章 途經武當第48章 實驗室第208章 獅峰分行第17章 龍牙第492章 再戰樊城第194章 皇家科學院第80章 是他殺非猝死第531章 冰火兩重天第220章 軍務院第308章 軍營第218章 先手之利第376章 灌頂續命第236章 三會賈似道第383章 守護者第402章 論戰第47章 沈括後人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9章 微服私訪第449章 出兵龍尾洲第216章 犯上之相第382章 公孫堂主第97章 拍賣會的意外第211章 安撫爲上?第412章 從軍熱潮第212章 一掃而空第112章 赤松秘籍第26章 招兵買馬第38章 三生石之願第84章 謝氏數字第129章 夢魘第484章 大理城第324章 逆天換脈第147章 方靈的武器第190章 趙禥的內心世界第503章 迷宮陣第528章 王堅師弟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191章 陣破第381章 帝王谷第341章 擊掌盟誓第525章 王家宗祠第426章 風雲雷電第8章 御書房第524章 混戰第70章 不拘一格第14章 文陸雙傑第87章 雙驕之戰第126章 激情演講第259章 世上本無路第239章 分權體制第301章 新年大朝會第513章 再進襄陽第246章 紅會剪綵第75章 瓊林宴第65章 人定勝天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256章 醫科學院第223章 三份戰報第80章 是他殺非猝死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96章 命相之術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184章 公和私的詮釋第404章 恭喜發財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27章 三招不倒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135章 蒸汽機第183章 大宋皇家報第217章 中秋拜月第553章 光復洺州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127章 試槍第530章 入城第164章 上樑下樑第156章 太守碑第241章 破虜軍第454章 樊城第539章 試炮試槍第33章 李庭芝的三個問題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337章 兄弟民族第340 大小烏河寨第285章 臨安府第411章 英烈紀念碑第40章 火器之論第466章 戰前動員第559章 太子第482章 炮擊鹿門山第383章 守護者第424章 點將第374章 救治第145章 巧合第88章 賈府會議第345章 聖者第507章 大會戰(二)
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545章 光復河南第443章 伯顏之見解第401章 襄陽模擬戰第390章 途經武當第48章 實驗室第208章 獅峰分行第17章 龍牙第492章 再戰樊城第194章 皇家科學院第80章 是他殺非猝死第531章 冰火兩重天第220章 軍務院第308章 軍營第218章 先手之利第376章 灌頂續命第236章 三會賈似道第383章 守護者第402章 論戰第47章 沈括後人第202章 銀莊開業第9章 微服私訪第449章 出兵龍尾洲第216章 犯上之相第382章 公孫堂主第97章 拍賣會的意外第211章 安撫爲上?第412章 從軍熱潮第212章 一掃而空第112章 赤松秘籍第26章 招兵買馬第38章 三生石之願第84章 謝氏數字第129章 夢魘第484章 大理城第324章 逆天換脈第147章 方靈的武器第190章 趙禥的內心世界第503章 迷宮陣第528章 王堅師弟第318章 攻勢與守勢第191章 陣破第381章 帝王谷第341章 擊掌盟誓第525章 王家宗祠第426章 風雲雷電第8章 御書房第524章 混戰第70章 不拘一格第14章 文陸雙傑第87章 雙驕之戰第126章 激情演講第259章 世上本無路第239章 分權體制第301章 新年大朝會第513章 再進襄陽第246章 紅會剪綵第75章 瓊林宴第65章 人定勝天第300章 鳳舞九天第256章 醫科學院第223章 三份戰報第80章 是他殺非猝死第306章 科學國士第96章 命相之術第136章 出發前的指示第184章 公和私的詮釋第404章 恭喜發財第214章 六大軍區第27章 三招不倒第168章 高氏傳人第135章 蒸汽機第183章 大宋皇家報第217章 中秋拜月第553章 光復洺州第271章 吳家之行蹤第127章 試槍第530章 入城第164章 上樑下樑第156章 太守碑第241章 破虜軍第454章 樊城第539章 試炮試槍第33章 李庭芝的三個問題第440章 皇上萬歲第337章 兄弟民族第340 大小烏河寨第285章 臨安府第411章 英烈紀念碑第40章 火器之論第466章 戰前動員第559章 太子第482章 炮擊鹿門山第383章 守護者第424章 點將第374章 救治第145章 巧合第88章 賈府會議第345章 聖者第507章 大會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