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2)

藉助於歷史和管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一種天生的判斷力,也會在日常的經歷中、在對周邊事物的觀察中,獲得一些經驗,對付不確定性並沒有固有的知識,甚至連個思考方法都沒有,只能靠經驗和天生的判斷力。

幸運的是,至少我本人認爲幸運的是,我碰巧閱讀了進化論。起初,我只是覺得進化學說如此的生動和有趣,於是,不停地找來相關的資料看,便逐步認識到進化論廣闊的意義,我想進化論是認識非確定性的因果關係的關鍵:

第一,進化是一種互爲因果的反饋過程,解釋互爲因果的情況,我想最好的詞就是進化。想想看,自然界甚至無法形成一個規則的球體或者任意規則形狀的幾何體,卻造就了複雜無比的生命,原因就在於自然界形成了自我反饋、不斷改進的機制。在自然界的進化中,很多動物的體形會趨於龐大,原因是在同種競爭中,體形稍大的個體在生殖競爭和生存競爭中往往處於有利地位,由於遺傳規律,體形龐大者又會生下體形龐大的後代,如此循環,動物的體形就變得比較龐大,於是龐大和生存之間構成了反饋循環。人類社會的諸多現象都是互爲因果的反饋作用造就的,例如經濟危機和股市泡沫,賺錢成爲泡沫的原因,同時泡沫又是賺錢的原因。

張三和李四能力相差無幾,只是由於某種偶然的原因,張三取得了一點小小的成績,當了一個小官,公司業務蒸蒸日上。張三坐上了順風車,官越當越大,錢越賺越多。而李四不幸成爲倒黴的大多數,多年以後,年齡漸大,甚至連做一個普通員工都難,即便是換一家公司工作,人家還是看背景。在自然的條件,人類社會一直朝着有利於精英的方向演化,就是這個規律決定的。

公司的發展也是如此,公司的成功往往並不是我們努力尋找的很重要的原因推動的,而是一個小小的擾動,導致了一個正向循環。2007年最紅的黑石基金,創業起家的40萬美元,在無數次的拒絕中,幾乎彈盡糧絕,這時,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給了他們一個小生意,他們做得比較漂亮,有了這個成功的案例之後,後面的生意就越來越容易了,最後,竟然演化成華爾街最耀眼的明星。

《聖經·馬太福音》以簡潔的小寓言故事解釋了人類社會的財富獲得規律,而進化更能系統地認識“馬太效應”,原則上說,許多情況下,成功和失敗,富有和貧窮僅僅是一個入口上的差別。由於初始因素的敏感性,在進化的過程中,入口意味着一切。

第二,進化是一種複雜的因果關係,正如本書提出的“進化是一個多解方程,但不是隨機數”。在自然演化中,很多動物的體形會變得龐大,化石顯示,我們人類的祖先比我們的體形小很多,其解釋也言之成理。儘管如此,也有一些動物在進化中,體形會變小,小有小的優勢。我們的近親黑猩猩體重只有我們的1/3~1/4,因爲它們生活在森林中,過大的體形不利於攀爬和採摘野果,這一切都和特定的生存環境有關。加拉帕戈斯羣島上的達爾文雀有14個變種,每種動物有不同的生態需求,用生物學的術語來講,就是都佔據不同的“生態位”。每種演化都有原因,而這些原因又是複雜多變的。

對自然界的每一滴水、每一寸土地不遺餘力地佔領,造就了生物的多樣性。從石器時代的大約20種生活必需品到現代社會的數百萬種商品,都是不遺餘力佔領並創造需求的結果。其中的原因複雜無比,只有進化論的思想和邏輯,才能給我們以較爲清晰的認識思路。所以,很多探討進化和經濟規律的書籍都會冠上“複雜性”這個詞。

第三,生物世界的進化和非生物世界的進化都是由於無限繁殖和生存競爭的結果。因此,生物進化的諸多規律,同樣適合於社會,適合於財富,這並不是簡單的類比推理,而是在競爭環境下,具有同樣的生存法則和生長邏輯。

大者生存、生態位、進化壓力等也同樣適合經濟以及相互競爭的資源,自然界幾乎向我們展示了全部的秘密,達爾文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提供瞭解讀這些秘密的方法和模板。

第四,我們都是人,既是歷經數百萬年進化生物意義上的人,也是數萬年文化意義上的人。這一點,對於本書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

歷經現代科學的大發展之後,我們所面對的難以確定的因果關係基本上都與人有關,正如休謨在《人性論》中所說:“一切科學對於人性總是或多或少地有些關係,任何學科不論看起來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我們已經掌握了各種物質化學層次上的秘密,我們能夠製造難以置信的複雜機器。然而,我們面對人的時候,還是一籌莫展,因爲我們對自身的認識層次還停留在三千年前的水平上。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建立在簡單觀察基礎上的、不確定的科學知識難以積累。

在本書中,我們既會探討生物意義上的人,也會談論文化意義上的人,而重點在前者。達爾文的鉅著雖然已經面世一個半世紀,但有關生物意義上的人的研究仍然進展緩慢。我們總覺得自己是理性的,起碼也是善於思考的,我們輕易地假定了“理性”和“思考”是採取行動的唯一依據。而我卻發現,生物意義上的人對我們的影響更具有持久的,永恆的力量。

例如,張瑞敏對紅極一時的《狼圖騰》做了如下的評論:

讀了《狼圖騰》,覺得狼的許多難以置信的做法也值得借鑑。其一,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其二,最佳時機出擊,保存實力,麻痹對方,並在其最不易跑動時,突然出擊,置對方於死地;其三,最值得稱道的是戰鬥中的團隊精神,協同作戰,爲了勝利甚至不惜粉身碎骨、以身殉職。商戰中這種對手是最可怕,也是最具殺傷力的。

中國從來都不缺乏類比思維,從自然界中得到某種啓發,以類比的方式提出文化主張,可以看做是對進化論最樸素的理解和運用。

從較爲嚴肅的進化哲學上看,狼之所以是一種羣體性強,富有組織紀律性,並且具有較高智能的動物,完全是進化的一種途徑。因爲狼相對於它捕食的動物而言,既沒有龐大的體形也缺乏足夠的速度,於是依賴羣體成爲一種生存的方式,世代的積累就形成了狼獨特的羣體優勢。

人雖然也是羣居動物,但羣居並不代表所有的習性都是共同的,羣居的策略不只是一種,人恰恰選擇了另外一種策略。

關於人性的推理,我想我是非常大膽和無所顧及的,考慮到這種推理的巨大利益,我甘願冒險嘗試。

要談論上述四個問題,難度可想而知。所幸,我也是和諸位完全一樣的人,也有千百萬年進化而來的認識複雜問題的基因,我想正因如此,讀者也自然能夠領悟和品味其中的訣竅。

進化論並不像牛頓三定律那樣簡單,也不像廣義相對論那樣高深,也不像哲學那樣思辨,更不是陳述歷史事實並加以評論。我認爲,進化論是一種自然的思考和推理問題的方法,達爾文的成就可以歸納爲兩個方面:其顯式的成就是他發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隱式的成就是他把人人都會的一種思考方法集大成地展示了出來。我們的思想方式已經被數學、物理這種確定因果關係式的方法所統治,只有達爾文的進化論才能解除這種禁錮。後者猶如我們的潛能,只要加以引導,人人都可以按照同樣的方式思考萬物。由於進化論不像牛頓定律一樣詳細地寫進了課本中,所以本書前面的兩章會用較長篇幅介紹進化論,望讀者閱讀這兩章時有點耐心。

當我把正在寫一本新書的消息告訴了我的一位朋友孫家斌時,他說你這個書想要暢銷,要做到兩點:第一,需要有創新度,不要寫別人已經寫過的東西;第二,你寫的東西能夠形成跟風效應。

孫家斌的這個發現幾乎適合所有的產品、所有的行業。他無意之中說出了進化論一個最重要的分化原理:任何能夠佔據分化點的產品、創意或者思想都會長成一個大的枝條。我發現,很多人都有這種“進化論直覺”。

最後,我還要感謝曾對我有過重要幫助的人。我寫這本書並不是有“預謀”的,而是“自然變異”被我所選擇的結果。起初我想給《週末畫報》寫一篇《是運氣,還是策劃?》的文章,我想到達爾文和拉馬克的進化論,到網絡上查了一些資料,逐漸發現了寫作本書的巨大誘惑和思路。《週末畫報》“管理浪潮和品牌”欄目的編輯鄒健給了我很多鼓勵,並和我討論了最初的寫作思路。接下來,我閱讀了超過800萬字的生物進化方面的著作。在寫作過程中,我把每天新的發現和思路拿來和我的同事盧敏討論,他的傾聽和建議對本書的幫助是很大的。當《中國商業評論》的編輯陳建光聽說我在寫“企業進化論”時,他們雜誌策劃了一個企業進化的專題,我們也討論了許多進化方面的思路。所有的這些幫助對於本書的創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48章 同化 (3)第48章 同化 (3)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43章 分化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16章 試錯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2章 前言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46章 同化 (1)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48章 同化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47章 同化 (2)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45章 分化 (3)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45章 分化 (3)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44章 分化 (2)第15章 試錯 (1)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2章 前言 (2)第2章 前言 (2)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44章 分化 (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44章 分化 (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15章 試錯 (1)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48章 同化 (3)第1章 前言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16章 試錯 (2)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章 前言 (1)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章 前言 (1)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16章 試錯 (2)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51章 預知未來 (3)
第48章 同化 (3)第48章 同化 (3)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43章 分化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16章 試錯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2章 前言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46章 同化 (1)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48章 同化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47章 同化 (2)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45章 分化 (3)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45章 分化 (3)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44章 分化 (2)第15章 試錯 (1)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2章 前言 (2)第2章 前言 (2)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44章 分化 (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44章 分化 (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15章 試錯 (1)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48章 同化 (3)第1章 前言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16章 試錯 (2)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章 前言 (1)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章 前言 (1)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16章 試錯 (2)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51章 預知未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