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生存鬥爭 (3)

當然,食物匹配並不只是體形上的匹配,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的食物恰恰是世界最小的動物之一,一頭大藍鯨每天要吃掉400萬隻磷蝦。沃爾瑪是世界最大的企業之一,銷售的不是價值數億美元的飛機,卻是不值幾個錢的日用品。食物匹配法則代表着能夠最經濟、最有競爭力地佔有一種食物的能力。

說到這裡,我向讀者介紹一個來自《我們爲什麼會生病》這本書中的例子,以說明自然選擇中精巧的數學原理:

河狸從巢穴附近取食,並從靠近巢穴的地方收集一些小樹的樹幹。它們用牙齒在樹幹靠近地面的部位將其咬斷,如果不在水中,則拖進水中,然後拖進巢穴中。河狸怎樣決定它要咬哪一根樹幹呢?它們用的是那種最合算的辦法,這是密執安的生物學家加里·貝諾夫斯基(GaryBelovsky)的假說。這就是說,河狸儘可能按經濟原理決策:咬斷和運輸的難度,以及離家的距離。貝氏的計算證明,河狸的效率在距離增加之後更加具有分辨力。太小的樹,因爲沒有使用價值而被放棄,太大的又因爲咬斷和運輸的代價太高,尤其是從樹叢中運到水池中浮起的難度而被放棄。貝氏預測,河狸採集的樹幹會因距離加大而縮小,同時,只採集符合理想直徑範圍以內的樹幹,而並非是隨便什麼樣的樹幹。測量並統計河狸在池塘邊所齧倒的樹樁,證實了這一預測。下一次你再看到河狸池的時候,就不僅能欣賞河狸工程之神奇,也能讚賞它們安排工程優選原則的智力了。

進化規律告訴我們,自然界在選擇時是非常擅長算計的,它們斤斤計較地選擇生存效率高的物種保留下來,淘汰那些效率低下者。生物的多樣化是鬥爭選擇的結果。

這個道理在商業上比生物界要淺顯易見得多,大公司必須吃足夠大的食物,小公司則適合狹小、靈活的細分市場。然而這一點卻不爲大多數人所知,我們就像最原始的、混沌狀態的狗一樣,管它是老鼠還是螞蚱,是肉就行。長期來看,食物不匹配必然損害而不是增加公司的競爭力,任何公司都要接受自然選擇法則。

西方公司與我們相比,其中一個優勢是它們的歷史比較長,經過無數的教訓,明白的自然選擇法則比我們多。亨利·福特、傑克·韋爾奇教給了我們在生存鬥爭中“大者取勝”的原理。但是,我從未看到有人明確指出了食物匹配原理的妙用。

思科公司的戰略有兩條:第一條,確保他們進入的市場能夠做到前兩名,錢伯斯說這是從韋爾奇那裡學來的;第二條,思科要進入的市場要有10億美元以上的規模。這第二條便是鮮爲人知的食物匹配法則。

一般而言,違反食物匹配法則通常都是以大吃小,而不是以小吃大。從邏輯上看,一隻未經自然選擇優化的狗可能去攻擊一隻老鼠,一隻貓想把羊作爲美餐的可能性不大。以大搏小通常表面上的好處是都會有所斬獲,一個大公司靠着它的規模和力量,進入任何市場可能都會有所收穫,但是,成本則是隱性的,劃不划算就很難說了。

中國很多大的公司都曾經有多元化衝動,我們曾看到大公司拓展一些微不足道的市場,開發一些難以與公司規模匹配的業務或者產品,經常幹“狗拿耗子”的事情,這是因爲缺乏進化選擇過程。作爲食肉動物,狗見到老鼠有捕捉的衝動是出自本能的反應,至於在能量收支上是否划算則要通過自然選擇才能知曉。經濟決策的直覺總是考慮邊際收益,忘記平均成本和沉沒成本,只有這些“狗拿耗子”的事情大到影響公司生存的程度纔會被迫停止。

降低競爭強度

生存鬥爭的最高法則乃是降低鬥爭強度,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各自盡量佔有不同的生存資源,雖然長期來看,由於生物的過度繁殖,即便佔有不同的生態資源也是權宜之計,但自然界並不選擇長遠,生物總是向最有利於降低競爭強度的生態資源分化。

科羅拉多島是巴拿馬運河上的一個15平方公里的小島,在這片狹小的土地上竟然生存着多達74種蝙蝠。每種蝙蝠佔據不同的生態位,有的以魚爲食物,有的專吃昆蟲,有的像蜜蜂一樣,以花蜜爲食,有的則專吃胡椒的種子。

對不同食物資源的要求,一方面降低了彼此之間的競爭強度;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資源。這兩個原因是造就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原因。豐富的商品和商業形態也是在自然的選擇中逐步佔據不同生態位的資源形成的。

創新是商業中降低競爭強度最主要的方式,人們不斷尋求創新暫時緩解了競爭強度,使商業世界變得豐富多彩。

隔離也是一種有效的降低競爭強度的主要方式,弱小的生物要想生存成長,必須儘量隔離,逃避競爭。現代經濟中天然的隔離越來越少,於是就要努力創造人爲的隔離。

1999年1月13日,牛根生創立了蒙牛乳業公司。

在呼和浩特公園南路附近,七拐八繞,纔看到一座破舊的6層宿舍樓;宿舍樓的底層,有一戶兩居室53平方米的民宅;民宅裡擺了6張桌子,一臺茶几,一張沙發,一張單人牀—都是從牛根生家裡搬來的。牛根生來了,沒有座位,就坐在單人牀上辦公。

這就是蒙牛開業時所租的第一間辦公室,月租金200多元。沒有任何標誌,沒有半點張揚,整個公司羞答答地蜷伏在居民區,匍匐前行。

“偏僻得沒人想到,普通得沒人注意”。這是牛根生的指導思想。因爲他知道,面對強大的伊利集團,蒙牛若想生存,最好的方式就是隱蔽。雖然,蒙牛和伊利的市場完全重合,蒙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儘量迴避競爭,才爲蒙牛的生存贏得了機會。

放棄幻想

接下來,我們也有必要對人與人之間的爭鬥說上幾句,這個話題就像人們家常便飯一樣,有關的著述即使不想看也能看到很多,有關的議論即使不想聽也難。看來,就這個問題寫什麼都是多餘,這裡,我們只是提醒讀者認識到鬥爭的普遍性,要接受而不是躲避和厭煩鬥爭,因爲鬥爭是生活的本質。

所有人都不是好人,我是人,所以我只能不是好人。有的時候,我也不懂自己爲什麼這樣陰暗,把別人的事兒一律往壞處想。窮人出本書認定這人不甘寂寞,不守本分;名人說兩句閒話就認定這人是裝孫子,沒話找話;媒體報道某人某事就說是炒作;導演拍部片子,賣錢了是傻瓜。說來說去,就是不相信這人目的就是他正在乾的這件事,一定要去打探、猜他後面的真正動機。其實自己想象力也很有限,猜來猜去,無非是‘名利’二字,某人想錢想瘋了,某人想出名想瘋了,得出這個結論,自己也踏實了,覺得把人家看穿了,進而把紛紜世相也看破了。我堅持我自己的觀點:沒一個好東西,怎麼想別人也不過分。所有自誇的、自以爲正確的,在外招搖的,都是暗中夾帶自己私利的,必須有人出來給他們添點噁心,別讓他們覺得有一手遮天的好事,佔多大便宜現多大眼,這不是灑狗血,是行使自然律。

這是王朔的一段語錄,比《狂人日記》更直白,很多的作家都對人性有深入的觀察和感悟。從個體來看,極有可能有“好人”存在,但從進化規律上看“所有人都不是好人”才符合進化邏輯。

《聽幾米唱歌》中寫道:

我不是真的想踩着你的頭往上爬。我也沒有辦法,他踩我,我踩你,踩來踩去大家也就習慣了。真高興往上爬的人是我,被踩得扁扁的人是你。

“公司就是自私的個體爲了實現某種目的達成的妥協。”加爾佈雷思寫道。

說到生存鬥爭,公司內部的生存鬥爭則是不可遺漏的部分。幾乎在任何形式的公司中,鬥爭都無處不在。

我們姑且不論由於利益和人性所引發的明顯的、錯綜複雜的鬥爭以及辦公室的爾虞我詐,單說隱性的鬥爭則更加普遍,就像自然界的鬥爭並非都是血腥的捕食和被捕食的形式,很多的激烈鬥爭並不以顯著的方式表現出來。

一方面,心理學已經證實了人類具有過度自信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從進化的角度很容易解釋成有利於生存。另外一方面,人的能力都具有相當大的彈性,爲了經濟利益組成的人類組織結構,不可能天然地適合所有人的能力和期望,任何組織都不可能給人們提供顯著正確的生態位。於是,爭奪位置的鬥爭若隱若現地總是存在。

公司迅速膨脹時期,發展中的組織給人們的位置提供了想象空間,這是公司能夠形成更迭的原因之一。同時,這種組織的實際發展能力和空間遠小於人們的主觀期望,公司又缺乏人們公認的秩序來抑制這種競爭。於是,競爭就會變得非常激烈,由隱蔽形式的競爭,轉化爲明顯的競爭,這是很多初創公司崩潰的主要原因。

“他還不行,是個新手,沒有什麼經驗,我們需要高手。”說這話時,我們常常忘記了自己也曾經是一個生澀的新手。人們對高手的希望總是葉公好龍,公司是組織化的機器,有什麼樣的位置就會有什麼樣的人來填補,任何缺乏生態位的人都會枯萎。“老一代革命家”是“新一代革命家”的階梯,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成爲新一代革命家的阻力。

自然界當然不僅僅有鬥爭,也有合作,生物之間相互依存是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下一章我們將討論企業相互競爭、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說鬥爭是短兵相接、劍拔弩張的,相互依存的關係則是非常複雜的、隱性的。人們對企業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係認識還相當膚淺,它不僅僅是一隻手握手,另一隻手搏鬥的關係。

實用主義建議

1.謹記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所宣稱的:“無論競爭是否已經開始,競爭的法則已經建立:誰也無法迴避,也找不到取代它的其他法則。儘管這些法則對某些人而言是殘忍的,但對種族而言卻最好不過,因爲它們能保證適者生存的機會。”

2.鬥爭並不是勇敢的比賽,而是策略的競技場,掌握自然鬥爭法則才能增加取勝概率。

第46章 同化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2章 前言 (2)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1章 前言 (1)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1章 前言 (1)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16章 試錯 (2)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43章 分化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48章 同化 (3)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46章 同化 (1)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47章 同化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2章 前言 (2)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43章 分化 (1)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1章 前言 (1)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15章 試錯 (1)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48章 同化 (3)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
第46章 同化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2章 前言 (2)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1章 前言 (1)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1章 前言 (1)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16章 試錯 (2)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43章 分化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48章 同化 (3)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46章 同化 (1)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47章 同化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2章 前言 (2)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43章 分化 (1)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1章 前言 (1)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15章 試錯 (1)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48章 同化 (3)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35章 生存鬥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