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

在生物的世界,分裂選擇產生新的物種;在商業中,分裂選擇會產生不同形態的產品和不同的商業模式。假如是同一產品,分裂選擇會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顧客要麼付出溢價購買市場領先者的產品,要麼乾脆到超級市場去比較價格。

早期的通用也是一家計算機公司,不久它就放棄了這種產品,專攻其餘,於是它成爲了一個多元化,但不包括計算機的公司。而IBM在其分裂選擇的過程中則盯住計算機,後來成爲了計算機領域的專業公司。

20年前,時興一種叫做“雙卡錄音機”的產品,是一個可以放兩盤磁帶的中型錄音機。後來這種產品就分化成了迷你型的小放音機和大型的音響設備,原有的產品形態則消失了。

分裂選擇意味着產業的擴大,新生的產業通常經過多次分裂選擇,成爲一個龐大的行業。這就像一棵大樹,通常不會在老杈上長出新芽,只會在較新的枝杈上發芽一樣。

在快速發展並且不斷產生分裂選擇的行業中,佔據新的分化點是所有任務中最重要的,後面我們將專門討論這個問題。一般而言,絕大多數行業在起初萌芽狀態都是不起眼的小行業,隨着不斷的分裂選擇,產生了大量新產品、新應用、新模式,當初的小行業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行業。

今日之大公司多半都是昨天分裂選擇所產生的不起眼的新物種。2006年11月27日,微軟公司的市值是2990億美元,Google的市值也高達1546億美元,經營狀況也非常好的IBM市值也達到1400億美元。不管是從歷史還是當今的規模來看,微軟和Google現在還遠遜於IBM,但它們在股市上表現搶眼的原因在於微軟和Google都佔有了分裂進化所產生的分支,而這個分支又被認爲是佔有頂端優勢的分支。當初不起眼的幼芽已經長成碩果累累或者預期碩果累累的大枝杈。

就像多姿多彩、變化萬千的生物都是由少數祖先進化來的一樣。即便我們不去考察歷史,也很容易斷定,在商業上這麼多的行業和細分市場,都曾經是少數幾個行業的後裔。一個最爲基本的原因是早期的需求總是直截了當、簡明扼要的,後來分裂出來的需求,在當時看來,總是顯得無關緊要,只有隨着環境的發展,也逐步顯現其重要性。

1901年,中國人安裝了第一部電話。六十多年後,電話進入了清華大學,當時的校長蔣南翔說清華大學最多需要8部電話。有誰能想到這個小小的分支,後來竟進化成如此龐大的一個產業?因爲生活和商業的發展創造了電話興盛的環境。

商業也像生物一樣,總是力圖在每一寸土地上,每一滴水中生存。生物的進化是適應環境的結果,同時也在改變環境。商業和這沒有什麼兩樣,任何一種商業和產品都在力圖適應市場,同時也在改變市場。

對於一個初級市場而言,就像剛剛開墾過的土地,各種植物瘋狂生長繁殖,各種需求隨着環境的變化而逐漸呈現,市場首先出現分裂選擇的條件。

假以時日,優勢的物種就會消滅劣勢的物種,直到建立新的平衡,留下一部分物種。所以我們不難理解,中國有很多公司都是多種經營,看看上市公司的經營範圍就知道他們當初的經營範圍是無所不包的。當分化完成之後,自然選擇的主要方式又交給了穩定性選擇,有很多不適合的多種經營就被淘汰了。

在分裂進化的背景下,非要選擇集中優勢或者是與多元化相反的歸核戰略不可,未必正確,堅持只做一行,未必能強大,反而有可能失去進化機會。我們看到了萬科做減法的好處,卻忘記了遠大永遠不做燃氣空調以外的產品所造成的徘徊不前的處境。

20世紀初,福特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的較量最具有代表性。福特興旺之前的汽車產品是多樣化的,並且有數百個工廠生產各種各樣的汽車。福特的崛起是因爲適應了穩定性選擇的需要。這種選擇要求大廠商、低成本提供可乘坐的、較爲可靠的汽車。隨着經濟狀況的改善,市場環境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自然選擇又一次地轉變成了分裂選擇,人們又一次需要多樣化的汽車,但是這一次,抓住機會的是通用汽車公司。

很多人認爲多樣化是一個永久的過程,實際上多樣化和單一化一樣,都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相互切換。

分裂選擇幾乎是所有行業初期的主要特徵,網絡的翹楚思科公司在最近十幾年共收購了超過100家公司。這是重複100年前的通用電器的套路,它當初都在不斷收購、兼併其他公司,而且收購都比較成功。原因在於,當行業正處於分裂選擇階段時,收購一個很小的“胚芽”,就有可能長成一個“大樹杈”。

假如一個行業一旦到了穩定性選擇階段,收購小公司通常就不再是一個好方法。假如不受法規制約,兼併和壟斷就成了一個好的方案。

石油行業多年以來已經缺乏創新和分化,於是兼併成爲潮流,公司的規模和資源就成爲競爭的關鍵。目前,電信設備供應行業正在經歷激烈的兼併,阿爾卡特和朗訊合併,西門子和諾基亞的設備部門合併,這可能意味着一個新的時代—穩定性選擇時代的到來。

定向選擇

定向進化通常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引起的,美國公司都在熱衷於談論轉型,是因爲它們原來的產業在其中一個方向上遭到了第三世界的攻擊。相對簡單的產品、簡單的環節(例如生產環節)正在被更低廉成本者複製,於是,公司轉攻複雜產品、複雜模式。

西方的企業由於勞動力成本比較高,勞動密集型的環節都受到了來自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壓力,自然選擇要求它們尋求新的進化方式,尋求創新就是其中的一條出路。

中國目前也在開始倡導創新的運動。我們無法做到領先,從進化的角度解釋,就是因爲我們尚沒有面臨很大的定向選擇壓力,通過模仿能夠活得很好,創新就失去了競爭優勢和靈活性。經濟並不是被設計的,而是時刻演化的結果。

想想看,剛剛從湖泊向陸地進攻的植物,一下子就移植到岸上,而不是通過溼地慢慢過渡,結果如何?一定會因乾旱而死。假如我們尚未達到創新的邊界就要去創新,成本就會非常高,成功率也會非常低。在IBM成功轉型服務業之後,很多中國企業紛紛效仿,也打起了服務牌。客觀地說,他們做產品也很苦惱,不容易賺錢。沒過多久,他們又轉頭回去了,因爲服務的土壤尚未具備。那麼,在美國就一定有肥沃的土地等着公司去種植“服務”嗎?也不可能有這樣一塊空地!只是在這種條件近乎成熟時,被擁有條件的IBM抓住了機會。進化原理讓我們明白,在任何情況下,商業上的機會都是相對的、模糊的,而不可能是明確的、現成的。

深圳的蛇口曾經是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是一個工業區,後來慢慢衰退了。在複雜的原因中有一點非常明顯,就是隨着城市的發展,蛇口已經變成了城市中心地帶,蛇口工廠的成本就變得比較高,比如,低收入的工人沒有合適的地方住等等。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定向選擇。蛇口最近開始改造,準備把這個地區改造成商業和居住區,也許這更適合定向選擇的需要。彼時不可能的事情,此時可能會成功,因爲商業條件在不斷地演化之中。

單一的因素有時會導致強烈的定向選擇,如一項科技的進步,常常導致一些行業的定向進化。數碼科技的興起,迅速地消滅了傳統的照相業務,於是整個行業發生了轉型。

對於定向進化而言,方向感和位置感是最重要的。王安在電腦時代來臨時,仍然沒有察覺到這種定向選擇的強大力量,以爲可以固守打字機這個專門的領域。不幸的是,他被定向選擇淘汰了。深圳的房地產漲價一倍以後,有人在關外買了一些農民房,不久這些房子就被徵用了。毫無疑問,他們發了一筆不大不小的財,雖不一定通曉進化論,但是他們感受了經濟發展的脈搏。

選擇的基本次序

歸化的植物,如與土著的屬和物種的數目相比,則其新屬要遠比新種爲多①。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阿薩·格雷博士的《美國北部植物誌》的最後一版裡,曾舉出260種歸化的植物,屬於162屬。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歸化的植物具有高度分歧的性質。還有,它們與土著植物大不相同,因爲在162個歸化的屬中,非土生的不下100個屬,這樣,現今生存於美國的屬,就大大增加了。②

歸化的植物顯示了人類選擇產品的進化軌跡,不同的屬由於距離比較遠得以保存,而在同一屬裡面,人們總是選擇最優的種,於是一個屬裡面包含的種反而要比大自然少得多。人們對馴化植物和動物不同的選擇傾向,暗示了商品世界的發展規律,稍後,我們將揭示這一規律。

企業往往面臨着多種自然選擇方式,而不是單一的某一種。例如,幾乎所有行業的企業一直都面臨着效率方面的定向選擇壓力,這就使成本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都是重要的。

在一個時期,行業總是有一種主導的自然選擇方式,假如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會被淘汰。2000年之前的幾年,電信服務行業如雨後春筍般地誕生了許多新的公司,後來幾乎無一成功,因爲此時行業正在經受穩定性的選擇,而不是分裂選擇,新的公司就缺乏了生存的依據。

一個有影響力的新技術趨勢產生之後,起初都會經受無數的分裂選擇,在這期間,會誕生許多新的公司、新的商業、新的技術變種。最後,又會被穩定性選擇淘汰掉一大部分,剩下來少數公司和技術得到發展,直至下一次的技術突變,又出現了一次分裂選擇的機會。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免費的進化,死亡是進化的代價。假如一個新的技術不能引起很多的分裂進化,不能形成泡沫期,技術發展就缺乏足夠的投入和重視,因此它的腳步就會非常緩慢。因此,歷史上顯著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技術進步,幾乎都伴隨着泡沫、死亡和新生。工業革命時期如此,美國鐵路和運河的開發,1848年在加州發現黃金等等都經歷了幾乎完全相似的進化歷程。達爾文從自然界的戰爭裡,從飢餓和死亡裡,看到了高級物種產生的壯麗的一面。在企業的進化歷程中,這種規律同樣適用。它最簡潔的邏輯結構就是不同方式的自然選擇力量。

勝者通吃是這種演化的必然結果,前文已經論及的是如果大家都看到演化的規律,也不會改變這個規律,但是預測和增強適應性會改變進化的速度,就像前文所述,經濟的進化是拉馬克式的,但這也僅僅影響進化速度,並不影響進化規律。從個體來看,如果你比別人更熟悉自然選擇規律,你就會暫時取得比較好的優勢。

當需要進行精兵簡政時,公司應該優化業務,而不是拓展和創新業務,前幾年,網站就經歷了類似的過程,採用不同策略的網站,在財務和競爭力的變化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同理,西方企業轉型時,未必是我們轉型的時機,因爲不同的企業遭遇的自然選擇方式是不同的。

實用主義建議

1.假如你想創業,必須運用分裂性選擇理論選擇主導的行業,穩定性選擇主導的行業適合於以擴大市場份額來獲得壟斷力量。

2.定向選擇爲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種行業帶來最大的機遇。

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16章 試錯 (2)第1章 前言 (1)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2章 前言 (2)第48章 同化 (3)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46章 同化 (1)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44章 分化 (2)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1章 前言 (1)第48章 同化 (3)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5章 試錯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46章 同化 (1)第48章 同化 (3)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46章 同化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48章 同化 (3)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15章 試錯 (1)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6章 試錯 (2)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1)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15章 試錯 (1)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6章 試錯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44章 分化 (2)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44章 分化 (2)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16章 試錯 (2)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47章 同化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15章 試錯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47章 同化 (2)第45章 分化 (3)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
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16章 試錯 (2)第1章 前言 (1)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2章 前言 (2)第48章 同化 (3)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46章 同化 (1)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44章 分化 (2)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1章 前言 (1)第48章 同化 (3)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5章 試錯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46章 同化 (1)第48章 同化 (3)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46章 同化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48章 同化 (3)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15章 試錯 (1)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6章 試錯 (2)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1)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15章 試錯 (1)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6章 試錯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44章 分化 (2)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44章 分化 (2)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16章 試錯 (2)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47章 同化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15章 試錯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47章 同化 (2)第45章 分化 (3)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