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

在“明顯有閒”一章中,他論述了人們爲何會顯示、誇耀有閒,推崇有閒是光榮的。“據說波利尼西亞地區的某些酋長,爲了保持自己的尊嚴,他們寧可捱餓,也不肯把自己手裡的食物送到嘴裡。”

在現在人們以“忙”爲美的時代裡,這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只要把歷史推進到凡勃倫的時代,即19世紀末,中國也是以閒爲美的,慈禧太后的照片上有誇張的、用套子保護起來的長長指甲。對於日常生活而言,這麼長的指甲顯然妨礙了手的使用,事實上,這種不方便正是保留長指甲的目的所在。“閒人養指甲”這種說法也許現在北方年紀較大的人中還是一個盡人皆知的老話。

閒適被當做一種榮耀的歷史距離我們並不遙遠。有一個流行的電視連續劇中就播放了和紳上完廁所要別人幫助擦屁股的鏡頭。

如果你逢年過節,回到家鄉,碰到那些愛恭維人的老人,他們可能會說:“哎呀,你胖了,也白了!”女生非常不願意聽到自己胖了這樣的恭維,世易時移,現在已經是以瘦爲美了。進化論讓我揣測到了曾經的恭維詞彙“胖了、白了”的真實含義,它實際上是代表有閒、有錢、生活高人一等。

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吃喝不愁都不是一個很低的生活目標。因爲一旦吃喝不愁,人口的數量就會迅速增長,最後的結果又輪迴到食不果腹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皮下脂肪的厚度總是和這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有正相關性,它成了一個明顯的地位標示符號。至於“白”的意義也並非是代表好看,白的實質意義是代表有閒,不必到戶外進行勞動,黑色素就隨之減少,於是,又白又胖就代表了地位高。

在一個食物豐沛的社會裡,人人都有機會變胖,於是胖就不能再表示地位了,再說別人胖也就達不到恭維別人的目的了。人人能夠吃飽相對容易,人人都坐在屋子裡就能吃飽就要滯後一些,所以現在誇耀別人白至少不會引起誤會。美國人現在喜歡的膚色是古銅色,也是進化的結果,當大家都坐在辦公室賺錢或者磨洋工時,白也失去了稀缺性的體驗,於是人們就會去追求另外一種膚色。因爲它代表了運動和健康,位次又以匪夷所思的相反方式表現出來。

進化論也不太可能非常牽強地解釋每個個體特殊的愛好。根據裡德利在《紅色皇后》中的解釋,人們之所以喜歡細腰、**、肥臀的女人,是性選擇的結果。細腰的含義是她尚未懷孕,**則表示餵養後代的能力勝人一籌,肥臀當然表示能夠安全地生育。是否確實如此,我並不能確信。人們的審美觀會受到時代的影響,並非一成不變,一位北方老太太說:“姑娘,你這次又胖了!”這並不能理解成是虛僞的恭維,事實上,她們那一代人是真心實意地認爲胖就是美。

這麼看來左右逢源,什麼都能解釋的進化論是不是像八哥一樣,什麼都會說實際上卻等於什麼都沒有說呢?不是的,在紛繁複雜甚至自相矛盾的流行觀念之中,有一點是沒有變的,這一點就是自古以來,人們追求和崇尚的一直都是相對稀缺的資源,而對於稀缺資源的獲得則意味着較高的位次。較高的位次即和羣居動物的繁殖優先權有關,同時也和生存優先權有關,這便是進化所解釋的真實的含義。

拿破崙用的餐具是鋁製的,他的大臣用的則是銀製的。在當時看來,一方面鋁比較昂貴,另外一方面,鋁非常輕則是一個明顯的、實實在在的優點。現在一場豪華的、講究排場的宴會也可能會用鍍金的餐具。另外一種可能性則是你與克林頓穿着同樣品牌和質地的服裝,用同樣的餐具在同一餐館吃飯,甚至你點的菜比他點的還貴,但這並不表示在進化中,位次關係已經消失了,事實上這種內在的需求正在以另外一種隱蔽的方式展現。

法國哲學家薩特說:“因爲情景塑造了我們決定未來的諸多可能性,我們便不可能獨立於它而存在。”不管是哪種類型的炫耀,其根本目的都是爲了達到與衆不同的登龍術。炫耀的特點在於追求稀缺和人們公認的“好”的東西,一旦這種好的東西大家都擁有,或者有能力擁有,人們就會轉而追求另外一種東西。追求位次則是諸多不同表現形式的內在本質,進化爲人性寫下了腳本,在不同的情況下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果不求助於進化,我們便會對各種不同的現象感到難以理解和困惑。

在商品世界裡,品牌的意義不僅僅是讓人們知曉和信任,在很多情況下,實現炫耀纔是目的,這早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不能把這裡的炫耀等同於擺闊,炫耀最基本的目的是做到與衆不同,並且讓別人羨慕,這樣就有利於提升自己在人羣中的地位。比如很多商品故意限量銷售,其意義是再明顯不過的了—少數人擁有才能實現其價值。

炫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幾種形式,甚至也不限於個人消費,人們不斷地尋找“稀缺”和“高檔”。如果一種產品或者事務喪失了其象徵意義,人們就會轉而尋找其他。

網真是什麼?其實什麼都不是,我們無法看出它和視頻通話有什麼本質區別。視頻通話本身已經被證明是不怎麼需要的。

通信行業最大壞處是缺乏足夠的可以組合概念的空間,無論如何通信,都無非是數據、圖像和聲音的傳輸而已。即便如此,大家還是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創造出一些荒唐的概念,投入大量的成本去開發毫無價值甚至自相矛盾的技術。其內在原因在於顧客的炫耀性選擇傾向,因爲這些選擇能帶來回報。儘管這些回報有時甚至不真實、不現實,但從進化心理的角度來看,則是合乎情理的。

有時候,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暢銷,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們進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願望。人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凡勃倫效應”,這種效應的實質性意義可以解釋爲人們在爭奪排名上所進行的鬥爭。進而我們又可以發現,人們煞費苦心的一些行動,實際上都是爲了爭奪有利的排名,以實現其人上人的實質性目的。

各個時代可能有不同的流行元素,但貪婪於財富、追逐權勢則一直是亙古未變的主旋律,因爲權勢和財富一直都和生存息息相關……

“明顯開會”與組織

制度論者仍然有相當的影響力,不管是一個企業、股市還是國家的經濟政策,腐朽的學者總是主張尋求制度上的答案。現在,把進化論推向王座來取代制度論看來是非常有必要的。

“文山會海”表面上是令人生厭的,一度被認爲是低效率的國營企業制度特有的產物。然而,我們在外企、私企,以及各種類型的公司中,幾乎都見到了同樣的現象,制度論者顯然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進化論則很容易看破其中的奧妙。

不用去野外,在動物園中就可以看到,猴子經常給同伴捉蝨子,動物學家說,這並非捉蝨子,而是在梳理毛髮。梳理毛髮是猴子協調社會關係、確定尊卑順序、溜鬚拍馬的一種主要手段。在凡勃倫時代,人們通過彰顯“明顯有閒”、“明顯消費”確定尊卑順序。到了現代,“明顯有閒”過時了,“明顯消費”則受到了極大的壓抑。在10年前,人們還保留西裝袖口上的商標,好讓他人一眼看出這是“名牌”,現在這種方式則變得非常土氣。穿着和談吐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儘管如此,通過這些方式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實屬不易,已經不能滿足千百萬年人類進化出來的心理需求了。

於是,人們被壓抑的找到了一個新的發泄場所—那就是普遍存在的“明顯開會”。“奴才遵旨!卑職遵旨!”這種明顯表露尊卑貴賤的禮儀的取消,並不意味着人性因此而改變。

英國肯特州大學的研究小組分析了拉里·金主持的25集脫口秀訪談後發現,如果他的訪談對象是地位較高的人,如大亨裴洛或前總統布什,他的低音頻率就會調到與來賓一樣的水平上。反之,如果受訪者的地位比較低,則會客隨主變,順着拉里·金的調子走。

我們只要在一旁聽電話,憑音調就可以猜出身邊正在打電話的人是在與上級、平級還是下級通話。人類總是要隨時隨地、不遺餘力地表示出統御—順從的關係。

“到了退休時才發現,開來開去其實開的都是一個會!”這句話既反映了很多會議其實是缺乏實質意義的事實,也流露出與會者其實並不是那麼心悅誠服地想開會。我不想用“潛意識”這個蠻橫的字眼解釋這種現象,而是更傾向於認爲確實有一些人真的不想開會。問題在於,人們的行爲總是要做出權衡取捨。“明顯開會”是具有多重效用的,除了不斷地展示和強調彼此之間的位置關係以外,會議對下級的好處不僅僅是象徵順從而獲得好處,同時也是一個走秀臺和競爭的舞臺。除了正式的組織形式以外,通過會議來確定彼此的實力,進行摸底和競爭則是一種非常顯著的需求。

我們並不是斷言會議越少越好,只是在解釋會議在進化上的成因。姑且不論會議的實質性內容,我發現,就象徵性的意義而言,會議過少並不一定能解放生產力,假如無法達到人們不斷確認位次關係,維持一支隊伍,滿足各種級別的人秀一把的心願,反而會降低腎上腺的分泌,從而影響工作效率,我們輕率地認爲自己能夠超越進化是不現實的。

合作的進化非常複雜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相當長的時期裡都是以狩獵和採集爲生,農業不過只有一萬年的歷史。由於人在體能上一直不具備優勢,在狩獵活動中,合作就非常重要,所以有人認爲是合作促成了人的進化,在缺乏體能優勢的情況下,能否成功狩獵或者避免自身成爲獵物的壓力逐漸轉移到智力上,這可能是促成人類智力進化的關鍵所在。

當非洲的森林在氣候的變遷中變成了草原,古猿在躲避猛獸的攻擊和獲取食物的行動中,攀爬方面的優勢便失去了意義,所以解放上肢、發展智力成爲了關鍵。大自然持續地對智力造成選擇壓力,於是智力的進化開始了,這可能勉強解釋了人類智商發育的原因。

總之,人類的習性歸根到底都是進化的結果。這些習性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表現形式,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人類的習性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抓住了“宗”是什麼,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而這些習性對於企業和經濟非凡的影響力比我們預估的要大得多。

不僅如此,缺乏生命的產品、產業、創新、模仿、誠信、欺騙等等絕大多數與經濟有關的字眼,全部和進化有着密切的聯繫。

把進化論應用於其他科學,並不是那麼容易的。當你從不同的有關進化論拓展應用的書本里閱讀到非常相似的內容時,你會覺得進化論有點山窮水盡、不過如此的感覺,就好像是大家都拿着放大鏡“沙裡淘金”,而不是發現了一個“金礦”。但我確信,進化論絕對是一座“金礦”。要想明白進化的實質,並不是僅僅知道“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就可以了。我們雖不必長期到野外觀察動物,也無須乘坐小獵犬號去環球旅行,但還是要耐心地瞭解進化論的基本原理和歷程。這就是接下來我要用較長的篇幅來敘述進化論的理由。

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1章 前言 (1)第1章 前言 (1)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48章 同化 (3)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47章 同化 (2)第48章 同化 (3)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1)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2章 前言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43章 分化 (1)第47章 同化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6章 試錯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47章 同化 (2)第15章 試錯 (1)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46章 同化 (1)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44章 分化 (2)第15章 試錯 (1)第43章 分化 (1)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45章 分化 (3)第45章 分化 (3)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45章 分化 (3)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45章 分化 (3)第16章 試錯 (2)第44章 分化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2章 前言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
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1章 前言 (1)第1章 前言 (1)第39章 進化壓力 (1)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48章 同化 (3)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47章 同化 (2)第48章 同化 (3)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1)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2章 前言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43章 分化 (1)第47章 同化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6章 試錯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47章 同化 (2)第15章 試錯 (1)第35章 生存鬥爭 (2)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25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2)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46章 同化 (1)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44章 分化 (2)第15章 試錯 (1)第43章 分化 (1)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33章 鷹派的終結 (4)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45章 分化 (3)第45章 分化 (3)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45章 分化 (3)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45章 分化 (3)第16章 試錯 (2)第44章 分化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2章 前言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30章 鷹派的終結 (1)第6章 人性與財富 (4)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