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

人曾經是一種羣居的食肉動物,在漫長的進化中,爲了防禦和進攻,形成羊羣效應的習性也不足爲奇。羊羣效應可能是對人們行爲影響最大的一種本能。不幸的是,人類社會的經濟博弈遠比羊羣躲避食肉動物的攻擊要複雜。在羊羣效應中,收益的往往是頭羊,倒黴的往往是跟風者。在我們的骨子裡,被“忽悠”的基因已經根深蒂固,要想超越幾乎是不可能的。

本章所要討論的問題是人們如何做出決策並採取行動,任何有意義的決策和行動都是爲了實現某種目的。決策看來主要依據手頭所掌握的信息,例如,某人在購買一種產品或者決定投票給哪位候選人,都會根據他所瞭解的信息做出判斷和取捨。

如果用戶完全掌握信息,當然會做出自己的判斷,有人認爲李寧牌運動鞋適合自己,有人就是喜歡香奈爾。還有的用戶不清楚信息,同時信息被隔離,比如大多數人並不清楚什麼牌子的瓷磚,或者什麼品質的木地板更好一些,也不清楚別人是怎樣選擇的。第三種情況最爲常見,人們雖然對信息瞭解不多,但是,隨着事態的發展不斷地瞭解到其他人的選擇,他人的決策成爲自己決策的依據。

人們的決策決定了:一個產品是否能流行?一個組織是衆志成城還是士氣低落?股票市場是牛氣沖天還是熊氣十足?在缺乏信息又有其他人影響的情況下,我們做出決策的方法和羣居動物無異,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靠的是動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本能。

我們先來看一個小例子。

“中國人素質真差。”每當由於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規則,造成堵車時,我們常常發出這樣的感慨,同時,感慨素質差的人也有可能是一個違規者。如果你是在歐洲、日本或者是南非,就會發現在那裡基本上沒有人違反交通規則,儘管道路有時候也擁擠,但相對中國車和道路的比率要高的多,顯然遵守交通規則使大家都獲得了交通狀況較好的利益。

難道中國人素質都那麼差,外國人素質都那麼高麼?如果較真兒一點想,這是不太可能的,在任何地方都有素質差的和素質好的人,頂多就是中國素質差的人多一些而已。那麼爲什麼在中國那麼多人都傾向於違反交通規則,或者儘量多搶道向前擠,而有的國家開車的人都循規蹈矩呢?

我們還發現,我們這些“素質差”的人到了交通秩序井然的國家,過不了多久,“素質”也會高起來。那些“素質高”的國家的人,在中國時間長了,素質也會變得差起來。利用“破窗理論”這樣的環境決定論似乎能夠解釋這種現象。在一個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國度裡,我們首先假定有一部分素質極低的人先不遵守交通規則,就像率先打破了一扇禮堂的窗戶一樣,這種示範效應會使人人不愛惜窗戶玻璃。

仔細想想,破窗理論其實是站不住腳的。按照正態分佈規律,在交通規則好的國家,沒有一個人率先弄破一扇窗戶,是不合情理的。再打個比方,就算“素質高”的國家公民都遵守交通規則,在人口流動非常頻繁的情況下,萬一有一個“素質低”的國家公民違章行使,怎麼就不會引起破窗效應呢?

動物如何做出決策

進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stablestrategy,簡稱ESS),可以較好地解釋這種現象。ESS是英國生物學家梅納德·史密斯在1974年提出的基本概念。他追根溯源,發現最早提出這種想法的是漢密爾頓(W.D.Hamilton)和麥克阿瑟(R.H.MacArthur)。

進化穩定策略是動物進化出來的一種有利於生存的行爲方式。多數情況下,進化穩定策略的意思就是多數人(動物)是對的,如果少數人違反了這個規則,就會受到懲罰。於是,目前建立起來的規則就處於穩定狀態。但是,穩定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隻有一種穩定狀態,當目前的穩定狀態被打破時,就會在新的規則下建立起穩定狀態。

羚羊在見到獅子時,總是四處逃竄,我們總是好奇地問:“在沒有希望逃走的情況下,爲什麼不反戈一擊呢?或者遇到較爲孱弱的獅子時,乾脆選擇搏鬥。”原因在於在漫長的進化史上,逃跑會使羚羊活下來的概率大一些,而這種行爲通過基因是可以遺傳的,世代積累的結果,就形成了羚羊一旦碰到獅子就逃跑的規則,不按照這個規則做出反應的羚羊,逐漸被淘汰了。此時,如果有羚羊要搏鬥的話,它的同伴就會更加受益,於是羚羊見到獅子就跑成了大多數的選擇,越是少量的羚羊選擇搏鬥,風險越大,這就形成了一個進化穩定策略。

那麼,羚羊和獅子在進化上,是否可以形成一見到獅子,羚羊就奮勇還擊的進化穩定策略呢?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爲雙方實力對比擺在那裡呢。但要是換成體形較大的野牛或者角馬則是有可能的,假定搏鬥的野牛比逃跑的野牛生存策略更好,也許有一天會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進化穩定策略。勢均力敵的鱷魚和蟒蛇就形成了搏鬥的策略,因爲它們在一生中,體形和實力變化相當大,所以沒有一種既定的策略佔據優勢,從而被自然選擇。

我們設想一種情況,起初獅子是可以吃自己同伴的(雄性北極熊是吃北極熊幼崽的,雄獅有時候也會咬死小獅子,這種情況表明,食肉動物不吃自己同伴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進化的結果),因爲它的同伴也有和羚羊一樣的“肉”,而羚羊也可以選擇和獅子搏鬥。我們之所以很少見到這種情況,是因爲這種策略是非常不穩定的。吃同伴的獅子也已經被同伴吃掉,搏鬥的羚羊早就失去了後代。

進化的速度雖然緩慢,但是通過數百萬年的時間積累,總是能夠把利於個體生存的行爲相對地固定下來,逼近最優化的結果。我們可以把數百年的進化歷史壓縮成一個紀錄片,我們設想,起初的策略選擇是隻有少數的羚羊見到獅子選擇逃跑,大多數選擇搏鬥,但是搏鬥總是比逃跑的要倒黴。搏鬥或者逃跑的反應程序是預先編制在基因裡的,是可以遺傳的。若干代下來,逃跑的策略就是羚羊的最佳策略,同時也成爲大多數羚羊的行爲程序。於是進化穩定策略總是和大多數的選擇聯繫在一起就不足爲奇了。

這種只是通過獅子對其進行淘汰的結果,還不足以讓羚羊產生“大多數正確”這樣的形而上的反應方式。如果它見到狗熊的話,還要重新再來一輪淘汰。由於進化的時間足夠長,基因也會來一個“總結”,那就是隨大流。也許隨大流策略是通過後天模仿和學習得來的,但是內在起作用的還是基因。比如,小雞剛出蛋殼時,在幾個小時內,就要學會母子相認,如果你不讓它在幾個小時之內相認,它就喪失了這個學習機會。把這種學習行爲想象成基因作用的延續是合理的。

在黑龍江的東北虎自然保護區裡,一隻剛剛放進去的山羊遇到了一隻從沒有獵殺過活物的老虎,山羊的選擇就是毫無畏懼的對抗,老虎在一段時間內也會不知所措。這個例子可以說明,動物能夠總結並遵循“大多數正確”規律,多半可能是學習的結果,而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不管怎麼說,隨大流的這種方式是固定在了動物的行爲程序裡的。於是,進化穩定策略就等同於大多數正確策略了。

大多數意味着大概率

通過進化選擇基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動物通過預先編制好的程序在遇到問題時,立刻做出反應,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爲本能。但自然界的情況有時是複雜多變的,在長時間的生存中,或者生存情況變得比較複雜時,光靠本能已不足以應付,於是自然界就讓動物進化出來一個可以處理較爲複雜問題的大腦。大腦通過後天學習所做出的反應可以看做是本能的延續,它總是保留本能的痕跡,只是把硬件軟件化之後,處理方式更靈活而已。

“隨大流”是一種動物的行爲模式,它爲千鈞一髮的生存鬥爭贏得了時間。在進化到人之後,隨大流的邏輯規律依然成立。從衆心理也叫“羊羣效應”,最早來源於古老的進化機制。

羊聚居在一起顯然是一種比較好的防禦策略,一隻單獨的羊可能遭遇來自四面八方的食肉動物的攻擊;但是聚集在一起時,即便是不幸處於邊緣,起碼也有一個方向到三個方向上的保護。動物爲了生存安全就會找其他動物作爲擋箭牌,這樣自然就形成了羊羣效應。人曾經是一種羣居的食肉動物,在漫長的進化中,爲了防禦和進攻,形成羊羣效應的習性也不足爲奇。

“上帝總是站在兵力多的一邊”,日常博弈的經驗,也會強化我們的隨大流行爲。也就是說,無論是來自於基因的本能,還是來自於記因的理性,都給人們編制了一種隨大流的行爲程序。

越是信息不對稱,即我們對實際情況或者行爲的實際後果缺乏預測依據時,越會表現出隨大流的特點。來源於本能和來源於記因的經驗都強化了這種從衆反應的優勢。

我認爲,人類隨大流的行爲方式與羣居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在一次部門的選舉中,比如說選出一個部門的頭,對於缺乏明確利益和觀點者來講,他們會給哪一派投票呢?一般而言,這種人都會採取見風駛舵的策略,看誰能選上,就投誰的票,因爲這樣纔有利,投注定失敗的人的票顯然是沒有好處的。

過去選舉中常常採用的舉手方案就能體現進化穩定策略。這時,每個人是舉手還是反對,取決於大多數人的意見。當然在這種情況下,長官一個人可能就相當於很多人,因爲他掌握着權力。每個人在是否舉手的問題上不是表明對被選舉人的態度,而是在考慮採取哪種方案對自己更有利。

見風駛舵的策略在進化中,必將有利於生存。我們設想一個羣體中的猿開始派系鬥爭,正確的策略也應該把寶押在兵力較多的一方,這樣隨大流的方式就形成了一種進化上的優勢。日久天長便成了一種本能的反應,同時這種行爲策略使羣體獲得了相對的穩定性。改革開放不久,中國有一個關於“主觀爲自己,客觀爲他人”命題的辯論,這也是亞當·斯密經濟學的重要支柱,從進化論的角度看,羣居動物,乃至社會的合作,都會表現出相同的規律。

讀者不禁要問,如果大家都隨大流,爲何還會產生爭鬥呢?少數派根本就不會產生。這個問題很好,之所以產生少數派,皆是因爲在一個大的羣體中,邊際收益下降的結果。秦末的陳勝說:“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動物,羣體由於某種原因造成邊際收益下降,就會激勵人們採取另外一種冒險一點的策略。對於陳勝而言,他面臨的是生死問題,他選擇了起義這種高風險的鬥爭方式。在和平年代,非常富足的情況下,也會產生少數派。比如說美國硅谷也會有一些人從原來收入豐厚的公司辭職,去創辦企業,他們的原因和陳勝是一樣的:在隨大流面臨邊際效益下降時,也會出現一些少數派。

日常的決策,很多情況下都缺乏足夠的信息來進行分析,對“當下”應該做出何種決策時,總是會隨大流。從衆心理是進化形成的人類本能,在日常決策中時不時會表現出來。比如在當下,我們無從判斷股票或者房子的價格走向,我們是否買房子或者股票,取決於大家的熱情是不是高漲。

相比之下,“說服”也被認爲是一種大衆心理。通過日常觀察,我發現這實際上非常難以實現,估計其中原因是“說服”缺乏進化上的依據。遲早有一天,如果人的行爲不能用進化論解釋,便認爲是不真實、不可靠的。

前兩年,有一個朋友說要移民到加拿大。我建議他不要去,他舉出一堆理由來,歷數移民到加拿大的好處,留在國內的壞處。兩年以後,他已經成爲堅決不移民者,問其理由,他說兩年前看着同學都移民了,我爲什麼不移民,而現在已經移民的人都回歸了,我還移民幹什麼?

就長期博弈而言,隨大流的策略優於特立獨行者。對於完全缺乏判斷信息的短期博弈,從理論上,並不存在大多數一定正確的邏輯。但是基因和記因都是擅長“總結”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採用大多數策略是一種必然的選擇,這是進化中形成的有利原則。

如果一種行爲方式本身又會對結果構成影響,便削弱了“聰明”的價值。比如說一隻股票,大多數人認爲它會漲,只有少數聰明人認爲它不值那麼多錢。最後當然是非常幸運的率先買的人賺錢,而不是觀望者。要是有一天這隻股票又跌了,也是大多數投票的結果,“聰明”在這種博弈中作用就比較小。在這種類型的博弈中,本來“客觀”上沒有傾向性的結果,也會因爲大多數的投票改變方向,自然界又一次激勵了隨大流者。

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2章 前言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46章 同化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48章 同化 (3)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1)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43章 分化 (1)第16章 試錯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46章 同化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1章 前言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1章 前言 (1)第1章 前言 (1)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16章 試錯 (2)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16章 試錯 (2)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1)第15章 試錯 (1)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15章 試錯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16章 試錯 (2)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15章 試錯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15章 試錯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16章 試錯 (2)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45章 分化 (3)第47章 同化 (2)第46章 同化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43章 分化 (1)第2章 前言 (2)第2章 前言 (2)
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2章 前言 (2)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46章 同化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38章 競爭與協作 (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10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 (1)第48章 同化 (3)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1)第19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3)第43章 分化 (1)第16章 試錯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13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2)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46章 同化 (1)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23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4)第1章 前言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27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4)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1章 前言 (1)第1章 前言 (1)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16章 試錯 (2)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22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3)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16章 試錯 (2)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29章 自私的由來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12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1)第15章 試錯 (1)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36章 生存鬥爭 (3)第32章 鷹派的終結 (3)第11章 越生物的進化原理(2)第7章 達爾文的學說 (1)第15章 試錯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51章 預知未來 (3)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49章 預知未來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16章 試錯 (2)第3章 人性與財富 (1)第24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1)第40章 進化壓力 (2)第15章 試錯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17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1)第21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2)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26章 羣居生活的後遺症 (3)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8章 達爾文的學說 (2)第50章 預知未來 (2)第20章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 (1)第5章 人性與財富 (3)第15章 試錯 (1)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37章 競爭與協作 (1)第16章 試錯 (2)第31章 鷹派的終結 (2)第34章 生存鬥爭 (1)第28章 自私的由來 (1)第18章 企業是進化的生物 (2)第4章 人性與財富 (2)第45章 分化 (3)第47章 同化 (2)第46章 同化 (1)第14章 文化:本能的軟件處理方式 (3)第42章 三種自然選擇 (2)第41章 三種自然選擇 (1)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9章 達爾文的學說 (3)第43章 分化 (1)第2章 前言 (2)第2章 前言 (2)